希特勒为何固执的坚守杰米扬斯克?有何军事意义?

川军团机枪手迷龙


“台风行动”失败后,德国中央集团军被迫向西退却了150-300公里。趁此时机,苏军开始了全面反攻,意图一口气击垮德军。德军经历莫斯科的惨败后,不仅士气底下,而且兵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抵挡苏军的进攻。局部的溃败眼看就要变成整个东线的全线溃败,拿破仑当年的悲剧似乎正在德军身上上演!为了避免德军重蹈当年拿破仑的覆辙,希特勒认为只有就地死守才能摆脱困局,因此他才固执地坚守杰米扬斯克。



单从军事角度而言,希特勒的这一决定无疑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在杰米扬斯克坚守的德军不仅成功抵挡住了苏军的进攻,还牵制了大量苏军,而这为德军调集预备部队稳住阵脚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总的来讲,希特勒的就地坚守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避免了德军在严寒和苏军的打击下陷入全面溃退;其二,迟滞苏军的进攻,让混乱的德军稳住阵脚。尽管这一策略造成了德军的巨大伤亡,但就当时的状况而言,这确实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在杰米扬斯克,德军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识挡住了苏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最终更是成功突围。在这期间,德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部队,其中尤其以党卫军髑髅师的表现最为抢眼,它也一战成名,成为了德军中的王牌!

然而希特勒的英明并没有持续太久,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又一个坚守命令却成功葬送了整个第六集团军!
文/历史文斋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历史文斋


德军从莫斯科撤退,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战略撤退。苏军的坦克和骑兵一路向西推进,迂回到撤退的德军侧翼形成包围,大规模的德军团、师甚至军一级的主力部队被包围在“口袋”里了。

希特勒下了一道死命令不许再后退半步,就地转入抵抗,将部队配置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城镇周围使其形成一个个“刺猬”,与其在漫天大雪中陷入混乱的撤退,被苏军穷追不舍;不如陷于苏军的包围,继续坚守,暂时能起到阻滞作用,牵制了苏军的大量兵力,使苏军全歼德军的意图遭遇了挫折。

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对峙数月之久,德军调来大批轰炸机及运输机,源源不断向包围圈空投所需物资,运输机运来援兵还运走伤员,包围圈内的德军继续抵挡着苏军的猛烈进攻。但德军损失了265架飞机,阵亡空勤人员383人。德军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给苏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眼看继续防守杰米扬斯克登陆场已无希望,德军被迫准备由杰米扬斯克地域撤军。德军在加强登陆场防御的同时,为了免遭“一锅端”的命运,党卫军骷髅师(装甲师)充当突围主力,从杰米扬斯克“口袋”里溜出…

苏军主力从东面向德军突袭,并对退却的德军实施追击,抵达洛瓦季河后,完全清除了杰米扬斯克登陆场的德军。由于苏德战场情况发生变化和春季泥泞时期开始,加上弹药和工程器材也供应不足,苏军被迫放弃向德军实施深远突击的计划。

希特勒的坚守命令无疑是正确的,不是有计划撤退,而是组织的败退,在装甲机械化部队掩护下,边抵抗边适度地后撤,避免了重演1812年拿破仑军队大溃败的悲剧。

希特勒要证明德军有能力坚守,也有能力解围,于是向西退却100公里外,给人印象只是部分地段的撤退,而不是被苏军击退整体,实际上德军根本没有建立二线预备阵地,南方集团军群也正面临着35万苏军的进攻, 很难抽出兵力来帮助解围。

在杰米扬斯克战役中,德军称死亡0.63万人,伤2.25万人,另冻伤0.24万人。苏军纯减员88908人,伤155603人。(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希特勒固执坚守德米扬斯克,是因为苏军趁着莫斯科战役胜利,对德军进行全线反击,这让没有战略防御纵深准备的德军手足无措,不断溃退,希特勒震怒,把布劳希奇元帅等人开了,自己亲自出马,直接兼任了国防军总指挥。希特勒明白这种犹如多米诺骨牌的败退有多可怕,兵败如山倒,如果不稳住占线,自己就要步拿破仑的后尘,东线战场很可能就要葬送。恰恰是是因为希特勒的固执和严厉督战,德军不得不竭力稳住阵脚,总算在北段战场,形成了两个突出部,德米扬斯克和勒热夫突出部。尤其是德米扬斯克突出部里的德军,有效的牵制了大批苏军,可以为德军重新调整兵力稳固战线赢得宝贵时间,希特勒正是知道其中厉害,所以严令德军务必坚守,并且要求空军全力支援包围圈里的德军,另外调配力量解围。



