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几乎每隔20年,全球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就会迎来一波巨大的危机甚至灭顶之灾。从此衰落或者是再次新生,没有任何一家能幸免。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20年一道坎

最近饱受折磨的创始人不仅仅是京东的刘强东,这个名单还可以列很长,涉及到中外各个巨头:拉里佩吉、马克·扎克伯格、马斯克、马化腾等等。

在这些巨头和创立的公司身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个共性,那就是公司都成立了20年左右。而这个规律在上一波经济周期中成立的苹果、微软等巨头身上同样适用。

为什么是20年?在20年的危机背后,会发现一些共同的规律:

1、老巨头的危机:每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上一波经济红利期产生的科技巨头都会出现问题,甚至是濒临倒闭,比如苹果公司在1996年已经聘请了破产顾问,准备清算关门,董事会被迫请了乔布斯再次出山担任苹果CEO,力挽狂澜,如果没有他,苹果就消失了。

2、新巨头萌芽:每一次经济危机,是老巨头的至暗时刻,但是是潜在新巨头的诞生时刻,在1998年,微软濒临解体,但是谷歌、腾讯、阿里等未来的新巨头都开始创立了。

3、内忧外患:巨头的衰落,一方面是整体经济形势的下行,营收受到影响,但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公司由于搭乘着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红利急速的发展,很多公司内部人员、管理、战略的问题,其实会被快速的发展和繁荣所掩盖,但是公司一旦放慢增长,问题马上会爆发出来。

4、新技术的威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调整产生的新一代技术,加速了和老巨头的竞争,分流了用户,革新了用户体验,进一步挤压老巨头的市场,这个时候如果再有外部的经济波动,或者政策变化,可能就是一个灭顶之灾。

5、周期性危机:基本上是20年为一个周期,但是新技术会缩短危机的发生的周期时间。

公司衰落背后的经济周期

任何一个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背后,都必然会经历复苏、繁荣、登顶、衰退、萧条,再复苏。

20世纪20年代,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周期理论——“康波周期”。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后来,美国的伊斯伯尔丁对这个理论进一步的解释,一个康波周期大约包括3个库兹涅茨周期(因在建筑领域表现明显,也称为房地产周期)每一个库兹涅茨周期是20年左右。

国内的互联网,经历了1998年的门户、1999年的电子商务、2001年的企业服务、2002年的SP、2003年的网游、2006年的视频、2013年的手机游戏、2014年的2B服务、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2016年的共享单车、2017年的新零售、2018年的区块链等无不如此。

不管在哪个国家和行业,经济就是经历着一个又一个不断的周期循环。而在这中间,新的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应用又会把触底的经济再一次拉动,成为新的经济的发动机。

人口对互联网的影响

那么人口的转移对一个经济周期和中国互联网的影响有多大呢?

在人口迁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人口迁徙停止或者下降时,就是经济或者巨头出现危机的时候。

1998年-2018年的中国人口:

而中国人口呢,由于城市化加剧,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口开始进入到快速的迁徙状态。从1998年的大概1亿左右开始起飞,到了2014年的2.5亿人左右。然后开始下滑,一直到现在。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中国从1998年开始人口加快流通,就在这一年,诞生了阿里、腾讯等各大公司。人口流通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比如手机。1999年,诺基亚无天线的3210正式面世。2000年摩托罗拉V98爆发。而现在是全球手机大佬的OPPO、vivo,也就是2001年成立的。2013年,智能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越功能机。

2014年,中国迁徙人口到了最高峰,超过2.5亿。也就是这一年,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阿里、陌陌等30多家互联网公司批量上市,这一年是中国互联网大年。

人口迁徙带来了新的经济模式,带了新的技术需求,带来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实业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观点│每个互联网巨头20岁都得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