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不午睡,下午还能满血状态工作?

Vampire贝拉RY


我在美国亚利桑那,比利时和法国都有过工作经历。的确,西欧和美国人,他们中午是不睡觉的,并且欧美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午睡的习惯。

我认为他们没有午睡的原因有两点:

1. 当喝咖啡成为必须。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早上上班第一件事:倒一杯咖啡。一边喝咖啡,一边看邮件,所以你去美国和欧洲的office,早上必定是浓浓的咖啡味。咖啡这个东西,说真的很醒脑,我基本上早上喝了一杯咖啡,一天都不犯困。

看到这儿,可能有些中国朋友会说,为什么我喝三杯咖啡都会困?

我需要澄清一下,欧美人喝的都是现磨咖啡,并且很多人不加奶,直接黑咖啡,少许糖即可。这和雀巢等袋装咖啡有着本质的区别,喝起来特别的让人兴奋,当然这也和咖啡豆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

2. 欧美人的中饭。

美国人的中饭,往往都是早上从家里带的。一个汉堡,一份沙拉,甚至两片面包。一个胖子中午可以只吃一块巧克力。

那么欧洲人呢?相比美国人,欧洲人的体型更加苗条,在比利时荷兰等国家的大街上,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你看到的女性一半以上都是美女。因为欧洲人更注重节食,摄取低热量的食物,因此欧洲Office里的午饭,女性很多是水果,男性很多不吃中饭。

我在比利时工作了六周时间,中午公司订餐,8欧元一个的金枪鱼三明治。几十天里,往往只有我一个人订餐,可见他们的饮食习惯,中午可以不吃。

反观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中午吃了大鱼大肉,三荤两素,身体的能量都用来消化食物了,还有精力工作吗?肯定要小睡一会了。所以中国的午睡文化就不难理解了。

我对日企也有所了解。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是午睡了,可见主要是饮食文化的影响了。







国际社会观察员


我只在中国和北欧的瑞典学习和工作过,其他地方不了解。但我自己的确经历了下午犯困甚至扒在电脑前睡着,后来变成怎么都不会困的人了。刚到瑞典留学时,在国内的毛病丝毫不落地带到了瑞典。上课犯困甚至睡着,刚刚上班时也曾经下午睡着,隐隐地感觉同事在议论我。十年之后,我变成了叫醒扒在桌上睡觉的在组里做硕士论文的中国留学生的人。我觉得咖啡顾然重要,还有饮食习惯,和工作态度,工作氛围。多数瑞典人中午吃的都不算多,热量和营养基本足够维持下午的工作。一旦他们吃多了,一定会说下午会犯困,要多喝点咖啡。中餐能量密度偏低,需要多吃,而吃太饱了自然容易困。比如我经常抱怨,瑞典人吃牛肉作为菜,土豆作为饭,而中餐是土豆炖牛肉作为菜,再加米饭作为主食。都说沃尔沃像是一个大国企,但工作认真的态度真的不像。不仅没人睡觉,大家经常说的就是一个工程师一个小时的开销是xxx克郎,不能浪费时间。我经常十分佩服那些60多岁的经理,跟我们年轻人一起开会一下午,根本不困。想来是多年磨练出来的习惯吧。瑞典人绝对不是不困,困了就要有应对的方法。咖啡本身提神醒脑,走去取咖啡再走回来,途中在聊几句换换脑子顺便八卦一下,更是解决犯困的好办法。另外开会是可以到自己相关的点再去,听完就离开,开会中间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最后,很多瑞典的大公司是有专门睡觉的房间的,困了就去那个小屋躺在床上睡一觉,既不会被打扰,也不影响别人。当然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让你干脆回家睡觉,自己找时间把工作补上就好了。


NEHZZDATMQEP


就个人经验来说,是时间安排形成的习惯,或者可以说是生物钟?大学以前,学校都有安排午休。但我死活睡不着,小学更是为了不睡午觉在家里和老人围着床一边哭一边二人转。中午一般看书看视频,午休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上大学后,读的是傻逼军校,除了休息时间一切时间都听从安排没有个人空间。所以一开始会抓紧中午的时间玩电脑,把睡觉的时间安排在课堂上(反正那破军校,老师水平也不咋地,学校也不指望你学习,比起学到真知灼见他们更看重你们是否听话)。往后晚上睡(wan)觉(er)的时间越来越晚,直至后来两三点才睡。这样一来,中午不睡觉就撑不住了,渐渐开始从不睡发展到睡半小时,到吃完饭赶紧回来抓紧时间睡觉。后来工作了,中午又开始玩游戏,有那么一年多是不睡午觉的。也就是说,参加工作后忽然间就不睡午觉了。再后来自己搬出去住,每天起床时间提早了一小时左右,又恢复了睡午觉的习惯。单位同事的评价是每天中午睡得像死猪(╯°□°)╯︵ ┻━┻所以说午觉与否,应该是取决于作息习惯。


醉惜梦红颜丶


核心原因仍然是饮食原因,午睡在以米饭为主食的国家非常普遍。米饭的GI非常高,吃了高GI的食物后,我们体内的血糖值会快速上升,刺激大量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会使食物中的色氨酸进入脑部转化为血清素,继而代谢成褪黑激素。其中,血清素和褪黑激素都是稳定情绪、促进睡眠的脑内荷尔蒙,这就是午后催生睡意的元凶了。

