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是怎么把一手好牌打烂的, 最后皇位都没保住?

菩萨我想对你说


朱允炆的牌好么?我觉得不好,在他做皇太孙的时候,已经意识到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但却不能打破格局。明朝的政权架构是朱元璋亲自设计的,很大程度上老朱也连累了自己的孙子。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诸王很不服气,动辄摆出叔父的架子教训他,根本不把他放在眼中,这使他不得不考虑怎样保住皇储的位置。

一次,祖孙俩在一起聊天,太祖说:“备边抵御外来侵犯,由你的皇叔们管,只要边境安定,你就可以做太平天子。”朱允炆还是不放心,又问了祖父一个始料不及的问题:“如果皇叔们有非分之想,有谁能对付他们呢?”太祖沉默良久,反问:“你说怎么办?”朱允炆说:“首先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如果不起作用,那就剥夺他们的属地;如果还不行,就更换他们的封地;这些都不起作用,那就兴兵讨伐。”太祖听了,默默地点点头。后来,为防止诸王在他死后趁乱夺权,太祖在遗诏中明令禁止诸王到京师奔丧,令他们管好各自的封地。各王所属的文臣武将,都要听朝廷节制。

建文帝援引遗诏,太祖死后禁止各位王叔回京师,甚至朱棣已经到达淮安,也被命令返回封地,这引起了诸王极大不满。同年六月,户部侍郎卓敬上书,提出裁抑宗藩的主张,建文帝尚未批复,消息已不胫而走,一时流言四起,说皇上马上要削藩了。诸王议论纷纷,互相串通,深相结纳。燕、周、齐、湘、代、岷等诸王开始操练兵马,准备进京问罪。

面对这种状况,建文帝急召翰林学士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商量对策,决定削夺诸王权力。

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燕王朱棣素有准备,手握重兵,势强难图;而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太祖时即行不法,削之有名。因此决定削废周、齐等王,剪除燕王手足,然后再向燕王开刀。于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至第二年(建文元年,1399)六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王的爵位,废为庶人。其中周王被流放云南,齐王被囚禁京师,代王被幽禁大同,岷王徙漳州,湘王自焚身亡。

建文帝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指挥佥事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负责燕地最高军政事务,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的行动。同时,又以防边为名,在燕地周围部署兵力,燕王成了惊弓之鸟,日夜不安。

面对建文帝咄咄逼人的攻势,燕王朱棣为争取时间,一方面假装痴狂,一方面厉兵秣马,准备举事。他在北平的闹市中狂呼乱叫,语无伦次。有时就倒在大街上,沉睡不醒。张信、谢贵听说燕王得了疯病,前往府里探视。只见燕王在六月天气里,坐在火炉旁,身穿皮裘,嘴里还不住叫冷。但是,张、谢没有被燕王的假象蒙蔽,燕王府长史葛诚向二人密告了燕王装疯的全部内幕:燕王正在整甲治兵,准备造反。张、谢二人立即向建文帝做了报告。建文帝与黄子澄等人商议后,决定对燕王下手。

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四日,朱棣以大病告愈为由,宴请众官。他在宫中密布刀斧手,在酒席宴上擒斩了张信、谢贵,并迅速攻占了北平全城。初五日,燕王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誓师,称“靖难军”,去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封官拜将,正式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二十四日,建文帝下诏讨伐朱棣。从建文元年七月开始,至建文四年(1402)六月结束,这场互相残杀的悲剧整整演了三年。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朱棣统率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开进了明朝国都南京的金川门,经过激烈战斗,朱棣军进占南京城。他随即命令士兵将皇宫包围起来。突然间,皇宫里火势熊熊,黑烟弥漫。朱棣急忙派人飞速冲进皇宫,经过认真细致的搜查,建文帝下落不明。

十七日,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邓海春


朱棣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朱元璋的长子皇太子朱标,在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这让朱元璋伤心不已,自己,这可如何是好,想来想去,那就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

朱允炆在位仅仅只有四年时间,皇位就被自己叔叔夺了去,朱允炆拥有一手的好牌,是怎么被自己玩完的呢?

