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就能带娃而中国要一家子带?

小兽妈妈


导读: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就能带娃而中国要一家子带?

放眼全世界,每个国家带小朋友的方式都不一样。
老外一般一个人就能搞定家务和孩子。

而中国人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

我想是因为以下三点不同吧:
一是因为老外的生活习惯和我们中国人不同。
中国人是民以食为天,最好是有四菜一汤,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围坐在一起吃饭。
每做一顿饭,从买菜洗菜,切菜炒菜,煲汤,做肉食,反正没一个多小时是做不来的。
老外是比较喜欢吃热狗、三明治加些饮料就对付一顿的。他们在厨房的时间可以比中国人节省很多。
二是房屋建筑结构不同。
老外的房子,除非特别穷的,一般是有独门独栋。就是自己有院子,有草坪的。孩子在家里撒着欢可劲的玩,一般没事。只要把那些危险的小孩不能动的东西收起来就好了。
中国人口多地方肯定没有那么多的房屋面积,孩子要出去玩,要么下楼去玩。
这种情况要么由大一点,懂事的孩子陪着,不然就得大人陪着。不然的话路上得车子那么多,孩子乱跑非常危险。
第三是育儿理念不同。
你比如说孩子吃饭,外国孩子如果敢不按时吃饭,就把他的食物收走,饿上一顿,甚至饿两顿,他下次就乖乖吃饭了。
中国人不一样,孩子不爱吃饭,大人端个碗跟在他后面,孩子走到哪大人喂到哪。

都当小祖宗供着,就怕她吃不下饭。不长个不长肉。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一个习惯,吃饭不是自己的事,是大人要我去做的事。他就没有主动进食的起的习惯。

重点提示:这样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算起来得多少人跟着一个中国小孩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外国人带孩子 ,能比中国人轻松很多。
今日话题:你家是几个人带一个娃呢?


格格巫育儿日记


作为一个在国外一个人带娃、工作,又念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并且第二个学位的毕业论文还是A的“一人带娃的妈妈”,我来说一下为什么老外能一个人带娃还搞定别的事情。


西方人一个人能带孩子,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认为生孩子是父母自己的选择,无权剥削祖父母的劳动;同时,祖父母也认为自己无义务给子女带孩子(何况他们的孙子孙女太多,带不过来)。除此之外,许多西方国家有三个方面的支撑。


第一,社会的支撑。


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撑。西方国家为弱势群体制造全方位的便利,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无障碍通道,也就是说轮椅和婴儿车可以自由到达的地方。这里所有的大城小镇,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社区活动中心,一定都有无障碍通道,非常方便爸爸妈妈带小孩出行。只要是开门营业的商业机构或者是政府机关,哪怕是一个路边的麦当劳餐厅,一定也都有母婴休息室,给婴儿换尿布的地方。所有的公共厕所,一定有提供给父母带孩子休息换尿布的地方。公共汽车有专门的升降台,火车出口和站台之间也是齐平的。这样就给带孩子的父母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


在社会的制度层面,欧美国家也提供了许多的支撑。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留在家里带孩子的话,那么整个家庭的税收就可以减免。如果家庭收入不足的话,还会给予各种各样的补偿。同时,很多国家会给新生儿福利金,所以说孩子越多福利金越多。这样的话有利于安心父母在家带孩子、带好孩子。


第二,科技的支撑。

西方家庭极其依赖家用电器。婴幼儿的衣服都是洗衣机洗的,很少有手洗这一说,有人可能会觉得,消毒怎么办呢?西方的父母已经习惯了洗衣机用的消毒液,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副作用。 洗碗机是家庭必备电器,省掉了许多清洗婴幼儿奶瓶和碗筷的劳动。 孩子稍微大一点有辅食制作机。因为欧美家庭有比较多的孩子,父母不太会像中国人这样事事精益求精,虽然也有很多欧美的父母给孩子手工制作辅食,但是也有非常多的父母会选择超市里的罐装婴儿食品,这样就省掉了许多制作辅食的时间。 因为西方家庭汽车非常的普遍,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形成了坐婴儿车座或者是摇篮的习惯,父母到哪里办事,只需要把他们放在车座里就行,为了适应多子家庭的需求,还有可以放好几个孩子的手推车、提供给双胞胎的双排座婴儿推车,甚至是可以放上2到4个孩子的多层推车,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全部放到推车上,极大减少了父母的劳动量。

