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为何会封禁长白山200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

林也程


清朝封禁的不仅仅是长白山一地,而是整个关外所有清政府所辖的版图。在清朝的前中期,关外是旗人的“专属经济开发区”,满清统治者设置了严格的禁令,严禁关内的汉人前往关外地区定居、耕作、开发自然资源。金庸先生的《鹿鼎记》,正是根据清政府的这条禁令,演绎出八部《四十二章经》的大清龙脉秘密。


满清之所以对关外地区采取“封禁”政策,主要是吸取了元朝蒙古人的历史经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遣大将徐达率军占领了元朝的大都,但在此之前,元顺帝早已带着完整的蒙元朝廷跑回了祖先成吉思汗的故地——蒙古草原。此次军事行动与其说是明朝灭掉了元朝,还不如说是元顺帝主动放弃江南和中原的“战略大转移”。

北元政权虽然在明初被蓝玉和朱棣的大军连连击败,甚至分裂成了瓦剌、鞑靼等部落。但蒙古人作为一个种族却得以完整得延续下来,忽必烈的黄金家族世系也并未断绝。有明一代,北方的蒙古诸部落一直都是威胁明帝国生存的军事隐患,并且时不时突破长城防线突入内地劫掠汉人的村庄、城池,甚至在土木堡之战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差点使明朝重蹈北宋的靖康之变。

满清占据辽东、降服朝鲜、攻灭黄金家族林丹汗、统一明帝国的版图后,疆域面积辽阔到了能与忽必烈的元帝国比肩的程度。但江南地区的统治一直难以稳固,南明永历政权直到康熙元年才最终覆灭,夔东地区农民起义军残余力量也支撑了很久,至于延续明朝旗号的台湾明郑政权,更是清廷在东南沿海一带的严重威胁。即便在康熙最终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后,隐藏在民间的天地会等反清组织也是活动频繁,从未断绝。
如此严峻的民族形势和隐患,使满清统治高层不得不预做打算。除了强行推广剃发易服、圈地、连坐等硬性政策外,清廷也在汉族统治区延续了明帝国的官僚体系、科举取仕制度,让汉人精英阶层跻身高官厚禄、朝班庙堂,从而消弭他们的反抗情绪。知晓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鹿鼎记》里陈近南的那番话:“现在聪明人的大多数已经在清廷当官了,天地会要造反就只能用一些蠢人。对于那些蠢人,不能跟他们说真话,只能用宗教的形式来催眠他们。”而把宗教玩得最666的,莫过于创建了拜上帝教的洪秀全。

那如果满人真的在江南和中原呆不牢了呢?这就要说到本文开头清政府的关外封禁政策了。以国家大政方针的形式保留这样一块满人的专属地,其依据就是效仿蒙古人的成功经验。万一满人对汉人的统治失败,满清八旗便可与当年的蒙古骑兵一样,从容得退入关外的白山黑水,延续满人的血统、种族,蛰伏待机。

只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近现代西方列强纷至沓来,满人祖宗的关外故地也难以平静,逐渐成为了沙俄和日本争夺在华利益的战场。此时的清政府从沙俄不断侵吞东北国土的行动中,也认识到了填充足够多的人口到东北守卫国土的重要性。于是逐步解禁了延续200多年的关外封禁政策,大批汉人迁移到东北地区找寻生存谋生的新天地,近代轰轰烈烈的“闯关东”运动由此蓬勃兴起。


等到张作霖主政东北时期,奉系军阀政府更是加大了吸纳关内移民的力度,正是清政府晚期和张作霖的“移民实边”政策,才使得东北地区奠定了强大的中国人口基础。可以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通过“百万开拓团民计划”、彻底占据“满洲”的企图之所以最终没能成功,东北地区的中国人数量优势也是当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咸丰面对英法联军选择逃往避暑山庄,慈禧面对八国联军时却要逃往西安。咸丰时期关外仍是满人的专属地,等到1900年东北却早已是沙俄、日本染指的势力范围,再也不能作为满人安全的避风港了。


闲铲历史



长白山为何被封禁200年?里面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清朝的龙脉在长白山,长白山有很多说不清的秘密。

