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中國書法博大精深,

書法作為一種高雅藝術,

她以獨特的書法美使人迷戀。

學習書法,這些書法術語不可不知!

1、書法

狹義上,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2、法書

又稱法帖,指學習書法可以作為楷模的範本。古代將書寫於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的詩句。法書不同於書法。法書是對古代名家墨跡的尊稱,包含著書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3、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後世亦泛指書法和中國畫。《宋史·米芾傳》:“特妙於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4、墨跡

用墨書寫的手跡。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學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詩句。《宋書·范曄傳》也有“上示以墨跡,曄乃具陳本末”的記載。

5、真跡

真實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於他人的假託和偽造。唐代張懷瓘《書斷》:“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付集賢院。”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6、金石

指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類。金,指鐘鼎銅器之類;石,指碑碣石刻之類。《墨子·兼愛下》:“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7、刻石

專指鐫刻於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餘處,而可識者七十二。”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8、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雲峰山題詩、題名等。《宣和書譜·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9、碑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後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樹碑用以歌功頌德始於秦而盛於漢。在晉代曾嚴禁立碑。故歷來晉碑難得。唐代是我國碑刻最發達的時期,不僅內容豐富,書法上也有極高價值。

10、碣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漢代以前的刻石沒有固定形制,大抵刻於山崖的平整面或獨立的自然石塊上,後人將刻有文字的獨立天然石塊稱作“碣”,石鼓文即是一件獵碣。

11、碑額

碑刻術語,碑頭的通稱,又名碑首。一般指碑石上端額部,多有大字碑題及邊飾的額頭部分。碑額一般鐫刻該碑的全名,多為篆書體。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12、篆額

碑刻術語。漢代以後的各種碑刻之上端,稱碑頭或碑額,因碑額上所題字多用篆書,遂稱“篆額”。漢碑如《張遷碑》、《韓仁銘》等篆額,書風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13、篆蓋

碑刻術語。唐代的墓誌銘,通常有石蓋,因蓋上文字多用篆體,故名。篆蓋與篆額內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綜例》稱:“篆蓋,即篆額。”

14、碑陰

碑刻術語。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將門生、故吏或出資建樹者的姓名鐫刻於背面,故稱。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15、碑版

泛指碑誌之類。《碑版廣例》:“開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賢大師身塔記,末有碑版所詳,不復多載語,後魏昌馮王新廟碑,有碑版湮滅語。後人碑版名稱,殆自此始。”

16、碑學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後,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又指“碑版學”,即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

17、勒石

碑刻術語。指將法書鉤摹本背面加朱複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專款記載勒石者,如《懷仁集王書聖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樣。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18、朱背

亦稱“背朱”。即“勒石”。

19、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物最早見於唐代。具體方法將宣紙打溼蒙在器物碑刻上,敲打它,使得宜紙呈現凹凸狀,然後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後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硃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時所拓的稱“初拓”。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20、剝蝕

指古代碑刻年久風化石有剝落。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

21、雙鉤

書法術語。(1)複製法書的技法。法書上石,沿其筆面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為“雙鉤。陸游有“妙墨雙鉤帖”詩句。(2)一種書寫“空心字”的技法。(3)執筆法的指法名稱,與“單鉤”相對。北宋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蹙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已意左右。”今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

22、單鉤

書法術語。執筆法指法名稱。以食指鉤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餘指皆墊於筆管後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鉤,故稱“單鉤”。與“雙鉤”相對。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稱:“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世傳北宋蘇軾作書用此法,微偃其筆。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23、枕腕

書法術語。寫字時把左手掌背平墊於右手腕下,稱為“枕腕”。多用於書寫小字,也有使用臂擱(多以竹、木製)等物代替左手墊於腕下的。

24、懸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手腕靈活與否對運筆至關重要,肘部不靠桌面,腕憑空懸起,稱為“懸腕”。寫字僅僅堤腕還不能上下縱橫自如地運筆。懸腕能使肩部鬆開,全身之力由於無所罣礙,才得集註毫端,點畫方能勁健。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25、迴腕法

書法術語,執筆法中的一種。腕掌彎回,手指相對胸前,故稱。清代何紹基寫字即採用此法,執筆時腕肘高懸,能提能按,然不能左右起倒,有違常人的生理機能,故一般多不採用。

26、腕平掌豎

書法術語。論述執筆時的腕掌關係。由“指實掌虛”引申而來。近人沈尹默稱:“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懸起,肘腕並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

