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用的兵器,现代人拿都拿不动?

吴冠秀


古代作战依靠冷兵器和肉体的直接碰撞,打仗很多时候都是近距离的肉搏,甚至到了近代热兵器已经相当发达的一战二战,也还有拼刺刀的情况存在,不过是用步枪上的刺刀。古时候那种动不动百八十斤的冷兵器,现在都已经在博物馆里,或是在一些表演场合出现,用于实战的情况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由于度量衡的差别,各种古籍里记载的重量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现在我们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比如秦时的“一斤”,大约是现在的253克,“汉初三杰”张良曾让人做了一个120斤的大铁椎,企图谋害秦始皇,实际上也就是现在的60斤左右。

重量是决定惯性的唯一因素,为了保证武器的杀伤力,投掷和突刺类的武器就必须有相当的重量。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金属制造的问题,材料的单一让武器在达到体积的同时,重量也跟着上去了。

最后就是各种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为了达到阅读效果,通常就会对一些情节加以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小说《说唐全传》里就把隋唐时期的各路英雄演绎的一个比一个厉害,武器重量是一个比一个重,李元霸两柄铁锤八百斤,伍天锡一柄混金铛二百多斤,如果考虑单位换算,那重量就更夸张了,所以小说的夸张不能全信。

当然在体能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现代人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动,在身体素质上也会有不如古人的可能。


诸葛小彻


古人用的兵器,现在人拿不动,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可靠。目前根本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古代人比现在人力气大。出土的先秦时代的兵器,刀剑之类很多,还没有一个是超过现在人体力承受范围的。相反,古代人大多过得很苦,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人的体力不如现在人。你看外国人拍的晚清中国百姓的照片,个个面黄肌瘦,就是因为大部分人吃得不好,也没有力气锻炼。所以在中国,才会出现什么静坐养生之类的好笑玩意。抗战时,中国士兵的体力比日本兵虽然身高要高,但体力相差甚远,这都有明文记载。日本人以前蛋白质摄入量也不足,体力和中国人差不多,后来他们学习西方饮食,多喝牛奶,体力就上去了。据出土汉简,汉代士兵大多在一米六多一些,没有什么高个,体力肯定比不上匈奴人,因为匈奴人习惯吃肉喝奶,蛋白质摄入高,耐寒。汉朝是靠着人多,才勉强战胜匈奴。所以,说什么现在人拿不动古代人的兵器,是可笑的说法,不要去相信那些演义故事,都有虚构的成分。什么关羽的刀八十二斤什么的,根本就没有正史记载过。不过,除了体力之外,作战确实还要靠训练。曾有人试着挥舞秦始皇时代的矛戟,开始确实感到吃力,但训练两天,很快就适应了。这不是力气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苦耐劳的问题。


梁惠王


我们之所以会有上面这种想法,无非是根据一些书中的记载,如《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有280斤,典韦的大斧头有180斤,还有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手持双锤重达1000斤。我们从上面一听,古人力量真的强,远远超过了我们现代人,难道是我们退化了吗?

说到退化,我们现在确实不如古代人,这点要承认。古人做的事我们沉重多了,他们能够随便提起二三百斤东西跑几里地,这点千万不要怀疑,就是这么强悍。



虽然说古人身体素质确实要比我们现在好,但是还是没有到书中描述的这么强悍。例如说李元霸手持双锤重达1000斤,这是个什么概念,李元霸要是有如此神力的话,随便打一拳就能打死一头牛,人就更不用说了,直接五脏六腑炸裂。


真实的情况就是历史上根本不存在李元霸此人,他是虚构的人物,李世民根本就没有这个弟弟。如果有,玄武门之变应该就不止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了,还有李元霸。

还有我们想想,如果古人都带这么重的武器上战场,他们如何骑马?有马能带着1000斤的东西还能驰骋疆场的吗?除非这是赤兔马,显然不可能所有的马都是赤兔马,如果仅仅只是关羽武器重这还有点可信度,如果全都武器很重那就不可信了。


