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范范范范范范范er


最近刚考完期中试,学生的成绩陆陆续续的出来了,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在网上晒出了考卷和分数。看到一波波又一波的高分,很多人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成绩好好好啊,门门都在90分以上。

之前在网上就有报道,一班的成绩都非常好,考了90分的学生成绩竟然是倒数,真的有些太不可思议了,现在的教学质量真有那么好吗?也未必见得。

那么为什么现在小学生的成绩会会出现很多的高分段呢?

首先应该要归功于教育减负了吧,一直倡导教育肩负,减轻学生的压力,教育改革,明显感到现在小学生的考题简单了,很多比较难一点的知识点竟不在试卷中出现,题目简单了,出现大量的高分就很容易说得过去了。

改卷尺度也能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方面有很多的主观题,给分很自由,很多老师在期中期末的考试中对作文跟阅读题目的给分不合理。昨天翻开一个学生的试卷,发现作文字数明显不够,书写也不规范,这样的作文竟然只被扣了2分,感到很惊讶。

现在虽然在六年级毕业时都有升学考试,但这成绩并不会作为很多学校招生成绩,大部分都会自己命题组织考试,选拔那些基础好,学习有潜力的学生,很多学校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去参加重点学校招生考试都感叹太难了,压根没学过。

成小学阶段聚集了大量的高分学生与学习内容和题目难度有关,当然还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状态了,在小学阶段只要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没问题,稍微踏实和勤奋些,成绩就不会差的,对方法和思维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训练。

这就出现问题了,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主要取决与方法的培养和思维的开发,在小学阶段如果不能让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初中之后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就给孩子报课外补习,一方面是应对考试,另一方面也想对孩子的思维做以训练,以便能适用之后的学习需要。

如何来看小学的成绩呢?成绩不好肯定是没有学好,那么成绩很好的话,只能说明考的都会。当然了,如果学生次次都能考满分,就说明真的学的很好了。

小学的学习是为之后的学习打基础,一方面需要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思维基础也要打好。

现在小学的学习和考试都太重基础,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影响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数学在分小混合运算方面基本一带而过,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一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后就犯难了,分小混合运算是初中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运算就是在分小运算基础上引入了符号,如果在小学阶段比较重视和注意分小混合运算练习,到了初中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就会轻松很多。

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看分数,要重视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还要重视方法的养成和思维的训练。


胡老师数学课堂


很多孩子在上小学的几年里,学习成绩都很好,每次考试分数都不低,家长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当升入初中后,家长心中的好学生,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这让很多家长,都不理解,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孩子依然是认真学习的,小学学习成绩也挺不错的,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开始下降了呢?

小学时期的成绩有可能是虚假的,这里的虚假并不是指孩子小学成绩不好或者作假。

平时家长太过于强调分数,认为只要高分数,就代表孩子成绩好,所以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课本知识,减少业余知识的培养,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不断的进行课本知识反复复习,补习。孩子一点没有时间看一些课外书,学习的知识面只限于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当然需要学习好,但不是代表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考出高分数就是真的成绩好。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所需吸收的知识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课本的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孩子大脑的需求量。

孩子小学除了学到课本知识,脑海里没有大量的阅读量,没有丰富的知识,大脑得不到更好的全面的开发。

学习的好坏是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评判的,家长只注重强调孩子的成绩,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课本内容简单,一般孩子在学习上都不会存在太大困难,只要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比较理想。但由于缺乏平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往往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小学期间哪些把全部经历用来考高分的学生,和平时成绩不是太突出但课余生活丰富,博览群书的学生,在升入初中后,会发现,原来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到了初中学习成绩有的反而比小学考高分的还要好。

孩子的学习不应该是片面的,更不该是以分数来决定好坏的

全方面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孩子更多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才是考评孩子成绩的关键。就好比一个每天被规定呆在家里学习的孩子,对外界的接触和新知识的积累及思维上,远远不如经常外出可以每天接触新事物的孩子。

平时接触的事物越多,学习的范围越广,积累的知识才更全面

大脑需求越得到满足,孩子的聪明天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说只注重课本知识,考高分的成绩是存在虚假性的。

这种成绩是片面的,不全面的,会造成孩子因为知识面的缺失,时间越长,成绩越明显出现不理想,而平时大量积累业余知识的孩子,往往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成绩上升,后来者居上。