第三,家庭的支撑。

家庭的支撑也可以称之为个人理念的支撑。整个欧美社会的税务系统并不倾向于双职工家庭,以我所在的爱尔兰为例,超过一定的收入要交50%的税,同时这里的人工费用极高,两个孩子的托管费用基本上等于1个人的税后工资。所以很多中产阶级家庭会留一个父母在家里照顾孩子。这个时候,个人理念起到了调节作用。因为社会具有相对较高的宽容度,招聘的时候不允许有年龄和性别歧视。所以,很多人选择花上五六年左右的时间在家里生上两三个孩子,等孩子已经进入到学校和托儿所之后,再重新回到社会。


社会承认在家的一个人的价值,在这种保障的情况下,许多人就不再着急,全心全力投入带孩子,而不需要像很多中国的父母一样,一边带孩子一边焦虑于自己,和社会脱节,身体累心更累。


myida


为什么老外一个人就能带娃?国外的情况我不了解,不好说。我就说说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吧!


我儿子是2016年1月份出生,儿子出生之后,我老婆身体很虚弱,所以就请了一个月嫂。照顾了40天。等月嫂走了以后,各种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儿子不吃奶。连续三四天,一天吃奶不到一百毫升。我们一家人心急如焚。不过好在后来找到了不吃奶的原因。居然是母乳和奶粉只能选一样,这个时候果断选择断奶,吃奶粉。不吃奶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老婆90天的产假到期。因为小孩太小,要大人熬夜照顾。双方老人年纪又大,根本没法熬夜。思来想去最后我老婆还是辞职在家带儿子。


就这样,半年过去了,我儿子六个月了,我也终于领悟到当爹的不易。首先还是吃奶的问题。虽然现在吃奶了,但是吃一次奶的话,最少要半个小时。而且还要各种哄逗。更麻烦的是睡觉的时候要大人抱着。你看着他是睡着了,只要把他轻轻地往床上一放,过五分钟准醒。老婆被他折磨的精疲力尽。我每天既要上班,而且做所有的家务。感觉真是力不从心。


就这样,我儿子两岁了。我老婆也找工作,重新上班。孩子太小,看了这么多保姆虐待婴幼儿的新闻,根本不敢找保姆带。还是麻烦我老丈人丈母娘帮我带儿子。白天我老丈人负责帮我带儿子,我丈母娘负责家务。晚上把孩子交给我们。这就是目前的生活。我不知道独自一个人怎么可能把孩子带大?


爱分享新鲜事


不请自来:长期生活在北美,目前正在怀孕,说说我的亲身经历:1)首先,生育的制度非常完善。从怀孕体检到入院生产,无论检查,顺剖,住院全部免费,药费可以从自己公司走。每次体检基本不用排队,没有人挤人,孕妇完全可以自己去,很轻松 2) 各种免费的产前产后培训班,教你如何做好父母 3 )每个宝宝每月可领最高600刀牛奶金(约3400人民币)直到18岁,25岁前处方药全免,17岁前免费牙医,平时看病检查免费 4)产假可请34周,父亲也同样有产假 5)入学相对容易,没有太多隐性支出,比如择校费,老师红包。但学区房的价格还是高一些。6)没有那么多强制性的收费补习班 7)完善的领养制度和其他,把大点的孩子放路边也不用担心被拐,不需要爷爷奶奶一直跟着。其他关于人种差异习惯的问题就不说了,综上所述,整个怀孕到生产到抚养,国家担负了更大的责任,省心省力自然不需要一家子围着孩子转。


水煮蛋看世界


我在国外,都是一个人带孩子,期间也回国住过几个月,爸妈帮着带一下。带孩子这种事就是这样,一个人带娃不觉得人手少,五个人带娃也不觉得人手多。

一个人带娃当然是压力挺大,中间没人能换手,做饭的时候听着娃哭,这边还在起油锅,嘶嘶的冒着烟,当然手忙脚乱。我观察过很多外国妈妈,都是一手抱着娃一手晾衣服,怎么不辛苦?