下面听我给你说那个秘密,此事和青铜门有关系。

当年满族是在长白山繁衍生机的,一个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为何能推翻明朝统治?其实里面内有玄机。

当年满族的先人在上山打猎时,遇到暴风雪,无意中发现一个山洞,走进去躲避风雨,在里面发现一老道。

老道说,相逢即是缘分,今日是我得道升天的日子。你们无意中进入山洞,有什么要求说出来,我可以帮助你们。

满族的先人说,我们不想在这深山野林里打猎为生,我们想去中原富裕的地区生活。

老道士掐指一算,此事成功与否,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长白山深处有一禁地,此处无人得知,有一青铜门,进入后如果机缘巧合,得到神助能帮你入主中原。

老道士把青铜门的详细路线告诉了满族的先人,满族先人经过几代人,才找到青铜门。

在青铜门里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一本兵法,鬼谷子兵法。鬼谷子兵法中最后一页记载了青铜门的秘密。

青铜门是通往阴阳之路的大门,如果掌握秘法,可以开启大门,借用阴兵。

利用阴兵去战斗,无往而不利。满族先人成功利用阴兵,从一个破落户,一下翻身问鼎中原。

为了守住这个秘密,此事只能由皇帝知晓。当年康熙还没来的及说出秘密就被雍正逼死了。

以前的祖训是要控制长白山,任何人不能入内。随着秘密流逝。

加上天下太平稳定,慢慢的清朝也不太在意长白山了。

其实里面还有很多秘密有待考察,得此门者得天下。


龙飞凤舞九天遨游


我老家长白山。这事说白了并不稀奇。


第一,大清认为长白山是满洲的龙脉。

顺治皇帝即位之后,虽然年幼,还是立即颁布了一道命令:从即日起,封禁长白山。不许任何人等随意出入。而这一道政令,直到咸丰年间才被废除。而52年之后,清朝灭亡,所以近现代很多人都说,主因就是在于咸丰帝将清朝的龙脉给解封了,所以造成清朝的灭亡,其实这完全站不住脚。

当初顺治帝将长白山封禁,确实有其意义,主因在于女真族起源于长白山,所以长白山一直是满族的龙兴之地,而作为其兴起之地,加入朝廷的保护,更可以增加清朝正朔的历史可信度。可以说封禁长白山,从政治方面来讲是有其非常大的政治意义,可以增加清朝皇室的仪式感。


自封禁之后200年间,满清政府只有在皇家祭祀的时候,才会有皇帝和官员进入,其他人都严禁进入,除了有限一些采参客!

第二,长白山是人参的主产地。

第二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益,长白山作为人参的天然主产地,顺治年间做了封禁长白山之外的政令就是设置了给清朝政府贡献贡品的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采人参。

据记载,清太宗年间人参的产量就达到了十多万斤,而一斤人参折白银25两左右,这一年就有三百万两银子的进账。我们看《红楼梦》中,人参依然是贵重物品,王夫人要买上等人参也需要20多两,还不一定有好的。


长白山作为人参的主产地,人参资源非常丰富的。清朝政府封禁的长白山,也是牢牢将人生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就好比盐运一样。当然封禁的也只是主脉,其余支脉都是参客来往的场所。但每年清政府发放的采参许可只有二三百人。所以小范围的去进行人参的采掘,是政府许可的行为,这样封禁长白山也并不都是所有人不可以进入。除了皇家和官员之外,采参客也是政府许可的。

综上,这两个原因是清朝封禁长白山的主因。至于所为龙脉,也是无稽之谈了。

胡侃历史,多歧为贵。欢迎留下您的观点!


君笺雅侃红楼


作为吉林省抚松县的人,距离长白山西坡最近的人群,我目前已知的有两个答案,一个是上面很多人说的,长白山是龙脉禁止进入,另一个则是长白山深处是原始森林,一百多年前根本无法进入!从我了解的历史来看,第二个可能性更高,因为早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大臣武默纳就受命,开始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长白山的考察。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没进去!什么时候才有人真正的进入长白山腹地呢,应该是清末安图第一任知事刘建封!进入的时间分别有两次,大概在1908年期间,第一次是失败的!首先上面那些啥也不懂,瞎BB的回答也不能说错了,毕竟提出的问题是说为什么封禁,所以你说什么龙脉,什么风水,也不一定是错了!但是准确来讲,长白山在一百多年前是罕有人至的!我们县的建县时间也就一百年左右,并且离长白山主峰也还有很远的距离!所以,即使是封禁,也只是一道对民众无意义的命令!期间,清朝官服也发起了对长白山深处的多次探寻!强烈建议啥也不懂的,连长白山都没去过的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自己都没毕业,就拿道听途说的来教别人,简直是误人子弟!当然我写这个不是为了做答案,实在是看不惯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十斗八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大体这几个。

