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农村分地后粮食突然大增产,这突然增产都有哪些原因?什么是根本原因?

空山新雨48935221


先来看一张统计图表,应该不难看懂。

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粮食产量建国后处在缓慢上升状态,到1958年之后,有一个明显的低谷,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从1962年之后开始,又出现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期,这个快速增长期一直持续到1972年左右,到1978年都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升降。

而且,这个图表反映得非常直观,从1962年到1972年的这十年中,粮食产量的增速明显要比1978年到1984年这个时期快,因为图标上前一个时期的坡度要比后一个时期更陡一些。但众所周知,1962年到972年这个时期,是大集体时期,而1978年之后开始出现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红利,普遍认为在1984年结束。

数据也许会遮蔽很多问题,但不会说谎。至少从这个统计数据来看,看不出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效率比大集体时期能高多少,又在什么意义上推动力中国的粮食产量增加。更能说明问题、暴露真相的反倒是中国的化肥使用量,从1962年之后一直在稳步增加,而且,化肥使用量在1978年之后的增速明显加快了。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1978年之后的一段时期内的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并不是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带来的效应。往前看,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在1970年之后到1978年这个时期,基本上处于平稳时期,没有明显升降,也和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速基本上同步。

到1985年之后,虽然化肥使用量的增速明显加快,但粮食产量的增速仍然没有太大的明显增加,甚至在1990年代还出现了两次明显的粮食产量下降,这又是为什么呢?总不能说这之后农村不搞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又退回到大集体时代去了吧?这还要考虑到,在1980年之后,从国外引进产量更高的种子带来的效应。

那么,为什么大集体时期的十年为什么会比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粮食产量的增速明显要快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搞了集体化改造,农村有了大集体,能够进行一些大型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种植条件,同时还可以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土地平整,以及开垦荒地等,增加可耕种土地面积,这都是有利于粮食产量增加的事情。

一般都认为,1878年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粮食产量增加是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也就是说,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更多了,所以粮食增产了。为了让这个解释成立,于是出现了许多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的农民在为集体劳动的时候,出工不出力、磨洋工之类的说法。但如果去问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在大集体时期的劳动积极性有问题,出工不出力。

这同样可以反过来解释1990年代粮食产量为何一度止步不前,乃至出现了两次明显的下降。

正是因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大集体开始逐步瓦解。1980年代村集体还能够动员村民参加植树造林等集体劳动,但到1990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农村越来越难进行必须的集体建设,比如修路、植树、水利设施维护等,都无能为力了。因此,从1980年代开始,农村的基础水利设施就开始衰败,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也减少了,只能依赖化肥使用量增加和种子改良来提高粮食产量。

而在2000年到2003年这个时期,粮食产量和化肥使用量甚至在数据上已经重合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每产一斤粮食,就要投入一斤化肥。需要注意的是,对农民来说,化肥是要用钱买的,等于是投入,粮食是农民的产出。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而粮食增产有限,这就意味着农民种粮的利润空间在不断减少,这也就是为什么1990年代中后期会出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的原因。

从实际效果来看,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和分田单干的村也是天壤之别。华西村、南街村等名扬全世界的村子,基本上都是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如今早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而最早提出分田单干的安徽小岗村,虽然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一直在不断补贴,但至今仍然算不上富裕,只能说穷。而且,在1978年之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受到抵制的,最后是以强力方式推动才执行下去。比如《平凡的世界》里的田保军,后来就因为推动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被调到另一个抵制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去了。


萧武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一九七八年我国并没有分田单干,一九七八年全国农作物大丰收,这一年仍然是集体经营。

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始于1978年的11月,当时18户村民摁下了17个手印。我国大部分地区分田到户是在80年及以后的年份。

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缺期内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事实上农民从集体到单干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粮食的增产和大包干有联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大包干以后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愿意多出力,多流汗,产量的提高是理所当然的。



话说回来,粮食的大幅度增产不是大包干带来的,这种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七十年代底我国大量进口化肥的同时,也引进大批化肥生产线,化肥的普及应用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记忆当中我们当地农村当时有挪威的尿素,美国的二胺和日本尿素。

七十年代的种子繁殖也取得突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国外引进的小麦品种,杂交玉米的制种和推广都决定了粮食产量。

综上所述,当年的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不是大包干,它是科技的发展、应用的结果。

大包干以后,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森林植被逐年减少,同样的影响了动植物的多样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当时农村开始走向机械化,包产到户的推广直接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雾中观你


小编是在胡说八道,说些好听的给谁听呢?首先,1978年还是集体生产,你为什么要把明明是在集体生产的情况下收成的增加说成是单干的功劳呢?你要骗年轻人还可以,骗我们这些过来人可能吗?其次,农业生产高产的因素许多评论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最后,单干后,原来集体攒下的家产几乎全部损坏,比如原来我们队有一半的粮食产量是水稻,因为分田后,没有人再管引水渠,没有了水,怎么种水稻?现在在农村几乎全是50以上的人在种地,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他们不愿意也不会种地,如果一旦工打不成了,他们就会没有收入,而地也种不来,那时中国才真正是会发生最大的危机!


廖红丁1


改革开放了,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党的好政策。不再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上来。达到了公正,自由,民主一个中华民族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式。在党的好政策推动下,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了生产力。使农民在自己的包产地里有责任,有信心,还有奋斗的精神在支撑着,决定的因素在于是人。胜势了粮食突然大增产。


来一两二锅头008


首先,1978年没有分田到户!77年至79年全国风调雨顺!我记的78年大丰收,我村农户家里都吃上了白面馒头(坐标河北冀州)。我们村是搞的比较好的,有55大拖一台,:28大拖一台,20大拖一台,小四轮拖拉机5台,大牲畜若干,村办丶队办副业若干!这得益于集体力量,农业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照这条路走下去,我村到2000年绝对能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农业机械化目标!但自81年分田单干后,农民力量小了,加上原来水利设施的废弃,到2010年左右才实现了机收机种!所以说小岗模式只能在小地方实行,假如再晚分几年地,中国农业靠集体积累,完全比现在好!管窥之言莫见笑!


