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如果沒有弒父奪權,安祿山反唐成功的機率大麼?

Sunchild


這個三千字的長回答,將從軍隊數量、單兵素質、戰爭形勢幾個角度分析,安史之亂的演進節奏,以此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就算安祿山、史思明沒有分別被兒子幹掉,這個反唐二人組也沒戲。這種沒戲,還不是那種努力掙扎一下,說不定有機會,而是乾脆徹底的一點希望都沒有。

至於為什麼安、史一點戲都沒有,聽我給您給您分析分析。

很多人對安祿山的認識是這樣的,丫是個胡人、是個二百多斤大胖紙、是個靈活柔軟的大胖紙還能跳街舞,是楊貴妃的乾兒子,娘倆還曾愉快的洗過澡。

但這些,都不是他能起兵叛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唐玄宗寵愛,坐擁平盧、范陽、河東三鎮,手握唐朝半數以上精兵。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安祿山在唐朝節度使中並沒有那麼重要,他手中的軍隊也並不是唐朝最精銳的部隊。

中唐時期,隨著中原地區府兵制的崩壞,大量軍隊開始向邊境彙集。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在邊疆地區設置了節度使以拱衛中央,共有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廬、隴右、劍南9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使,時稱“天寶十節度”。

上表是根據《舊唐書》的記載,整理出的十節度軍鎮的駐軍數量。從此表可以看出,唐軍在西北、西南兩個戰略方向上,設置了安西、北庭、攏右、朔方、河西五大節度,擁兵二十五萬餘人,佔全部全軍總量的52.7%。如果再算上位於川西的劍南節度使,軍力穩超六成以上。

這些軍隊,都是用來對付唐庭認為的最大威脅吐蕃和突厥的,而安祿山控制的范陽、平盧兩鎮軍隊定額14.6萬人,佔比不過26%。

需要注意的是,安祿山並沒有完全控制河東的軍隊。這從他起兵前,先派何千年、高邈領二十奚騎奔赴太原假稱獻俘,將副留守楊光翔劫走,便可見一斑。

因此,安史叛軍的主要組成,就是兩鎮唐軍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部落遊騎,這也和他起兵15萬人,詐稱20萬的人數相符合。

關於唐朝軍隊的戰略重心以及東北邊鎮和安祿山的地位,呂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有清晰的論述。

既然安祿山掌控的軍隊數量上沒有絕對優勢,那如果個個都身經百戰也行呀!可惜,在這點上安祿山也一樣沒優勢。

公元713(開元初年)—755(天寶十四年)年間,唐庭對吐蕃用兵26次,對突厥12次,對南詔6次,而對契丹和奚的用兵則只有9次和2次。唐軍在西部地區軍事行動的數量佔比高達80%,可見吐蕃和突厥對唐庭的巨大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西北軍事多為大戰,唐軍多有戰將殞命。因此從軍卒素質來說,朔方、河西、攏右、北庭、安西的唐軍至少不弱於安祿山的叛軍。

關於上述兩點,安祿山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他才會努力拉攏哥舒翰(時任攏右節度使),稱二人“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但哥舒翰一直反應冷淡。

可既然如此,為什麼安史之亂初期,叛軍能所向披靡,直入長安呢?

叛軍之所以初期能有如此聲勢,有以下三個原因;

1、唐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2、中原兵備實在太差;

3、有人獻上了神助攻。

先來說第一個原因,唐朝對東北方向的安祿山確實沒有防備之心。

呂思勉先生的話已經說得足夠清楚了,唐庭對西北藩鎮一直都是嚴加防備,但不成想作為平衡軍力的安祿山反了,這也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氣的幾近癲狂的原因。

另外,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安祿山違反常理選擇於隆冬時節(十一月九日)起兵,當然有河流封凍便於軍隊渡河的原因,安祿山也確實事先準備了繩索、草木、破船等物資以使軍隊便於橫渡河流。

但其實還有另一個因素,這就是當時西北藩鎮的主要將領恰巧都不在任上。

天寶十年(751)四月,原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怛羅斯之敗被招入朝,拜開府儀同三司、武威郡太守,代替安思順充任河西節度使,但經安思順的運作,改任右羽林大將軍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是年二月入京述職,不想在京城中風,一直病廢在家修養。

