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眾多博士會選擇待遇更低的高校?

塵埃浪跡


目前國內的博士就業一般有三種途徑,一個是去公司,一個是去研究所,還有一個就是去大學。


單從門檻來看,去公司是門檻最低的,研究所次之,去大學門檻最高,難度最大。當然我談的是理工科的博士,文科的具體情況不清楚。

目前來說要去一個好一點的大學,也就是211或985,需要發表有高級文章,有突出的研究成果,絕大多數學校都要求有海外的留學經歷,所以光是博士學位還不行,還得到國外去做一期或兩期的博後,才能達到應聘高校教職的基本要求。

如果單純看待遇的話,也就是每月拿多少錢,肯定是去企業,工資要高些。儘管如此,大部分博士畢業以後還是會優先選擇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因為去研究所或者高校的話,可以繼續做研究,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一些感興趣的研究。高校的環境也更好一點,人際關係更簡單,住房和子女上學也更有保障,工作時間相對來說也更自由。



但好大學就那麼多,並且大學招聘,面向的是全世界應聘者,你要和全世界的同行進行競爭,所以目前來看的話,去高校謀教職應該是門檻最高也是最難的崗位。所以不少博士只能夠退而求其次,選擇地方高校,再圖發展。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高層次學校中由於大牛比較多,人才比較集中,新人不容易出頭,所以有的也會考慮這個,他們會選擇去差一點的學校,直接就能拿到副教授甚至教授的職位,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這樣來說,對於新人的發展興許還會更好一些。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很簡單,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現在,各所高校吸引人才可謂不惜重金:動輒年薪幾十萬、上百萬不在話下。不過別光看錢,重金背後,往往配套著一系列嚴苛的科研教學尤其是科研任務的考核。


以我所知道了解的幾所高校為例,一旦配套幾十萬的年薪制,你的科研任務是:至少一項國家級縱向自然、社會科學項目,有的學校還會列出到校項目經費的標準比如需要達到幾十萬等等。Sci、Ei或者國內頂尖級學術期刊論文若干篇。省部級以上科研獲獎若干項等等。


現在很多高校採用兩套人才聘用系統。第一套系統:聘用制,高收入、高要求。第二套系統:正常事業單位人員聘用,收入一般,相應的科研要求與考核不是那麼嚴苛。人才引進一般都走的第一套系統,如果接受挑戰,並且順利完成規定科研任務,則皆大歡喜。如果完不成,則面臨三種結局:被解除聘任合同,項目經費被收回,降級降崗處理。三種處理結果都不會讓人好受。

博士畢業的“青椒”老師,絕大多數都屬於剛剛踏入社會,面臨著很多切實瑣碎的生活問題要解決:比如買房、結婚、生子、養老等。另外,學術資歷甚淺。這種狀況下,面對嚴苛的科研任務要求,除非你心無旁騖且天分極高,且學界人脈資源雄厚,否則,去完成那麼嚴苛的任務要求,難度大的不是一丁點。

基於以上,選擇低收益低要求,放棄高收益高風險的行為就很容易理解了。


孫衛華


高校看起來待遇低,每月工資才四千,但是這都是表象,水深著來…

本人大學老師,為你解答。

現在博士畢業去向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單位!這其中高校是最多的,全國高校數量好幾千所,需要量也是比較大的。為什麼選擇高校呢,有一下幾點:

1.大學工作穩定

中國現在的大學基本都是公立的,都屬於事業編制,不跟企業似的,進入大學後就等於吃國家的鐵飯碗了。

並且大學目前沒有壓力,每天上完自己的課就可以回家了,大部分都不需要坐班,有的老師一週就一兩節課,你想想有多爽。並且也沒有cpl考核,週末不用加班!還有寒暑假兩個大的假期,可以出去旅遊,陪家人。

2.大學工作環境好

大學環境比較舒適,現在大學建設的都很漂亮,每所大學都是城市裡的一座花園,環境很好,綠樹成蔭。在這裡面工作之餘可以閒庭信步,多瀟灑…

並且大學裡面大部分時候人事關係比較簡單,跟學生一起也很快樂,老師想進步,考察指標也是發文章課題啥的,評價指標單一。

3.大學是實現自己科研價值的最好場所。

相對於有能力有科研理想的博士,在大學裡可以縱橫馳騁,穩定的環境,充足的時間,穩定的收入,可以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並且周圍有很多博士教授可以一起探討科研,形成一種好的科研氛圍。並且國家省市的自然科學課題傾向於大學。

再就是錢的問題了,大學老師時間充足,除了拿學校工資在,課外在學校外面搞課題:有跟企業合作的課題,博士都是高端知識分子,幫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稱為橫向課題,會有很高的報酬的。

還有有國家的課題,這些都是很多錢的,很多老師申請下來課題之後這些錢就可以想方法報出來。

只要拿到課題就是幾十萬的收入,你想想,博士為啥進大學了吧



教育界的掃地僧


博士就業高校不斷下移,並非選擇,而是無奈,誰不想去層次更高的學校,誰不想拿更多的工資待遇?

