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杨振宁的贡献可以和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对此你怎么看?

晨曦283575011


爱迪生不属于理论物理学家,也不在一个等级上,跟杨振宁比就是小学生,从名单中剔除。

共时比较:

杨振宁是活着的科学家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历时比较:

纵观整个科学史,杨振宁的工作,仅次于牛顿、爱因斯坦一个等级。跟麦克斯韦、狄拉克、费曼、海森堡等旗鼓相当。

杨振宁先生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还有他对华夏文化的理解,东西文化的比较分析,其深刻程度,我觉得一点都不比文科大师差,我个人都是非常认同的。

——————————————

杨振宁科学研究所涉及领域和取得的成果,横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三大领域,而且在三大领域通吃,第一流的权威:

  • 弱作用宇称不守恒(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奖工作)
  • Yang-Mills非交换规范场理论(弱电统一的基础之一)
  • 费米子系统的Bethe ansatz严格解和Yang-Baxter方程(引起数学领域对辫子群和纽结理论的广泛研究)

  • 非对角长程序(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论)
  • 磁单极子的量子化和规范理论中的拓扑结构(拓扑场论的开创性工作,微分拓扑被引入物理学)
  • Lee-Yang单圆定理(相变现象的基础理论)
  • 2D Ising model的自发磁化和临界指数(临界现象和普适类的开创性工作)
  • 玻色气体的Lee-Huang-Yang修正(富有远见的理论,50年后方被冷原子实验证实)

杨先生的成就算是比较前沿,对数学功底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物理学研究生阶段,才会涉及老杨同志的理论。

牛顿力学那么简洁,小学生都能懂,而对老杨同志的宣传也不也是那么多,不像爱因斯坦和他的爆炸头,已经成为一个icon。

以上这些多方面原因,我们对杨先生的成就没什么感觉。

这是杨振宁十三篇最具有分量的论文:

老杨所有的学术论文见港大的数据库:http://www.phy.cuhk.edu.hk/people/Yang_pub_list.pdf

这些成果意味着什么?

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是「从上帝的口袋里掏出底牌」。

每一项几乎都可以获得诺奖,因为按照惯例,诺奖只能颁发一次。

所以,杨振宁只得了一次诺奖。

杨先生获得诺奖的牛X之处是:他创造了诺奖速度、年纪的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发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同年被华裔科学家吴健雄用钴60的衰变过程验证。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微观世界对称性的认识。

1957年就获得诺奖,而当时杨先生只有34岁。李政道比杨就更年轻了。

两位小鲜肉:

瑞典国王给杨振宁颁发诺贝尔奖:

初出茅庐就是大师级别的工作,有些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成就,是时势造英雄,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他们两人的聪明、勤奋。

难怪负责曼哈顿工程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年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这两位小鲜肉在草坪上一起研究学问。

「宇称不守恒定律」意义在哪里?

说最简单的:能解释为什么宇宙大爆以后正物质比反物质多。正是因为微小的不对称,造就你我和宇宙万物。

你我和宇宙皆是不对称的产物。

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是细枝末叶』,回答最、最终极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

你会发现那个时代很多在美的华人科学家的回忆文章,都提到过从杨、李身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要知道那个在年代,中国和中国人对西方人来说意味着愚昧、落后的中世纪国家。

民国时代,爱因斯坦路过中国,认为中国人不适合搞科学。即便瞎子都能看出钱学森是亚洲面孔,但美国教授认为他绝对有犹太血统,否则不可能那么聪明,可见西方人的偏见有多深。

其实,老杨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Yang-Mills规范场论」,也叫非阿贝尔规范场,是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 SM)的基石之一,统一了「强、弱、电磁」三种基本作用力,这是堪比经典力学的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

老杨的「Yang-Baxter Equation」是第二流的工作。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宇称不守恒」其实算是第三流。

所以,有些人说什么杨振宁沾李政道的光,只是对物理学一无所知,信口开河的傻瓜。他们就是喜欢人云亦云的损人。

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是啥?

