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國來講,為什麼有人說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

知未是也


在三國之前有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今天用在“成也諸葛,敗也諸葛”,我覺得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首先要明白諸葛亮出山之時劉備處在什麼狀態?劉備早年在三國諸侯混戰割據是渾水摸魚、狼狽不堪的,帶著兩位小弟關羽張飛東奔西走,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地位,除了打著“正義、皇叔宗親”的幌子,基本可以說是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先是投靠基友公孫瓚,後來又應聘袁紹的集團公司,再後來又被曹操捉去做了個在家種菜的“人質”,也曾投靠陶謙、袁術、劉表,這一路下來跳槽了好幾家公司。始終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更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城池及像樣的軍隊。直到最後劉家“老表”劉表,把自己的荊州半推半地讓給了劉備,至此算是有了穩定的安身之地,開始了大膽而曲折的創業之路!

三顧茅廬而得諸葛孔明,猶如如魚得水,兩人相見恨晚,一篇《隆中對》給了劉備清晰而堅定的公司戰略規劃圖。從這個角度講,諸葛孔明的加入,對此時劉備的戰略規劃具有里程碑的戰略價值。後來的孫劉聯盟也有諸葛的一份功勞,後期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不完全是諸葛亮的用人失當,這裡面有劉備自己的感情左右務必用關羽的選擇,最後入西川得益州,法正、龐統可為首功,諸葛亮這時的角色就像當年劉邦之蕭何,做得是調撥糧草、招兵買馬的後勤工作。

至於入蜀後治理益州及劉備後來東出伐吳,基本沒諸葛亮什麼事,想必這個時候諸葛亮哥劉備是走得不太近的,關係不瘟不火。直到劉備死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諸葛亮才再亮頭角,鋒芒再露,真正進入歷史高光的舞臺。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那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以西川得地理條件,不往北殺出去蜀國終歸也是死路一條,這個戰略選擇是沒有錯的,但是北伐最終失敗原因有三:

一:地利不佔優,長途跋涉,勞軍遠征,曹魏司馬懿以逸待勞,此乃客觀之因。

二:蜀國兵力及裝備武器相比曹魏明顯佔下風,窮兵黷武、逞強求勝,有違天意。

三:後主劉嬋與諸葛亮同床異夢,加上親小人遠賢臣,把北伐當兒戲看待,豈有不敗之理。

蜀國後期青黃不接,後路無人,諸葛亮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

諸葛亮之於蜀,成在於諸葛亮之功,敗在於諸葛亮之過,更是天意難違的結果,諸葛孔明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算蜀國被滅也不影響他的歷史光輝形象!





司馬賴氏


諸葛亮出山後,一把火燒得夏侯惇再不敢喊村野匹夫,也使關羽張飛從此另眼相看,有了諸葛亮,劉備從此如魚得水,改變了往日老吃敗仗的命運,隨著諸葛亮聯合東吳在赤壁大勝曹操,從此奠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因此,對蜀國來講,劉備能立國成都,諸葛亮功不可沒。



但必須看到,諸葛亮在關鍵時刻也有拿不出的時候。一是定都成都後,沒有及時對蜀國戰略部署作出必要調整。尤其是在荊州這個主要戰略方向上沒有做到加強兵力部署,讓關羽父子面對曹魏和東吳威脅,從而讓關羽在歷史上演唱了一出大意失荊州的悲劇。二是東吳襲擊荊州後,諸葛亮不能因時因勢改變聯合東吳抗擊曹操外交戰略,繼續老生常談,招致劉備賭氣,讓蜀軍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從此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緩過年來。三是劉備死後,隨著關張馬黃隕落,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總攬一切軍國大事,但他凡事恭親,不放手發揮部下的能動作用,沒有在培養人才方面想辦法,下功夫,最終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並在死後還設計殺了魏延,讓姜維最後獨木難支,不敵鍾會、鄧艾兩面用兵,把蜀國送上了滅亡的道路。



忽略人才培養和貯備,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也是他對蜀國最致命的失誤。蜀國後期人才缺乏,一個姜維還是諸葛亮從戰場上收來魏國的降將,再加上從魏國投降過來的夏侯霸,兩個魏國將領成為蜀國後期軍中干將,這不能不說是對蜀國缺乏人才莫大的諷刺,而諸葛亮作為獨攬軍國大權的丞相,也不能不說與他有很大關係,正所謂蜀國者,成也諸葛、敗也諸葛也!


