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和李卫说“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这官帽,你要好自为之”。为什么?

红雨说历史


邬先生对李卫的话,透着羡慕和敲打。而这一集其实也是职场表忠的教科书式演绎。

所谓伴君如伴虎,当年跟着四爷在潜邸里做事,为四爷夺嫡登基鞍前马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奴才,走上正途的,就只剩下了年羹尧和狗儿李卫,而最后善终的,只有李卫。

四爷一登基,高毋庸和一众奴才不见了,高福死了,年秋月嫁了成为棋子人质,邬先生跑路。

邬先生是才智过人,年秋月是年羹尧的妹妹,高福是玉树临风,高毋庸是老管家,年羹尧是进士还到处浴血奋战,哪一个都比狗儿更有功劳,更应该发达,而偏偏就这个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小叫花子(剧情)几混几混就深得器重,飞黄腾达,这不得不说李卫天资过人,邬先生的敲打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到位。

《雍正王朝》第18集,四阿哥推举十四阿哥去西北做大将军王,而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实际上就是节制大军的粮草,是牵着十四阿哥的风筝线,而李卫也被派到年羹尧手下,是雍正牵着年羹尧的风筝线。换句话说,李卫是四爷最信任的人。

李卫回京看四爷的时候,是个青金石顶子,大概算是四品钱粮道的级别。

这么年轻就官居四品了,以后必然是前途无量的。

邬先生十年寒窗,早年科举,梦寐以求就是出仕为官,然而时运不济,已经是年过半百,虽然满腹经纶,运筹帷幄,这辈子却都不可能混到李卫这个顶子,所以看到自己调教出来的这个狗儿,必然是欣慰的。但是他也是担心的,担心人太年轻了,扛不起,就在这一集前,高福刚刚才挂了,所以,对现在正在上坡的李卫,一回来就是现场教育——


而李卫这次回来的表现,也绝对不是盖的。

首先,离王府很远就不用轿了,走路,尊重四爷,不能在主子面前嘚瑟。

四品的官员,四抬起大轿,混出息了回来光鲜靓丽,给主子长脸,也不为过,然而,李卫知道分寸。所以换来的是主子的笑脸和肯定——

这是表忠。

接下来马屁马上就顺着上来了,儿子的名字还叫李忠四爷。

又把主子乐得——

雍正这一关,就算是过了,满分!

接下来是董事长夫人——福晋。

福晋和翠儿本来就熟,顺手就把雍正用过的物件赏给李卫的儿了,然而翠儿也知道分寸——

这个叫主仆有别。

然而福晋说了,戴了王爷的东西给你填福,翠儿才恭敬不如从命。

然后说到纳妾,也是时刻不忘本——

纳妾背叛翠儿,就是不给福晋面子,所以这个也是忠诚度测试。福晋这一关也就算过了——

当然后来李卫还是去了烟花巷,雍正也破例特许他,说明雍正对他的器重和宽容。

再接下来,过邬先生的关,先是看了高福的房间,杀鸡给猴看。

然后是聊感想。

注意李卫在邬先生面前是毕恭毕敬的,帽子是取下来端在手上的,这是对邬先生的尊重,邬先生只是把题丢给他——多少人十年寒窗才换这么个顶子,你要好自为之。

然后李卫自己就做了思想总结——

这表情,这神态,这思想觉悟,所以邬先生也不多说,考核就算通过了——

虽然李卫没多高的出生,没什么学历,没什么战功,但就凭这么一个忠,和恰如其分地表忠的能力,他后来飞黄腾达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当然,电视剧不是历史,但是这个情节,确实对今天的职场实践颇有教育意义,很多像年羹尧一样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人,不正是因为缺乏李卫这些优点,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么。


HannibalLecter


在《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之后,趁着康熙帝做寿,打了一个大胜仗。在这个时候,李卫回京述职,见到老四胤禛之后,双方寒暄一顿,随后老四胤禛让他去枫晚亭邬思道处等他。

那么老四胤禛让李卫去邬思道处有什么特殊用意?邬思道又为何对李卫说“你要好自为之”?

