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书法水平可以“秒杀”楷书四大家吗?为什么?

书法影响力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多高?



梁武帝对王献之的评价是:“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从这个评价上来看,梁武帝对王献之书法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在与钟繇做比较时,梁武帝明显偏向钟繇,不但看轻子敬,连王羲之也不及钟繇。他说“王羲之在临写钟繇书法的时候,势巧形密。而独自写的时候则意疏字缓”。说学王献之的人如画虎,学钟繇书法的人如画龙。


对王献之书法大加贬斥的人,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是这样评论王献之书法的: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软。

李世民对王献之的评语可谓是一贬到底,巴不得再踏上一只脚,让王献之永世不得翻身。王献之书法之所以不受帝王们待见,原因是其放纵不羁的风格,与帝王们的统治理念不相苻合 。他们需要的是不激不厉,志气平和的王羲之这样的风格。




他的书法水平能不能秒杀楷书四大家?书法不是比武,可以过招来决出胜负。秒杀这个词并不能用于书法评论中。从技能上来讲,王献之得到的是书圣王羲之的亲传。而楷书四大家,是间接的学习王羲之。五个人都学王羲之。从学习途径上来看,王献之占压倒性优势。但是,王献之有一个重大的弱项,年龄。他仅仅四十三岁。而欧阳询,柳公权,都超过八十岁,颜真卿七十六,赵孟頫也活到六十九岁。


时间的长短,是书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王羲之书法,也是晚年才进入佳境。虽然王献之天赋异禀,在中国书法史上,算是最年青的顶级书法家,又有书圣的父亲。如果不是年龄太短,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真的会超过王羲之。人的命运不同改变。楷书四大家,他们都人书俱老。论天赋,他们不及王献之。论学习条件,也不及王献之。但是,他们的年龄,使他们弥补了与王献之的差距。如果把他们四个人四十多岁时的书法作品去和子敬比,那么真的全部都要被“秒杀”。


子衿书法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两个人雄峙书坛千百年,至今称奇独绝,为人倾倒。

献之较之于父亲,其实享有书名更早,也更盛。史上父子俩的称谓右军、大令,虽然是官职,但好事者却拿这两个称呼来调侃父子俩。说右军终归于右,不能当行,倒是大令正当其冲,笃意领行。

献之的书法成就很早就受到各方的嘉许赞誉,认为其书写功力已然赶超了其父,尤其是献之的草体、小楷,更是绵密醇厚、独享盛名。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欧颜柳赵四位大神。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代人,各有神作传世称绝。四大家最末一位赵孟頫,则是元朝人,虽然他本身就是赵宋贵胄,但已家道中落转沥风尘。他能和三位唐代大家比肩而立,足以说明其人的书写功力和书法造诣。

这几人之中,我本人认为王献之确实可以独领风骚,但还不足以秒杀其余四位著世大咖。只能说,后四位对献之的书艺颇得传习精研,并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把书艺几乎发挥到了极致的书写地步,这也是几位大神的不世之功,且,功逸千秋。






龙吟148119260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其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书法,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其父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葛镐亭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LAOW639


书法独尊二王是有道理的,就王献之对中国书法的贡献之大后人皆有评价,如评献之书法“刚用柔显,华因实增”啊。

王献之开创出一条新路界于草书和行书之间谓之行草,对后世的影响之大无可厚非,学书之人众皆学之,一时间名声大过其父。王献之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书法变革时期,有的文字在书法上根本不成熟比如:汉简,(笺)书写非常自由不正规二王父子皆从中受益匪浅。

由此看来不是无新可出而是当今之书“家”悟性不高学识不到,才觉得无路可走啊。一介布衣胡言乱语请教正。



无为大圣o


不可以,就楷书水平而言,王献之还排不上号。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这是在书法史上为人们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楷书风格。