麦地传奇


2004年家住六楼的的房子装修,我买了两吨水泥,店家管装卸但是需要晚上七点以后才能给我送到,因为白天拖拉机不让进市区,晚上七点半装水泥的拖拉机到了我家楼下,车上下来父子两人,父亲50多岁,儿子20多岁。水泥一袋是100斤,一吨是20袋。对方问好我家六楼那个房间后,只见50岁的老头穿了一件褡裢让他儿子从车上给他后背卸水泥一下三袋,300斤老人家一口气从一楼不休息一直上到六楼。很快2吨水泥就卸完了,我给他们父子两买了几瓶矿泉水,拿出烟来给他们抽烟,顺便聊了一会,我很佩服老人家我夸他真有力气。老人家笑着说现在不行了老喽,想当年我五六百斤的麻包扛起来就走,我说您好大的力气,老人家笑笑说没办法,没有文化只能卖力气。从小吃的多,家里弟兄八个家里养不起,十多岁就干体力活。所以我认为力气是练出来的,古代战争频道,孩子从童年开始就习武练力气,古代也没有现代科技发达多数事情工作要靠体力所以古代人相对要比现代人有力气的群里要多。如果现代人也是靠体力工作多的话肯定比古人有力气。因为现在物质食物要充足的多。


纄丣


古人经过长期生产生活的锻炼,体力自然比现代人要强上许多,不过古代兵器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重,我们所看的《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等等这些小说很大程度上基于艺术想象,带点夸张的手法。

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著名的唐朝陌刀,50多斤,不过你要知道,当时的换算和现在是不同的。按当时的斤换算,也就大概20多斤左右。


古代打仗用于实战的兵器基本上都在20多公斤一下,而那些几十公斤的则是用来平时的练习。关键在兵器的用法技巧,而不是重量。

再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关羽关云长的兵器,应该众所周知吧。传说他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0多斤,可是你们要知道,偃月刀是在宋朝时才出现的,而且当时只是用来锻炼臂力的,不用于实战。



你们想想看,拿着几十来斤的兵器冲锋陷阵,貌似很牛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步兵就更不用说了,即使你再怎么天生神力,舞着几十斤的兵器厮杀,时间一长,在耐力和灵活性方面始终是要吃亏的。骑兵就更没有必要了,骑兵冲锋主要靠的是马的冲击力,虽然说重一点的兵器可以增加破坏力,可是你们也清楚兵器过于重,不要说人拿的费劲,更别说马都会吃力。





其实为什么现代人不怎么拿的动古人的兵器呢,主要是因为古人经常打仗,士兵经常训练和作战,自然就熟练使用兵器了。


青史回声


先别说古人,说说隔壁的老王。

左邻的老王(本文的老王皆为化名)过去身体不好,自从练上了大刀,从此脖子不酸了,腰也不痛了,肥肉变肌肉了,肾也离开肾宝了。他经常在城市广场上表演耍大刀,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运转如飞,就像一条巨蟒缠绕在他身上……赢得阵阵掌声。

右邻的老王,过去也是身体不好,琢磨着怎样健身,让身体棒棒哒。忽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用石头做了一双石鞋,足足有一百多斤,整天穿在脚上,手里还拿着一对哑铃,就这样在城里散步,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讲了左右老王的故事,大概朋友们应知道我将如何点题了吧?

对了!这么粗笨的东西,什么青龙偃月刀啊、石锁啊、铜锤啊……过去兵器谱上常见的厉害兵器,都应该是健身用的,不具有实战功能。

古代名将的兵器,往往很沉。然而这些兵器的斤两,不是记在史书里,而是被细腻地渲染于古代文学作品里。

且看那书里的大将军,勇猛异常,将一柄、一条、一对普通人根本举不起的兵器运转如飞,毫不吃力,杀入敌阵,敌军望风披靡……这属于一种浪漫主义写意文化,就像是古典小说里的水墨山水画,很中国,满幅洇着浓浓的意境。其实根本不需要换算古今的计量单位(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古斤比今天的斤要轻不少),因为那些兵器的重量,基本上都是写书人胡乱编出来的,不可考证。

这些“重兵器”形成的文化背景,就是古代戏曲和小说里的特殊战法:兵对兵,将对将。往往两军对垒,双方大将出来单挑,雄兵十万,不及大将一人。好比曹、袁对阵,关羽出马,立斩颜良文丑于马下,士兵们根本不用搏命,这场战斗胜负已分。《三国演义》里,那么美的文字和画面,是否需要一把威武无二的大刀出场?——

绝对的!

