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什么著名的兵器真实且有实物?

四川丹兒


从夏商周的青铜刀、金柄铁剑,到春秋战国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再到汉代百炼钢剑、唐刀、大明永乐剑,甚至拍出天价的清代宝腾腰刀....不同时期的冷兵器,不仅反映了当时冶金工艺的最高水平,更体现了那个时期冷兵器文化艺术的特殊地位。匠人工坊手锻大马士革刀官网为你搜集整理了中国历朝历代著名的、且真实存在的冷兵器。

商代青铜刀:

商后期青铜刀,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现在藏于国家博物馆。

西周玉柄铜芯铁剑:

这把西周晚期玉柄铁剑,于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国君虢季墓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院。整把剑长20厘米,剑身为块炼渗碳钢,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剑柄玉制,中空,内插铜芯连接剑身和剑柄。

金柄铁剑:

这把春秋晚期金柄铁剑,于1992年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兵马俑博物馆。全长35. 2厘米,黄金剑柄蟠螭纹镶嵌绿松石。

杨家山钢剑:

又叫“铜镡钢剑”,春秋晚期,1976年长沙杨家山65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通体长38.4厘米,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钢制品。

越王勾践剑:

这把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全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格正面镶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花纹。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里面11道同心圆,间距只有0.2毫米。通体铸有黑色菱形暗纹。剑身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鎏富锡工艺涂锡防锈蚀。(内容来源:匠人工坊大马士革刀官网)

越王者旨於睗剑:

越王者旨於睗剑,战国时期文物,经24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甚至剑柄的丝质缠缑都保存较好。

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镶绿松石,上面刻有铭文:者旨於睗。这把剑是越王勾践之子於睗的剑,者旨即越国王族的氏,於睗为名。剑身表面十分光滑,气孔很少,在几千年前达到这种铸造水平实属不易。剑首一样为同心圆,但比越王勾践剑稍有逊色。

越王旨殹(不光)剑:

越王旨殹为越王勾践的第四代玄孙,这把越王旨殹佩剑在2017年杭州秋拍会上,以1046.5万元的高价被成功拍卖。长49.5厘米,宽5厘米,在剑格两面和剑首,采用金银混错技法饰鸟虫篆“戉王旨殹自乍用佥唯曰”等三十余字。

吕不韦戈:

战国相邦吕不韦戈, 青铜,秦王政五年。

战国三戈戟:

战国三戈戟,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战国玉环削刀:

战国玉环削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

秦长剑:

这把战国秦长剑,长度达81—94.8厘米,远超其他诸侯国的剑。这也说明了秦人青铜冶炼技术的高超。剑身为八面剑形,且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防锈蚀,这比西方早了将近2000年。(内容来源:匠人工坊大马士革刀官网)

汉铁剑:

在大英博物馆,藏有一把公元前3-2世纪的汉铁剑,是目前已知櫑具剑的唯一实例,也是迄今存世外装保存最好的汉铁剑,装具、鞘柄、髹漆几乎原整无缺。

五十炼钢剑:

这把汉代五十炼钢剑,于江苏徐州潘塘曹山东汉墓出土,通长109厘米,剑茎正面隶书错金铭文“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剑格一面阴刻“直千五百”,现藏于徐州博物馆。

东汉末年环首刀:

东汉末三国环首刀,鄂州市鄂钢综合原厂一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北周大将军李贤佩刀: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环首铁刀,于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为大将军李贤佩刀。刀首呈环状,外套木鞘,是目前所发现的北朝墓中唯一保存完整的铁刀。

隋代龙凤环首刀:

隋代龙凤环首刀,1929年洛阳北邙山隋皇室墓出土,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唐代仪刀:

唐代仪刀,1991年陕西长安县窦皓墓出土。

唐代横刀:

唐代横刀,金银装横刀,现藏日本正仓院,中仓8第4号。图片来源:《日本の美术》第523期

宋剑:

存世宋剑极少,这把宋剑现藏于江苏徐州博物馆。

宋代李纲锏:

李纲锏,福建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锏身全长96.5厘米,总重约3600克,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锏实物。

元代形制弯刀:

此刀为山东梁山明代早期沉船出土元代形制弯刀。(内容来源:匠人工坊大马士革刀官网)

大明永乐剑:

这把明代永乐剑,现在是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现存世的明代兵器极少,这把剑极为珍贵,据说,是明朝永乐皇帝赠送西藏寺庙一位大活佛的礼物。剑装带有浓厚的西藏风格。剑挡浮雕藏传佛教神兽护法“琼”图案,双眼镶嵌宝石。此神兽早起表现为金翅大鹏,明代演化成狮子。剑柄和鞘均鎏厚重黄金,并饰以银、宝石。