第一,龙脉不容破坏。

长白山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也是龙脉所在。

古人特别相信风水,认为爱新觉罗家族兴盛是因为风水好,是所谓龙脉。

所以,满清刻意保护长白山,不允许人随便进入。

一旦有人破坏的龙脉,可能会导致爱新觉罗家族全部死于关内。

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是相信的。

甚至革命党在辛亥革命之前,有人也曾考虑潜入长白山找到龙脉给予破坏。



第二,留一个后路。

在咸丰之前,不但长白山,连东北也是封禁的,不允许汉人随便进入。

这主要是怕汉人大量移民东北,让满清没有了后路。

满清核心成员不过几十万人,整个集团不过二三百万而已。

以他们的实力,本来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

谁知道明朝末年,汉人内讧,自相残杀,崇祯皇帝都被李自成逼死了,全国四分五裂,根本无法有效抵抗。

满清入关,实际上是白白捡了个大便宜。

而清朝初年,中国人口为1亿左右,相比满清集团二三百万,相当于30:1。

在冷兵器时代,30个人打1个人,那还有不赢的。


只要汉人团结起来,又有一个优秀领袖,满清是很难站住脚的。

所以满请学习当年元朝的蒙古人,将东北当做退路。

元朝灭亡以后,蒙古人逃到了当年的故土蒙古高原,继续发展,没有族灭。

满清认为就算失败了,大不了退到关外,还能做一个蒙古人那样的自立王国。


萨沙


长白山在中朝边境地区,是东北最高的山,达到了2691米。不过,它最高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隔壁的朝鲜,海拔为2749米。长白山物产非常丰富,比如盛产人参、貂皮、鹿茸等等。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长白山的记载,比如《山海经》中就把长白山称作为不咸山,《新唐书》把它称作太白山。

为什么现在叫做长白山呢?主要还是清代的时候,官方史书延续了《金史》中的说法。在当时的金国,长白山已经成为了圣地,经常会有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比如1193年,金章宗就祭祀过长白山,排场非常宏大。立仗800人,行仗500人,礼节极为复杂繁琐。


满人是金人的后代,建立了大清以后,长白山就因为是圣地,所以被封禁起来,不与其他人到长白山去。另一方面来讲,清军入关以后,整个关外是十分空虚的。内地很多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就纷纷跑到关外去讨生活,当时顺治还是允许这样做的。

清政府有一个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总是想给自己留退路,私心太重了。清政府看到很多人跑到东北去了,害怕他们改变当时东北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毕竟东北可是当时满洲的根本之地毕竟有朝一日中原大乱,他们能够逃亡东北。所以,当时的满人还要维持满族骑射的习惯。

为此他们在1900余里线路上修筑了柳条边,严加防范。不过前面说过长白山物产太丰富了,因此即使封禁了长白山,还是有人偷偷的进去。所以清政府都对擅闯禁地的人都有很严厉的处罚措施。比如如果有人雇佣别人去挖人参,被发现后,都要发配到云南充军。如果个人只是挖人参,一两以下,仗责六十,徙一年。达到五十两的,仗责一百,流放三千里。

清朝的皇帝对长白山都是顶礼膜拜的,从未深入其中。但是随着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很多外国列强相继入侵,东北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甲午战败以后,日本便控制了朝鲜。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为了加强对长白山等地的管理,特意设立了临江县。光绪三十年的时候,东三省的总督徐世昌还特意派刘建封去勘查长白山。他对长白山的调查,是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第一次揭开了这座圣山的奥秘。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其实清政府封禁的不仅是长白山,还有整个东北,不仅因为此地是大清龙脉,还传说这里埋藏着巨大的宝藏,等待后人去挖掘和开启!