知未是也


這個話我不知道是誰說的,

也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說。

個人只是覺得對蜀漢而言:

成非諸葛,敗亦非諸葛。

火燒博望,是劉備自己燒的。

劉備途窮,赤壁連吳,出力主要在吳,戰事首領主要是周瑜。

取荊南四郡跟諸葛亮沒多大關係。

入西川,劉備自己打的,首功在法正、馬超,諸葛只是助攻。

取漢中,本謀黃權,統帥是劉備自己,帳前獻策是法正,衝陣是黃忠魏延馬超等諸將,孔明在後方搞後勤,不能說跟他沒關係,但沒有那麼大。

這些,是蜀漢所以“成”,諸葛只是較重要的參與者,不是主要也不是最重要的。

白帝以後,孔明主政治理蜀中,後南征,安後方和邊境,外結孫吳。收拾蜀國殘局,政局相對穩定,人民安業,這是諸葛亮對蜀漢的主要貢獻。

至於後面多次北伐,未有建樹,有人指出,稱其窮兵黷武,特別是傳人姜維放魏兵進漢中導致蜀漢滅亡,據此指責諸葛亮要為蜀漢滅亡的“敗”負責,這種看法也是不正確的。

蜀漢國弱,特別是人口太少,都只有孫吳的約三分之二,可能還不到,更不用說跟魏國比了。

以一州之地對抗整個北方,滅國是遲早的事,更重要的是在諸葛亮接手蜀漢重擔之前,劉備的蜀漢連續經歷了漢中之戰,關羽之敗,東征之失,

蜀漢財貨、軍力、人口、特別是中高層人才及將領(如關羽 張飛 黃權 馬良 程幾 傅彤 吳蘭 馮習 張南 黃忠病逝 劉封被斬 法正病逝 孟達投魏等等)大量消亡,到諸葛亮時代,都沒什麼人才可用,也就魏延 趙雲 李嚴等,國力迅速衰退至全盛時的一半都不及,即使在劉備全勝時期那幾個月,劉備也是三方中勢力最弱的。

所謂益州疲弊,人心惶惶,隨時有傾覆之危,諸葛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接起這個爛攤子,殫精竭慮,事必躬親,讓蜀中日益豐足起來,如果說成,我以為這是諸葛亮的“成”。如果說“敗” ,在關羽劉備兵敗後已經定了。

至於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他並沒有掌權,蜀中經歷了幾代丞相後姜維才僅掌北部軍權,這都是諸葛亮死後幾十年的事了,鍋不能讓諸葛亮背。








文說三國


公元263年,鄧艾攻到成都,後主劉禪獻城投降,蜀國宣告滅亡,三國鼎立的時代畫上了句號。對於蜀漢的滅亡,很多人都十分惋惜。

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後主劉禪太過昏庸無能,依賴孔明,最終在諸葛亮死後葬送了江山。

還有人認為諸葛亮的死是導致蜀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如果諸葛亮不死,蜀國不滅。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面的才智的確是冠絕全書,魯迅都曾說過:“孔明之智近乎妖”。但就是這樣一個在大家心目中聖人一般的存在,幾乎是親手把蜀國推向了滅亡,我們就看一下諸葛亮的致命錯誤。

沒有制止劉備征討東吳,是諸葛亮犯得第一大錯。諸葛亮心知肚明,關羽其人頗有些傲氣,剛愎自用,不適合守荊州。但是沒有制止劉備,釀成大錯。

而後來關羽喪命,劉備報仇心切,征討東吳,諸葛亮又沒有制止成功,導致兩國關係破裂,聯吳抗曹不可實施。整個事件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六出祁山,窮兵黷武。在劉備去世以後,光復漢室幾乎變成了諸葛亮心中的執念,跟其他兩國相比,蜀國兵力物力都不及曹魏和東吳。