决胜网


家里有小学生,亲戚也开着小学托管班。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如下:

第一、小学知识的着重点问题。如果说初中、高中的考试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那么,小学考核更着重于学生对知识“亦步亦趋”的掌握和模仿能力。也就是,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是“死”的知识。小学生只需要听话,认真,细心,紧跟老师的思维,考试成绩基本问题就不大。

第二、小学考试方式的问题。通过对周围小学生的观察,小学生4年级之前,期末考试前很多老师会提前让孩子们做一次试卷,这样,到正式期末考试的时候孩子们基本都是“95-100”分,老师们和家长们都皆大欢喜。到了5、6年级,这种方式被置换为80%原题,20%活题形式。即试卷上的80%的试题是平时反复练习过,甚至连答案都能倒背如流的原题,包括语文作文也是这样,提前会有范围,孩子们只需要在给定范围之内背诵范文然后考试的时候灵活“挪移”即可。而额外的20%则是真正的“能力考核”,即对课本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考核,考题的灵活度和难度系数都比较高,有的难题甚至60-80%的学生都做不出来。比如上学期我家孩子所在学校的数学考题,最后一道题全年级将近200人,做出来的可能不到10个学生。

小学生这样的知识考核重点和方式就导致小学成绩往往呈现如下特点:分数密集度高。孩子们语数外分数分布在85-95之间的是常态,一分之间,全区可能会有成百上千个学生。因为难题大部分同学都很难做出来,所以,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差,不过就是一个细心与否造成的落差。基于此,小学成绩的欺骗性和虚假性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但我的观察,高分者,也就是说能把范围之外“20%”的分拿到的学生依旧凤毛麟角,这些学生的脱颖而出,与其在学习上时间和精力付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思考和认真细心高度相关。这些都是学霸的潜质,这些潜质将会以一种良性影响延伸至他们未来的学业中,照亮他们的学业前景。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我是一名工作20多年的语文老师,对这种说法,我实在不能苟同。我想这是对我们小学老师工作的怀疑,是对孩子们的怀疑。

如果说对小学1、2年级的考试成绩带有一定的虚假性,我还勉强能够赞同。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量太少了做题的时候需要老师念题,有的还需要老师帮忙分析题,这样的考试成绩的确是不完全真实的。但是三到六年级的考试成绩大都是真实的。

我想,提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因为孩子上了初中后,各科成绩有些下滑。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理智地分析孩子学习的现状,而不应该在小学老师的身上去找原因。

1、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孩子的精力充沛。

小学阶段孩子们住只学语文、数学和英语。六年只学三门学科,甚至是两门学科,而知识是呈螺旋上升的,孩子们前面没有掌握好,后面还有机会可以继续掌握。

孩子们上初中后,学习的科目变多了,每一科花的时间和精力当然是远远比不上小学阶段。

2、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

小学阶段就拿语文和英语来说是重在记忆,理解感悟的相对来说要考得少一些,而且好多考点都是书本上有的。老师的复习和孩子们的学习都是有针对性的。

而上了中学后,特别是语文学科考的很多知识都不是书本上有的,需要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与积累。作文分数比例增加,而且要求是越来越严格。

可理科就不必说了,如果小学阶段的基础打的不太好,上了初中后数学,物理,化学,往往都会出现跟不上学习节奏的现象。

3、小学阶段的老师跟班跟得更紧。

我们这里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不管是从老师的工作态度还是敬业精神,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管理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老师大多表现出比初中阶段的阶段的老师更负责,跟班的时间更多。

不管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责任心心强的老师带出来的孩子肯定更优秀。

4、小学阶段的家长更重视。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年龄还小,就会对孩子的学习更为关注。而孩子上了初中后,家长们认为孩子已经养成了学习习惯,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所以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过问的就会相对来说少一些。在农村就表现的尤为突出了。小学阶段家长不一定外出务工,而孩子上了初中后,外出务工的家长会越来越多。

但是不管哪个阶段的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也是孩子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上初中后,正处于一个叛逆期,如果家长不好好引导孩子的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5、小学阶段思想更单纯,管理难度要小一些。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更多的就是用来学习和玩耍。而上了初中后,女生就变的爱打扮,男生容易染上抽烟、打牌、打游戏等不良习气。而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旦学会了就难以改正。

这也是孩子们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帮助孩子让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当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后,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要经常跟孩子交流,跟老师沟通,为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扰和思想上的难题,帮助他们平稳度过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不适应。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记得有一年,我统计了初一级部的学生,小学升初中后,原来的班级前十名,各班平均只有三四名仍在,后来居上的情况很普遍。



很多小学很优秀的孩子,上初中开始滑落,原因是两个学段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孩子不适应这种变化。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升初中仍能保持优势呢?