27、鳳眼

書法術語,執筆法的指法名稱,握管時,大拇指節骨挺直,裡側呈微凸伏,與內彎的食指構成狹長形的縫隙,因美其名為“鳳眼”。大指骨外凸,虎口空圓者稱“龍眼”,是另一種執筆法。

28、執使

書法術語。執筆和用筆的通稱,唐代孫過庭《書譜》載:“今撰執使轉用之由,執謂淺深長短之類;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明代張紳稱,“執謂執筆,使謂運用。”參見“運筆”。

29、運筆

書法術語。指字的點畫書寫之過程。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大抵執之慾緊,運上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30、磔(zhé)

書法術語。點畫用筆的一種技法。“永字八法”稱捺筆為“磔”。捺法用磔,意思是筆亳盡力鋪散而急發。又,斜捺叫磔,臥捺稱波。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稱:“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

31、戈法

永字八法以外的又一筆法。相傳:“(唐)太宗工隸(楷書),以(虞)世南為師,常患難於戈法,一日書‘戩’字,乃空其落,世南取筆填之,以示魏徵,徵稱:仰觀目聖作,惟戩字戈法頗逼真,上深嘆魏為藻識。”戈法較長,寫時如不從容行筆,必然頭尾重,中間輕薄。唐太宗李世民稱:“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32、中鋒

書法術語。指行筆時將毛筆的主鋒保持在點畫的中線,以區別於偏鋒。用中鋒寫出的錢條圓渾而有質感。

33、聚墨痕

書法術語。中鋒運筆,因筆鋒常在點畫中間行迸,筆畫的中央線著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濃重的墨線痕跡,故名。明代董其昌《畫禪寶隨筆》評蘇軾《赤壁賦》墨跡稱:“坡公書多偃筆,亦是一病,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34、側鋒

書法術語。起筆的一種技法。謂在下筆時筆鋒稍偏側,落墨處即顯出偏側的姿勢。清代朱和羹《臨池心解》稱:“正鋒取勁,側筆取妍。王羲之書《蘭亭》,取妍處時帶側筆。”這種筆法最初在隸書向楷書演變時形成。它使方筆字體中增添瀟灑妍美的神情。側鋒多用來取勢,勢成則轉換為中鋒。晉人多用之。

35、折鋒

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指筆勢摺疊帶方者,以別於轉筆,即筆鋒在轉換方向時,由陽面翻向陰面,或由陰面翻向陽面。折鋒利於點畫方勁和創造姿勢。清代包世臣書《劉文清四智頌》後,稱其筆法“以搭鋒養勢,以折鋒取姿。”

36、裹鋒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起筆呈反方向運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以後凡是取圓勢用筆,筆鋒內斂於點畫中間的稱“裹鋒”。如《曹全碑》、《石門銘》等多用之。

37、逆鋒

書法術語。運筆的一種技法。為了藏鋒鋪亳,用逆入的方法,“欲下先上,欲右先左”,以反方向行筆的稱“逆鋒”。用逆鋒作字,往往具有蒼勁老辣的意趣。清代劉熙載稱:“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然亦只暗中機括如此,著相便非。”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38、蹲鋒

書法術語。蹲,有停留的意思。與“蹲”本為一字。在書法中,蹲鋒、蹲鋒,字雖同,卻為兩法。一個指筆緩行中的蹲勢,另一個指欲趯先蹲,退而復進。唐代張懷瓘《玉堂禁經》稱:“蹲鋒,緩亳蹲節,輕重有準是也”;“蹲鋒,駐筆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蹲之。”

39、金錯刀

(1)對書法用筆顫掣波發筆道的美稱。《談薈》載:“南唐李後主善書,作顫筆摎曲之伏,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

(2)字體名。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載有金錯刀書一體。具體形式與風貌今已不可稽查。

40、筋書

書法術語。勁鍵遒麗的點畫謂之“筋書”。書法言筋、骨,均寓褒獎之義,如歷來稱顏真卿、柳公權書為“顏筋柳骨。”

41、一筆書

書法術語。指草書文字間自始至終筆畫連綿相續,如一筆直下而成,故名。漢代張芝首創。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稱:“王獻之能為一筆書,陸探微能為一筆畫。”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42、顫筆

亦稱“戰筆”,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因筆畫呈顫動狀,故名。《宣和麵譜·花鳥三》載:“唐希雅初學李氏錯刀筆,後畫竹,乃如書法,有顫掣之狀。”

43、懸針

書法術語。書寫直畫下端尖銳,如針之倒懸,故名。與垂露為兩種形體。馮武(簡緣)《書法正傳》稱:“將欲縮鋒,引而伸之,須要首尾相等。但鋒尖耳。不可如鼠尾。又按古人只有垂露一法,懸針始於《蘭亭)‘年’字。後人遂以為法。”