1996年,我碩士畢業,除了復旦和華師大,要留上海,其他高校都很容易。

2006年,我博士畢業,留上海就很難了,八個同學,才留了兩個。

2016年,我的學生博士畢業,留上海根本留不下來,還是回母校任教了。

博士就業的每況愈下,主要是博士擴招太多了,職稱評的也太快了,博導太多了。

現在985高校的老師,正高在35歲拿到,40歲以前拿到博導。一個博導每年帶1-2個博士,幹到65歲,能夠帶30-40個學生。老師退下時,空出一個崗位,幾十個學生中只有一個人能夠替補。

這些多出來的博士生一開始往211高校疏散,211往普通高校疏散,後來,博士越來越多,就往高職院校疏散。在上海、北京,博士做中學老師的也有一些。

近年來,留學生回國的越來越多,許多是牛津、劍橋、帝國理工等名校,可以秒殺國內985,所以,211以上高校基本上不要國內985博士。985博士只能去普通省屬高校,211以下高校博士只能去高職。

其中的原因,主要還是物以稀為貴,根本不關選擇不選擇什麼事。


雲雷國學


博士和博士的區別大了去了…你看到的博士是國內普通本科的,原來985的?還是世界級頂尖的大學比如Stanford U , 或者UCLA?給你舉一個例子吧,南京大學的周志華大神知道麼?他帶的博士一年也就發3篇NIPS,這在國內已經很了不起了。我旁邊Ga Tech的Le Song一年發6篇NIPS,外加一篇JMLR和COLT。按照國內標準,我同門在上海交通大學一年也就一篇二區SCI,3篇也足以畢業了,但是在Emory應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系這裡…一年二區SCI隨便3篇左右,二區以上影響因子且第一作者累計50以上才能畢業,同時90個學分的課程GPA不能低於3.85,否則就沒學位了…所以博士這個群體差異很大的,就像一個社會,所以沒必要一聽到博士就覺得是該領域的頂尖級專家,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博士畢業去社區大學,開快餐館,開Uber都很正常。


WeisseZorn


不知道題主所謂待遇低的高校是啥意思?

現在博士也如過江之鯽,太多,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曾經為工作而彷徨。我博士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北至吉林,南至廣西都去過,最終選擇到洛陽。

大致說來,博士擇業有這麼幾種情況:

選調生和公務員。選調生一般是學生會的幹部、黨員,他們去省市的機關當公務員的,一般一去就給副處級待遇,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有一校友下到中部地區某市某局當副局長,工資待遇很低。但人年輕,以後還是有無限多種可能性。

一線城市高校。我想一線城市高校與題主說的比較符合。一線城市高校的工資待遇不算很高。

由於一線城市資源彙集,平臺高,所以留在一線城市成為很多博士的首選。但是,一線城市最頭疼的首先就是房價、房租太高,居大不易。一個人還好說,可以將就,但結婚生子了就不一樣了。雖說一線城市平臺高,但其生存壓力也大,除了生活壓力,還有各種科研、教學壓力。

二、三線城市高校,特別是三線城市,生活壓力沒有一線城市大,比較悠閒。有的地方高校這幾年給優秀博士開出的條件很優厚,力度很大。有的博士入校沒多久就買房買車了。二、三線城市高校也有壓力,但比一線城市要小得多。所以是去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看個人的狀況。如果你想平臺高,你就選擇一線城市,如果你想找個悠閒的工作,那就去二、三線城市。

國有大企業。理工科博士一般去國有大企業,有的企業發展態勢較好,給這些博士以發展空間,再之待遇也好


元和拾一年


博士跟博士不一樣,差別大了去了,不能一概而論。

工科博士及部分實用的理科博士,只要是985或211高校全日制畢業的、比較年輕的,很多企業高薪爭搶,出路根本不成問題,混得風生水起的不在少數,做高校教師只是他們的選擇之一。

文科博士(除金融法律等實用學科外),大多是百無一用的書生,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本科畢業時找不到工作而考碩,碩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考博,博士畢業後不搶教師崗位,還能幹什麼?本人就是這個群體中資深一員,深知文科博士的無能無聊無奈。能混上高校教師的,還能人五人六的活著,否則就真的很難找到飯碗了。

金融法律等實用文科的博士,除了高校教師一途外,還有很多就業渠道,這一點眾所周知。但這些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博士並不比學士或碩士具有明顯優勢,反而因為將大好青春浪費在專業細分的理論上和做無聊的論文上,在實際工作中,能力還不如已有幾年經驗的本科畢業同齡人。

至於普通高校的博士,無論什麼專業,除去個別優秀的,大多數本來就不應浪費幾年時間混這麼一張不值錢的文憑,他們畢業後只能憑關係謀一個飯碗了,沒有關係的就悲催了。

所以,年輕人既然要讀書,就讀有用的工科,如果智商不夠上工科的,只能上文科,那麼讀個大學本科就去工作,不要愚蠢到去浪費大好青春讀百無一用的文科碩士博士!