还有我印象很深的是,我生孩子的时候,住的病房,同房的产妇,剖腹产,双胞胎。我入病房时她是分娩后第二晚,医院不允许家属陪夜的。半夜就是自己起床,换尿布,喂娃,这个喂完喂那个,最后泵奶,完全没人帮忙。。这一点,请问国内产妇几个人做得到?

所以说,为什么国内需要一家人带孩子,国外只需要一个人?三个字,被逼的。。。


弦上的短尾鸟


我常见一女士带二、三娃在公园玩,大人小孩衣作整洁,玩够了就吃东西。纳闷为什么我国带一个都难?见过亲家与亲家再加小俩口,六人带一小孩玩,还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有点搞笑!经过观查思考,得出一些答案,供参考,首先是美国人不挑食,生活简便,超市成品半成品齐全,妇婴用品齐全,价格便宜普通化。然后带孩粗旷,不骄不惯,大孩要帮父母带弟妹。还有文明素质较高,美国的所谓公园,实在很筒单,但到处都有,一般就是滑梯秋千儿童乐园加沙坑、烧烤架。大的公园就是几个各类球场或泳池,孩子自带球类装备,由于文明程度因素,很多小孩可不带回不昂贵玩具,仍由后来小孩玩。另外,家庭都是大功率洗烘设备,可省不少时间,有以上环境、条件和习惯,就自然出现了此现像。


xia小河畔


第一,老外生一个孩子,孩子就跟自带薪水政府每月打到父母账号,妈妈也有薪水,因此至少不用为钱发愁。第二,大人小孩吃喝全部半成品,小孩吃的什么苹果泥…大人土豆带皮锅里一煮,香肠一煎,蔬菜都是超市买好的袋装成品。一周超市购物一次,平常不用出门!咱中国的妈妈天天去买菜,回来洗洗切切,煸炒蒸炸……老外吃完盘子一冲直接放洗碗机,最多洗个锅,我们妈妈们又要开始洗洗涮涮!中国妈妈还要一天最少两顿的搞!!!!!有些自己工作的人,你能天天下班回来做饭吗?很多都做不到吧??第三,很多老外一周才洗一次衣服,一周才大搞一次屋子,平常只是物品简单归位而已。问人家为啥不天天拖地?人家老外的回答是:要生活,不能天天打扫怎么生活?中国妈妈要天天洗,因为我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对宝宝健康上,都不会全部用纸尿裤,……… 所以,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最好自己生一个再用中国的方式一个人带一带就知道了………… 另:这里的老外是纯种欧洲朋友家的生活,也仅是一家人,供大家了解,跑到国外的中国人就不要参活进来说我胡说了,谢谢


小凡41593127


先从家务说起,在美国时两星期不打扫也没啥灰,打扫也就吸吸地,擦个桌面。

在中国我只是外出旅游一个星期,出门前都打扫过,回家地板上居然出毛球了。

窗户在美国基本忽略一年半载不擦也没啥感觉,这里我也忽略了,因为不能忍受

你会死掉,还是有空先把窗台擦了吧。

在美国我很懒,衣服洗完直接甩烘干机,穿时再拿。在中国烘干机功率不够,干的

不爽。所以晾衣服叠衣服,这种时,每天只少花费半小时。

在美国,买菜比较干净,简单处理就能下锅,一般半个小时搞定。在中国半小时菜

还没挑完。

在美国到哪里空调都足足的,娃在室内永远单衣,买一堆单衣也没多少钱。活动,吃饭,弄脏了洗衣机一一会就

吃饭弄脏了,洗衣机一甩,烘干,一天换多少次都不怕明天没衣服穿。

在中国,你要看着孩子,怕弄脏,要不你冬天就要牛气的买上十几件外套,等

换,可怕的是一天是干不了的。

如果家里有几个娃,那效果就更明显了,恒温的室内,大娃起床,上厕所,洗澡,

你都不用担心,让它自己慢慢折腾好了,在这里你时刻脆快点,要不感冒。

没有供暖的南方就是这么可怜。你也许说你也可以开空调啊,好吧土豪当然随意,

土豪一个人率领五个保姆,绝对能把一家子都搞定。关键问题是在美国,领个

救济的,住个政府屋的,家里也开的起空调。而在中国买着几百万价格房子的,

开空调还是需要算着电费的,这就是事实。所以人还是一样的人,不同环境加

条件下“生产率”绝对是不一样的。


梦中有只旺财


国外母婴设施齐全

国外大人吃的没那么讲究,早餐弄点黄油吐司面包,做汤的时候买点作料罐头再加点儿新鲜的蔬菜扔进去,搞定了。总之做饭特别简单,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导致做饭不是很累。

我们国内习惯给孩子做各好吃的好看的,厨房一折腾,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的过去了,能不累吗?