在中餐流行的美国,美国人也不会在工作的中午选择中餐,因为他们大致上感觉吃了中餐会困,这种现象造成了西方世界普遍认为中餐中的味精有害,是啊,如果我吃了什么特定的食物之后发困,我也会觉得这个东西有害的,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没有选择少点一份炒饭,而选择了拿味精背锅。
然后,我们真的是困了,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间约6.5小时,短于其他统计口径,远低于全球平均值,想象一下十二点睡觉九点半起床,是不是很爽,对于一部分国家和地区,这竟然是常态。我相信他们不会想午睡的。

最后,我们不喜欢一个人睡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困的时候在桌子上趴十分钟,就睡一会,就非常解乏,可是我们由于公司制度等等原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趴着睡很奇怪,担心打呼打扰他人等等,放弃了这种高效而合理的休息方法,而选择大家一起中午休息会,这种集体行为到底是好是坏呢?我更喜欢困了趴一会。


环球网评摘录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咖啡带来的效果,那就too naive了。


本质是工作方式的不同,法国和德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家。

说起法国人的工作方式,就要从下面这个工作时间表说起,取自我以前法国学校的一个英国老师办公室:

没有课的时候,老师的一天就是这么度过的,还专门预留了时间段讨论去哪里吃饭。。。


虽然有那么一丝丝夸张,但是在法国国企和学校基本就是这种节奏。我曾经在一个法国大国企工作过,每天大家一般会有五次咖啡时间:早上刚到办公室的时候,早间休息,午饭后,下午休息,回家前。咖啡倒是其次的,每次喝咖啡都是三五成群一帮人,每人带个话题20分钟就过去了。小私企呢?节奏再快Pause咖啡时间和午饭三道菜是不可少的。总共工作七小时,一个多小时用在喝咖啡上,注意力还没来得及下降,就又到下次咖啡时间了,困得起来么?

论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德国人是欧洲把工作和生活分得比较清楚,也是最不讲究“坐班”的。我在欧洲所有工作过的地方都没有打过卡,也没有遇到需要“领导先走”的问题。

德国人也是最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公司的。拿了咖啡就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工作,基本没人闲聊。午饭去食堂也是5分钟结束,唯一饭间闲聊的两分钟还是在讨论工作。

这样提高效率下午3,4点回家还有大好日照时光可以和家人分享。

如果你不需要坐班可以提前交卷又没有人指责你提前交卷,恐怕也不会再把时间浪费在打瞌睡上了吧。

“微观管理”累的不仅是员工也有领导自己。


如果工作可以劳逸结合,时间自由安排,且可以把工作生活完美分开的话,没有咖啡应该也不会困吧。


暁猪·帥爆


因为还在读书 不知道工作的人怎么样 。但是在德国读硕士是没有给我们午睡的时间的 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用来吃饭 特别赶...说食物的话...其实就算吃食堂的德国菜 我下午上课也是困的....午睡个人感觉除了跟食物有关系 还要看你干多少事情。读书的本来就不是母语听课 听课特吃力 当然特别费神 困很正常 ,工作的人每天在国内兢兢业业八钟头 ,回头还加班,你不困谁困 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洗碗..德国这边 不知道大城市怎么样 听说比小城市累,但是一般每天都是妥妥八小时工作制,干完走人。活没干完是时间不够跟他没关系。这便是不让老板下班后在找员工工作的 尤记得之前有德国朋友说他们有个中国姑娘下班了尽然还工作,简直不可理喻..我还听出了那种浓浓的嘲讽味道...而且德国这边还有半个位置这种工作 工作时长很短...能累到哪去 再加上很多妇女都是不工作的专心带孩子 男人回家也不用管那么多事情了,不像国内很多人都是男女双方都要工作 在处理家务 累上加累。 当然 他们并不是工资高才能妇女不上班的,德国人家庭很多其实都不富裕 一个人工作手头还是挺紧的。 各有各的好吧


椰风于俞


在学校的时候,我也很困惑,为什么有人可以不睡午觉,下午还那么有精神。 直到工作了,根本没有午休时间,被强制性戒断了午休后,发现其实就是一个习惯问题。 当然戒断过程很痛苦,下午开会的时候偶尔会忍不住眯眼睛。熬过来了就好了。


幽竹残月


我快六岁的女儿在家从来不午睡,直到晚上九点后,整天都精神着呢,只有在幼儿园老师让大家都睡觉她得服从领导和集体。而我吃了午饭就想睡,睡了还不想起,中午要不睡一会儿下午上班必犯困,晚饭后也犯困,硬挺俩小时就精神了,到凌晨两三点才合眼!


我爱诗心exo


我从大学起就从不睡午觉,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题主有这个感觉我认为首先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还被强制要求午休半小时。其次是普遍上班时起床的时间太早,我身边有的朋友九点上班不到6点就得起床,赶地铁要不就会迟到。最后是因为可以彻底放松的途径太少了,神经过于紧绷。至于食物结构的问题,我觉得纯属扯淡。中国人在美国吃西餐也照睡。。。


Dean_secret


这和欧洲人美国人没有屁关系,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以前上班的时候,也是中午不睡下午崩溃。后来自己开公司,根本没时间睡午觉,下午一样精神满满,紧张的节奏没时间犯困,晚上还要继续加班。睡午觉这个事情,一看有没有时间,二看对事情投入多大热情。三,习惯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