结果是,德米扬斯克包围圈里的德军在救援部队配合下逃出生天,空军对这次成功坚守和突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的意义,就像上面说的,牵制了大批苏军,为德军高层重新调配力量稳固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战以后,党卫军一战成名,包围圈内的第三骷髅师,作为突围主力,损失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忠勇让纳粹高层刮目相看,从此,党卫军迎来了春天,国防军渐渐被希特勒冷落。不过,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场上时,被勒令坚守包围圈的的保卢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德军的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章)


那年那兔这些事


杰米扬斯克是指在东线北翼的列宁格勒南面的150英里处,伊尔门湖和谢利格尔湖之间,一条“蘑菇状”的狭长突出部,这个突出部的颈部只有6英里宽,如果拉直防线这个宽度在东线只需要一个师就可以防守,但是为了据守这个突出部德军投入了整个第2军12个师的强大兵力,显然就防御角度而言,对杰米扬斯克的防守是对本就不足的兵力巨大的浪费。但是希特勒一直都没有放弃这个突出部,即使在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被合围急需援兵之际,希特勒也没有撤出这里以节省出兵力调往斯大林格勒,令人费解。


这个过度延伸的突出部是在1941年的形成的,当时德军第2军到达了杰米扬斯克附近,从而切断了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的铁路线,这对当时正在进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德军而言,显然意义重大。随后在苏军大规模的冬季反攻中,据守这里的第2军同样陷入了艰苦的防御作战,希特勒下令不惜代价的死守。根本原因就是在战略上这个深深插入苏军防线的突出部,是一个极好的进攻出发线,德军的攻势可以轻而易举的对苏军形成合围之势,如果想要再度恢复对莫斯科的攻势,这个突出部显然具有巨大的军事价值。



那么问题就来了,希特勒到底要不要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呢?在1941年的冬季德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守住了杰米扬斯克、勒热夫这些突出部,连苏军最高统帅部都坚信德军会在1942年再度对莫斯科发起进攻,否则他们为何会不惜代价的死守那些的进攻跳板(突出部)呢?,显然在防御角度考虑,这种突出部的据守非常不利,不仅延长了防线的长度,而且很容易被对方从侧翼切断包围。

但是实际的结果是希特勒在1942年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南翼,中路和北翼都转入了战略防御,这主要是由于兵力不足的原因,全面的攻势已经无力发起。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可能发起全面攻势,那么为何不将这些突出部放弃,以节省出兵力全力用于南翼的决战呢?这些违背基本军事原则的战略部署着实令人费解,从这里也看出希特勒的军事指挥能力确实一般。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希特勒的所有战略考虑都是急需进攻的思维之上,他对被动的防御和撤退深恶痛绝,坚持“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一思想,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本身这一思想并无错误,但是放在兵力不足的德军身上就不好使了,时间和兵力对于资源缺乏,四处树敌的德国而言是最为宝贵的,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显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小小狼王


德军大败于莫斯科。

死伤一百伍十万人。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破灭了。

德军感受到了拿破仑的魔咒。

士气低落,大有一撅不振之势。

再加上天寒地冻,物资保障不济的困难。

德军有苍慌逃窜的迹象。

德军高级将领,也六神无主。

向希特勒建议全线退却。

此时此刻,希特勒来了疯劲。

严令德军不可盲目撤退。

42年1月下旬。

苏军先锋军团已直插德军后方咽喉重地,德米扬斯克登陆场。

驻守德米扬克斯的德军,发现强大的苏军攻击军团,产生了退却的念想。

希特勒扬言,胆敢擅自退却者,杀。

必须死守徳米扬斯克登陆场。

让有可能被围歼的德军,跳出俄军的包围圈。

避免崩溃的命运。

德军将领,在希特勒的威逼下。

强打精神,负隅顽抗。

驻守德米杨斯克德军士气回升。

此后四十万苏军劲旅。

不顾生死,英勇奋战,强攻德米扬斯克登陆场。

十二万德军防守部队,坚守阵地,守土必争。

双方血战,尸横遍野,流血漂橹。

大量被围的德军,从此缺口撤回后方。

苏德双方撕来杀去。

2月28日苏军终于全面攻占了德米扬斯克。

但防守的德军,基本完成任务。

恰恰由于德军死守德米扬斯克。

为德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支点。

给了撤退德军希望,回到了德军占领地。

后方德军也稳住阵脚。

从而将德军从莫斯科大败中拯救了出来。

没有一下子重蹈拿破仑的侵俄溃败惨象。

纳粹德国因此多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故,德军因为德米扬斯克防守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军事元气的回复大半。

#凌远长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