可以这么说,微观世界的问题,从天体物理学到核聚变、裂变发电,到计算机芯片、电子通讯,以及你我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能解释,且精度令人咋舌。唯一不能解释就是引力,和宏观理论广义相对论不相容。

如果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最终将广义相对论包容,并成功解释引力,成为物理学的圣杯:大一统理论。

那杨振宁所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就是第一个最接近「理解上帝想法」的人。

物理学理论都很艰深,说个简单的,最能反应老杨在理论物理界的等级:

一个学者的论文给同行的参考和启发,也即论文的「引用量」,最能反应学者学术贡献。

从杨振宁的论文引用量,也能反应杨老仅次于爱因斯坦一个等级:跟狄拉克、费曼一个等级:

我们用google scholar分析一下理论物理学领域几个天才人物的引用量和影响指数。

我们以爱因斯坦为参照物,爱因斯坦的数据:

  • 引用次数:1222241次,

  • H指数:113——反应论文的影响力
  • i10指数:370 ——发表文章数被引用10次以上

狄拉克数据:

费曼数据:

杨振宁:60006次,H指数:89,i10指数:294

杨振宁引用次数6万次,是爱因斯坦的一半,虽然引用次数略低于费曼,跟狄拉克差不多,但H指数和i10指数略高于他们。

这说明杨先生论文质量和影响力高于他们两位。

钱学森、邓稼先只是第一流的工程师,他们是工程院的院士,论学术贡献也不在一个等级上,稍微懂点物理学的人都知道。爱迪生就更加不在一个等级上。

被人津津乐道的霍金,更像娱乐明星,因为他的故事很戏剧性,也很励志。其次,他的团队会炒作,其实他在学术上完全不能跟杨振宁相提并论,霍金连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没有拿过,怎么比?

但霍金的学术职位确实很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卢卡斯教授(Lucasian Professor),这也是艾萨克·牛顿和保罗·狄拉克的学术职位。

跟杨振宁同为白银时代的三大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的费曼,家境又好,绝顶聪明,这家伙是一个花花公子,换女人如同换衣服,招妓、群P、嗑药。。。

费曼教授在美国的家喻户晓,代表着优雅英俊的白人天才。美帝经常拿费曼吹嘘他们的制度如何自由,如何牛逼。


即便费曼放浪形骸,他依然是美国人的精神偶像。

但是费曼成就相比亚洲学霸杨振宁,还是稍微逊色的。

如果杨振宁是金发碧眼的白人,肯定又被美帝宣传成「第二个爱因斯坦」。

但是奇怪的是,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几个人意识到杨振宁是绝世天才。

这也就算了,不懂可以闭嘴,但这些人喜欢「见风就是雨」的瞎说。

但我看了这个下面所有的回答,真的感觉滑稽可笑,什么杨振宁沾李政道的光、杨振宁发现的是常识,没有开创地位,还有不爱国。 。。。

我不知道能不能代表国人认知水平,如果是,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可能杨振宁如果不是他取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年轻太太,一些心理阴暗的家伙像苍蝇一样叽叽喳喳,我猜,中国就没几个人关心杨振宁,就不要说什么「国民偶像」。

我真的是羡慕别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么大年纪,依然儒雅健谈,脑力一流,所以能抱得美人归。

那些叽叽喳喳的苍蝇,恐怕到了90岁,会流着哈喇子吃残废餐,埃及木乃伊都不让你们抱。

话说回来,一个人年老了,怕寂寞,的确也需要一个知人冷暖的伴侣,这也是人之常情。

郎才女貌,你情我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

这样一个能和爱因斯坦相媲美的华人天才,甚至有潜力可能超越爱因斯坦的科学家,在他的祖国被他的同胞说得一钱不值。

中国的吃瓜群众真的很奇怪,他们口口声声叹息戏子比科学家赚得还多,郭嘉药丸,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科学家,却污蔑他回国骗钱养老!

杨振宁是中、美、俄三个国家的院士,获得无数殊荣,其他科学家顺着他提出的规范场论的研究方向,获得了十几个诺奖,他去任何一个国家的一流大学,都是「国师」的地位,不能养老?

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跟过去老农民,幻想自己当皇帝以后要用金锄头挖地。

我把话说的露骨一点:你们也少装什么忠臣良将,你们不是同情科学家赚得少,只是戏子赚得多你们心里不平衡而已,羡慕嫉妒恨,以此名义站在道德高地上!

