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中西安、宝鸡好多河南人?

焦点正发现


地理原因,陕西关中地区和河南在黄河支流渭河、黄河河谷,交通便利。

  • 河谷就是交通要道,河谷盆地自古就是周边人口汇集地区,是多地区移民交汇区。
  • 关中地区是渭河河谷的盆地,自然离不开这个规律,陇晋豫填关中是必然结果。



  • 历史更加深了关中地区人口复杂性。
  • 前秦关中地区本就以河南人口为主,发源于陇的周、秦不断沿渭河征伐,关中地区逐渐加深了陇的特色。
  • 周、秦建立王朝,全国仕子入关,再次改变了关中人口结构。



  • 唐在陕西关中和洛阳建都,河南人口大量进入关中。
  • 关中因历史原因早就是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汇地区。

当前建设的郑州、西安国家中心,最终都是以河南人口为主的国家中心。

  • 人口流动有地区习惯性,山东、河南人口流动性就大,今天还是这个特点。



  • 河南地区人口内流郑州,外流西安将成主流,多年后必然是河南人口在这两个城市均占很高比重。
  • 西北甘青宁人口外流数量极少,甚至是流入,西安并不能带动西北。
  • 陕西流入人口主要来自全国其他地区。
  • 以河南剩余劳动力情况,在完成向郑州人口迁移的情况下,每年还有三十多万人口流出。
  • 可预见的是,西安将来流入人口主要来自河南,河南人民将建设两个国家中心城市。

  • 两湖同样具有流动特性,只是各个地区人口流动都有习惯性。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第一,宝鸡位于陕甘宁川四省的交界处,从几千年的历史上就断断续续的从甘肃,四川,宁夏等地来移民。

第二,当年蒋介石为了阻挡日本军队的进攻炸开了黄河位于河南省的花园口大坝,使得大量河南的难民顺着陇海铁路线逃难到了西安,宝鸡等关中城市,尤以宝鸡最多,因为当年陇海铁路只修到了宝鸡。

电影1942也正是很好的反应了这个现象,因为河南大饥荒,河南1200万人受灾!150万人死亡!300万人逃离河南!这次逃荒到陕西的近百万人!加之之前花园口事件,逃往陕西的人,数量更是巨大!所以说陕西关中一带和西安地区有很多祖籍在河南的,宝鸡也被称之为“小河南”。

第三,三线建设时期,为了躲避苏联和美国可能对我国的战争威胁,曾把位于东北等靠近苏联和上海,山东等靠近沿海的好多大企业迁移到了大西北和大西南,其中宝鸡有好多。

综上所述,宝鸡目前主要的外地移民为河南人,四川人,甘肃人,宁夏人,东北人,上海人,山东人等。移民人数已经远远超过宝鸡本地人数,所以为了便于各地人民互相交流方便,正值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之际,所以普通话才在宝鸡迅速普及开来。


小胖带你逛宝鸡


就像山东人闯关东一样,河南人多喜欢来陕西。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天灾人祸不断,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去临近的陕西。因为秦人淳朴善良,且八百里秦川旱涝保收,比河南战火连连的苦日子好多了。

近代著名的几次河南人集体逃亡陕西的事件有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1942年的饥荒(电影上是演的是逃到陕西的河南人太多了,潼关驻军才不得不封锁铁路),和改革开放初的外出务工移民潮。善良朴实的秦人都接纳了他们。

他们大都沿着铁路而来,到了陕西后就在铁路沿途住下。后来他们大多都就近成了铁路工人,也有一些不好的,如西安当年让人闻之色变的道北河南聚集区,杀人狂魔魏振海等。

这都跟陕西人的淳朴善良,以德报怨是分不开的。1926年河南匪首刘镇华率领10万河南土匪镇嵩军攻打西安,造成了数万军民伤亡,围困西安的时候,在西安周边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见《白鹿原》与西安革命公园)

但十年后,当河南人遭受了灾难来到陕西后,陕西人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接纳了他们,使他们得以继续生根、繁衍,直至今日成为陕西人的一部分。


晓枫仗剑天涯


陕西的主要外省移民包括河南人和山东人。山东人主要来源是1900年庚子事变,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到陕西,跟随的山东人,分布在关中平原东部;河南人来源有四部分,1是1936年以前,陇海铁路通车到西安,一部分河南人到陕西,集中在西安火车站附近,第二部分是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滚滚黄河淹没了河南等,部分河南人沿铁路西进,到大陕西,继续聚集于道北,第三部是1942年河南大旱,日军妄图用难民拖垮陕西的经济,在陕西制造混乱,第四部分是1958年到1963年,陇海铁路到宝鸡,修宝成铁路,后三年自然灾害,河南人沿铁路到宝鸡,河南人多,自然灾害多,到陕西觉得陕西很多地方都没有人耕种,觉得陕西人懒惰,其实是1860年到1870年陕甘回乱,汉人被杀很多,但河南人缺乏陕西人的憨厚,对自己的事很上心,对别人很多都是应付,对人不憨厚,有时候还落井下石,眼光也不长远,不受人待见,所以人都见不得河南腔。