但是諸葛亮卻傾全國之兵力,六出祁山。這使得蜀國國力非常空虛,損耗巨大,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而且曹魏實力雄厚,並沒有受到多大的打擊,反而是蜀國一蹶不振。

雖無弄權之心,卻有弄權之實。眾所周知,諸葛亮是劉備的託孤大臣,手握大權無可厚非。但是諸葛亮一生把控朝政,並沒有在劉禪長大成人後放下權力,讓劉禪得到相應的成長,而是依舊手握大權,架空劉禪。

這一點眾人皆知,卻無人抗議,劉禪也變得唯唯諾諾,心中必然和諸葛亮出現裂痕,導致他對諸葛亮的不信任,使北伐半途而廢,無功而返,令人扼腕。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沒有為國家培養新的人才,諸葛亮在世之時,神仙一把抓。大權獨攬,事無鉅細,當然,這也和諸葛亮性格有關,一生謹慎小心,事必躬親,根本不放心把軍國大事假手他人,同時也忽略了下一代人才的培養。

直到晚年,才有了姜維那麼幾個少數的接班人,導致蜀國軍中青黃不接,後繼無人,人才的斷層無疑大大加速了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難逃其咎。



眸初見


諸葛輔佐劉備,未出隆中,以定三分天下!劉備得諸葛,如魚得水,終於開啟了開掛的人生!

諸葛大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發明家,作家,兼書法家!正是諸葛的才華,成就了蜀國的輝煌!

然一個人的智慧,終究不是無窮無盡的,也不是能萬事周全的!荊州要地,諸葛用狂妄驕傲的關羽鎮守,並且關羽對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拒不執行,才有了失荊州,敗麥城的悲劇!錯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導致前功盡棄!除了用人不當,諸葛戰略上過於強調戰爭手段,主動進攻,窮兵黷武,終致國力衰竭!司馬懿的高明就在於不戰,使亮自敗!

一個領導者太有才華,是其幸,亦是其不幸也!加之諸葛事必躬親,終致蜀國人才凋零!沒有團隊決策的智慧,沒有人才的更替和培養,諸葛亡,也就意味著蜀國亡!某種程度上說,蜀國興亡,成也諸葛,敗也諸葛!


拾話社


此說純是一孔之見!縱觀三國形勢,曹魏佔據中原得天時,兵多將廣物產豐富。東吳歷三世據九州八十一郡,物埠民豐根基牢固。西蜀劉備得兩川關雲長據荊州,此為鼎盛之時。本應固守待時養精蓄銳。怎耐關雲長心高氣傲,不聽司馬王甫之言,最終丟失荊州敗走麥城。損兵折將,失地陷城,西蜀國運受傷此其一也!劉備不顧諸葛亮趙去等勸諫,以私廢公,舉傾國之兵伐吳,特別是在吳欲退還荊州之時,仍未能見好就收,洗臉盆扎蒙,不知深淺。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以致死裡逃生託孤白帝城。此時蜀國元氣大傷近一半有餘!此其二也!諸葛亮雖在安居平五路後,再次聯合東吳,掃平南蠻,出兵伐魏,喜得三城。但此間先是孟達不聽孔明之言,舉事未成反被司馬懿所殺,後有馬謖丟失街亭要地,諸葛亮險些遭擒,被逼無奈以空城計脫身,此次出兵先勝後敗,未得寸土,只是收得姜維,令人一嘆,此其三也!蜀國兵微將寡,後主劉禪只知玩樂,家國大事全賴孔明操持!縱上可知西蜀若無孔明把持朝政,勤勉治理,鞠躬盡瘁,後有姜維九伐中原,則蜀國早就國破家亡!蜀國的滅亡又怎能怨諸葛孔明呢?