第一明朝的那些开国猛将有一大部分被他爷爷朱元璋杀了,还有部分病死了,只给他留下来个擅长防守的;朱允炆由于没有军事经验,在阵前换将导致败北;心慈手软顾念亲情,命令战场上不准伤害朱棣,致使其多次躲过死亡;藩太过于冒进,而且开始削藩后又犹豫不决,然后逼反了朱棣;对战争准备不足,还没来得急调沐家军过来,战斗就结束了。


神搜视频


再看看朱允炆在决定削藩后犯下的两条致命错误。首先没有采用高巍和卓敬主张的“推恩”的办法曲线削番。“推恩”起源于汉代,是一种温和削番的办法,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改变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这样实际上是消弱了诸侯王势力,又能维护叔侄的亲情。接着没有擒贼先擒王。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先从实力较小的藩王下手,减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在削燕王。但他并未意识到已经打草惊蛇,燕王朱棣正努力发展势力,越来越强大。最后导致输掉自己的皇位……

朱允炆丢掉皇位有他爷爷的责任,也有他自己的过失,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注定的!


说点奇葩的


朱允炆天性仁慈,性格懦弱,文人气息太浓,喜欢以仁义治理天下,处处以圣人的一些理论来提高自己,标准的书呆子一个,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厮守,是一个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人。

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皇位名正言顺,一时间没人敢不服。此时有人向朱允炆建议削掉藩王的力量,以防以后藩王力量壮大,皇帝不好控制。朱允炆也看到了这点,就开始削藩。刚开始还算顺利,几位藩王都乖乖的交出权力。

而接下来由于工作做的有些太过,过于激烈,便又逼死了几位藩王,一时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而刚开始朱棣也是老老实实开始很配合的,朱棣也被朱允炆圈到了北京多天,只可惜后来朱允炆又把朱棣给放了。朱允炆又对朱棣说自己是不会加害朱棣的,不忍心背上不孝的骂名。你说朱允炆是不是脑残,既然把朱棣软禁了,就坚持到底,不放朱棣,还向朱棣表明自己的善良,朱棣可不吃这一套,从此朱棣就严加防范,对朱允炆怀恨在心了。

到后来两军交战也是,竟下军令不得伤害他的叔叔朱棣,这样朱棣更肆无忌惮了,朱允炆是一路败仗。战场上是不需要讲仁慈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最终朱棣攻破南京城,朱允炆不知去向。

曾经的一手好牌,就是被朱允炆这样只讲仁慈,不讲谋略的书呆子皇帝打的稀巴烂,不免有些痛哉!


清峰徐来89


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却被自己的叔叔朱棣谋反篡位了,朱允文把一手好牌打烂主要是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首先第一点就是在自己根基未稳的情况下急切的采取了过于残酷激烈的手段削藩让这些藩王没有活路。刚刚继位没多久的朱允文就在一班空谈误国的儒臣支持下大力削藩,于是他的叔叔们纷纷被废不是被流放就是被囚禁,有人甚至被逼的自杀了,可见朱允文是采取了多么激烈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叔叔们,这样完全看不到活路的他们能不抓住渺小的机会铤而走险谋反吗?