一、

伴君如伴虎:

正如小标题说的那样,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会惹了虎怒,能活下来就是万幸。

这对于老四胤禛这只虎来说一样的适用,纵观整部剧,曾经有很多人为老四胤禛的上位而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年羹尧、邬思道、坎儿(高福)、李卫、高毋庸等。

他们这些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属于雍亲王府,是老四胤禛在府邸时的忠实手下。

我们也都知道,这些人大都结局不太好,尤其是坎儿,连雍正帝即位都没有熬到就被杀了。

其他的人,年羹尧,最后死于雍正帝的圣旨;高毋庸随同雍亲王府的众人,在雍正帝即位后都消失不见了;邬思道也利用自己的智谋最终实现归隐;只有一个李卫,官职做到了直隶总督,并得以善终。

在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后,李卫和高福(坎儿)两次假扮富家子去当铺取百官行述,随后,老四胤禛怕引起旁人的怀疑,要支开李卫和高福,这在李卫跟翠儿约会时就提到过:

“翠儿,我要走了……就为了万永当铺卖假当的事,四爷怕人家认出我,因此要撵我走!”

这次鬼混杨角风之前的文章也有分析过,有人说这是老四胤禛跟李卫商量好的计谋,目的也是为了派他去监视年羹尧。

其实这时候的李卫和高福对于老四胤禛来讲,没有好坏之分,这次鬼混通过李卫的种种表现,倒更像是无意中发生的。

二、

幕后操盘手:

李卫跟翠儿的鬼混肯定不是第一次,从他给翠儿戴戒指来看,这是年羹尧给他戒指后他跟翠儿的第一次约会。由此可见,他们鬼混已经有段时间了,所以幕后操盘手其实是四福晋,她多多少少也知道老四胤禛当初跟邬思道关于派人监视年羹尧的对话,她这样做也是为了保全翠儿和李卫。

因为最后高毋庸抓到他们后,说的是找福晋说说去,而翠儿跟李卫鬼混的时候,四福晋拨开床帘喊了几声翠儿,随后若有所思地抿了下嘴。

而当年羹尧跟老四胤禛提出要带李卫和翠儿走的时候,大家注意老四胤禛的表情,他是心中暗喜地瞄了四福晋一眼。

这下意思就很明确了,老四胤禛这是暗示四福晋,我们的计策成功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老四胤禛特意授意四福晋如此这般行事。

不管怎么说,李卫算是脱离了老四胤禛这只猛虎,脱离了政治中心,也就暂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相对来说,高福(坎儿)就没有李卫看的远,不管李卫跟翠儿鬼混是别人特意安排的,还是他自然发生的,但是他说的那句话是正确的,那就是:

“四爷怕人家认出我,因此要撵我走!”

四爷怕人家认出李卫,难道就不怕人家认出坎儿?

所以,不管坎儿背叛不背叛老四胤禛,他只要不离开京城,那么他就早晚会丧命,邬思道后来讲,害坎儿者,邬思道也,其实有多重含义:

一方面,出主意让坎儿去给老八胤禩送信是邬思道,还让他别跟老四胤禛讲,这是坎儿的表面死因。另一方面,派坎儿和李卫去万永当铺卖假当其实也是邬思道的主意,包括提议派人去监视年羹尧,也是邬思道提出来的,李卫不走,坎儿不会买醉,所以从根源上,是邬思道把坎儿推进了火坑,能活下来,很难!

三、

李卫回京述职:

一晃,好几年就过去了,李卫也有了孩子,他也正式成为老四胤禛的心腹,其实很简单:

老四胤禛要想顺利继位,必须死死看住老十四胤禵,而看住老十四胤禵的人是年羹尧,死死看住年羹尧的人就是李卫,只要牵住李卫这条绳,就等于牢牢控制住了京城外武装势力干涉夺位。

我们再看李卫回京这段,大家要掏出小本本好好记下来,这可谓教科书般的表达忠心的典范!