第一,看效率。初中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与小学相比较,科目增多,学习内容增多。这是孩子升初中面临的最大挑战。规定时间内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能否快速书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等,决定着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有些小学慢慢腾腾,靠时间取胜的孩子明显跟不上。



第二,看积累。初中的学习,灵活性增强,能否快速理解、正确做题,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起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于是,小学爱看书的孩子的优势逐渐显现。

第三,看习惯。会边听边记、边听边思吗?能每天复习吗?能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吗?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学习很轻松。否则即使家长天天陪读,也未必能看管出一个好孩子。



第四,看能力。听说读写,观察、想象、记忆、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等等。小学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才能让他更好地适应初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第五,看品质。这个品质,主要是指学习品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能够从学习中发现快乐的孩子,发展肯定越来越好。



所以,小学的成绩好,未必初中的发展好。同理,初中的成绩好,未必高中的发展好。小学的家长们,对照检查一下,您的孩子做好升初中的准备了吗?

当然,说到这里,最希望家长们了解的是,不要把眼睛紧紧盯在孩子的成绩上,也不要仅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是要着眼孩子的长远发展。


读思录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事实上班级考试后看到的成绩排行榜和自己心目中的排行榜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小学阶段成绩确实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当然这里并非说孩子成绩是弄虚作假的,是抄袭的,而是说成绩不能代表孩子的真正水平,成绩不能说明什么。

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比较简单,考试内容也大多来自课本,很少考察孩子的阅读广度,理解广度,思维广度。

考试时很多只要机械识记便能得分。这样,一些孩子死记硬背,态度端正也便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但不错的成绩并不代表他已经达到了现阶段应有的水平,同等成绩也不能说明孩子的能力相当,所以说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

第二。考试作为一种检验孩子学习的手段,其实有其局限性、片面性的,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明显。中学阶段及大学考试答题很少有死记硬背了,更多的注重理解,注重自己的见解。这时候孩子答题需要调动自己的思维,调动自己的阅历,调动自己的识记全方位定位得出结论,考研的比较综合。也就是说中学阶段及大学阶段考试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而小学阶段因为孩子思维能力,阅历的局限,考试检验更多偏重于记忆能力,很少能检验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有些孩子小学成绩很好到中学直线下降,因为其记忆能力高于理解能力。到了理解阶段便不能从容面对了。

第三。当然网络上有个段子说的挺好的。“你考98分,学霸考了100分,不要觉得你离学霸很近了,你考98是因为实力只有这么多,学霸考100分是因为试卷只有100分”。小学阶段的试卷是检验不出学霸的真实水平!


小语教育


我用我的例子来诠释一下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我是肯定的。我儿子三年级,在班里中上吧,我还是非常重视学习的,但没有花很多时间,特别是作文,写的驴唇不对马嘴我也没参与过,儿子非常喜欢看书,只是他的表达不够标准,老师也表示过有一肚子话,不能按照标准表达。数学有学奥数,但没有无数次刷题,只是浏览题型,点到为止。为什么没太多时间学习呢?因为都在学特长。钢琴俩小时,琵琶一小时,还有些不需要过多练习的特长。我认为这是培养童子功的年龄,前期也做过各种尝试才选定的音乐方面。

我总觉得这不是专注学习的年龄,最早六年级开始专攻学习,顺带音乐练习。所以说为什么成绩有欺骗性!因为我只在学习上用了30%的时间,我只要跟得上,应试练习可以突击进行。等我也90%时间用来学习,那我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儿子老师有质疑过,那么多时间搞特长,要当特长生吗?其实真不是。学一个特长最好学的用心一点,在时间充裕的时候多积累一些,这是童子功培养的一个信念吧,我比较重视,过了这个年龄,需要的时候再学就晚了吧。