我认识长白山当地一个满清旗人后裔的导游,她也喜欢历史和文化,给我讲过很多关于长白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民间传说,清政府封禁长白山,主要出于三个原因:

首先,长白山是满族的发源和兴起之地,被视为“大清龙脉”,必须加以妥善保护,才能保佑大清江山永固。

“白山黑水”(长白山、黑龙江)是满族兴起之地,长白山一直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神山,既然是神山,势必能保佑大清国祚绵延不断,因此也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脉,为防止其他人进入此地破坏风水,清朝统治者们才选择封禁。

其次,长白山物产富饶,清朝想把它作为最初也是最后的根据地,封禁起来可以保护资源,以防今后关内有变,满人可以从容退回东北。

满清从关外兴起,“白山黑水”的东北是他们最初的根据地,满清封禁的不止是长白山脉,还有整个东北,关内百姓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跑到关外开脱生活,当地人也被禁止在长白山一带采参、捕猎,不然为何会有“闯关东”之说?

众所周知,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朝此举是想把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彻底保护起来,变成他们最后的根据地,一旦将来关内有变,满清统治者被汉人赶出山海关,他们还会有这最后一块宝地,不至于被赶尽杀绝。

再次,长白山可能埋藏着满清遗留的、不为人知的巨额财富,曾引起各方觊觎,张作霖、沙俄、日本等势力都曾组成科考探险队,深入长白山进行考察,目的就是寻找这笔宝藏。

众所周知,清军在入关后的两百多年里搜刮民脂民膏,聚敛了巨额财富,很多人认为,这些巨额财富除了被消耗的部分,其他很可能被秘密运往长白山,埋藏在深山老林里。


随着清政府灭亡,一份有关长白山真相的绝密宫廷档案意外失踪,引起各方觊觎。大军阀张作霖曾派他的卫队组成探险队,深入探密长白山;后来的日本、沙俄及苏联情报人员也纷纷组成所谓科考队,出现在长白山中,这说明长白山中可能隐藏着重大秘密,有待破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因为长白山就是清朝的龙脉。自古长白山就有龙宫演操之说,明中叶,有风水大师曾言长白山会出圣人。东华录之中的清实录记载,长白山东部有一座布尔里湖,曾有三天女在池内沐浴,有龙入腹后有身孕,其中一女产下儿子,生而能言,成人之后,天女赐其姓为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即为清始祖,他一生极其尊崇长白山,并将一块三仙女出浴石供于龛堂,焚香礼拜。

清朝帝王世代尊崇长白山,1677年,康熙命大臣前往拜谒,这几位大臣不辱使命,一直深入到天池之畔。回京后大臣奏请康熙封长白山神,康熙应允,长白山进入中国历代皇帝的封禅礼制序列并居首位。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率太子和诸王群臣再次来到长白山,却也只是远远行了三跪九叩之力,以表达对祖宗龙兴之地的瞻仰。

清朝的即位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都蹭来长白山拜谒,而封长白山的圣旨,便是乾隆在1754年亲临小白山之后下令的。乾隆此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爱新觉罗的发祥之地,而却无意之中带动了长白山石文化。清朝的达官显贵不顾朝廷的禁令,秘密搜罗长白山的金石制作成摆件,隐藏在家中秘密供奉。

另外,也有人认为乾隆之所以封锁长白山,就是要掩盖女真族称帝的秘密。在晋书之中有记载,长白山有一棵神树,名字叫作雒常。这棵树和皇朝交替息息相关,可以预知帝王之势。“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神树就就会生皮可衣”。如果女真族是通过这个神树的暗示才得到了天下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也要堤防着其他人得到神树的帮助。

从迷信说法上,长白山是大清的龙脉,只有保证龙脉完整不受侵犯,才能保证江山的稳固。清朝统治者将长白山封锁,也是为了防止有人潜入其中破坏风水,从而影响大清国运。此外,在传说之中,长白山埋有满清从汉人手中夺来的数不清的财富。这些财富中的一部分被送到了长白山的深山老林之中,这个传说一直没有得到清朝皇室的肯定,但是却吸引了无数人前往寻宝。其中包括沙俄和日本的科考队员,张作霖在统治东北的时候也曾派心腹探索长白山密保。