44、垂露

書法術語。書寫直畫的一種形態。其收筆處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鋒的筆勢,不同於“懸針”。唐代孫過庭《書譜》稱:“觀夫懸針垂露之異。”

45、護尾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筆至筆畫尾部而反收其筆鋒。護尾與藏頭的用筆方法,筆勢逆入而反收,逆則強健得勢,收則顯示筆有餘力。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論點,即從“護尾”擴展而來。

46、逆入平出

書法術語。筆畫起落筆和出鋒收筆的一種用筆技法。逆入,指起筆時,筆鋒要朝書寫筆畫的反方向入紙,隨即轉鋒行筆,以達到“藏鋒”於點畫之中,均勻地萬毫齊力,平鋪紙上形成中鋒運筆的勢態。平出,指筆畫至末不收,勢盡出鋒,迴腕空收。

47、疾澀

書法術語。用以對筆勢的評述。筆勢由用筆的速度快慢、力度強弱、筆鋒順逆諸因素產生。疾筆求其勁挺流暢,澀筆求其凝注渾重。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古人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

48、方圓

指字的用筆和形體上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統一,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若“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故方圓也可用來評價書法藝術的優劣。

49、燕尾

指章草中的一種波法。如神龍本《蘭亭序》“欣”字右下半的“人”,其狀似燕之尾,故名。前人將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

50、柳穿魚

書法術語。比喻應用啄法的短撇。如形、影、彤、彬諸字,其右側的豎三撇,須有仰、平、覆三種有變化的筆勢,似三條小魚,用柳枝穿連起來,故名。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51、激石波

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激石者指字之捺筆似水之自泉口流出遇石激而湧過。這種捺筆稱為“激石波”。如《蘭亭序》“欣”字捺有章草筆意者即是。

52、牽絲

書法術語。亦稱“遊絲”、“引牽”、“引帶”,指書寫點畫時由於筆勢往來留存於先後筆畫之間的纖細筆道。纖細如髮絲,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應、意氣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現出書家功力。

53、一波三折

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波”,一波三折,指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換筆鋒。經過三折之後,筆畫才波發矯健。北宋黃庭堅晚年的書法具有明顯一波三折的特點。

54、一筆三過

書法術語。指每作一點畫雖微如黍米,皆須三折筆鋒,始得完成。其法:落筆藏鋒為第一折;提筆轉鋒頓挫引筆為第二折;回鋒收筆為第三折。作書忌順筆平拖,而點畫經過三折,始能圓滿渾成。

55、過折收縮

書法術語。運筆過程中的一種技法。過折,即指每畫一波,常三過折筆的意思;收縮,即北宋米芾“無垂不縮,無往不收”說之略稱。運筆切忌直來直去,缺乏內含。

56、萬毫齊力

書法術語。指作書時非但主毫要絲絲得力,而且要調動副毫的作用,使筆毛一無扭結地聚結運動。這樣寫出的點畫才力量彌滿,圓健得勢。南朝梁王僧虔《筆意贊》:“剡紙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

57、內擫(yè)外拓

書法術語。內擫,指意在收斂的筆勢;外拓,指意在縱放的筆勢。後人用內擫外拓來區別二王書跡,很有道理,說“大王(王羲之)是內擫,小王(王獻之)則是外拓。試觀大王之書,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小王之書,剛用柔顯,華而實增。”

58、屋漏痕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破屋壁間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59、折釵股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釵原系古代婦女頭上的金銀飾物,質堅而韌;後被藉以形容轉折的筆畫,雖彎曲盤繞而其筆致依然圓潤飽滿。南宋姜虁《續書譜》稱:“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

60、錐畫沙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以錐子劃沙,起止無跡,具有“藏鋒”的效果,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跡中正,形似“中鋒”,故用錐畫沙以比喻書跡的圓渾。唐代褚遂良《論書》稱:“用筆當如錐畫沙。”宋代黃庭堅稱:“如錐畫沙……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

61、壁坼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如泥牆自然坼裂的痕跡,無做作習氣。南宋姜虁《續書譜》稱:“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壁坼者,欲其無佈置之巧。”

62、綿裡裹針

書法術語。比喻字體筆畫肉豐見骨、外柔內剛。北宋蘇軾自論:“餘書如綿裹鐵。”明代解縉稱:“東坡豐腴悅澤,綿裡藏針。”