邋遢的小象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异性朋友,性格很好,乐观派。暑假里有一天接到她的电话,哭哭啼啼,好像受了莫大的罪。我认真听完之后,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

原来朋友刚从县里调到了市里一所很不错的小学,并且当上了班主任,这所学校的成绩一直很好,口碑不错。第一次期末考试,她把学生成绩登记完毕后,当天晚上就一一发给了学生家长。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校长大骂一通,还被撤了班主任职务。

你们知道为什么?她把学生的真实成绩发给了家长。家长们都发现自己的孩子成绩退步了,然后集体闹到了学校。校长最后出面道歉,并解释说,试卷上少统计了两道题,当然还有其他的措施,才解决了问题。

点根烟陷入了沉思,我小时候怎么就没有遇到这么贴心的学校。


大学老师超哥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小学阶段的语文成绩,重在识记。比如字词的记忆和课文内容还有每一个单元"语文园地"里的文学常识和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都需要孩子们一字不差地背诵默写。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慢工夫,字词句上没有功夫,何谈对段落和文章的理解?所以,下功夫夯实孩子们的基本功,是很有必要的!不写错字,不乱用词语,积累并会用名言警句,这样的厚积才有初中的薄发!

所以,说小学语文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是不合适的!




二、小学阶段的语文在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和初中相比。

小作阶段的课文,最常用的结构有三种:总分,总分总,分总,按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等表述的较多。倒叙插叙的也不多,老师不过细地分析课文,在学习之处,只是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对文字的热爱,所以分析综合能力孩子们较弱。

初中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要求高了,孩子们小学阶段没有作常规训练,所以这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能力跟不上了,好像小学的语文成绩是虚假的。实际情况是孩子们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不一样,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小学有小学的目标,初中的目标相对于小学阶段肯定是有难度的。但不能说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第三、初中语文更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性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所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知识此时明显不太有用。如果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这时候真是举步维艰,没有鉴赏是因为读的少,没有独到的见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因为综合能力不够。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只是基础而已,简单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孩子们应该具备,在要求高了是不可能达到的水平,毕竟有心理和年龄特征影响认知深度。



第四、最主要的一点作文这块,小学阶段只要语句通顺没有跑题,作文分数一般扣分很少,重在培养孩子们敢于书写乐于表达的习惯,所以在思想内容和遣词造句上,谋篇构局上要求不高,而初中则不一样,孩子们的思想,语言,结构,行文的深度广度都会影响作文的分数,故而孩子们的语文成绩不会高,感觉小学语文啥也没学到,实际是基础扎实了,文采是每个人的天赋,对文字的敏感度每个人不同,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语文的感觉,语感,都与孩子们的阅读分不开。小学有时间多多书,初中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距离了!


漫语慢文


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因为我的成绩就是这个样子的。小学阶段的成绩确实是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


还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二,心里自然是相当的高兴。殊不知在小学的时候,我就相当努力学习,不学习的同学自然学习成绩就没有我好了。可是到了初中,或许是因为骄傲,或许是对知识的轻蔑。渐渐地感觉到初中的知识也不过如此,也是挺简单的。我开始上课不怎么听课了,因为这实在是太简单了。就这个样子,我一直持续了三年时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原本同一所小学的同学,他的成绩都已经超越我了,有时看到他询问成绩的时候,我都不好意思了。


从这个事情上,让我明白小学的成绩具有欺骗性和虚假性。其发生这样的原因是跟小学阶段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关。小学阶段的学习看似很难,其实相当的简单。由于人在这个阶段大脑发育过快,即使小学没有认真学习,或者说是成绩相当差,这并不影响今后的发展。大脑在初中阶段更为活跃,很容易就能够弥补小学阶段知识的不足。

温馨提示:小学生阶段正是孩子思想活跃的阶段,我们不妨在这个期间努力引导他,激发其大脑的潜能,暂时把小学知识放下。那么如何来激发他的大脑潜能呢?当然是玩耍就可以了。比如说落积木,画画等等。话说回来,有哪位家长敢这么做呢?很多家长都是要求孩子学这学那,殊不知他们的压力就是这样产生的,没有一点自由时间,没有一点快乐,内心充满了压抑感。这肯定不利于他们大脑的发育。

希望父母们为了孩子今后的发展,量力而为。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