由于古代文艺作品过分强调这样的对阵,决定了对阵双方,尤其是胜者一方的兵器必须独特——不管是锤也好、锏也好,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枪也好,都必须亮瞎观众的眼,而且必须有一个很美、很壮气的名字。

有了兵器,还得“大战三百回”,这场恶战,一招一式都有名,什么力劈华山、拨草寻蛇、黑虎掏心……道具好、姿势美,这戏分,就足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分量超沉的兵器,绝大多数都是宋代市井文艺发达以后,才慢慢演绎、创造出来的。中国人都很入戏,戏看久了,便把戏剧当作了生活,以为古代大英雄们真的都是大力士。

前两天我继续写《大明那些九千岁》第三部,写到明代传说中的宦官之祖刚铁,此人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人物,结果到明末时,故事愈传愈灵,于是套路登场,有记载就说他“把百斤铁枪,好先登陷阵”。他所使的那杆长枪,还被人铸造出来,收藏在北京的一间寺院里。又有人说他善使三股铁叉,清初时,还在刚铁墓享堂里立了一根,据说长一丈,重八十余斤。

可见,几十上百斤的“重兵”,基本上就是套路:先是戏剧小说里的套路,后来就变成人们理解英雄的一种思路了(思维方式的套路)。

其实想一想,抱着那么重的兵器,却玩出了三百个招式,这本身不就是矛盾的?武打动作多,属于“花活儿”,花嘛,必须姿态灵活、身姿轻盈,方才腾挪躲闪,窜上蹿下,打得漂亮好看。而手执重兵之人,往往是粗莽汉子——想想隋唐之际的头条好汉李元霸,手中一对米缸般大小的擂鼓瓮金锤,400斤一个!我双手拔都拔不起来!——我服了李元霸,可他米缸在手,如何跳得起来?怕只多转了几个身,就只好杵着米缸倒出粗气了,一不小心,还扭伤了腰呢!

所以,这样的大家伙,在广场上跳舞时耍耍可以,大伙乐乐就够了,千万别当真。

一句话总结:我们需要戏剧,但我们更要相信生活的常识。


皇帝不称朕


这问题问的,很明显现在人肯定比古代人的体质好的,只是由于中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从事农工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体力劳动者的压力也会渐渐被消减,因此人们对力量的要求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强烈。

况且唐朝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661克,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其分量相当于今天的60斤。三国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20克,那时候的八十斤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五斤。五代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当于现在的35斤,南宋时的一斤等于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双椎,其分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斤。古代兵器换算下来也不算特别重,而且

古代乱世多,而且没有枪炮原子弹,都是近身搏斗,所以尚武,而且天天吃牛羊肉蛋白高,科技不发达,都是靠力气干活力气自然大,力气大自然拿得动,而现代人,能不干就不干,力气自然小了,拿不动古代兵器也正常!

给你举个例子,你可以去农村看一下,一只手提起几百斤的东西的人仍然存在,只是现在社会已经不需要所谓的这种大力士,如果是在古代肯定可以应招成为一员武将,而现在显然以不可能。况且

古代没有多少可供娱乐闲情的场所,大家除了爬爬山.玩玩水,踢踢球.练练剑无事可做.而军队都是以肉搏克制对方,上阵杀敌则需要穿戴笨重的盔甲.在体能方面今人不比古人!


更主要的是现在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从事脑力劳动,非脑力劳动者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了第三产业,所以体力储备也就越来越下降,但不表明现代人没古代人强壮,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如果再让现代人去过男耕女织的生活,照样会个个孔武有力。
看任何事物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客观原因,表面现象不代表真相。


冷憧


我们的书上经常说,古代人用81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什么64斤重的镔铁双刀,80斤重的水磨禅杖。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的重量和现代不同!据《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

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古人的力量,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的遗物130斤大刀,而且还不是上战场而是练功用的。古人的臂力是非常强大,我们现代人在电脑时间上太多了,缺少运动


原来还有这事



《说唐全传》演绎的隋唐各路好汉,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为什么一个比一个厉害?就因为他们的兵器一个比一个有分量。比如,书中所表的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手使两柄铁锤,重八百斤,排名第六的伍天锡,手使一柄混金铛,重二百多斤,这样的分量按理说也够重了,但跟李元霸交手,只一个照面他就败下阵去,简直不堪一击。唐朝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661克,八百斤的铁锤,其分量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斤,即便是最优秀的举重选手也不可能把它举起来。这样的描述,显然是小说家姑妄言之的虚构。那么,真实的古代兵器,究竟有多重呢?