华仔哥ddd


河南地处中原,重庆直辖后,人口超过四川,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大江南北均散居着不少河南人,相邻的关中平原自然也不例外。

1.1862年,陕甘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暴动,汉民被杀无数。后来,陕甘总督左宗棠虽然率兵平息了回乱,但富饶的关中道却十室九空,清政府号令移民,相邻的河南首当其冲,部分人到陕西定居。

2.1938年,蒋介石以水代兵,炸开花园口阻挡日军,造成黄河泛滥;接着,1942年中原大饥荒,千万人受灾。时,东、南、北三面要么为敌占区,要么为交战区,只有西面为国民政府控制,相对安全,且陇海铁路洛阳—西安—宝鸡段尚通车,河南几百万灾民挑着担子,扶老携幼,一路向西,抵达关中乃至甘肃一带,是以有“河南担”之谓。

3.计划经济时代,河南人多地少、生计艰难。依靠亲友介绍,部分姑娘远嫁、小伙入赘陕西。

4.改革开放后,精明、勤劳的河南人四海为家,天南海北地寻找商机。作为交通便利、亲友关系密切的近邻,关中城市群是豫西人的首选之地。


北大屠夫陆步轩


关中西安、宝鸡河南人很多,这是事实,至少讲河南话的很多,其实不止这两个地方,关中范围的城市河南人都比较多,尤其以西安、宝鸡为代表。这是由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

第一,逃难。

近世以来,河南居中原之地,自然免不了兵戈相向。而陕西相对来说边缘一些,当河南发生战事,自然四散而逃,陕西位于河南西部,自然成为选择之一。

第二,工作

河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人口大省和人口输出大省,西安作为西北的中心城市,自然是对务工人员具有吸引力的。而宝鸡作为一个工业城市,自然是劳动密集型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大。这样,一方有工作的需求,一方有劳动力的需求,加上距离较劲,河南人当然愿意去闯荡一番。

其实,也有种闯关东的意思,毕竟,关中也是富庶之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绝非虚名。


风车车看天下


不光陕西多!来湖北的河南人也多,和当年河南的灾害有关!湖北接纳了过百万的河南人!他们现在成了湖北人,还分了很多套房子!



铁蹄蓝马


抗战时期,为了阻挡日军。河南人民毅然决堤黄河造成中原千里良田被淹。农民颗粒无收。再加上天灾造成了我们印象中的1942。这是中国历史的痛。中原族地被毁。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



明镜映缺



河南是狭义上的中原,自古"逐鹿中原",加之一马平川,这里成了饱受战争折磨的地区,自古河南人战争逃荒的首选都是作为后方的“陕西”,这是战争因素,其次是“灾难”的因素:1942年:中原(河南)连年战争+旱灾+蝗灾+国民党政府的"疏忽"(李培基)导致河南大饥荒,河南1200万人受灾!150万人死亡!300万人逃离河南!这次逃荒到陕西的近百万人!加之之前花园口事件,逃往陕西的人,数量更是巨大!当时不管是政府组织还是百姓自发的,都是沿着现在的陇海线往西进入“葫芦口”——潼关。



提到葫芦扣,这里要先说一下关中,关中的地形整个就是个葫芦,葫芦口就是潼关,自潼关往西,慢慢扩大,南边是巍峨的秦岭,北边是黄土高原,到宝鸡又收拢,所以,自古易守难攻!(请勿抬杠,列出汉朝的匈奴和唐朝北方游牧对长安的进攻)



进入葫芦口后就沿着渭河两岸慢慢向西,所以不光西安和宝鸡,关中道所有城市的“道北”都是河南人集中区域!就是关中的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河南的几户人家。



有一部小说叫《叶落长安》好像就写的是河南人的事情,记的不太清晰了。所以,河南,陕西加之山西这几个省份是人种融合度最高的,有很多地域黑,黑来黑去,其实是何等的幼稚和可笑呀!手打文字,难免有错误,自己的观点,难免有谬误,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红星闪闪耀秦川


移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陕西河南是文化相似度极高的区域,有较高的认同基础。古代华夏文明共同源地自然不必说了,这之中的融合基本可以用同民族来代替。之所以出现西安宝鸡有很多河南人的说法,跟近代史事有关,一个跟交通便利有关,一个跟人口密度有关。清晚期,陕西人口锐减,清末民初匪患横行,光绪三年河南大旱,清末民初战乱与匪患,民国十八年豫西大旱部分人逃亡,抗战时炸花园口引起大量的难民。42年的大旱灾,导致河南大量难民流亡陕西。这也跟36年豫陕间通了铁路有关(30年时,部分人乘火车逃亡到东部省份),其中部分人员留在了当地成了新居民。 饮食习惯相近,语言除了音调差异外,词汇基本相同,便于迅速融合。大体注意了一下《白鹿原》小说里的词汇跟河南有差别的只有几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