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說到民族英雄,估計很多人腦海當中都會浮現出諸如寧死不屈,操守堅定,精忠報國等等字眼兒,可真正熟悉歷史的朋友都會明白,雖然絕大多數的民族英雄都有這樣的特徵,可由於時代背景複雜,很多人會在民族大義和百姓生命之間權衡不定,甚至最後做出讓人驚詫不已的抉擇,可這些並不能妨礙他們成為真正的民族英雄。怎麼回事呢?咱們看一個典型例子就知道了,這人就是南宋時期的張鎮孫。

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張鎮孫,今廣東人氏,他的父親張翔泰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不僅把舞文弄墨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還利用工作之餘做了《詩》、《易》兩部詩文集,他的文學功底這麼好,作為兒子的張鎮孫自然也差不到哪兒去,他打小天賦異秉,聰明伶俐,在加上張翔泰管教有方,自然而然地就培養出了一個文學功底相當紮實的兒子,這樣的人才放到什麼時候都少見,周圍的人更是羨慕不已,給他起了一個“神童”的稱號。到了公元1250年的時候,張鎮孫參加了當地的童生考試,結果一舉奪冠,這樣一來,他的名氣就更大了。

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可讓人無語的是,這孩子名氣很大,學問也不小,可等他真正往上考的時候,就顯得挺坎坷的,自打他十五歲那年考中童生之後,一直在屢戰屢敗,屢戰屢敗這樣的情況當中循環著,這讓張鎮孫感到非常鬱悶,四里八鄉的人對他的態度也開始悄然發生著變化:由一開始的羨慕不已,逐漸轉為平淡,直到後來的冷嘲熱諷,除此之外,父親的態度也跟以前大不相同,父親雖然滿腹才學,經濟力量卻是實在有限,他無法承擔這麼大的壓力讓張鎮孫就這麼一直考下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不停地吐露不滿。張鎮孫在這種壓力下,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志向,他不再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所謂的四書五經上面,而是開始廣泛涉獵, 只要是能夠接觸到的書,全都靜下心來仔細研究,經過二十年的刻苦積累,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無所不通的地步,一直到他三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參加鄉試,有了這麼長時間的積累,要說一點兒體現不到試卷上也是不可能的,最後功夫不負苦心人,中了第五名舉人,有了功名之後,他並沒有跟其他學子一樣,表現出鬆懈的狀態,而是抓緊利用這一時期的空檔,夜以繼日地鑽研名家論著和歷代興亡的史蹟,把先賢的遠見卓識跟自己的見解融為一體,此後的他別的方面不敢說,文章是絕對卓爾不群的,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有了這麼深厚的文學功底,這張震孫再應付科舉就是小菜一碟了,公元1270年的時候,他前去臨安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參加會試和殿試,過程是出奇地順利,在金鑾殿上的時候,他更是盡情發揮,提起筆來一揮而就,一片洋洋灑灑的《廷對策》就呈現在宋度宗面前,在文章當中,他細數了眼下國家的種種弊端,並由此提出“國家以民為命脈”的觀點,策論剛一交上去,宋度宗就喜出望外,立馬御筆硃批,點為狀元,此後的張鎮孫總算是擺脫了過去的種種壓力,成功步入仕途。

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張鎮孫本來以為自己可以就此大展宏圖,按照自己在《廷對策》當中所說的一條條實施,可沒想到剛一步入官場就碰上了刺兒頭賈似道,他剛一見到張鎮孫,立馬就大言不慚地說道:“子乃似道所擢也,省試當狀元,惜相遇晚耳。”說白了就是你能夠當上狀元,全都是我提拔的結果,暗示他要站好隊,背靠大樹好乘涼,可張鎮孫明顯不吃這一套,直接充耳不聞,賈似道碰了一鼻子灰,不禁惱羞成怒,給了他一個小小的秘書監正字,沒過多久又嫌他礙眼,外放為金華通判,對於一個狀元來說,這實在是憋屈的很,可張鎮孫沒辦法,只能聽命。

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這還不算,剛到目的地沒多久,元朝就大舉發兵南侵,南宋的軍事實力本來就弱,哪兒能扛得住蒙古人的進攻,立馬潰敗,地方官更是逃之夭夭,張鎮孫雖然沒有逃跑,可因位當時回了一趟老家,也被當成逃兵處理了,罷官奪職,一系列的遭遇實在是讓他欲哭無淚!後來,由於元軍的攻勢太猛,宋端宗不得不由原來的杭州一路南逃,先是到了福建,後又輾轉到了廣東,到了公元1276年12月份的時候,連廣州都失陷了,整個南宋朝廷一片人心惶惶,這時候,宋端宗才想起了張鎮孫,立馬重新啟用他,讓他擔任龍圖閣侍制、廣東制置使兼略安撫使,說白了就是全面負責皇帝的安全,蒙古人對抗。

敵軍來犯,他直接開城投降,後世卻依然對他歌頌不已,為何?

張鎮孫臨危受命,立馬重整隊伍,安撫百姓,率領宋軍與元兵死磕,一舉收復了廣州,南宋這邊被勝利所鼓舞,頓時軍威大振,而元軍因為糧草供給問題不得不撤兵,端宗徹底鬆了一口氣,可惜好景不長,半年之後,蒙古人又捲土重來,張鎮孫再次奉命迎敵,雙方在珠江北岸的江面上陷入膠著狀態,最後因為兩軍力量相差懸殊,宋軍慘敗。張鎮孫眼看大勢已去,為了不讓更多的百姓受苦,他直接找到蒙古人談判;只要他們答應不屠城,就宣佈投降!蒙古人答應了,張鎮孫在看到一城的百姓安然無恙之後,趁機自殺!說白了,他的投降不是自己懦弱無能,不敢跟蒙古硬拼到底,而是意識到再這麼打下去,南宋這邊的傷亡只會越來越多,卻無法阻止蒙古人進城,既然如此,那乾脆就投降吧,好歹讓無辜百姓少遭點兒罪。等到他確定百姓沒事之後,自己也要盡忠而死,在當時的情況下,這麼做的確是無可厚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