安西北庭續任節度使封常清,是年冬月入朝,十一月十六日剛剛抵達西安。

因此,安祿山起兵時,對其威脅最大的幾員悍將,都不可能馬上帶領部下援助唐庭。能對其產生威脅的只有河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但安思順是安祿山族兄,當然不可能被唐朝信任。

因此,才造成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先後率領不熟悉的軍隊連敗於叛軍之手,而安思順則蒙冤被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工作落在了安思順部將郭子儀、李光弼身上的原因。

如果,西北邊軍和安史叛軍整軍而戰,估計安史軍不是西北軍的對手。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九月二十七日,安西佰刀軍與前來助拳的回紇騎兵前後夾擊,大敗叛軍於香積寺(今陝西西安南),殲敵六萬餘人,次日克復長安。

隨後,唐軍又於十月間,連敗叛軍收復洛陽、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河內(今河南沁陽)、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

由此可見,唐軍只要組織得當,在回紇騎兵協助下,是有能力在野戰中擊潰叛軍主力的。

那為什麼大家都有一種印象,安史叛軍南下時,河南、河東等道守軍望風披靡,不堪一擊呢?

這就要說到唐朝中心地帶的兵備實在太爛,安史叛軍和西部邊軍能打個五五開,但對中央駐軍就是毫無意外的碾壓優勢。

隨著唐高宗時期,中原土地兼併日漸激烈,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制早已崩壞殆盡。中原地區的駐軍都是些混飯吃的混混兒,已經數代不聞戰鼓之聲。叛軍到來時,個個渾身篩糠不能束甲,這種素質指望他們上陣打仗,還不如直接上吊乾脆點。

這也是當封常青入朝後,聽聞安史作亂,玄宗有意命其帶兵平叛,他能誇下海口:“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的原因。

他是以西北邊軍的戰鬥力來估計戰場形勢的,哪知中央軍備已經爛成這般田地?

這也是他抵達洛陽後,帶領六萬市井之徒,衣甲朽爛三戰三敗,退守潼關的原因。這一點,叛軍將領田乾真說的很準確:“今四方行壘,皆新募烏合之眾,未經行陣,豈能敵我薊北精銳之兵?!”

認清了形勢的封常清,對趕來援助的高仙芝說:“累日血戰,賊鋒甚銳。現在潼關無兵,如潼關失手,京師危急,應急回潼關嚴守。”隨後,二人退入潼關,據叛軍於陝州。

其實,當時的戰略形勢已經穩定下來。高仙芝、封常清堵住了叛軍西進關中之路,朔方軍在郭子儀的帶領下,突破長城天險殺虎口,攻克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右衛鎮)斬殺大將周萬頃、安守一。又協同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大敗來援的薛忠義,坑殺叛軍騎兵七千人。

隨即,朔方軍北上兵圍雲中(大同)、南下連克重鎮馬邑(山西朔州)、雁門郡(今山西代縣),取道井陘東入河北,身在河北常山的顏杲卿、顏真卿(河南道平原郡)兄弟毅然舉起歸唐義旗,與朔方軍聲勢相連。

安祿山得知河北形勢後,幾近昏厥,大罵身邊謀士重臣,“怒不可解”。大將田乾真甚至勸其效仿袁紹割據河北,稱至少可以堅持15年。由此可見,包括安祿山在內的叛軍將領根本沒有滅亡唐朝的把握。

這時候,安祿山一生最大的貴人出現了,他先是誅殺了高仙芝、封常清,接著有嚴令哥舒翰放棄潼關天險,出關與叛軍野戰。

最終招致,唐軍全軍覆沒,潼關陷落,關中門戶大開,天下糜爛不可收拾,他自己的帝位也被兒子弄走了。

可以很肯定的說,如果沒有李隆基的神助攻,安祿山別說滅亡唐朝,關中都不一定能打得進去。

所以,不論安祿山、史思明有沒有被兒子幹掉,這個反唐二人組都沒戲,一點戲都沒有!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沒什麼可能性。