李卫回京时围绕头戴的帽子,展开了很多剧情,包括老四胤禛看了一眼他的帽子张口就是:

“做粮道了,小气得连轿钱都舍不得啦?”

粮道可是四品官,小小年纪能混到四品,相当了不得,可是李卫跟后来得胜回朝的年羹尧截然不同,他是早早就下轿,步行至雍亲王府,离老远就喊着“主子,主子!”奔跑而来。

三点表现,让老四胤禛乐得合不拢嘴:

一是步行见主子,放低姿态,把所有的成就归功于主子的培养;二是讲实话,告诉主子,自己只是步行了一小段,表明对主子没有秘密可言,也不耍小心思,这比当年血洗江夏镇私藏金银的年羹尧要高明的多;三是给儿子起名都是李忠四爷,不仅自己记恩,还让下一代牢牢记住四爷的恩情。

就这三点,就让老四胤禛心中乐开了花,但是高兴之余的老四胤禛并没有得意忘形,因为他心中明白,自己要想持续获得李卫的忠心,还需要一个试探:

“你们先去看看福晋,过后李卫到枫晚亭,邬先生那等我。”

四、

邬思道的教导:

李卫跟翠儿拜访过福晋之后,李卫开始去枫晚亭,而这需要路过一处老房子,那就是李卫跟坎儿曾经住过的院子。

坎儿的死虽然对李卫讲的是突发疾病,可是聪明的李卫就是用脚趾头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正在李卫回想往事的时候,邬思道突然就开门进来了,李卫默默地喊了声“邬先生”,随后邬思道说了:

“人已经没了,你就别伤心了。”

这时候配乐是非常悲伤的,李卫跟邬思道默默地在秋叶往下落的林间小路行走,手托着帽子,不停地捡掉落在上面的叶子。邬思道可能看出了李卫的心思,首先开口说: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李卫马上明白过来,对邬思道讲:

“邬先生,您说的意思我明白!做人跟做官一个理儿,就是不能忘本!”

这就是老四胤禛让他见邬思道的真正原因!

李卫跟翠儿回京述职,其实是连过三道大关,分别是老四胤禛一关,四福晋一关,邬思道一关:

不管是老四胤禛口中的狗儿,还是四福晋手中的长命锁,还是邬思道提到的好自为之,其实都在跟李卫强调一件事,那就是,你的这一切都是老四胤禛给的,你只有忠心,才能确保平安。

否则,就跟你刚刚看见的荒凉院子的原主人坎儿一样,命丧黄泉!

邬思道毕竟跟狗儿和坎儿都是来自一个地方,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也敲打李卫,让他珍惜手上的帽子,千万不要做违背主子的任何事。

显然,李卫明白了邬思道的意思,也发誓表明忠心。

其实我们从剧中也可以看出来,不管是邬思道、坎儿、年羹尧、高毋庸,甚至是年秋月,哪一个都不比李卫差,偏偏这个不认字的李卫过得最好,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绝对忠诚!

最终邬思道给予了李卫一个评价:

“孺子可教也!”

估计这是李卫的人生中,最惊险的一次考验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李卫、高福和翠儿三个人是雍正在路上收留的,三个人一起长大,感情极为深厚。李卫和翠儿好上以后,二人的事情被福晋发现,年羹尧出面求情。于是,李卫和翠儿便随同年羹尧到了四川,李卫也因祸得福成了一个官。毕竟李卫是雍王府的人,四川又是年羹尧的地盘,加上李卫本身就聪明机智,所以李卫很快的便做上了粮道。

