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鏻静


黄大痴有云,作画最忌甜,邪,俗,赖,这几乎是所有画家都犯过的通病,尤其是当代的绘画,历代的经典作品为什么没有这种毛病?国画的主流其实是文人画,说白了,画家首先要是文人,起码,也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苏东坡算起,倪瓒,青藤,石涛,八大,没有一个是缺乏这种修养的,有文化的人干什么都不俗的,比如紫砂壶这个东西,古代随便一把都不俗,现在呢,即便再巧夺天工也难逃俗不可耐的毛病,那些个大师们只要先拜个大师再评个职称就称为大师了,实际上大多也只有中学文化而已,做出来的东西不俗才怪...

从当代的美术教育来讲,首先就是素描,然后透视,色彩,始终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就论技术而言,肯定无可厚非,但谈到艺术,就必须要有文化,你才会懂什么叫表达,什么叫情性,什么叫格调,才会不俗。古人学画,首先写字,其次读诗,不是不讲究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这种技术的东西最早在唐代就已经玩到极致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们早已不屑一顾,苏东坡有云:画图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又把这种标准降到最低,标准都低了,作品不俗才怪!


懒树一柯


国画作品要想脱去俗气和匠气,我认为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个人的学识与修养。

自古以来,国画走的都是文人画的路子,文人画的最大好处就是书卷气。

带着诗意,带着情怀去画画,其寓意和意境自然高远,很少会有俗气与匠气的。

即便是有,也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被洗涤得干干净净,留下来的都是艺术珍品。



今天的国画作品,俗气,匠气者大有人在,看多了让人难免感到厌倦。

那究竟怎样脱去俗气和匠气呢?

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视野要从传统的国画中跳出来,站在中西方的两座山峰上去俯瞰传统的国画,在中西方两座山峰之间找到艺术的共性,也未必不是一条脱俗之路。


这一点黄永玉就做的很好,他开创性地弄出了一批彩荷。当别人批评他的作品少了国画的韵味时,他就急了,他说自己的画根本就不是国画——在外人眼里的国画,黄永玉竟然把它当成了全新的绘画形式来辩解。

这就是观念的离经叛道之后,才有艺术的创新之路。



也就是说,脱俗气,远匠气,就要懂得不走寻常路,寻常之路走的人多,自然市井气十足。

懂得创新,不拘泥于现有模式和潮流,要做到不迎合,不谄媚,就要忍受别人的不理解,更要接受孤独寂寞的煎熬。


风雅之路,自然知音难觅,但艺术的创新之路,本来就是一条孤独寂寞的道路,如果走的人多了,也就不再稀奇,又归于流俗了。


布谷公社


世上百病,唯俗难治。俗气是最难治的病,没有一味药能治得好俗,如果有,那就是“书”,至于其中能领悟多少,就全在个人了。



所谓俗气和匠气,不过是只作品给传达给人的感受罢了。水平低,自然就俗。所画内容无细节,无意象,黄口戏笔皆可为之,自然就是俗气的。学画还是要从古学,摹到深处,自得神采,然后再随手而为,便不落俗套了。

至于匠气,这个词儿在古代并不是个好词儿,跟作坊类作画一样,讲求速度,不讲质量。这是无法避免的,是技术瓶颈,也是心态瓶颈,作艺要有作艺的心,不能为外物所干扰,如追求名气和利益,那对自身思想境界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



而在当下,匠气是一种追求,是匠人精神,工匠精神,恰好说的就是坚持传统,这好像是对当下风气莫大的讽刺。

国画审美在意境,而非外形,徒重其形,则必生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都是相通的,如果作画俗气,说明自身的文化修养不够。应该重视文化修养,起码要读诗写作,看一看《二十四诗品》,从意境层面去了解画作,而非停留在表面。


久而久之,自然有所突破。


名师巨典


想不俗气不匠气,

不能一直局限在画花鸟山水里呀!

得变化!