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国亡家破后拿出全部家财在东夷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并替这个大力士做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叫他在博浪沙埋伏,伺机行刺秦始皇(《史记·留侯世家》)。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3克,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其分量相当于今天的60斤。最终的结果,大力士把铁椎扔偏了,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车,但从中也足以看出这个大铁椎的威力。


三国典韦,非常勇武。他善于使用双戟和大刀,“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表达了对他勇猛精神的赞美(《三国志·典韦传》)。三国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20克,那时候的八十斤相当于今天的三十五斤。公元197年,张绣反叛袭击曹操的营地,典韦挥动长戟左右冲杀,一叉下去,十几根矛当即被折断。典韦所持的大斧有多重呢?史料语焉不详,但大斧的刃宽却达到一尺,其分量想必不轻,或许正因为此,张绣及随从才会望而生畏吧?

唐初有个大将叫阚棱,擅长使用大刀,有一丈长,两面都带刃。唐时的一丈相当于现在的三米。三米长的大刀,分量肯定也轻不了。阚棱不仅作战勇敢,也爱护百姓,手下的士兵有侵夺百姓的,他绝不姑息一定把这个人杀掉,即使是亲戚旧友也不放过(《旧唐书·阚棱传》)。唐朝还有一个大将张兴,也使一口大刀,重十五斤,相当于今天的二十斤。安史之乱发生时,史思明攻打饶阳城池,张兴一挥刀就杀死好几个人,把攻城的贼军全都震慑住了(《新唐书·张兴传》)。不难想象,如果张兴的大刀没有分量,张兴再勇武,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五代后梁的王世荛,勇敢善战,他所用的长枪用纯铁打成,重达三十多斤(《旧五代史·王敬荛传》)。五代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596.82克,三十斤相当于现在的35斤,如此重的长枪,其威力可想而知。正是靠这杆长枪,王世荛赢得了不少武功。不过,王世荛一生固然靠一杆长枪赢得了不少武功,当然他在仕途上接连高升,靠的不仅是武功,更是品行。

爱国将领岳飞的儿子岳云,十二岁从军,屡立奇功。每次作战时,他两手各握一个铁锥,重八十斤,冲锋在前,以一当十(《宋史·岳飞传》)。南宋时的一斤等于今天的633克,八十斤的双椎,其分量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0斤。岳云能屡立奇功,与兵器不无关系。怪不得和岳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对手金兀术由衷地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夕日爆料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

题主未说明具体是什么兵器,不过历史上骑兵所用长兵无非骑枪长柄刀

的定义比较模糊,汉之后沦为非主流武器,多系仪仗或展现个人勇武之用,所以这个暂且排除。

通常而言,骑枪不会比步兵长枪更长,更不会重到哪去,实战长枪一般不超过10斤,长柄刀同理,一般人举个这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何况你同学很壮,所以排除。

如果是重量原因的话,你同学拿的那支长兵器则极有可能是古代武人练功所用的长柄刀之类的专用武器,这种武器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

哑铃,即考核和炫耀武人力气之用,即使能举起来“轮转如飞”也不存在实战价值,换句话说,你能想象用八十斤哑铃去打仗有多别扭吗?


至于古人比现代人强壮则是个很普遍的误区,得益于农业科技发展,现代人在营养摄取上显然比饭都不一定吃得饱,吃得饱还缺少各种微量元素的古代苦差强得多。

营养有多重要?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高变迁来看,1980年以前,我国北方男性身高普遍在

165左右徘徊,之后由于时代变迁,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很快上升到170以上,近一百年来长了10厘米多,数据或许不显见,看看周围小孩是不是越发高就知道了。


而在体能训练上,合理的锻炼器材,训练周期,方法势必比古人科学,有效。

让人们产生现代人体能不如古人的很大原因在于古代文人在计数时往往缺乏常识,会被有意或者无意夸大,诸如:八十斤的大刀,五十万大军,一炮糜烂数十里等等。

综上所述,古人对今人唯一的优势可能仅仅在于对武器使用的熟练程度,毕竟一天到晚接触的就是这个,这也回到题主本体本身:

你的同学可能是第一次拿,没有掌握要领或者武器重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