雖然安祿山當然坐擁唐朝三分之一的精銳軍隊,但之所以一開始能夠勢如破竹,一路從幽燕地區打到關中,佔領長安和洛陽,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他完全徹底擊敗了唐軍,而是另外的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唐朝當時的精銳部隊距離內地比較遠,來不及集中起來馳援,而是分批到達戰場的。因此,安祿山可以從容的各個擊破。隨著朔方軍和河東節度使軍隊、安西軍等唐軍精銳逐步到達戰場,逐步穩住了陣腳,可以進入反攻階段。

第二個原因,唐軍一開始是由哥舒翰統一指揮唐軍進行防禦作戰,但是玄宗在太監的挑唆下,堅持要哥舒翰開關迎敵,和叛軍進行野戰,導致哥舒翰麾下的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如果玄宗不催促,哥舒翰據險自守,逐步經營防線,限制叛軍的活動範圍,叛軍是很難突破的。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玄宗晚年昏聵,沉湎酒色,又對自己的馭人之術過分自信,對安祿山的防備不夠充分,才為安祿山的突然起兵提供了機會。叛亂初期,楊國忠隱瞞不報,也為安祿山叛軍提供了一些時間。

但畢竟此時的唐朝剛經歷了盛世,國家的財政、經濟和軍事都在比較高的水平上,是不容易被一舉消滅的。這就好比一個鬣狗偷襲一頭獅子,獅子起初沒有注意到鬣狗,鬣狗可能會取得一些初期的勝利,但隨著獅子穩住陣腳,開始反攻,鬣狗的失敗是遲早的事。

朝廷方面的另一個失誤是,一開始調集的軍隊幾乎全部交給前線統帥統一指揮,但後來又因為戰爭陷入曠日持久的持續戰爭,一時之間難以結束,朝廷擔心前線將領麾下軍隊太多,變成另一個安祿山,所以又開始劃分為不同的戰區,導致前線部隊缺乏統一指揮,並且形成了各個藩鎮只顧自己的地盤,不願意管外面的事情的局面。

唐朝始終堅持在秦嶺淮河一線死守,保證了南方的財政收入和糧食可以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支持戰爭的持續進行。而南方始終保持著相對比較安定的局面,同時又忠於唐朝,所以唐軍即便遭遇局部的失敗,但還是可以在短暫休整之後捲土重來。

叛軍就不一樣了。叛軍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席捲整個北方,但由於戰爭的破壞,這些地方變成了戰場,叛軍能夠從已經佔領的地區獲得的資源是有限的,無法支持持久戰爭。所以,叛軍雖然多次猛攻淮河一線,試圖切斷唐軍的後勤物資運輸線,而且一度成功過,但唐軍始終能夠維繫這條運輸線,最困難的時候甚至一度沿長江到漢水一線進入關中。

實際上,到佔領長安之後,叛軍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之後,雖然也曾經戰術性的突破過秦嶺淮河一線的唐軍防線,但卻並沒有完全打破這個防線,而唐軍又開始在北方轉入反攻,讓叛軍無力調集更多軍隊來全力進攻淮海一帶。隨後,唐軍不斷從北方進攻,壓縮叛軍的活動空間,叛軍內部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內訌,失敗就是早晚的事了。

叛軍的內訌不僅是安慶緒弒父,史思明弒主,更重要的是一些對叛軍的前途感到失望乃至絕望的叛軍,也開始逐步脫離叛軍,或者反正加入唐軍,或者脫離叛軍,對唐軍停戰,叛軍自己也就逐步瓦解了。

叛軍的頂點就是佔領長安,之後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雖然叛軍仍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戰術性的勝利,但從戰略角度來說,叛軍就一直在被壓縮活動空間,處境越來越困難。只是由於唐朝方面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一些錯誤決策,才延緩了叛軍的滅亡。


蕭武


安祿山已經攻破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獲得了唐朝最主要的領土,並且在洛陽稱帝,兵強馬壯,原來唐朝的很多人都叛投了他。可惜最後卻被他兒子殺死,最終“壯志難酬”,沒能讓他“大燕帝國”延續下去。