全世界都是戏子赚得比科学家多!而且这根本不相关的两个事情,你把戏子一个月发3000工资,也不可能让科学家成百万富翁。

孔子曾叹息: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

李冰冰、范冰冰这样的戏子赚得多,是你们这些瓜众和屌丝的决定的,原因在你们身上,不要扯什么科学家。

你有没有盯着「冰冰」的大腿、胸部看?有没有关注「冰冰」有无整容,有哪些绯闻?

如果有,就是你把钱送到了冰冰的银行账户里。

如果你们真的认为戏子赚得多,就少关注「冰冰」,如果你认为科学家赚得少,你就照章纳税,实在不行就去捐款。

不要总盯着人家的老夫少妻,干你吊事?你怎么不津津乐道别人取得的科学成就?可能是因为你连目录都看不懂。


小汉字见大历史


我觉得,应该实事求是。杨振宁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也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华人的骄傲。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民族感情,就把杨振宁拔高到前无古人的程度。贬低和拔高,都是不可取的。

我一直说,“我不推广转基因,我推广的是诚实”。做人要诚实,要实事求是,不要贬低抹黑人家 也不要神话抬高人家,而是要有理有据,做最理性的判断。做人,做事,都应该严谨,认真的对待,不要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说任何一句话,做任何一个事情,都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杨振宁在科学史上的历史,比较公认和客观的,大致是排在前15~20位。比较激进的,认为杨振宁排在第10位。这些都是可以的。但是,杨振宁不能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比。牛顿和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界宗师级的人物,而且更是思想家。牛顿给了上帝一个推动的地位,然后就把一切交给物理规律去了,没上帝什么事了。爱因斯坦更近一步,他的相对论直接把哲学打回原形,以至于知识界一致认为,哲学已经跟不上学术界知识的飞速发展了。从思想史上大地位看,杨振宁也远远不能比二人。杨振宁虽然也有一些好的见解,但是这些都是科学界的常识,并没有起到开创的地位,所以,杨振宁要比牛顿和爱因斯坦逊色一点。不过,世界上又有几个牛顿和爱因斯坦呢?

至于爱迪生,他是发明家,不是科学家。发明家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知识。爱迪和杨振宁,爱因斯坦等人不是一个范畴。


怀疑探索者


这问题太可笑太贬低杨振宁了!杨振宁的贡献岂止和牛顿,爱因斯坦相提并论,是远远超过了他们!首先杨振宁迅速转向比他们敏捷!杨振宁1954年原先发表了"宇称守恒"的论文,1955年初杨到纽约听李政道讲解"宇称不守恒"原理后,立即醒悟参与到李政道主导的不守恒的论文创作,并以年纪大为由要求排名在先,且在57年的诺奖典礼上先发言.李当时未计较,不料杨又声称他才是主导者;到李政道拿出原手稿反击时已比杨振宁慢了一步.其次:以82岁高龄,不畏险阻,身体力行的研究并挑战了人类的生理和伦理底线.中国第六次人普数据表明男女婚龄差为1.8岁,杨振宁爷爷和孙女辈学生翁帆相差54岁的实验远远打破了这一伦理常数.最后杨振宁虽把主要年华忠诚服务于美国,但垂垂老矣不忘爱国,以九十几岁的高龄毅然归国,让钱学森等人相形见绌,显得象傻B,进一步衬托了杨振宁过人的智慧!杨振宁老年敢于抵制世俗偏见对中国的伦理进行了科学研究,终于发现"爷孙婚"根本不是名利和色相的交易,而是按杨爷爷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浪漫故事"!杨振宁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冲破世俗成见奋不顾身,这惊世骇俗之举己被载入西方奇闻异事的史册…以上这些是牛顿爱因斯坦他们能做得到的吗?


