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见的“卖香油的”这种虫子有什么用途?

老张谈三农


农村常见的“卖香油的”这种虫子有什么用途?

这种虫子在农村确实十分常见,其实它在各地的叫法也比较丰富,比如还有香油罐儿、打香油的、水蜘蛛、水母鸡、水板凳、水蚊子、水坦克等等,而它的学名则是水黾。

水黾在农村的一些池塘、水库、水潭等有水的环境中经常能看到,其外形看起来很像一直大蜘蛛,在水面的爬行速度非常快,而且很神奇的一点是居然不会沉入到水里去。小时候见到这只昆虫了,总是会有点害怕。原因是村里的一些大人常吓唬我们说,这种昆虫的落水鬼的化身,如果小孩子一个人去水边玩水,就会被它拉入到水底。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其实这个是大人吓唬小孩的,就是为了避免小孩子去水边玩水。也是因为小孩子常听到大人这样说,现在见到还是有点害怕!水黾在国内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其主要是在小湖里、池塘里、水田和湿地中生存,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常栖息在静止的水面,或者是流速缓慢的水面上。而水黾之所以不会沉入到水底,那除了它的身体很轻盈以外,而且在它的几只细长的腿部是由特殊的微纳米结构组成的,上面分布了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这样就具有了非常好的防水作用。也是受此启发,科学家们还发明了能够在水面跳跃自如的仿生机器人。

其实,水黾还可以入药的。《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了水黾具有截疟,疗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疟疾、痔疮等病症。不过如果要药用,还是要谨遵医嘱哦,不要私自尝试。

在你的家乡,水黾叫什么呢?


农夫也疯狂


题主说的“卖香油的”的这种小虫子学名为“水黾(读min)”,为半翅目黾蝽科小型昆虫,因形似蚊子、蜘蛛又叫做水蜘蛛、水蚊子,它还有很多怪异的俗名如“卖盐的”、“卖油郎”等。

小时候在池塘边上洗澡时经常遇到这种小虫子,它可以在水面上轻快的行走和跳跃,是名副其实的“轻功水上漂”。小时候认为水黾是因为身体轻盈而不会沉下水去,其实水黾的水上行走特性机理很复杂,这也是仿生学上对水黾研究较多的原因。

水黾目前最大的用途就是对它的仿生学研究,如果人类仿制了像水黾一样的机器人,那么对水上运动、水上营救等都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我们都知道水是有表面张力的,在合适的情况下,一枚铝制的硬币都能漂浮在水面上,但仅靠水的表面张力是不稳定的。

例如稍微一动,硬币就会沉下去,而水黾在水面上不仅不会下沉,还能做出复杂的跳跃动作,这都跟水黾腿部的微观结构有关。水黾腿部的强疏水性源于腿部的微米级别的刚毛,这些刚毛定向排列,并且刚毛上还有纳米级的缝隙,这些排列有序的刚毛及缝隙形成稳定的空气膜,将腿跟水面隔离。通俗的说,水黾是踩着稳定不破的“气泡”前进的。

科学家们通过对水黾的研究,不仅能制造仿生水黾机器人,还能制造超疏水性能的材料,用于更多的场景中。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卖香油的”是部分老百姓对水黾的称呼。水黾这个名字应该读作“水měng”,当“黾”读作“měng”时,它指的是一种腿脚细长、善于跳跃的蛙。水黾就与“黾”这种动物很相似,所以叫“水měng”才正确,而不是大家都说的“mǐn”或是“miǎn”。

水黾是一类蝽,它是半翅目、黾蝽科所有昆虫的总称。这类小昆虫生活在水面,捕食其他小动物。它的行为比较奇特。它能在水面上健步如飞,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漂”。它们能在水上快速行走其实靠的是水面张力。它们有六条腿,前两条腿短粗,为捕捉足,用于捕食和在水面上支撑自己。后四条腿细长,末端尤为细长,它们只能适用于在水面上撑起自己,如果到了陆地上,这种腿就不能行走,只能蹦跳。它们在水面上来回穿梭,如果有小昆虫落到了水面上开始挣扎时,它们就会迅速靠近,然后捕食它们。如果落入水面的小动物太大,它们也会群集过来取食。