不过高福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李卫和翠儿离开以后,高福意志消沉。一方面来说高福是喜欢翠儿的,可是翠儿却喜欢上了李卫,他年纪轻,自然容易为情所困。另一方面,三个人都是孤儿,长期呆在一起,突然李卫和翠儿离去,高福必然绝对孤独,容易伤感。高福本身运气不好,这个时候正好遇到了八爷的人,被八爷身边的人所迷惑,做出了一些背叛四爷的事情。以雍正的性格,这自然是不能够饶恕的,最后高福便被雍正毒杀了。

李卫回到北京去看望雍正,知道了高福之死,于是他便跑到高福生前的住处。李卫这个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聪明机智,自然能够明白高福是死于非命。此时,邬思道便进来了。邬思道虽然精通帝王之术,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高福、李卫和小崔,他们几个和邬思道朝夕相处,几个人关系是非常好的。邬思道不希望李卫因为高福的事情而迁怒于雍正,因为以雍正的性格,李卫如果有这种心思,多半也是和高福同样的命运。

于是邬思道便说出了这句话:

“多少人读书十年寒窗求之不得这官帽,狗儿,你要好自为之”。

因为邬思道清楚他是没有办法掩饰高福之死的。所以他只能通过另一条道路来劝说李卫,即使雍正有些事情做得不对,但是你李卫现在的一切都是雍正给了。天底下的读书人幸辛苦苦十年寒窗,也未必能够带上这顶红顶子。

李卫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也对邬思道表明了自己的对雍正的忠心。

“有了四爷,才有了我的今天。”

毕竟四爷是李卫的主子,李卫是四爷的奴才。二人虽然都是人,但是地位却不是一样的。主仆之间原本就不公平,李卫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做了多少事情,他的根在雍正这里。没有雍正,便没有李卫。所以李卫永远要以雍正的利益为出发点,永远要忠心于雍正。

邬思道对李卫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有这样的意识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李卫已经深刻的意识到他和雍正的利害关系,李卫必须以雍正为根本,这次是他的应该做的事情。李卫只有这样,才能安稳的度过其一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10

作为一个乞丐出身的“李卫”这官帽而来的的确不容易,高福的神秘失踪李卫心里明镜似的,他的这位自小在一起的玩伴,曾经有过多少同甘共苦,可如今不明不白的失踪让李卫心中有一种失落感,有可能对自己未来的仕途产生一种疑惑。邬思道对李卫的告诫虽然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也更是对那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笼络真正人才。

(邬思道在鼓励李卫)

李伟自从玉翠儿在雍亲王府违反了家规以后,由于年羹尧的求情,雍亲王胤禛也就做个顺水人情,实际是在利用李卫去监视年羹尧,现在已经把官儿做到了布政使,雍亲王传他回京述职。

李为对主子雍亲王胤禛的忠心那是发自内心的,这次回京述职,他还带着老婆翠儿还有他的孩子,为了表示对主子的忠心,他连轿子都不坐,一家三口步行走到雍亲王府,在他看来这也是忠诚的表现,就连他的小儿子起名儿听起来都好笑,叫李忠四爷。

这次回京述职回到雍亲王府,那就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唯一最大的变化就是高福不在了,据说是得了急病死了,可是按照李卫的机灵劲儿,他看出了这里边的事情不简单,但又不能仔细过问,邬思道看出了李卫的心思。
(邬思道暗示李卫不要多嘴)

李卫,高福,翠儿这三人是自小的玩伴,在一起长大,同甘苦,共患难,是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南下扬州赈灾时收留了他们,他们来到京城雍亲王府死心塌地地跟随着四阿哥胤禛做事,从不敢含糊。四阿哥胤禛好多私密事情都由他们二人在做。

翠儿给四阿哥胤禛的福晋做了使唤丫头,由于李卫与翠儿相好偷情被太监总管高无庸发现,四阿哥胤禛介里为犯错之机把他派到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帐下。至于四阿哥胤禛为何把他派到年羹尧这里,李卫心中自然十分明白。

可是这次回到雍亲王王府发现高福不见了,李卫不仅心里有些失落,他的这个心思被邬思道看得清清楚楚,邬思道与李卫也是在雍亲王府相处多少年了,他不想李卫在高福失踪的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以免李卫心理有变化。

(邬思道对李卫的良苦用心)

邬思道的最重要的一句话:

多少读书人求之不得的这个官帽,狗儿,你可要好自为之啊!