63、銀鉤蠆(chài)尾

書法術語。比喻用筆的一種技法。銀鉤指丁、亭、寧等字的趯筆;蠆尾指乙、也等字的趯筆。西晉索靖對自己的章草書很矜持,名其筆勢如“銀鉤蠆尾”。

64、衄(nǜ)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筆鋒退而復進。清代蔣和稱:“筆既下行,又往上也。與回鋒不同,回鋒用轉,衄鋒用逆。”

65、搭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指行草起筆及字與字之間的承接順應關係。順勢而下,不用逆勢的起筆稱為“搭鋒”。清代朱履貞稱:“書法有折鋒,搭鋒,乃起筆處也。用強筆者多折鋒,用弱筆者多搭鋒。”

66、搶

書法術語。折鋒筆法的虛和者稱為“搶”。元代陳繹曾稱:“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筆燥則折,筆溼則搶,筆燥實搶,筆溼空搶。”

67、轉

書法術語。筆畫轉換方向時的一種用筆技法。區別於折鋒。《雪庵運筆八法》稱之為圍,有圓轉回旋之意。東漢蔡邕稱:“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一般真書多用折鋒,草書多用轉筆。

68、駐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運筆若行若住。清代蔣驥稱:手不運而以筆按下為“頓”;運筆時而意有所顧,因用遲澀出之者謂之“駐”。

69、挫

書法術語。用筆的一種技法。頓後將筆提起,使鋒轉動離開原處,稱為“挫”。是轉換筆鋒時常用之法。不僅用於轉角及趯筆,凡行筆換鋒時皆用之。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70、頓蹲

書法術語。停筆重按稱“頓”,輕按稱“蹲”。《雪庵運筆八法》稱其為“疊”。清代蔣和解釋“筆重按下”為“頓”,“用筆如頓,特不重按”為“蹲”。

71、骨法

亦稱“骨力”。書法術語。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唐太宗李世民嘗謂:“吾臨古人書,殊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

72、肉法

書法術語。比喻書寫時筆墨濃淡、肥瘦、粗細的一種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肉法”一則中稱:“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捺滿即肥,提飛即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

73、背拋法

書法術語。亦稱“外略法”,指“乙”字趯筆書寫的技法。寫趯筆貴於寬圓,如背手拋物,故名。宋人《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稱:“蹲鋒緊掠徐擲之,速則失勢,遲則緩怯。”

74、八病

書法術語。泛指書寫點畫經常出現的弊病,俗稱敗筆。八病都是以接近這類點畫的實物形態定目,如:牛頭、鼠尾、蜂腰、鶴膝、竹節、稜角、折木、柴擔等。

75、布白

書法術語。指安排字的點畫間架和佈置字、行之間空白關係的方法。字的點畫與空白均有繁簡、短長,結體也有大小、疏密、欹正。書寫時必須因字生勢,靈活多變。布白得當,即能使字和字之間產生錯落參差而又呼應協調的藝術效果。又,對整幅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安排也稱“布白”。

76、燕不雙飛

書法術語。前人將隸書橫畫出筆的挑腳比喻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腳,二次出現就會筆畫雷同,字形拖沓。“燕不雙飛”即比喻捺腳的不可複用。但也有因隸書橫畫出鋒形如折刀頭,和雁尾之齊平相似,故亦稱“雁不雙飛”。

77、散水

書法術語。俗稱“三點水”,寫法因字體與書體而各別。唐代張懷瓘《王堂禁經·散水異法》稱:“氵,此名遞相顯異。意在或藏或露,狀類不同;法以剛側而中偃,下潛挫而趯鋒。則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用此也。”

78、雁陣

書法術語。指字下四點排列之勢。《書法三昧》:“急雁陣,緩雁陣,‘燕’、‘然’、‘樵’三字外不可用。”

79、向相

書法術語。運筆造型的一種技法。與“向背”相輔相成。

80、向背

書法術語。運筆造型的一種技法。與“向相”相輔相成。要求同一方向之筆畫避免平行和雷同,儘量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既多樣,又統一。例:“()”即向相,“)(”即向背。

81、用墨

書法術語。墨色有焦枯濃淡乾溼之分,作書使毫行筆燥潤相間的技法稱為“用墨”。元代趙孟頫稱:“古人作字,多不用濃墨,太濃則失筆意。”明代李君實則認為:“羲之書,墨嘗積三分,何也?東坡真跡墨濃如漆,隱起楮素之上,山谷亦謂其用墨太豐,而風韻有餘,然則松雪所云,特楷書耳,行書則不然。”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82、展促