如果朱允文知道温水煮青蛙和稍微善待这些藩王虽然削权但留他们一条活路的话,恐怕结局也不会是自焚宫中江山被夺了,相反朱棣在篡位后就知道先恢复这些弟弟们的王位以笼络人心,等到自己根基稳固的时候再把一些对自己可能构成威胁到藩王给废了而不是想一锅端。

第二点就是假仁假义以不想背负杀害叔叔的恶名为由多次错过了控制或者置朱棣于死地的大好机会。朱允文可以毫不留情的把他的那些叔叔们废为平民流放和囚禁甚至迫害致死,可见其本身并没有多仁义要不然大可以削去他们权力但优待他们,可是面对朱棣的时候却不止抽了哪根筋突然显得友爱长辈起来了。


面对装病装疯的朱棣愚蠢的把其留在京城为人质的三个儿子放回北平现在的北京,不仅让朱棣无后顾之忧还平添了朱高煦和朱高炽等几员得力助手,后来在靖难之役中实力雄厚的明军本来有多次机会杀死或者擒拿朱棣,可是就因为朱允文一句不得伤害自己叔叔让自己背负杀叔恶名的命令,多次让陷入重围的朱棣死里逃生,有这样一位假仁假义明明想要除掉自己的叔叔们却不想背负恶名的皇帝明军想要不败也难啊!

第三点就是所用非人不仅任用了一大批只会理论不会实践的儒臣还任用了一大堆草包将军最终被他们给卖了。朱允文先是在一班儒臣的支持下在自己执政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就急切的去削藩,等到朱棣反的时候这些人又束手无策拿不出什么应对的办法来,可见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考虑后果和作出应有的防备预案。


军事上任用的草包将军李景隆屡战屡败最终还打开城门让偷袭的朱棣部队占领了京城,而朱允文和其皇后最终也不得不放火烧了宫室自焚而死,当然还有种说法认为朱允文是假装自焚而死实际上逃出宫不知所踪了,不管怎样在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朱允文如果不是用人不当识人不明的话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执斧传播开天名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

第一:心软!

几次放过了朱棣,还放过了朱棣的儿子,还把朱棣的儿子放回了北京!他有一句名言嘛:你要让我背负杀叔的罪名吗?真是可笑!皇权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他真是仁弱至此!

第二:识人不明

李景隆这种草包,用过一回就够了,他还用第二回,用过第二回就够了,他还用第三回守城门,把自己的生死放在一个早已经证明是无能之辈的手里,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第三:书生意气

受儒家思想太严重了,若是太平年间,还能博个仁君,在这种社会矛盾还很尖锐,叔叔不服你的情况下,书生意气就要了老命了!毫无治国经验,无异于纸上谈兵,削藩又太急,知道朱棣会反,还把三个儿子送回去,唉,真是愚不可及!


奉世木玉


我觉得,与其说是朱允炆性格善良,或者说在政治上懦弱,不如说是受他的儒家和谐的治国理念的影响。朱允炆想削藩,采取的是他的几位儒学老师方孝孺和齐泰等的较为温和的建议。不能说这个方法不好,恰恰相反,这个方法不错,只是一概而论了,他忽视了朱棣这样的阴谋家。对于朱棣,只能使用法家,只能坚决果断使用武力,甚至不择手段,但他却错过诸多机会。朱允炆失败,并非败于实力不济,而是心慈手软,优柔寡断!


书中的历史


削藩操之过急,而且次序不对,应该先一举拿下最强藩王,从弱得削起,给了朱棣警觉和准备的时间。

用将非人,李景隆根本没什么军事经验,打大败仗还让其守城门,等于监守自盗

放弃太快,朱棣不过孤军深入,就算占了南京也不过孤城一座,朱允文仍然还是大明天子,唐朝丢了几次京师不都夺回来了。朱允文烧死也好隐姓埋名也好,等于宣告自已放弃皇位,朱棣最高兴


Leo9045


削藩操之过急,而且次序不对,应该一举拿下最强藩王,从强削起,给了朱棣警觉和准备的时间。

用根本没有军事经验的李景隆.打大败仗还让其守城门,等于监守自盗


720度无死角


建文帝最大的弊病在于心慈手软,如果他能够把朱棣圈禁在南京,或是索性找个罪名赐上毒酒难道朱棣还能翻天吗?可惜的是他任由朱棣回到封地,等保护伞朱爷爷一死,他的逍遥日子也就到了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