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中,宋孝安已经要撤出大陆,郑耀先为何不能放他一马?

(史论纵横谈风筝第21期)

宋孝安是纵横很喜欢的一个角色,虽然是国民党铁杆,但却是忠孝两全的人,十分难得。

宋孝安是《风筝》这部剧里面唯一全程没有尿点的人物

在《风筝》这部剧当中,一开场就是一个残忍的画面,军统里面的郑耀先的首先赵简之对曾墨怡痛下毒刑,紧接着又抓了大批无辜的人,大开杀戒。将一个残酷冷血特务的形象刻画的很深刻。

然而宋孝安的出场,又让人对军统的印象产生了疑问,郑耀先在医院的时候,宋孝安赶到后给赵简之就是一脚,这气势比赵简之还要强,然而,宋孝安却是军统中的一个异类,一个信奉佛道之说,不杀生,相信抬到轮回的人。

《风筝》中,宋孝安已经要撤出大陆,郑耀先为何不能放他一马?


在剧中宋孝安和宫庶的对话,没把握笑死,宋孝安说党国之所以要完就是国旗没选好,整了一个青天白日一片红,要是换上党旗就好了,纵横是第一次见有人把国民党的失败解释的这么清新脱俗。

然而正是这种对封建思想的迷信,使得宋孝安对古人遵循的“忠”“义”和“孝”十分看重,对待党国,宋孝安能够尽忠;对待郑耀先这些兄弟,宋孝安能够尽义;最后要回台湾为父母养老,是为尽孝。

宋孝安的“忠”“义”“孝”

作为国民党的铁杆,宋孝安在山城解放前没有到台湾,而是在山城从事地下工作,就能展示宋孝安对国民党的忠,以及对郑耀先这些朋友的义。

其实以宋孝安的背景想要走并不难,在最后时期,想要撤离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宋孝安还能走,说明宋孝安的背景绝对够硬,在宋孝安和延娥的对话中,宋孝安说,家父生前老友帮了忙,总部同意他回台湾 ,就可以看出来。

《风筝》中,宋孝安已经要撤出大陆,郑耀先为何不能放他一马?


直到党国不行,反攻已经彻底无望,宋孝安也承认,我虽有心杀敌,却也无力回天,于是才决定回台湾尽孝。在山城解放前夕,宋孝安倾尽所有家当,搞到一张一张机票跪着把自己的母亲送到了台湾,可见宋孝安的孝不止是在名字上的,而是根植于骨子里的。

最后在撤退的路上因为知道郑耀先在码头上,为了掩护郑耀先,宋孝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宋孝安死前,还说,能让自己在死前见六哥一眼,上天对他不薄啊!

可以说,宋孝安是在整部剧中,全程无尿点的人物,在《风筝》中谁是最值得敬佩的人,纵横选的就是宋孝安。

郑耀先为什么不能放宋孝安一马呢?

面对一个这样的人,并且想要去尽孝的人,郑耀先还是没能放他一马。

《风筝》中,宋孝安已经要撤出大陆,郑耀先为何不能放他一马?


宋孝安要撤退的情报非常隐秘,除了郑耀先几乎没有人能够破解,即使是郑耀先破解不了也没有什么稀奇,毕竟任何共产党员都不会想到用吕祖灵签的方式传递情报;其次,在码头抓捕宋孝安的时候,他可以不必说宋孝安会伪装,只要是他不出卖宋孝安,宋孝安肯定能够撤退,可见郑耀先是一定要宋孝安死的。

郑耀先最后说“同志之情,兄弟情,夫妻情也好,这些都只能算是小情,但是我们党对人民的责任,国之大义,这个是大情。正如小家与大家不能两全,大义与私情不能两全,必须做出痛苦的选择。”也就是,曾墨怡、陆汉卿也好,赵简之、宋孝安、宫庶也罢,程真儿、林桃等都是个人私情,在国家面前都不值得一提。这应该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但纵横就不明白了,编剧为什么要把反面人物展现的这么优秀。

宋孝安在撤退前对延娥说:“乱世中雨打浮萍,吾等命运不为自己左右,党国的旗帜上曾经有我流过的血,人生寂寞如此,也算是可悲可叹!”算是宋孝安的自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