這件事不能不讓後人產生一個疑問:如果安祿山沒有被他兒子殺死,他繼續清除唐朝殘餘勢力,讓他大燕帝國穩定下來並延續下去,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反賊安祿山)

我的觀點是,就算安祿山不被他兒子殺死,他反唐成功的幾率也是不大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安祿山就算不被他兒子殺死,他也是廢物一個,不能發揮作用了。

安祿山本來就有眼病,他在洛陽稱帝以後,史料記載他已經雙目失明。除此外,他因為肥胖,還患有嚴重的疔瘡,連走路都很難受,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說,他的身體已經完全垮掉。

同時,由於身體垮掉,讓他精神也垮掉。史書上說他那時候久居於深宮之中,而且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鞭打身邊的侍衛,誅殺大臣。甚至對他自己的太子安慶緒,也沒有好臉色,多次說要廢他殺他。

皇帝的脾氣暴躁,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信號,他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氣,身邊的人會對他越來越不滿。再加上安祿山是從一個大臣通過造反獲得帝位的,本身沒有什麼威信。就算有威信,也是通過暴力維持的威信。也就是說,就算他兒子安慶緒不殺他,大臣也可能殺他,後宮宦官也可能殺他。他被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退一步說,就算安祿山不被殺,他這個皇帝的存在,只會造成朝廷更大的混亂,而不是說他要存在,才能坐穩江山。(當然了,安慶緒也並非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有性格問題,更沒威信,他當皇帝也不見得比安祿山好)。

(奸臣楊國忠)

第二、安祿山得不到當時社會的認可,無論豪強地主、士人,還是老百姓,都反對他。

安祿山起兵反唐當皇帝,在古代是非常特殊的,完全可以稱作是個案。在古代,農民起義造反,基本上是兩種情況:一是活不下去了,二是官逼民反。諸侯造反,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朝廷腐敗,二是拯救百姓。總之都有很正義的(或者名義上是正義)的理由。而且都是群起造反,天下大亂。

安祿山當時正處在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正如杜甫說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一副小康生活的圖景。這樣的安逸日子,誰願意輕易破壞呢?

再說,他當時造反,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是為了誅殺楊國忠。就算他這個旗號是對的,然而,楊國忠已經被逃跑的軍隊砍死了,你還有什麼理由繼續造反呢?再說。如果真正是“清君側”,你怎麼會匆匆忙忙稱帝呢?唐朝的天子還在那裡呢,你匆匆忙忙稱帝,不是過早就暴露了你的野心嗎?

所以說,安祿山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不得人心的。

(安史之亂)

第三,唐朝還有足夠的力量對付安祿山,僅憑軍事安祿山都不是唐朝的對手。

前期唐朝之所以一路勢如破竹殺到長安,都會因為唐玄宗犯了“輕敵”和“猜將”的錯誤。若不是輕敵,對安祿山稍微提防,安祿山也不至於打得那麼順。此後又犯了猜忌將領的毛病。否則,只需要讓高仙芝、封常清守住潼關不出戰,各地勤王部隊陸續殺到,安祿山遲早是個死。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一點,安祿山軍隊的整體實力,是比不過唐朝軍隊的。

而安祿山內部又不團結,安慶緒殺安祿山,史思明殺安慶緒,史朝義殺史思明,這些傾軋,都是安祿山軍隊內部極為不團結的表現。就算安祿山不死,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他只會讓矛盾更深,根本不能夠維護團結。

因此,安祿山就算不被兒子殺,反唐成功率也是很低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這得看安史叛軍的實際掌控者們怎麼想的,如果要是知道進退,選擇割據華北,自立乾坤,那大唐拿他們一點脾氣都沒有。但如果要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非要打下長安,取大唐天子而代之,那就毫無勝算。