水黾在捕食

水黾在交配

水黾在水面嬉戏

利用水黾的这些特性,人类在仿生学上有很多研究。而在一些药物书里也记载着水黾的一些药用价值,但这些药用价值还有待检验,大家不要自行去采水黾来作为药材使用。


翦翳翎


对于农村常见的“卖香油的”这种虫子,其实是指水黾,我们这边农村称为“打香油的”,也被称为水蜘蛛、水蚊子等俗称!是河里比较常见的水陆两生昆虫!对于这种虫子的利用价值,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对于水黾来说,一般去河边钓鱼或下河时就会看到一群一群的,有时候也会在下大雨后在路边积水处看到一些,往往就会看得很清楚。虽然会有6条腿,但往往会看到中后面4条大长腿支撑在水面上会很轻盈的滑来滑去,而且速度非常快,眨眼间就会滑到几米开外去了!

而对于这种“卖香油的”虫子,其实是可以入药的,例如对于常见的痔疮肿痛会有一定疗效,一般可以通过捕网去路边积水处或者荷塘边进行捕捉,回家后将收集的水黾用开水烫死,然后放在阳台等处晒干即可!

如果是治疗痔疮的话,可以将晒干的水黾研末,然后用温酒调服,一般对于痔疮肿痛或脓血的情况会有一定缓解作用!另外,在过去,民间也会将水黾用于抗击疟疾或者疗毒使用,就会有一定功效!

水黾会有一定毒性

不过,对于“卖香油的”这种虫子也会有一定毒性,因此,对于这类民间偏方尽量还是不要使用为好,毕竟这只是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不得为之的土办法,往往是会冒一定风险医治的!而对于现如今往往会有更好方式治疗手段,我们也就没必要再冒这个风险了,以免得不偿失!

另外,对于水黾的水面浮力功能和水面快速滑行能力,对于人类研制水上高速滑行器还是有一定借鉴指导意义的!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


龙百晓生


农村常见的“卖香油的”这种虫子有什么用途?在农村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都会有这种俗称“卖香油的”虫子,在水面之上成群结队的来来回回的穿梭,体态极为轻盈,几乎看不到这种虫子是任何的动作,只见卖香油的一窜便会冲出好远,为啥叫它卖香油的,因为这货只靠轻盈的细腿,就能像香油一样漂浮在水面,决计不会下沉。


卖香油的学名叫做水黾,是一种非常多见的昆虫,记得小时候一直认为既然被叫做卖香油的,这玩意肯定很香,很好吃,几个人将水黾追赶至一个小水洼之后,进行捕捉,捕捉到之后,有人便会放进嘴里咀嚼,问道味道怎么样?会连连点头示意很好,只不过自己放进嘴里之后,就会发现真心上当,根本没有一点的香油味,而是一股说不出来的很难下咽的味道。

水黾在水面之上可以成为速度灵巧之王,但到陆地之上就全然没了什么本事,细长的腿胡乱蹦跶,不但很慢,而且还很狼狈,由于水黾划水的特性别具一格,也被很多科技防生公司作为参照的对象,用于多项的科学研究使用,我反正知道,作为钓鱼爱好者,只要鱼窝附近有一群水黾在游动,就得赶紧换地方,也是奇怪,只要这些家伙在鱼窝哪活动,鱼就不咬钩。



水黾在民间还被作为一种药物使用,捕捉之后阴干即可入药,药性:味咸,性寒,有小毒,具有截疟,疗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痔疮,在民间有使用卖香油的研粉末之后配合温酒吞服,一次10只,每日三次,对于治疗痔疮有很好的效果。

