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熱度指數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


改革熱度指數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接受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專訪。

為推進改革取得新成效新突破,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11月25日在京首次發佈《中國改革熱度指數》(以下簡稱“熱度指數”)。為此,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就“熱度指數”研究的意義以及形成過程等相關問題專訪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

記者:“熱度指數”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答: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實踐證明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密集施工期,啟動了千餘項改革舉措。特別是在中央深改組直接領導下,國企國資、戶籍制度、財稅金融、農村土地、公立醫院……一項項議論多年、阻力重重、牽涉深層次利益調整的改革接續啟動,以前不敢想、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頭”被逐一砸開。改革再次成為主旋律、總抓手,全社會改革的熱情也逐步提高,關注度也更加高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有的改革措施不落地,各地改革工作進展也不平衡。這種情況會干擾中央總體部署,給改革帶來負面的影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還合理佈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這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統籌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具有深遠的推動作用。但實踐中,如何處理好改革“最後一公里”,突破“中梗阻”,事關改革成敗。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著力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著眼於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也要求在全面推進改革過程中,加強輿論的引導,加強社會、民間對改革進程的評估,加強對改革經驗與教訓的總結。因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研究發佈了“熱度指數”。“熱度指數”旨在從一個側面顯示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實情況,幫助政府掌握改革的實際進度和效果,發現問題和短板,促進落實改革措施、提高改革效果,激勵地方改進提升改革工作。

研究顯示,“熱度指數”有利於展示改革成效。“熱度指數”能夠展示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取得的改革經驗,激勵那些改革方案制定科學、改革推進機制順暢、改革成效顯著的地方或部門。特別是通過排名等方式,展示哪些改革、哪些地區、哪些項目獲得較好的執行,有關的經驗是什麼,這對於其他類型的改革、其他地區的改革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經驗鏡鑑。通過這種橫向的和縱向的比較,將對改革不積極、落實不到位的地方或者部門形成一定的壓力,由此“倒逼”改革不斷推進。同時,通過網絡情緒、網絡輿情等大數據,能夠“診斷”改革的問題所在,乃至形成重大改革的“中梗阻”問題庫,能夠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有利於改革的深入推進。


改革熱度指數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及相關領導聽取改革熱度指數課題進展彙報。

記者:“熱度指數”如何形成?

答:傳統的社會調查方法,能夠對改革進行較為精準的評估,但是也存在信息不對稱、利益關聯、角色扮演、評估成本高等方面難題,並且耗時較長。由於精準評估中各地指標很難統一,所以想對各地的改革落實情況進行對比,也存在一定的難度。如今,藉助大數據趨勢化、樣本數據精確化的優勢,通過網絡情緒數據、網絡輿情數據,能夠對改革方案、改革推進、改革效果進行動態監測、精準定位,從而實現對改革全過程的評估,併為深入推進改革提供針對性諮詢建議。因此,“熱度指數”評估本質上是公共政策評估,是用大數據評估的方式推動改革,解決各地改革工作不平衡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曾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研究什麼議題、做出什麼決定、採取什麼舉措、釋放什麼信號,是人們判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施政方針和工作重點的重要依據,對做好未來5年乃至10年工作意義重大。”

因此,中國改革熱度指數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為評估內容,將《決定》裡政治、經濟、文化、生態、黨建、社會六大領域中的每項改革提煉出一系列關鍵詞,稱為改革關鍵詞,比如“簡化稅率”“理順事權關係”等,再通過網絡大數據的抓取,從改革政策執行和落實過程中政府宣傳、社會參與、社會反響、社會評價的角度進行改革評估,並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宣傳度、參與度、反響度和獲得感的指標體系,即“三度一感”評價指標。

需要說明的是,在確定參與度時,課題組還選擇了一組代表公眾參與的關鍵詞,稱為參與關鍵詞,如“公眾參與”“聽證會”等;判定獲得感時,借鑑網絡輿情的做法,形成一組反映網民對改革情緒的關鍵詞,稱為情緒關鍵詞,如“贊同”“同意”“認同”“贊成”等。

此外,由於改革評估的結果即改革熱度值排名是面向各城市的,為此,根據民政部全國行政區劃信息查詢,大數據視野下的“熱度指數”就以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石家莊等343個城市為基礎,進行改革熱度的計算。

另外,熱度指數還涉及兩個權重係數。其中,“三度一感”維度係數,即宣傳度、參與度、反響度、獲得感的權重用德爾菲法確定,課題組邀請30位專家進行了兩輪德爾菲法打分,最終確定“三度一感”的權重比例為20%:20%:30%:30%;信源係數是經過課題組研究人員打分,最終確定地方媒體(包括地方黨報、綜合新聞網、政務網站)、中央媒體、微信公眾號的權重比例為65%:25%:10%。


改革熱度指數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上,改革熱度指數課題組進行課題彙報。

記者:“熱度指數”對於推進地方改革的作用是什麼?