疑似安祿山陵墓的河北曲陽大墓,規模不遜色與西太后的陵寢。

安史叛軍所在的根據地,也就是幽燕地區是“自古以來”的邊境地區,故燕太子丹、彭寵、諸慕容之餘緒,以至於隋唐而不絕。而長城以北諸胡如契丹、高句麗、鮮卑、突厥、奚等民族的原始豐饒、武德充沛也若山洪之勢,滾滾而入。所以幽燕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對遠在長安、洛陽的朝廷長久以來就有著強烈的獨立傾向。雖有隋煬帝開大運河通幽燕以制之,而終不能改變這一地區的根本態勢。

更何況整個華北自袁紹時代起便在經濟、政治上就開始基本獨立於中原朝廷,至十六國南北朝時,華北又多次武裝割據或建國獨立。所以安祿山的起事於華北可以說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何況當時大唐盛世在的締造者唐明皇已經老朽而霸道,而且一如既往奢靡、殘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成了開元天寶年間最大的汙點,以至於給安祿山的叛亂造成了一定的合理性。

《妖貓傳》中的安祿山,肥腸油膩。但和本尊相比還是瘦了太多……歷史上此時的安祿山已經糖尿病晚期,走不了路,眼也快瞎了。

華北安史叛軍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比如《資治通鑑》就曾經記載安祿山父子死後,史朝義殺史思明,幽州城內叛軍自相攻殺,以至於:

“自暮春至夏中,兩月間,城中相攻殺凡四五,死者數千,戰鬥皆在坊市閭巷間。但兩敵相向,不入人家剽劫一物。”

而相比之下而唐和突厥聯軍在收復兩京時則以征服者自居,大肆掠奪,安史叛軍的在華北表現不可不謂講究。故叛亂平定後華北的百姓直到唐穆宗長慶年間,還稱呼安祿山、史思明為二聖,而時任盧龍節度使張弘靖為杜絕民眾崇拜安祿山等人的風氣,下令扒開安祿山的陵墓並毀屍,從而引起百姓不滿。

在這種環境之下,安史叛軍如果割據華北對抗中央簡直就是理所當然。所以,在安史父子敗亡之後,安史舊部便繼續控制河北地區,比如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是為“河北三鎮”。 三鎮節度使從開府之初便“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遷”,形成了“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獨立勢力,甚至還僭號稱王,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刺客聶隱娘》中魏博鎮節度使田季安一家的生活,其實和皇室沒什麼區別。


從三國到五代七百多內華北地區和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央朝廷爆發大戰爭六次:

袁、曹戰爭;齊、周戰爭;唐、夏戰爭(平定竇建德、劉黑闥);唐、燕戰爭(安史之亂)、唐、齊戰爭(黃巢之亂)以及唐、梁戰爭(朱溫篡唐和沙陀復唐)----這一系列的戰爭背後的地域鬥爭是很明確的,這也許是因為華北自周平王東遷以後長期文化人口都不遜色於黃河中游和關中地區。所以歷史上北齊蘭陵王、竇建德、安祿山、黃巢、朱溫某種意義是代表著一條華北獨立的傳承,而安史之亂正是華北獨立的大逆轉,而五代王彥章在黃河之上最後的奮戰也代表華北英雄的滅亡。

遊戲中的安祿山,竟然是個野性的美少年。


陳大舍


從實力對比上看,安祿山造反原本是根本沒有成功機會的。實際上,安祿山叛軍得以攻入長安都是因為唐玄宗一再犯下低級錯誤所致。如果在叛亂之後,唐玄宗能夠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唐軍在一年之內徹底消滅安祿山叛軍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首先從軍事力量上看,安祿山雖然身兼三鎮節度使,但是真正能完全控制的只有范陽鎮,在叛亂髮生後,平盧,河東兩鎮的軍隊大體上還是支持唐朝。安祿山部隊非常孤立。唐朝如果將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和朔方五鎮的軍隊集中起來,實力還是壓倒安祿山的。

其二,唐朝擁有地理優勢。叛亂初期,安祿山叛軍對付的只是唐朝臨時拼湊的軍隊,所以勢如破竹的打到了潼關。但是潼關天險易守難攻,唐朝調集西北軍隊固守此處就可以擋住叛軍。而叛軍的大後方范陽處在唐朝河東,朔方,平盧軍隊的攻擊下,形勢不妙。