欧楷:尊碑守隶,重心平稳,内擫廋硬,险绝遒劲,挺拔似削,法度森严,内敛含蓄。大王笔法。

颜楷:尊篆守隶、雄强壮美、园厚拙朴、外拓张力、内涵筋腱、端严庄重。

柳楷:尊王书风、取法欧颜、推陈出新,端方正大、内擫聚心、骨力筋腱。

赵楷: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外貌圆润,筋骨内涵,笔圆架方,流动带行。











自奇之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中艺汇小编的答案是不可以。如果你说王献之能秒杀一些二三流书法家还比较合理,这四人和王献之基本属于同一梯队的,都是顶尖书法家行列。别说是王献之,就连他的父亲王羲之都不能说秒杀楷书四大家。

如果我们从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说:王献之也好,“楷书四大家”也好,都是中国书法史上拥有相当高地位的书法家,也都是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的书法家。所以在这个方面,是没有办法拉开差距的。

接着我们回到书法本身:楷书四大家包括四个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赵孟頫,这四人尽管都在楷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王献之需要分别与他们中的每一个进行比较。

但是,书法家们并不是只会写一种书体的,这将是一场全方面的较量。在这场比赛中,有的人在行书方面胜出、有的在楷书方面更胜一筹。一番比较下来,还是不会得到王献之可以秒杀颜柳欧赵四人的证据。

最后,小编认为那些公认的最优秀最顶尖的书法家之间更多的是风格上的不同、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很少存在明显的高下之分。秒杀这个词是只存在于两个有着巨大明显差距的事物之间的,用在王献之与楷书四大家之间的对比上,显然是十分不合适的。

以上就是中艺汇小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观点,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中积极理性讨论。


中艺汇商城


这几人之中,我本人认为王献之确实可以独领风骚,但还不足以秒杀其余四位著世大咖。只能说,后四位对献之的书艺颇得传习精研,并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把书艺几乎发挥到了极致的书写地步,这也是几位大神的不世之功,且,功逸千秋。





13352866117


这个并不好评价,因为楷书四大家是四个人,每个人的水平和擅长的领域也不一样,很难这样比较,只能把楷书四大家作为一个整体,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上做一个一个比较。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楷书四大家和王羲之他们5人都是学习的王羲之的书法,他们的书法都或多或少的受过王羲之的影响,尤其是褚遂良和赵孟頫,更是得王羲之真穿,


王献之《中秋帖》

但是在书法史的地位上,他们四个和王献之的地位可差远了,王献之可以和王羲之并列的,他们并称为“二王”,谈及当今书法,不得不提“二王”,二王成为了帖学的代名词,是帖学书法的开宗立派者。而楷书四大家只是“二王”书法的学习者、继承者。和王献之是没法比的。

王献之能够和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不是因为他是王羲之的儿子,而是因为他在书法上也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变古法为今法,王献之年少时就已经看到了书法创新的需求,他劝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王献之《鸭头丸帖》

王献之本身是喜欢飘逸流媚风格的,无形中促进了书法由古到新的转变,他对于草书的连绵书写做出了自己的发展,自创“一笔书”,直接开创了“狂草”的先河,后来直接影响了唐代的张旭和怀素的书法。

另外在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王献之自创外拓型笔法,这他父亲的“内擫”正好相反。就比如他的行草书《鸭头丸帖》,写的自由、奔放,中侧锋并用,笔势跳跃、连绵不绝,潇洒流畅。这种水平即使在魏晋时期,也少有人能及。


王献之《鹅群帖》


不二斋


王献之书法当然秒杀不了楷书四大家。

既然能成各个时代的佼佼者,自然有其不一样的天赋和高度,谈不上秒杀,各有高低而已。

两个拳王在擂台上都是比划半天才一拳一脚的试探,看似不痛不痒,其实拼的就是细节。

如果让拳王来打我,那估计就是秒杀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武斗尚且如此小心,没有什么固定标准的文斗对比起来肯定会更难。

所以多数拼的是“早晚”,谁先出生,谁先达到高水平,谁占优势。让颜真卿晚生一千年,在明清出生,名气也未必能比肩二王。

书法的发展是有时代性的,即便唐朝没有颜真卿和王羲之并称,可能下去二百年间也会出现一个李真卿跟王羲之并称。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不要在高手之间纠结孰高孰低,反正人家高或低,一定比我们自己高,所以有这点时间不如自己看看书写写字。

争取做到别让高手秒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