邬思道的这句话,既语重心长,又充满了无限的爱护,既有点晴之语,又有希望和寄托,更有点化他知道四阿哥胤禛就是他的靠山并且是不可改变的。

精明的李卫哪能不知道雍亲王府的玄机和戒备深严的家规,对于邬思道的点化心领神会,他知道此刻对邬思道的回话就等于向主子四阿哥胤禛表忠心,他这李卫不能含糊,更马虎不得。

(李卫坚定了自己的忠心)

李卫说:有了四爷才有了我李卫的今天,做人和做官一个理。

李伟想到了在雍亲王府做事,有两条出路:有可能升官发财,前途一片光明,前提是要对雍亲王胤禛绝对忠贞不愈。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下地狱,高福有可能就是这种下场。这就是王府的高深莫测,有可能给你送入天堂,更有可能把你吓到地狱。

李卫自打进了雍亲王府这么多年,见过了许多血雨惊风,更是琢磨透了自己主子雍亲王胤禛那冷飕飕的脾气,虽然奖罚分明,但是那多变的面孔谁知道哪天变脸。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了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们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k古史


问题我没有太看明白,重点是邬思道和李卫呢,还是在后一句话上面。

其实,从剧中来看,邬先生在四爷的府邸,是没多少朋友的。尤其是他跟雍正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他的地位很特殊,他实际上扮演的是主子的角色,比如李卫、年羹尧见了邬先生都是要请安的。

这种半个主子的角色,而且邬先生在雍正府邸除了教导皇子,主要的工作就是给雍正做一些战略谋划,出头露面的机会并不多,实际上是一个颇为神秘的角色。事实上,根据二月河小说的描述,由于邬先生过于低调,甚至外部都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存在。

这样神秘的人物,其实他注定是孤独的,尤其是这里又是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也许一刹那的疏忽,换来的就是万劫不复。波诡云谲,欠缺的恰恰是那一点点的真情。

电视剧中,年秋月注定是四爷的,一则是情感,二则是雍正需要年羹尧。

只有李卫才能给邬思道一点情感的支持。

有一句话说得好,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尤其是这种刀光剑影的世界,没有那一抹亮色支撑,人或者变成魔鬼,或者直接崩溃。

李卫之所以能得到四爷邬思道十三爷的赏识,是因为他能干以外,难得的保持了一份真。在那个地方,钱和权都不是最重要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里最缺的就是人性,就是真。

所以原著和电视剧,李卫和邬思道的感情都是最好的,邬思道无儿无女,也是把李卫当自己的子侄辈看的。

但随着雍正的上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邬思道需要急流勇退避祸,而雍正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处理国家大事,李卫没有人羽翼他了,需要独自去面对官场,去面对名利场。

这是一个最大最污浊的大染缸。那么,李卫得自天性的真,没有高人亲人的护持,他还能保持那份真么?

他会不会一样迷失,沉溺于美酒佳肴,沉迷于美色,放纵自己,进而毁了自己?

邬思道见到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而对于自己不多的亲人,在离别的时候,自然是需要嘱咐几句的。

当年,我离开家的时候,我父亲也是这么嘱咐我的。

一晃二十年了。


江上一峰青


李卫的聪明得自天成,他因与翠儿相好,犯了胤禛的家规,本应该被严惩,但是邬先生喜爱他的聪明而又无坏心机,加之李卫对胤禛一向忠心耿耿,邬思道内心也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他如此告诫李卫,也是希望李卫做个好官。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好自为之。一是暗示李卫要对胤禛忠诚无二,不要有反叛之心,否则谁也救不了他,二才是真正的内涵,那就是做好自己胤禛家奴的工作,在四川盯住年羹尧,这才是真正的好自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