其三,人心站在唐朝一邊。唐軍招募士兵源源不斷,河北河南民眾自發抗擊叛軍波瀾壯闊。叛軍兵員補充和後勤都面臨困難。

其四,唐朝擁有外援。唐朝的盟友回鶻軍隊有很強戰鬥力,可以承擔正面擊破叛軍精銳部隊的戰術任務。

如果唐玄宗採取正確戰略,調集河西隴右軍隊及部分中央軍防守潼關,避免與安祿山主力決戰,同時大力發動河北河南民眾組織義軍打擊叛軍,讓叛軍不能建立穩固根據地,朔方,河東,安西,北庭,平盧唐軍及回鶻軍向河北集中,圍攻范陽,安祿山是無法抵擋的。一旦范陽大後方失守,叛軍家屬將全部為唐朝掌握,安祿山部隊將不戰自亂,徹底崩潰。


談史說事


安祿山並無攻滅唐朝的可能,因為他自己的身體因為晚期糖尿病,健康狀況惡化嚴重,根本支撐不住了,正是天奪其魄、惡貫滿盈

安史叛軍以范陽、盧龍兩鎮邊軍為核心,整個大唐帝國軍隊的1/3精銳部署於此,是以起兵之後,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唐軍名將封常清臨時募集市井之徒組成新兵,與之相抗,被叛軍連續擊敗,東都洛陽被攻克。

公元756年6月,靈寶大戰,另一唐軍名將哥舒翰被唐玄宗李隆基嚴令所迫,強行出擊,中叛將崔乾佑伏兵而慘敗,雲集了河西、隴右兩鎮精兵的二十萬唐軍幾乎全軍覆沒,成建制逃回的只有八千餘人,潼關天險失守,長安對叛軍近乎不設防。唐玄宗李隆基倉皇出逃,國都長安陷落。

此時的安祿山,奪取了李唐王朝兩座都城,逼得唐玄宗逃亡蜀中,看似達到了他的人生巔峰。然而,恐怕此時他卻根本無心也無力慶祝這一切,更沒辦法親臨長安,驗收成果,調度諸將部署對李隆基的追擊。

安祿山

因為在奪取東都洛陽不久,安祿山已經因常年嗜酒嗜肉,好蓄美色,身體過度肥胖,皮膚長年生瘡,又因為高血脂導致視力嚴重下降,最後竟致雙目失明。他的身上長滿疽疾(腫脹堅硬的毒瘡),正是糖尿病晚期症狀,在沒有胰島素的年代,病入膏肓逐漸惡化,終日痛苦不堪。

李隆基在出逃前,拒絕楊國忠燒燬國庫的建議,冠冕堂皇說,留下國庫可以防止叛軍掠奪百姓。京兆尹崔光遠更受命處決了一批趁火打劫者,將國庫基本完整交給了入城叛軍。叛軍諸將獲得唐朝國庫大批珍寶後,當然是心滿意足,沉溺於分贓,誰又還有足夠動力去追擊李隆基呢?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不愧是久經數十年政治風雲,雖然年老昏聵,卻也有一絲靈光,他臨走前耍的這個心機,剛好擊中叛軍心理的死穴。這就給太子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揚鑣,然後北上靈武,自立為帝,重新建立大唐中樞,調度平叛戰爭,提供了寶貴的喘息時機。

太子、唐肅宗:李亨

正當此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兩大名將,分路奔襲叛軍側翼,張巡更苦守睢陽力抗十餘萬叛軍,阻擋住他們南下江淮、抄掠唐朝財帛重地的企圖,軍政情勢對叛軍並不樂觀。而安祿山被病痛折磨得神智不清,已經失去了對局勢的敏銳判斷力,直接導致叛軍中樞指揮不靈,只能各自為戰,全無整體方略。

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安祿山甚至連接受叛臣們朝賀的大典都因瘡毒發作被迫中止。因為每日猶如生不如死,因此安祿山脾氣極度暴躁,動輒以酷刑對屬下,又使叛軍上下離心,人心惶惶。甚至就連安祿山最信任的謀主嚴莊也逃不過棍棒鞭打,他最親近的宦者李豬兒和次子安慶緒都對他恨之入骨。這三人在忍無可忍下,正月初五就合謀把他給殺了,離他攻克長安、走上一名叛將的人生巔峰也就過去半年。

【祿山以體肥,長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瘡甚而中罷。以疾加躁急,動用斧鉞。嚴莊亦被捶撻,莊乃日夜謀之。】——《舊唐書》

——多行不義必自斃!


