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答卷喜萬家——來自資興市改革開放40週年的報道

幸福答卷喜萬家

——來自資興市改革開放40週年的報道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李秉鈞 朱孝榮 羅 徽

改革開放40年來,資興市委、市政府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以民生需求為導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落到細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這篇大文章,持續提升民生福祉。

統計部門數據顯示,資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666元提高到2017年的3165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20元提高到2017年的18408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85年的597元增加到2017年的19116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1978年的192元增加到2017年的13202元。

腰包鼓了,生活美了,民生改善帶來的滿滿獲得感和幸福感,成為了資興廣大群眾臉上的“美麗標籤”。

住有所居住有所樂

“1978年,我們一家五口就擠在兩間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內,苦不堪言。現在我們家建起了臨湖小別墅,兩個女兒還在城裡買了商品房呢!”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資興市清江鎮績東村的黃建樂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以前缺吃少穿,有個地方落腳就不錯了。搭幫改革開放好政策,讓我圓了安居夢。”

住房是最大的民生,“住有所居”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近年來,資興市廣泛實施了一系列安居工程建設,讓廣大群眾安居樂業。僅近5年,該市就建成“兩房兩棚”小區25處,建成公租房和廉租房共10642套、城市棚戶區改造8339套、工礦棚戶區和林業棚戶區改造9065套,累計完成投資17億元,解決了30392戶居民“住房難”問題。投資11.23億元完成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惠及1.38萬戶4.26萬人,成為全省最大的“礦工新城”。

“我已經71歲了,以前都是靠低保維持生活,居無定所。”2013年入住資興市廉租房小區的劉家秀老人介紹,搬進廉租房後,幸福感油然而生,不僅每月房租降至60多元,而且工作人員的人性化管理讓她覺得貼心。如今,資興市已陸續有4500多個家庭住進了保障房。

此外,資興市還完成了東灘組、荷基塘組、渡口組、康家塘組等城中村改造;抓好了農村建房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以及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啟動72個小康村集中建房點,共2211戶;推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12個;逐年完成了農村危房改造8594戶。

40年來,資興市城鄉居民的居住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去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8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了35.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67.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54.5平方米。

天塹變通途出行不再難

資興是典型的山區,東江水庫關閘蓄水後又成了庫區。群眾出行難,成了制約地方發展的最大“瓶頸”。

“40年前沒有通路,我們去縣城開會辦事只能走路到渡頭,乘船過渡後再從舊市走到興寧。清早出門,下午才能到,那個辛苦情景在今天無法想象。”65歲的黃敬業在清江鎮青草村擔任了多年的村幹部,談起資興交通的變化,感慨萬千。

正如黃敬業所言,40年前資興的交通多數“靠走”。僅東部鄉鎮和北部鄉鎮有兩條主幹道,南部鄉鎮連條像樣的通鄉土路都沒有,只能走路進城。很多深山裡的群眾,從山腳爬到山頂就需要一天時間,有的甚至一輩子也沒走出過大山。

閉塞的交通不但“捆綁”著人們的手腳,還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後,“要致富先修路”的呼聲傳遍每一個村落,改善交通成了資興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共同的奮鬥目標。

40年來,資興人戰天鬥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逐步完善環湖公路網,完成了天鵝山大橋至龍溪公路、東清公路、龍溪至高灣公路、江口至白廊環湖公路等湖區公路建設,完成了S322線提質改造工程、資五公路、高香公路、郴永大道、S213線提質改造工程、唐鯉大道等一批公路建設項目,基本形成了對外大暢通、對內大循環的交通格局。

截至去年底,該市公路總里程2261.975公里,全市鄉鎮通暢率達100%,建制村通暢率達100%,“省道、縣道、鄉道、村道、組道”織成了“蜘蛛網”,大小“動脈”連通千家萬戶。

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移動、聯通、電信4G信號覆蓋了所有行政村,大山連通了世界。如今行走在資興的鄉村,小轎車正在普及。

醫療教育條件全面改善

“以前生孩子都要到縣城去,很不方便!”資興黃草鎮黃家村的範惠群說,去年家門口成立了東江庫區醫療救援中心,生孩子、看病不僅方便而且費用不貴,醫生的醫術和服務態度都挺好。

但40年前,黃家村方圓10多公里內,別說衛生室,連個鄉村醫生都沒有。“感冒發燒,草藥熬熬。”大山裡的人們,有點小病只能苦撐著。“辛辛苦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看病難、看病貴是老百姓感觸最深的心酸事。

改革開放40年來,資興市不斷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公共衛生事業成效明顯。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88個,比1978年增加202個;衛生技術人員1868人,比1978年增加908人;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077張,比1978年增加906張;基本藥物制度、藥品零差率銷售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了全覆蓋,群眾健康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我上一年級那會,教室裡沒有一張像樣的桌子,黑板也是塊爛木板子。”1978年,李浩民在資興市坪石完小上一年級,那是全鄉唯一的完小。房屋夏天漏水,冬天漏風,教室坑坑窪窪,幾名民辦老師輪流負責一至五年級的教學。

40年來,坪石完小從有桌椅有黑板到有操場,有寬敞明亮的教室。再後來,通過合格學校建設,辦學條件趕上了縣城。李浩民的兒子在鄉里讀完小學和初中,再到縣城上了高中,最後考取重點大學,嚐到了教育改善帶來的“甜頭”。

40年來,資興市加大教育發展力度,這樣的變化覆蓋了全市。該市先後投入2億多元,將全市所有完小及以上學校建設成省合格學校。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從2013年春季學期開始,每年投入1000萬元對高中階段學生實行免學費,成為郴州第一個、全省第二個實行高中免學費的縣市。2016年,在免除普通高中學生學費的基礎上,進一步免除了普通高中學生的課本費、公寓費,實現“十二年免費教育”。2012年起,該市實施“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目前已累計培訓5萬餘人,新增就業2.2萬人,帶動3萬多個家庭增收致富。

教育興,則民族興。如今,無論是城區還是鄉鎮,資興各地的學校都成了最靚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