老劉192412625


待遇好,平臺高的學校壓力大。

第一種情況,許多畢業的博士,第一學歷很一般,這樣畢業以後,如果不是科研成果極為出色,很難找到一個平臺很高的學校,只能選擇稍微一般的高校。這種情況多半是有無奈,也有理性。

第二種情況,不少博士出身很好,本碩博至少211以上,選擇普通高校,在於待遇不錯,可能有不少安家費,解決配偶工作,或者沒有六年非升即走的硬槓,生活會從容一些,這是一個主動選擇。第三種情況,一些博士由於個人條件等原因,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一個工作就不錯了,也談不上挑三揀四。就業形勢嚴峻,大家的選擇空間都很有限。

總之,讀博士確實對自我有提升,但是也得考慮之後的發展。文科博士,非技術行業,社會需求少,應用價值也幾乎為無,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家裡條件如果一般,得理性考慮。早點工作,進入生活的行列,未必是壞事。

慎重讀博。我就後悔一條道走到黑。


秦右史


題主你也說啦,眾多博士...17年,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985高校畢業的博士都超過1000人,每年畢業的985高校博士近2萬人...可是,17年985高校的新招教職數量不足2000人。在這部分教職中,佔比超過50%的都是名校海歸博士,大部分都是回碩士母校。最終,大部分博士選擇去平臺更低、待遇稍差的學校是競爭的必然結果。

我自己就是博士,求職過不少高校,想說的是不是想去待遇更低的高校,而是自己只能去這些院校。在博士階段,自己比較普遍,不算刻苦,期間買房、裝修、結婚,精力分散很多。在博士期間,科研成果不算都,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在求職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當時應該更努力。以我讀博的985大學為例,Sci論文中科院一區、二區沒幾篇就別想來,年招收的30多個博士在畢業時可留下的僅有1-2人。本校的博士很難留的原因是畢業時的成果無法滿足教職的基本條件。在學院18年引進的幾個新教職中,大部分是海歸博士,在國外名校或頂尖實驗室讀博,學術論文比較多,而且更刻苦。

不過,有機會去211院校、雙非院校做教職,待遇和福利也不算差。比如大部分雙非院校都有提供30萬左右安家費和30-50萬的科研啟動費,少量學校還提供住房一套,甚至還可以解決配偶工作。待遇和福利不是博士畢業最看中的部分,雙非院校最大的難題是平臺低,後期申請項目時很難,缺少項目支撐,退學的時候也許還是個講師...

讀博需慎重,一旦選擇,就拼命努力吧。我的導師常說,你們讀博太輕鬆,都沒脫層皮,去新單位你們確定可以做好工作嗎?以我個人而言,的確沒有,小小的後悔,只能繼續邊做邊學,希望可以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帥小西De


不是他們想去待遇更低的高校,而是迫不得己。

你只是不知道中國的高校有多難進罷了,人人都擠破腦袋想要進去,門檻高得不得了,更令人無奈的是,高校系統是存在鄙視鏈的,第一學歷很重要,如果本科的學校不好,一輩子都洗不白,其次是最高學歷畢業的學校要比招聘的學校還要牛,就連本碩博都在自己學校讀的都不行。

我們來分985院校和非985院校討論。

985院校

鄙視全中國所有高校培養的博士,包括自己培養的,也包括清華北大的,一定得要海歸博士,而且得是世界top 100學校畢業,是否感覺到一股諷刺的味道。

如果你在海外留學,而且想回國進高校系統,建議你一直讀到博士畢業再回來,能夠有項目更好。

非985院校

不管是普通211大學還是幾乎墊底的二本院校,在招聘老師這一條上都要求高起點,至少得985高校畢業博士,而且本科也不能比招聘的這所學校差。

比如本科是肇慶學院畢業的,哪怕是中山大學博士畢業,畢業留校也無望,去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當老師也不可能。

沿海地區競爭更加激烈,我一同學本科是某雙非一本畢業,碩博都是華南理工大學讀的,進廣東工業大學還坎坷萬分,以為一起來競爭的還有很多海歸。

當然,這些都不是100%絕對,如果科研很厲害也可以破格錄取。所以說本科學校不好,不代表以後真的沒希望。

總之,進高校當老師的競爭是非激烈的,畢竟僧多粥少,只能退而求其次。985博士是最低要求。普通駕駛證想要靠學術來彌補也處於天然劣勢,因為非985院校也爭取不到985院校那麼多科研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