狐狸晨曦


徹底顛覆唐朝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安祿山初期反叛時,的確握有硬實力,近20萬的邊疆精銳軍隊在手,又在幾乎處於和平期間的時期反叛,即除邊疆地區,內地的軍隊普遍疏於戰備,加之因反叛突然,唐王朝在初期的這段時間,指揮系統也比較凌亂,難以展開有效的抵抗,因此安祿山趁機擴大地盤,甚至攻克了長安,這都在情理之中。

但是,安祿山的造反缺乏兩個重要因素,就是天時和人和。

雖然安祿山在反叛前權傾一時,而且手握兵權,但在那一時期,唐玄宗雖然昏聵,楊氏家族又掌控朝廷,又因經濟問題社會矛盾較多,但唐朝的國力並未出現根本性衰退,從向心力這一塊,唐王朝從統治地位上,依舊符合民心大義,即便國內雖存在民眾矛盾,但大家的矛盾主要還是集中於對唐朝的特權階層上,而不是對唐朝的統治地位上,因此,唐朝仍然有著十足的號召力,這也是安史之亂後,唐朝還能延續百年的原因之一。

也正是如此,安史之亂開始後,安祿山雖然勢如破竹,連續攻城略地,但卻很難收攬人心,而且安祿山雖然手握重兵,但早期更依賴於中央的財政支持,自己原來所轄地域並不能滿足龐大的戰爭消耗,因此起兵後,為支撐戰爭消耗,更多的採取掠奪的手段獲取財富,這也造成了佔領區內地方貴族勢力和民眾的不斷反叛,自己的統治區都難以安穩,更別提繼續擴大攻勢,這也導致了安祿山在短暫的攻取長安後,就難以在繼續擴大優勢,只能在新的佔領區內與唐朝保持對峙,在內部內訌和各地起義不斷攪局,外部唐朝又不斷籌劃反擊的局面下,安祿山的反叛只能逐漸走向下滑。

另外從安祿山自身來說,一個更大的硬傷就是自己的身體,在反叛前,安祿山的身體已經飽受多病的困擾,反叛後隨著戰事的奔波,身體問題更是加劇,最後居然到了失明的地步,作為軍事統帥,安祿山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他的生死也直接關乎叛軍的凝聚力,結果最後其在內訌中死去,叛軍雖然勢大,但也逐漸走向分崩離析,最終被唐軍各個擊破。

簡單的來說就是,安祿山在反叛前雖然權傾一時,但時代的侷限和環境已經註定了那一時期反叛是不得民心的,更何況安祿山只有軍力,卻沒有財力以及社會各勢力集團的支持,這樣的反叛雖然能一時得利,但註定無法長久


遼寧資深球迷


作為一場差點要了唐王朝命的叛亂,哪怕沒有安祿山父子反目等一系列劇情,這場席捲北方的動亂,從爆發的第一天起,覆滅就是時間問題。幾乎沒有任何成功的幾率。

首先一個事實是,安史叛軍的整體實力,無論經濟還是戰爭潛力,對比唐王朝都是差距太大。

安祿山的叛軍,以河朔邊鎮的邊防軍組成,擁有強大的作戰素質和兇悍風格。在盛唐文恬武嬉的情況下,突然爆發的叛亂,確實打了唐朝一個措手不及。但是等著唐王朝緩過神來,局面就立刻反轉:叛軍在755年爆發叛亂,一度席捲中原,但是當唐朝郭子儀李光弼的精銳部隊反擊河北,大唐王朝戰爭機器隆隆啟動後,安史叛軍就立刻不支,連河北老窩都眼看要被端掉。如果不是唐玄宗自己不作不死,貿然命令鎮守潼關的安祿山出擊,唐朝非但不會落到長安淪陷皇帝跑路的慘況,甚至很可能在756年這一年就滅掉安祿山。