答: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原先被視為部分群體或者精英話語的改革探討,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公眾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更好地關注改革、討論改革,而且合理的改革意見建議能夠通過政策徵求公眾意見的方式,被納入改革政策執行和完善之中。由於公眾的群體分化和利益訴求的多元化,除了普惠性的改革外,很多改革可能存在“有人受益、有人受損”的情況,特別是對一些既得利益者,可能存在阻礙改革的情況,而現實中這一群體更有話語優勢。如果改革話語由他們掌控,那麼改革只能是在原有的框架內小修小補,難以提升社會公平。

就現實情況而言,即便意圖良好的改革也有可能招致失敗。因此,通過改革熱度排行榜,營造一種關注改革、討論改革的氛圍,防止改革的話語權被少部分人掌控,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表達改革訴求,讓更多大眾的意見能夠通過大數據的支撐納入改革政策的執行和完善之中。

目前,改革熱度指數採集超過5000萬條有關改革的數據信息,從宣傳度、參與度、反響度、獲得感(“三度一感”)4個維度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6個領域,對全國、各省(區市)和各地級市的改革輿論活躍程度和公眾對改革的態度進行評測,形成各層級的改革熱度指數。改革熱度指數越高,說明一個地方或者某個領域的改革氛圍越好。

根據此次公佈的結果看,深圳2018年第三季度“熱度指數”為76.88,在廣東省的21個城市中排名第一,在東部地區89個城市中排名第四,在全國343個城市中排名第九。就分領域而言,深圳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六大領域的熱度值分別為83.81,76.13,71.61,82.18,74.93和72.60。經濟、社會領域得分較高。

從數據來看,深圳以強區放權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點,涵蓋政府職能轉變、審批制度改革、法規政策調整等各方面。2018年出臺《深圳市關於加大營商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提出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等政策,其經濟領域的深化改革力度可見一斑,相應的改革氛圍比較好。就維度與熱度值而言,深圳市的改革在宣傳度、參與度、反響度、獲得感上分別為61.65,92.71,58.42和94.93,反響度較低,獲得感得分較高,說明公眾對改革評價的滿意度較高。可以說,評估結果從改革輿論氛圍和公眾反響方面,為深圳市改革推進方向提供了參考指引。

此前課題組曾就“熱度指數”徵求過安徽銅陵市、湖南懷化市、廣東深圳市等地方改革辦的意見,他們普遍認為“熱度指數”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地方改革現狀,對促進地方改革有積極的參考價值。因為良好的改革氛圍有利於促進改革政策落到實處,提升改革成效。


改革熱度指數助力全面深化改革


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上,改革熱度指數課題組進行課題彙報。

記者:如何防止“熱度指數”公佈後產生負效應,並確保其客觀與公正?

答: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考慮到改革的艱鉅性、複雜性、漸進性和改革進度的不平衡性,未來利用“熱度指數”開展改革評估將充分注重傳遞正能量,既要充分肯定先進和經驗,調動地方改革探索的積極性,又要堅持實事求是,揭示問題和短板,張弛有度,避免給有關被評估單位帶來過大的壓力。評估結果的使用,主要是供上級部門做決策參考,對外只公佈排名靠前的數據。對於指數所反映的其他情況,將通過內部溝通的方式,幫助地方改進工作。

此外,在落實前述考慮的前提下,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這樣的智庫性機構進行體制內第三方改革評估是比較合適的,既有一定的權威性又避免了過強的官方色彩,能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客觀與公正是公共政策評估的生命。“熱度指數”評估將嚴格遵守“全面性、科學性、獨立性、公開性”原則。其中,必須實事求是,任何人不得隨意篡改數據信息。未來,“熱度指數”所有評估內容、評估過程、評估結果都會向社會公開,便於同行和社會檢驗其科學性,便於被評估單位獲得評估信息,以發現問題所在,提升其改革實施效果。

這其中要強調的是,中國改革熱度指數採集網絡信息作為評估信息,主要是面向能夠公開獲得的媒體,如傳統媒體主要有報紙、期刊、電視、圖書、廣播等,新媒體包括互聯網、網絡廣播、網絡電視、手機電視、IPTV、數字雜誌、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觸摸媒體等。因此,“熱度指數”是對改革落實情況的“映射”,不是描述和評估一個“完整的”改革,而是通過網絡輿論信息對改革進行狀態描述。所以,課題組沒有稱之為中國改革指數,而是稱作“中國改革熱度指數”。

另外,“熱度指數”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有待於繼續逐步完善。相信通過熱度指數的發佈,可以營造政府推動改革、社會參與改革的良性環境,持續激勵各地推進改革工作。

(文/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任麗梅 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