卖香油的分布面积极广,在我国大多地区水面之上均有出没,尤其是雨后的池塘水面,有时候多的密密麻麻的一层一片,关于水黾的作用还有很多,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农村常见的“卖香油”的虫子,其实学名叫水黾,也有俗称“水蜘蛛”、“水马”或“水板凳”的。别看这种虫子小,体长只有2厘米左右,但它经常在水上趴着都不会掉下去,着实令人好奇。通常夏天在水塘、水田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三五成群的,它的行动灵活,行走也非常迅速,有点风吹草动的,就瞬间逃跑了,通常你不费点工夫是抓不到它的。

水黾趴在水面上该吃什么呢?它通常是以其它幼虫或者小鱼为食,比如有些害虫的卵喜欢产在水中,水黾就恰好能吃掉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益虫了,此外,水面上的一些浮游物水黾也喜欢吃,能起到一定的净化水质的作用,可谓是水中的“清道夫”。

水黾这种虫子,对人是没有危害的,相反,它还能作为中药材使用,能解决身体遇到的一些疾病,对治疗疟疾,痔疮有着很好的功效。

在你家乡水黾还有哪些俗称吗?水黾还有其他用途吗?欢迎留言补充!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有不对欢迎指正。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并关注!谢谢!

南皇阳农业


您好,科学兴农为你解答。

农村池塘边常见的这种所谓“卖香油的”学名也就是水黾。儿时去河边“野泳”,常常在岸边就能见到这种可爱的动物,于是,三五成群看谁能用水把这种小动物打湿,然后捉上一两个,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越是打不湿、捉不到,就越觉得心里痒痒,但是这种动物滑不溜秋,速度惊人,灵敏异常,多次尝试依然失败告终,直到现在也没有捉到过岸边的卖香油的,成为至今心中的一大遗憾。

卖香油的作用广泛,第一个作用便是儿时的优质玩具。

在《纲目拾遗》中提到。水马(也就是卖香油的)在四五月份的时候浮出水面,脚很长身体很硬,在池塘或者是水沼当中较多,喜欢吃蝇子,小孩子用竹竿系上绳子,用绳子绑上蝇子,之后放到水面,就这样把卖香油的给捉起来。当然这些是后来上学读书多了才了解到的,小时候只知道用蛮力拿水来泼,却是一个都没捉到,反而用手掌直接击打水面,倒是把卖香油的给直接拍死了,反而失去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了。

第二个作用是为人类提供仿生学帮助。

在三年级的小学课文当中提到卖香油的脚上具有疏水物质,利用水面张力漂浮在水面上,这是传统中对这种动物的认识,但是直接捉到卖香油的之后却发现它们的脚上并不含有油腻类的物质,这便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暴风雨天气仍然不能将这种动物打湿,也从另一个角度对卖香油的脚上“抹油”直接提出了质疑。原因是因为,即便是脚上有疏水物质,也完全没有可能让卖香油的有这没强的水面漂浮能力。

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者发现,这种动物脚上并没有疏水物质,更没有“香油”,特殊的结构造成了卖香油的绝佳的漂浮手段,这个特殊的结构便是以微米级的刚毛呈簇状排列,让刚毛之间充满空气垫,就算是在大风大雨天气之下,这些空气垫依然稳稳的保持在刚毛中间,这个结构让传统的疏水物质黯然失色,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根据这个研究成果,可能实现人类在水面上的“漂浮”,也就是一直流传于江湖的“轻功水上漂”将成为现实。

人类根据蝴蝶的色彩发现了迷彩服的用途,也是根据蜻蜓翅膀的振动发明了直升飞机,这些看似平常的动物,对人类的帮助不可谓是不大,但是目前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在种植作物、养殖水产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或者是难以分解的药物,使这些美丽的动物越来越少,儿时捕捉卖香油的,难道总有一天只会存在于“回忆”吗?

(王)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我小时候捉住它玩过,有一种葵花籽的气味,我们这管它叫卖糖嘞!



A花嫁喜庆强


这虫子我们潍坊人多数叫它“担杖钩”,记得小时候有个童谣曰:担杖钩铁匠打,我到北山去放马。山前有个辛旺街,那是俺的仗人家……。


半本破书


用途不清楚,不过我们这边叫它“老赵”,也不知道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