哪怕唐朝接下來敗退西北,唐玄宗躲了貓貓,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做接盤俠,身邊當時就剩下了幾千殘兵。唐肅宗的心腹謀士李泌,卻也是信心爆棚:不出兩年,無寇矣。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唐王朝想要翻盤,兩年就足夠。

為什麼這樣說?以李泌的分析說,

安祿山史思明之流,不單是戰爭潛力有限,其本身的格局也無比狹隘。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能搶一天算一天,所過之處都是隻知道燒殺搶掠而不知建設。相反大唐雖然中原盡失,但只要集結河西安西的精銳部隊,從河北關中幾個戰場進行壓制,唐王朝扭轉戰局,依然也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要實現這個戰略,李泌當時也說的很明白: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也就是說,唐朝皇帝自己心裡要有數,千萬不能著急求快,要務必除惡務盡。可與長安淪陷一樣,唐王朝再出問題的,依然還是這條:在唐朝的戰略已經奏效的情況下,猴急的唐肅宗擅自更改作戰計劃,導致唐朝在局面大優的情況下攻擊長安失敗。結果,原本一鼓作氣的戰局,就這樣打成了僵持,拖了八年才算平定。

只要看看唐朝犯了這麼多錯,卻還能平定安史之亂的歷史真相,就知道安祿山發動這場叛亂,無論實力還是戰略眼光,他都沒有任何贏的可能。安史叛軍能拖八年,已經是走運了。

但這個“走運”,更多的卻是嘆息:本來唐朝只要穩打穩紮,完全可以在短時間裡平定叛亂,但由於連續兩任無腦皇帝的瞎指揮,活活變成了八年大亂。然後唐朝雖然平叛成功,卻已經元氣大傷,再也不復黃金時代。有權任性的後果,任何年代,任何行業,都像唐朝皇帝平定安史之亂一樣可怕!


歷史風雲錄


我感覺安祿山智商不高啊!太高估自己的實力,自認為會成功!安史之亂的真正原因我感覺還是唐玄宗玩脫了,唐玄宗應該知道安祿山是啥東西,只是想把他留給下一任解決吧!可惜的是他太高估安祿山的理智了或者是太高估安祿山的自我認識了,還有李林浦之後沒人能對安祿山進行實際監控了,李林浦這樣的人都能被唐玄宗控制,別說安祿山了,所以安祿山實際對唐玄宗心存忌憚的,可惜楊國忠真是個大膿包啊!沒能力,為坐實安祿山叛亂,還給安祿山提供條件,這是唐玄宗的另一個敗筆,太高估楊國忠的能力了,雖然李林浦口蜜腹劍,但能力還是有的,所以唐玄宗心裡很清楚這點,為使楊貴妃一家富貴,頭腦發熱提楊國忠,這是不理智的!這點他太高估自己了,以為給安祿山足夠的信任恩寵,他能不反,可惜太高估安祿山的自我認識了,這幾點錯誤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但安史之亂是不可能成功的,這是可以肯定的。


牢裡宏淵


歷史上安祿山反叛的時期正是大唐最強盛的時期,跟隨著反叛的結束,大唐的黃金時代也隨之結束。《新唐書》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軍事與行政的結合使得節度使雄踞一方,最終成為唐室隱患。



李林甫建議唐玄宗任用胡人擔任節度使,使得他們擁兵自重。



安祿山憑藉他胡人的身份擁有了大量的軍隊,使其有足夠能力進行反叛。因為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寵信造成了楊國忠的妒忌,使得兩人劍拔弩張。



而唐玄宗又對兩人的事情不加干預,所以公元755年,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打著清君側、誅殺楊國忠的旗號,聯合自己的得力部將史思明,率眾15萬,號稱20萬大軍,公眾造反,“安史之亂”就此爆發。



“安史之亂”猶如一場八級地震,將整個大唐帝國震盪得支離破碎,不再有似錦的繁華,只有遍地破碎的山河,開元盛世從此成為過去式,李唐帝國將在搖搖晃晃中走過它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