大家现在总说中国画不受欢迎了,

但是更多的人又不愿意接受中国画内容上的变化,

认为如果不画山水花鸟就没有中国画的味道了,

其实正是这样的思想在阻碍我们国画的发展。

中国画为什么不能表现当代的内容和当代气象呢?

孙佳,顾影自怜2

孙佳,私密空间

比如当代中国青年国画家孙佳,

她的工笔画就突破了传统的内容而来表现当代中国女孩的生活状态,

甚至还有很私密的生活细节;

王大根,《绅士》系列,国画

红国画,纸本设色,

再比如小玉很欣赏的王大根,

他的画中女人也格外简洁却具有暗示性,

可能你无法想到素来淡雅的中国画可以表现得这么撩人;

代英伦,人群,一心

代英伦,人群,观姿

再比如小玉最近非常喜欢的代英伦,

你可以一眼看出他画的是中国画但是又很新颖,

作品是带有荒诞气质的,

结合禅宗的理论和我本人的实践,

每一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体是天然带有社会属性、时代属性和地域属性的,

这些属性无需个人对其环境的解读就可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获得。

所以,

这些都是不匠气也不俗气的当代中国画,

你喜欢吗?


感谢你的阅读,喜欢的请尽情点赞和发表看法吧!


art张小玉


放开思想,大胆描绘神态表情!



能量加持


书法丶绘画,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上,都属"雅道″,而力避"俗气″丶"匠气"。俗者,气格低。匠者,技能"俗″。均为流风浅薄之气,使人观而厌之,绝无品藻回味之余韵。

书丶画同源而分流,虽然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宗。何为"宗″?文脉主流也。艺术创作及欣赏,是形而上的精神丶思想,气质丶修养,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的"妙谛″。

国画,技丶道双翼。一个翅膀,飞不起来,起码飞不高飞不远。道为主导,也即上述之"宗″者。一个画家的修养,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内质品位的提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齐白石,能脱离木匠出身,如没有诗丶书丶画丶印等方面的综合修养,想成为大画家,当然是不可想象的。其绘画题材虽"俗",但能入高人的法眼,那就是艺术品味已然脱俗了。所以,绘画创作之雅俗之别,不在作者的社会地位,也不在作品的取材内容。完全在创意丶在心胸丶在眼界丶在趣味追求。

技有尽,道无穷。法无定法,全在运用。所谓"明师(非名师)出高徒″,是师徒之间气质的相投与默契使然。古来有一句俗语,"教的曲子唱不得″,主要是讲,不得其人,难传其法。一样的曲子,难免跑调。

是不是俗病就没法医了呢?也绝不是。近代书法名家沈尹默,早期书法被陈独秀评为"其俗在骨″,那就是无可救药的意思。但由此后,沈先生沉潜修养,力避庸俗,终成大家。

医俗丶避俗之法,仍在气质修养,眼界提升,良师益友的熏染。国画,神韵在笔墨。运笔虽在手,实为心驱遣。格调之雅,心灵的体现。追求雅正,主要是人品之训练。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的传承,其渊源流长,可资学习借鉴者实在丰富,成就个人的条件多多,根不可丢,根深叶茂。轻言创新,当属浅见,难避俗恶匠作。







真空妙有无量寿


脱俗只是个人眼光问题,只是个话题。喜欢就没有任何问题。




老鹰画院1


国画要除去俗气和匠气,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去除低俗,端正什么是高雅的东西。从学画开始就要注意不要习染这些东西,一但上了手就成了习惯很难摆脱。

有了良好的开始,然后要不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所谓工功在画外,沒有画外的学识水平与素质是画不出什么好东西的,正所谓胸有诗书气自华,沒有气自华的真才实学又怎会画好作品呢!







画我世界


丰乳肥臀永远是画家的最爱!


百逝水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总体来说要多看古代先贤的优秀作品,多看有高品味的现代美术展,多与有高修为的艺术家交流,多读书。慢慢的把眼界打开,使自己对艺术有一定的认知度。相信那时再下笔你的作品就会有一定的格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