大卫162411872


不要把杨振宁吹上了天,他没那么牛。他的一半诺奖还是沾了李政道的光才获得;规范场论也是与人合作才有的,他没独有成果。那些捧他的人如杲猜得不错的话,是在他办的所谓科研所的学员,这些人捧他有其自我利益考虑,决非空穴来风。……


司浩中13579


杨振宁最大的贡献就是规范场论,而不是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宇称不守恒


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都是物理学家,而爱迪生是个发明家,爱迪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有一堆发明专利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是爱迪生不像物理学家那样可以推动全人类进步,他只是个人品不好的发明家而已,爱迪生的大部分专利权都是买回来的。


牛顿是近代物理学老大,没有牛顿就没有后来人类的大发展,牛顿力学第一次让人类系统的认识了这个物质世界的种种状况,并且让人类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牛顿三定律更是让牛顿名满天下,从地球运行到细胞分裂都可以用三定律来预测和描述。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牛顿力学也有解释不了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爱因斯坦横空出世,带来了自己的相对论,完美的解释了牛顿力学解释不了的水星近日点摄动问题,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更是进一步揭示了这个宇宙空间的本质,颠覆了自牛顿以来的绝对时空观,晚年的爱因斯坦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可惜没完成就死了。


杨振宁在35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获奖的理论并不是杨振宁的“看家本领”,杨振宁的看家本领是和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建立的电弱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成为了后来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可以说杨振宁统一了万有引力之外的其他三种基本作用力。

《自然》杂志在2000年评选过去一千年影响世界的20位物理学家,杨振宁位列第18位,而且是唯一在世的一位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能不能相提并论姑且不说,很多人已经回答了,也被喷了。我发现凡是有杨振宁的,后面都有一大堆的喷子,喷点无非就两个,一是当年为什么不跟钱学森回国,二是娶了个小媳妇。

关于回国的事情,我想喷子们肯定没有经过脑子,而是看见有其他人喷了,立马就跟着喷。我想说的是,杨振宁研究的是基础科学,那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资源的,而且还不一定能产生效益,说白了就是用钱不一定讨好的,那时候他若是回来了,国内的条件能支撑他的学术研究吗?他能对中国有贡献吗?有人说钱学森都能回来他为什么不能?钱学森搞火箭的,那是中国迫切需要的人才,而当时对杨振宁的需求说实话并没有那么大,回来了说不定现在也只是个教书匠。在新中国发展起来过后,基础设施完善了,杨振宁回来,又有人喷了,看到中国好了,就回来养老了。喷子们,请先去了解下杨振宁回国后干了什么再来喷就那么难吗?单就养老体系来说,他在美国会饿死?非要回来?

打个比方说,就跟游戏一样,杨振宁升级需要大量资源,他老家不足以支撑他的升级,他先去高级地图把等级升满,然后回去带后辈升级,为老家培养后备人才,这有什么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难道只有美国能用?他用美国的资源练级,回来带中国有什么问题?

第二个就更搞笑了,人家和谁结婚关你们这些喷子们屁事,犯法了还是怎么的?至少人家光明正大吧?


须弥6


杨振宁与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研究的是基础物理学,爱迪生是发明家是电气公司的CEO。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奠基者,首先爱迪生还不能与这些物理大牛排在一起比较,因为领域不同。

牛顿、爱因斯坦就不必多说了,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在科学上的贡献都是数一数二的,牛顿数一,爱因斯坦数二。朗道评级上牛顿排在第一,爱因斯坦仅次于牛顿,排0.5级。

杨振宁曾被《自然》评价是影响物理学千年的物理学家。1994年获得美国最高科学奖项——鲍尔奖时。颁奖词说道,杨振宁的贡献可以与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相比较。

世界公认杨振宁在物理学史上的排名应该在前20位。

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凭借着一生当中最大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有一些物理学家仅是凭借着一生当中二流、三流的成果就获得了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物理学家,1921年凭借着光电效应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光电效应只是爱因斯坦三流的成果。

杨振宁凭借着与李政道一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这项成果并不是杨振宁最一流的成果,杨振宁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杨-米尔斯方程的贡献都在宇称不守恒之上。

所以,从别人的客观评价中就可以知道杨振宁的贡献了,客观的评价说,杨振宁是在世的物理学家中排名第一,应该没人会反驳的。


一枚游戏科幻迷


牛顿之后无力学!