書法術語。指書法結體造型的一種技法。有從單字間筆畫繁減懸殊上去理解的。如唐代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稱:“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為稱。”也有從一個字的偏旁結構的處理上去理解的。如清代包世臣《藝舟雙楫》稱:“少師(楊凝式)結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顏柳之舊勢,皆以展蹙(促)變之,故按其點畫如真行,而相其氣勢則狂草。”楊凝式書有《神仙起居法》。

83、俯仰

書法術語。指書法結構點畫偏旁之間的聯繫。俯要下應,仰要上呼,使文字組合的偏旁,或字與字之間,書寫時有映帶顧盼之姿,顯得氣貫意連,生動有致。

84、墨豬

書法術語。比喻字體筆畫豐肥、臃腫而乏筋骨,因字如墨團,故名墨豬。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東晉衛夫人《筆陣圖》稱:“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書寫粗筆道的字而不見筋骨,易犯此病。

85、行氣

書法術語。指書法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映帶關係。一般要求筆斷意連,聯綴成行,積行成篇,在文字的上下、左右、首尾的書寫中,既有變化,又能和諧,如清代宋曹《書法約言》稱:“勿往復收,乍斷復連,承上生下,戀子顧母。”行氣在行草書中的關係尤為重要。

86、擔夫爭道

書法典故。意謂略甚狹窄,而又勢在必爭,妙在主次揖讓之間,能違而不犯。典出唐代李肇《國史補》,謂張旭自言嘗見公主與擔夫在羊腸小道上爭道,各不相讓,但又閃避行進得法,從而領悟到書法上的結構布白,偏旁組合,應進退參差有致,張弛迎讓有情。

87、計白當黑

書法術語。字的結構和通篇的佈局務需有疏密虛實,才能破平板、劃一,有起伏、對比,既矛盾、又和諧,從而獲得良好的藝術情趣。清代鄧石如稱:“字畫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88、楹聯

亦稱“楹帖”、“對子”、“對聯”。書法藝術的一種幅式。由上、下聯組合,是懸掛或粘貼在壁、柱上的聯語。如新春時節張貼於門上的“春聯”。字的多寡無定規,一般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特多的長聯,叫“龍門對”。楹聯發生幹明末而盛行於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學和書法相融合的藝術形式。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89、血法

書法術語。比喻書法用墨用水的技法。元代陳繹曾《翰林要訣》在“血法”一則中稱:“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

90、合作

書法術語。舊時行家們習慣於將書寫得理想和精彩的作品稱為“合作”。如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引張懷瓘、二王等書錄:“(王)獻之嘗與簡文帝十紙,題最後雲:‘下官此書甚合作,願卿存之。’”

91、書奴

書法術語。(1)比喻學書墨守成規而不能創新者。唐代亞棲《論書》:“凡書通即變。王(羲之)變白雲體。歐(陽詢)變右軍體,柳(公權)變歐陽體……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2)有書法嗜癖者,寄興書學,也往往自稱為“書奴”。

92、集字

書法術語。(1)指將前代某一書家的字跡蒐羅並集成的書法作品。《徐氏法書記》所載“梁大同中,武帝敕周興嗣撰《千字文》使殷鐵石模次羲之之跡,以賜八王”,便是最早的集字。(2)指臨習古人書法,食古不化,亦步亦趨。

93、生熟

書法術語。(1)指學習書法的熟練程度。初學者生,久習則熟。北宋歐陽修稱:“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全。”(2)指法書的神采氣質。一般認為太熟則媚俗,熟而能生則高雅。

94、習氣

對書法情調的品評語。泛指用筆、結體等方面流於熟濫的情調。寓有貶義。清代王澍論趙孟頫書:“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為勝,晚歲成名後,因難簡對,不免浮滑,甚有習氣。”

95、題跋

書寫於書籍、碑帖、書畫作品的品評、追述故事、考證版本及淵源等方面的文字。書寫於作品前面的文字一般稱“題”,後面的稱“跋”。清代段王裁《說文解字注》稱:“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今多將跋尾稱為“題跋”。


97個書法術語,不知道就不叫懂書法!│蘭亭直播



96、碑誌

指鐫刻於石碑上的書法、文辭。為安葬設立的稱“墓碑”,也稱“墓表”、“墓碣”;列於墓道前者稱“神道碑”,入墓穴者稱“墓誌”,或稱“墓誌銘”、“壙銘”。

97、烏絲欄

指在紙或絹素上畫或織成的黑色界格。亦泛指有這種黑色界線的書法用紙。唐界墨濃而細,宋界墨淡而理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