明代铁刀:

明代铁刀,2001年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

清代:

清代腰刀,国家博物馆藏。

宝腾腰刀:

这把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在2012年秋季的嘉德拍卖会上,以4830万元成交。刀身呈S型,上面以错金、银、铜丝饰以祥龙在云间飞腾的图案,框内还嵌刻“天字十七号”和“宝腾”刀名,另一面为“乾隆年制”款识。刀尖上扬,刀銎镀金镂雕,刀鞘为木质,外蒙金桃皮。

寒锋腰刀:

寒锋腰刀是乾隆四十四年所造,长96厘米,与“章威、流光、逐指、摇电、飞蛇”等共十把刀为第二批制作。(内容来源:匠人工坊大马士革刀官网)

乾隆御用大阅刀:

乾隆御用大阅刀,是仅供乾隆皇帝在大阅庆典、亲征、凯旋等重要场合中佩戴之用。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刀身全钢锻造,刀体开双槽,装具镂空雕刻。

乾隆帝御用猎刀:

乾隆帝御用猎刀,刀柄采用金烧蓝工艺,并镶嵌有各色宝石、钻石、祖母绿,工艺精良,装饰华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本文作者:张勇,保定上谷冷兵器研究会秘书长,匠人工坊手工刀匠,代表作《合璧》《长风》《冷月》


匠人工坊大马士革钢


不知题主是指的著名的兵器形制还是著名的某一把兵器?题主的图是美洲阿兹特克人的黑曜石兵器马夸威特,但是图上是仿制的,马夸威特已经没有实物留存了。我就发几个因主人而闻名于世的古兵器实物吧。


李纲是南宋四名臣之一,以坚决抗金而闻名于世。靖康元年(1126年),又称靖康之耻。大宋王朝面对着金兵首次南下,主战派的李纲坚决反对宋廷议和割地,力主抗战,反对迁都,并上书:“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金兵进攻汴京时,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当天夜里,金兵攻打宣泽门,李纲奋力抵御,斩获百余人,金兵败退。之后,金兵又攻打津景阳等门,李纲督战,斩首敌人数千级。


李纲锏,藏于福建博物院,捐献者为林中宇。


锏身全长96.5厘米,内棱长74.1厘米,所配鞘长76厘米,总重约3600克。锏身呈棱状,渐往锋收。四棱每刃面宽1.6厘米,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这是一把见证了北宋最后一年靖康之耻的武器。


然后是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戚继光佩刀,真·戚家刀。坊间传说中戚继光仿倭刀制造戚家刀抗倭,但这把真实的实物证明了,戚继光并没有自创戚家刀,这就是一把标准的雁翎刀形制。雁翎刀形制早在南宋就已经出现,是中亚突厥人首先使用正曲弯刀,然后传入中国出现了雁翎刀。雁翎刀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明世宗嘉靖写的《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 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 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 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 朕与先生解战袍

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

这把军刀上部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打造的。


人渣啸西风


古代著名兵器留存到现在的实物还挺多的啊

比如越王勾践剑

出土自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战国楚墓

吴王夫差矛

出土自湖北江陵马山5号墓

四年相邦吕不韦戟


曾侯乙殳

出土自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一侧的刃上皆铸制篆书一行“曾侯之用殳”。

近一些的有永乐大帝剑

这是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91年购入)。据称是15世纪初制作于明朝皇家兵器工坊,由永乐大帝赐给西藏活佛,通常也被称作“永乐御剑”。剑长903毫米(剑刃长76厘米),剑重1.3公斤,含剑鞘为2公斤。


乾隆大阅佩刀

故宫馆藏

军事博物馆馆藏,上图居中那把

大阅佩刀通长二尺七寸七分,刃长二尺三寸,阔一寸五分,刀镡厚二分,刀柄长四寸五分。其两侧都有铭文,右侧有“天字一号”和“炼精”两处,左侧有“乾隆年制”铭文。


冷兵器研究所


西周青铜殳(shu)---甲骨文字形,长柄勾头兵器,古籍多有记载描述。---嵩山少林古兵器博物馆



少林古兵器博物馆


著名的明朝的三眼铳我见过实物,现在用来在婚丧上放礼炮助兴。

清明两朝的鸟铳我也见过实物,有些人用来打猎。

这些东西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大家都会制作。


18177028401


从古到今最厉害最实用的就是桃木剑,


无尘煮雪


别的不提,就提有名的两个吧!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