最后,作为清朝发家的土地,清王朝对它感情深厚,将此地保护起来,也避免将来某一日万一遇到灭族灾难之时,他们还有一处栖身之所。长白山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退居此处,就算没有荣华富贵,也能保证不被饿死。


木剑温不胜


《盗墓笔记》中,长白山青铜门背后有一个旷世隐秘;《鹿鼎记》中,长白山里面有一笔惊天大宝藏。前面是小说的情节,接下来聊正事。

究竟清朝封禁长白山有什么隐情?其实清朝不只封禁长白山,封禁的范围是整个关外,其中缘由已经为猜测了百十年。封禁关外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几点:

【长白山是大清龙脉】

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相信风水之所。关外,尤其是长白山周边是大清祖龙居住之地、大清龙兴之地,清朝从这里发展壮大,进而逐鹿中原,问鼎天下。清朝统治者视这里为“大清龙脉”所在,为了防止别人破坏龙脉,为了保佑大清朝的千秋万代,清朝统治者下达了“封边令”,禁止关内移民垦殖。

宋朝赵匡胤为了毁掉太原的龙脉,拆迁了旧晋阳城;清朝为了保住长白山龙脉,封禁长白山,禁止随意进入,说起来也很有道理。

【传承满清纯正传统】

清朝统治者虽然依靠汉族传统坐拥天下,但是面对满人汉化趋势或者是心有不甘,或者是有所担心。他们担心满人跟历史上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被汉人同化掉,从而丢了天下;他们担心被完全汉化的八旗,再也没有血性保护满人的天下。

所以,他们竭力想要保证满人传统的延续,“满汉不通婚”,封禁关外,就是其中的一些举措。满汉不通婚,可以保证满人贵族的纯正血统;封禁关外,可以为满人留一块传承满人传统的“世外桃源”。

【失去政权后的退路】

崇祯被李闯王逼死,李闯王面对八旗军的不堪一击,使得清朝入关的时候有点简单的不可思议,八旗骑兵不费一刀一枪旧占领了北京城。但是后来的平定天下的战争,南方的反清复明,西北的大动乱,让清朝统治者感觉到了吃力。

刚入关时候的清朝,福临和孝庄孤儿寡母当政,满人贵族没有自信能够坐稳天下,所以他们把关外老巢视为最后的“自留地”,假如事不可为,也要留下一条后路。

【八旗骑兵的兵源地】

占据中原之后的满人发现,中原的花花世界腐化了八旗兵的骨头,八旗兵开始倚靠以往功勋纵情享乐,关内的八旗兵不再有血性和战斗力。

清朝统治者的措施就是,将他们引以为傲的龙兴之地圈起来,让关外的穷山恶水和林海雪原,继续为他们繁衍民风彪悍、悍不畏死的八旗兵。关外尤其是长白山周围,一直是清朝八旗兵的重要兵源基地。

以上原因都有可能是清朝封禁长白山的原因,也可能是几个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清朝封禁长白山的说法很多,众说纷纭,请看官们自己定夺吧。


尔朱少帅


原因很简单:传说中的大清龙脉就在那里。

长白山是东北最高的山脉,在风水学中是一条龙气很旺的龙脉,清朝入关立国之后,就下令封山,不让汉人靠近。

清朝的历代君王都认为,汉人进入长白山,会破坏龙脉,所以派重兵把守。不仅如此,清朝皇家的很多先祖都葬在长白山脉的清永陵。

著名的清永陵所在的位置,正好处在长白山的来龙。并且在清永陵后方的启运山,有高低不等的12个山头,正好暗合了清朝的12个皇帝。而且这12个山头也因为高低不一样,暗示了清朝12个皇帝的在位时间。

比如康熙、乾隆、光绪的在位时间长,所对应的山头就高大一些。雍正、咸丰、同治的在位时间短,所对应的山头就矮一些。

清朝皇室想尽办法保住自己的所谓“龙脉”,封禁长白山。但是,龙脉并没有让他们国运长久。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腐败统治,不思进取,让他们迅速衰败灭亡。拥有再好的龙脉,不得人心,也是完全没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