国外有很多现成的婴儿食品,善用婴儿辅食机,给宝宝做食物吃很方便。

善用洗碗机,吃完饭将碗勺子叉子扔进洗碗机消毒柜,省去用手洗时又累又麻烦。


为弱势群体开辟的自由无障碍通道设施齐全,大商场都有母婴专用休息室,带孩子的妈妈不用挤来挤去的。

外国独门独栋比较多

孩子玩儿的时候也比较自由,去院子里玩土玩沙啊,搭个滑梯,各种玩具在院子里,孩子可以自由的玩耍。孩子玩的开心了,不哭不闹了,妈妈自然就好带了。

福利好

国外生孩子有很多福利政策。妈妈可以休三年产假,而且每个月政府都会发钱给妈妈,这钱完全够妈妈和孩子的花销。

爸爸也有产假,而且家庭有小孩儿出生时爸爸还可以减税。总之,家庭越穷,生的孩子越多,发的钱就越多,越受照顾。

国外老人没有照顾孩子的观念传统

在国外就没有独生子女这个词儿。父母生孩子都生很多孩子,孙子孙女一大堆到,想看也看不过来啊。

而且国外就是思想一直如此,父母从来不帮子女带孩子,老人就觉得带孩子是父母的事,而不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事儿。这是他们的一种观念。


老公参与育儿

国外,男女结婚前玩的厉害,结婚后就特别负责任,很顾家。

夫妻生孩子之前,明白面临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带孩子,所以才会生养孩子。而且女性不会将所有的家务都大包大揽过去,生儿育女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儿,国外的老公会干家务,带孩子,男性结婚后特别顾家

女性再就业不被歧视

国外人工成本特别高,请保姆特别贵,挣得工资还不够请保姆的钱,托儿所的人工成本也很高,对于中产阶级来说,还不如回家自己辞职带孩子,况且政府还发钱。

等孩子上学之后,妈妈还可以返回职场继续工作,所以妈妈在家照顾孩子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全社会都认可全职妈妈的一个价值,它认可全职妈妈在家带孩子是有价值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性别和年龄歧视。


育儿习惯也不一样

尿不湿三个小时换一次,宝宝很少红屁股。穿尿不湿也不会影响孩子的睡眠。给孩子把尿,半夜还要把孩子给叫醒,特别影响孩子休息。给孩子把尿时,大人把着孩子也挺累的,穿尿不湿就方便多了。

国外抱着睡晃着睡的少见,宝宝发出困的信号时,放入小床,妈妈轻轻的拍,放点音乐,唱个儿歌等等,哄孩子入睡。我们中国习惯抱着孩子睡,晃着孩子睡,这样其实大人很累。


七蒙育儿


美剧里面看到的是美国人都有别墅,带着孩子可以参加各种聚会,孩子需要讲故事阅读,不需要喂吃喂喝,很羡慕美国人带孩子的那种洒脱和自信。

我的孩子三周岁半,我妈妈给看了两年多,一直就是中国传统养育和美国放养之间摇摆,一周就洗澡,四周户外活动,县城里的人都惊掉下巴了。然并卵,我周末也不愿意带他去哪里玩,放假也不愿意,第一没有好地方玩,天上是雾霾,地上是煤焦油,第二是没钱,出一出门把一周省下的钱全花光,第三是孩子真不好带,从小妈妈和奶奶都是有求必应,我这爸爸带出去多少次都是不喜欢,美式放养好但是前期很痛苦,孩子会恨你一段时间的。

总结,看着美剧学习带孩子,会让自己对孩子更有信心。

二三十年后,我肯定不帮他们带孙子,每个小家庭都需要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这就是美式亲子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