張永科38


關於蜀國滅亡,歸咎於諸葛亮,這個觀點不敢認同。蜀國前期,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難道魏國就會坐等西蜀休養生息實力增長嗎?只怕劉禪也沒有那安穩的四十一年江山可坐?當時全國十三州魏佔據九個,蜀國才佔據一州,以及漢中地區,實力最弱。如此能夠在夾縫中生存已是不易。

何況後期劉禪親小人,遠賢臣,走了東漢滅亡的老路。他聽信宦官占卜之言,不信魏國會來攻打,以致失誤了戰機。這不是拿國家大事做兒戲嗎?及至敵軍兵臨城下,竟不敢堅壁清野,背城一戰。而是選擇歸順投降。這是何等的懦弱!


劍膽琴心005


成立蜀國與蜀國滅亡,是與諸葛亮有關,而且在其中起了作用。然而事關一個國家的事,絕不是諸葛亮一個人能成功的,也不是他一個人決定失敗的。在成立蜀國上,諸葛亮運籌帷幄化分三下,早已為劉備爭得一席之地立了方向。然在為目標作戰的過程中絕不是他一個人所能翻雲覆雨的,是集體力量的結果,上到劉備下到士卒共用力謀劃與決戰的成果。

包括蜀國敗亡,也不是諸葛亮之死而蜀衰。是蜀國在亂世中成立擁有一國,實力還不強大,劉備又出征報仇折其羽翼。而在實力有限情形下,諸葛亮以六出祁山為實現一統,人員有限,糧草供應不足,內現出徵耗損財物幾次致國力空虛。未一統又先折損實力。諸葛亮治國路線有些心急,耗損實力延長了外力不侵內力消耗。只能是當此之時無論怎麼謀略,國小勢弱面對強手生存是問題。

而諸葛亮死,給缺少智慧與人才的團隊又增唯護實力之難,國家空虛面對強兵來襲智上無有勝者,實力無以比拼,國治不強。在強大對手來臨沒有應對的兵力實力,劉禪知其國弱而空,率人投降,不只想保自命,想保民安。諸葛亮的智慧是使蜀國強建,因成胎質弱,存在艱難。當時劉備入蜀兵不足,佔劉璋之邦只不過偏安險地得生存的小諸侯。蜀國之立實質國力不強。亡敗也是早晚而已。諸葛亮之才成全了劉備之名也成全了自身之名。在亂世中留下英名,人生有價。


圃香


諸葛亮死後,蜀國基本上人才凋零,勉強維持了幾十年最終被魏國滅掉。

因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之恩,凡事事必躬親,無論是蜀國後方還是六出祁山的戰場,事無鉅細,最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

從現在管理角度來講,對於後備力量的儲備是國家的重中之重,無論是人還是軍需糧草。

討打魏國的戰役中,幾次馬上就可以取得勝利,確因為糧草的不濟只能放棄快要到手的勝利果實,讓人扼腕嘆息。

連年征伐,蜀國百姓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劉嬋闇弱無能,身邊奸臣環伺。縱然諸葛其志如磐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也回天之力。

所以原因有這麼幾個:

1,人才儲備很少,能統兵作戰的除了魏延,姜維,少之又少。

2,事必躬親,不懂放權。杖罰士卒二十軍棍也要親自過問。

3,思慮太重,積勞成疾,食量太小,終不能耗過司馬懿。

4,未清君側,劉禪身邊的宦官黃浩,暗地使陰招,至使前功盡棄。

5,連年討伐,耗費甚巨,籌集糧草打造兵器,已經掏空了蜀國,極為空虛。


隨遇而安44683523


我認為應該分成兩個層面來評價諸葛亮。一層是三國演義中的高智商妖人,書中世界按下不表,當是個神人吧。第二個層面,我們試著從更客觀的角度進行分析。首先蜀國之成立,諸葛亮的貢獻微薄。入川首功在於法正,戰將有張飛等,義釋嚴儼,此時的諸葛亮並不是核心領導成員。夷陵之戰後,蜀國將帥紛紛凋零,諸葛亮作為第二代領導集體成員才進入了核心圈,得到了劉備任用。與李妍等兩人作為託孤大臣輔助劉禪。在後期的政治鬥爭中,小朱朱不停的北伐,並以戰區司令的名義逐步排擠同僚攫取了最後的領導權。因此,我認為,他只是個權臣而已。對蜀國的滅亡負有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