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無論是剛剛上路的新手,還是久經“車”場的老司機,想必都受過汽車盲區的苦。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車頭盲區、車尾後方盲區、B柱盲區等等,真的是煩。特別是距離我們駕駛者最近的A柱盲區,礙眼、遮擋視線不說,每年因為A柱盲區而發生的事故更是不在少數。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肯定不只有一個人這樣想過:這麼煩人,要是沒有A柱就好了,或者弄薄一點,哪怕用點透明材料也行啊。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搞掉是不可能搞掉的

A柱作為汽車車身內部最重要的結構之一,不僅支撐著整個車廂,還保障著汽車的結構穩定性和安全性。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設想一下,當汽車正面發生意外碰撞或者是翻車的時候,如果少了A柱的支撐,車身劇烈變形,車內人員可就要被夾扁了。因此在大多數敞篷跑車B柱、C柱都可以取消掉,唯獨A柱必須擁有,這可是能夠救命的部件。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碰撞安全要求使用高強度材料,高強度材料裡邊鋼材工藝最成熟。從沃爾沃S90的車身用料結構圖中便能很輕易看出,A柱部分一個整體都是用的最高規格的鋼材料。我們都知道,鋼這種東西是沒有辦法將它做成透明的。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如果要是採用相同強度的透明材料也有,不過研發成本、製造成本也就隨之而來。而且高強度透明材料與車身的連接強度也沒能符合要求。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難道就真的沒辦法解決?

其實也並不是,廠商們為了解決這個惱人的問題,也是絞盡了腦汁。

在2001年沃爾沃推出的一款叫做SCC的概念車上,就嘗試將A柱進行鏤空,以減少粗壯A柱帶來的盲區困擾。不過呢,這麼鏤空也大大地減少了A柱的強度,這與一貫注重安全性能的沃爾沃很是不符。最後也是因為強度不夠的問題,沃爾沃並沒有將這種概念進行量產。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直接在A柱鏤空,強度跟不上。那何不轉變另一種思路,比如在A柱上面增加一個三角窗,看得到視野同時又能保證強度。這也是現在比較主流的一種解決方案,在MPV類車型上經常能夠看見,還有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本田飛度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這種思路是好,將A柱一分為二,中間三角窗位置是看得見,但是A柱主體面積還是沒有多大改變,該擋住的還是被擋住,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而2014年路虎發現Vision概念車上就展示了“透明引擎蓋”技術,用攝像頭傳感器將前方盲區的影像投射到引擎蓋上,讓駕駛員可以觀察到盲區的路況。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今年廣州車展上,合眾新能源的哪吒N03車型,也有了不一樣的方式,它叫做“透明A柱”概念。它與路虎發現Vision概念車的方式有點相似,都是採用攝像頭捕捉盲區畫面,並將其顯示出來。不過路虎發現Vision概念車是投影到引擎蓋之上,解決車前底部盲區,而哪吒N03則是將畫面傳輸到A柱的顯示屏之上,來達到“透明A柱”的效果。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這類攝像頭加投影/流媒體屏,算是到目前為止誕生過的、較為理想的解決方案。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增加成本投入,電子元件信息傳輸、數據運算處理產生的延遲性,以及遭受碰撞時顯示屏如何避免對乘客造成傷害等等,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距離全面化普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汽車界的大佬——豐田也曾經向美國提交過一個折射A柱概念(Cloaking Device)的專利申請,也能將A柱“透明化”。不過不是像上面的通過電子元件,而是單純地採用物理方式,意思就是說利用特殊排布的鏡片、透鏡組,通過物理折射光的原理將盲區的影像折射到A柱上,從而達“透明”的效果。但是說是這麼說了,至於實物嘛,還沒造出來呢。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最後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終究還是沒有一個真正完美的方案,能夠來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最實際的,還得像老司機經常講的那樣:車是死的,人是活的,開車細心點,動一動脖子,動一動腦袋,甚至動一動身子就能解決的事。

這麼多年過去了,“吃人盲區”改變了嗎?

不過盲區問題絕對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被搞定的。而且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相信這一天並不會太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