狭相一一车轮悖论! 比如说,大地上跑着一列火车。火车(设为A惯性系)、大地(设为B惯性系)。再假设火车速度为0.5C(C为光速,C=300000000m/s)。火车每个车轮周长为1.5m。火车上有一个10ns(纳秒)钟,每10ns,该钟指针转一圈。 如按牛顿力学:无论对于A系(火车)或B系(大地):每过10ns,钟(指针)与车轮都同转一圈,按车轮周长算:火车向前行走1.5m。也就是火车速度都是0.5C,无问题。 可是,假如按照狭义相对论,对A系观察者速度无问题(V=0.5C),而对B系观察者:按照相对时间公式计算,对于B系(大地)观察者:自己时间每过11.547ns,火车上的钟(指针)与车轮才能转一圈(对B系观察者:A系时间慢,A系钟只能走10ns),由于实际车轮1.5m的周长限制,火车在11.547ns(B系时间)时间内,最多走1.5m。而1.5m除以11.547ns,这速度不等于而是小于0.5C(1.5m/10ns=0.5C)了,速度对不上帐了!这就等于对狭相公式构成悖论! 这是我做的车轮悖论! 总结:狭义相对论说,对于B系(大地)观察者来说,对方(A系)的时间慢了,既A系上的10纳秒钟(指针)与车轮都转的慢了,导致对于B系观察者,火车速度与原假设的0.5C速度对不上账了。可由此判定:狭义相对论错误!

如果换低速问题一样存在,只是速度差的小而已!

广相一一高山悖论!

设:在净高为3000米的高山上,有一台电风扇,山脚下有一台发电机,用电缆把它们连接起来。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带动风扇不停的转动。按照广相,发电机(低海拔)时间慢,电风扇(高海拨)时间快。发电机发出的电能慢,电风扇消耗的电能快?违背能量守恒了吧?根据电工学: Pt(风扇消耗)+Pt(线路损耗)=Pt(发电机发出电能),t(时间)必须相等,否则公式不成立!

注:有功电能=Pt,如时间有快慢,电能就有快慢。

从现实的角度,思想试验可以采用以下办法改进! 换用小一点的风扇。在3000米高山上,修一个恒温恒压室,风扇在该室内转。在山脚下修一个大型恒温恒压车间,发电机在该车间里发电。连接该发电机与电风扇,可用超导电缆(现在已有生产的了)连接。恒温恒压室、恒温恒压车间、超导电缆所用电能由其他电源提供!

注: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线某一截面的电荷量。如果高、低处时间不等,岂不违反串联电路,电流相同的原则。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流入某一网络(或节点)的电流和,等于流出该网络(或节点)的电流和!


香烟飘渺35


什么贡献?教科书中哪一条哪一款?地球人都知道牛顿三大定律,爱迪生发明的灯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开启了人类的进程。杨呢?荧虫之光,岂可与日月耀辉!如果凭他诺奖之贡献,拿诺奖的人有数百人之多,说说谁的贡献没他大?要说为人所不耻,那倒是没人敢和他比!


sumlur


仅从《对科学的贡献》来,楊振宁与牛顿和爱恩斯坦相比较,还达不到相提並论的层面上。

固然楊振宁能获得诺贝尔大奖,说明对物理学有突出贡献。

但牛顿和爱恩斯坦的贡献不仅突出,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伟大意义。

简介:关于李正道和楊振宁的《宇称不守恒》。

1956年以前,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称是守恒的。常用《镜像对称》来说明。

李,杨两人合作研究发現【在微覌世界的弱相互作用环境中,存在宇称不守恒】。研究源于对两种介子(字母敲不出)自旋相同,但在放出的第三种新介子(敲不出,字母同园周率)的数目上,各不相同。一种放出二个新介子,另一种放出三个新介子。

李,杨大胆提出《二种介子实质都是同一种,並重新统一命名为K介子】。

李正道和楊振宁的《假说》,要想实验证实太难了。因为找不到满足《弱相互作用》的实验环境条件。他们向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华裔,女)求助。

吴健雄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0.01K的超低温,采用两个相同的《钴60原子核》,分别逆时和顺时旋转成《镜像》,结果释放出来的电子数目不同。实验的成功,成就了李,楊二人的假说变成新的理论。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宇称守恒》,被称之为物理学史上,带有革命性的颠复。因此荣获诺奖。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新理论的建立层出不穷。李正道和楊振宁二人的研究,△△毕定是局限在《弱相互作用》这一范围。

显然与牛顿和爱恩斯坦的贡献有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