冀上布衣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粮食增产,主要靠的是品种改良的突飞猛进和化肥农药等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好诠释了80年代后的粮食增产,那么“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则很好诠释了50年代后的粮食增产,同时也客观上揭示了当年人民公社如火如荼的原因。至于主观上揭示80年代前的集体和80年代后的单干,首先,基础工业建设阶段不能开放市场,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并随时抵御资本主义的侵蚀,才能保障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起步;到了工业升级阶段,必须打开国门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实现工业品的高附加值并换回美好生活。看看现在国际市场的粮价,如果没有当初基础工业的大跃进,人多地少的中国人种地一辈子恐怕也换不来一部轿车,日后工业升级的改革开放也无从谈起!随着工业升级和市场的开放,中国农业的保障地位已经降低,加之传统小农意识的根深蒂固,这才是人民公社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一旦有了其它的增产手段,传统农民都愿意单干,并不是因为单干了必定增产。一切深层次三农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顺利推进,7%耕地养20%人口是目前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不平衡矛盾,几十年追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导致化肥农药添加剂的超量使用和品种的过度改良,中国的土地和环境压力已不堪重负,未来自然农耕再现辉煌的生态文明实现,则有赖有觉悟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大量涌现,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也有赖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自留种产品供消联盟


小编有严重的恶劣观点倾向,害怕说真话,讲实话。对不同看法,肆意删回答!难道小编只喜欢吹虚,溜须拍马,文过饰非,说瞎话吗?!要不是以前打下水利建设、兴建化肥厂、着手抓紧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培育这个重要的根本基础(这些根本基础,从1975年就已经初见成效),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粮食增产的根本因素,他单干和1949年前的几千年单干有什么两样?!小编你说说!!!


大漠孤烟夕阳晚风


题干就不成立,如何能获得正确答案

数据冷冰冰,但是数据会说话,看一下小编的话有多么荒谬

74年 27527万吨 ,75 年28452万吨,76 年28631万吨,77 年28273万吨,78年 30477万吨,79年 33212万吨80年32056万吨,81年 32502万吨82年 35450万吨83年38728万吨。请问哪年产量突然大增产了。

不种地都知道粮食种好关键在第一深耕,第二水足,第三肥足,第四良种!

1.分地了把拖拉机拆轱辘分,人驾犁杖趟地,会比拖拉机深?

2.大集体时代修的水渠,对粮食增产是否有作用?

3.改革开放后,化肥的引进,使用量逐年提高,是否才是粮食产量提高的关键!

4.90年代初,良种才是彻底改变中国吃不饱的根本原因!

集体经济时期,农民吃不饱问题不在包产,在于口粮分配上

俗话说三年荒旱,饿不死厨子,但是不荒不旱却饿死农民。集体经济时期,城市凭票,城市工人一个月能得30斤以上口粮,孩子差不多有二十斤。农民却吃不饱。改包产后,产量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农民手上却有余粮,所以从粮食分配是一大弊端。而分地确实是在破坏生产力,至少让中国农业发展退后20年!


真武13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以我们公社(现在乡)为例,一九七四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繁育成功,一九七五年我们生产队派人都海南岛学习育种。七六年我们生产队自己试制种,七七年开始试种杂交水稻南育二号,当年亩产七百多斤,七八年大面种推广杂交水稻,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七八年底我们生产队的口粮由原来的人均45斤稻谷增加到55斤,八0年增加到每人平均60斤。已完全解决了吃饭问题。到分田到户前的八二年,我们全家四口人全年可从生产队分到口粮(55x4x12=2640斤,我们家劳力不够,没有吃回平均数),八三年分田单干后,我们家交清上交后,还剩3100斤,比大集体时多了540斤。说大包干使农民粮食大增产是瞎说,说大包干后,农民生活不人如以前也是假话。农民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沒有那些既得利益都吹的那么好。还是看看九月份中央台播放的年年岁岁柿柿红,客观真实的反映了农村的面目。吹的也别吹了,黑的也别黑了。公道自在人间。


呼南高铁


回答,一九七八年集体土地分田到户,全国土地到户试点工作,主题设在小岗村,群众听到土地分到户,群众高兴唱起来,跳起来,嘴里唱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第一年主攻小麦,种殖实行试验田又是丰产田,科学套种,即是种殖方块又是零形,南北条播,东西套播,第一年风条雨顺,要风得风,要雨给雨,得到增产增效,丰收再望,亩产超千斤,群众的高兴和乐意,得到了土地的自主权,土地不平整平,地头水系不畅的自已起早贪黑挖沟修渠,确保旱捞保收,农民的思想是社会上的灵魄,他们掌握了社会发展,又掌握了形势的动态,政策听上级的,路子走自已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生隆和虎,斗志昂扬,抓住了科学种田,科学管理和科学实验,达到了人们所想,终于实现,过了八零年,全国人民学习小岗村,土地到户,责任到人,哪么十八亿亩土地增产多少万亿吨,人们以政策为导相,以农民为脊梁,农业的发展是全国人民总方面,国强民富,离不开土地到户,这是国策的重大举措,人民得实惠,国家得效益,土地改革刨新得到了更大的突破,今后土地更进一步的深化和改革,土地即要流转,走向国有和集体化,是人们的思想和转变,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让人们和谐共想,实现共产主义很快的即将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