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前幾天我帶小花去了迪士尼玩,有一款捆在一起的棒棒糖,很多小朋友都拿著吃,小花看得眼神都發光了,我跟她說:“媽媽去給你買糖好嗎?”

小花思考了很久,拽住我的衣服說:“媽媽算了,我要乖乖的,我不吃糖。”

我想到就在前兩天,小花去給鄰居家孩子分享糖果時,被那家阿姨說了幾句:“你怎麼總吃糖,不要給我們家孩子吃,都被你帶壞了。”

事後,小花難過了好久,認為愛吃糖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之後我還是給小花買好了迪士尼棒棒糖,我想跟小花說:你可以是個愛吃糖的小孩,也可以是個會生氣的小孩,做個真實的你自己,走自己路,唯獨,不要做一個乖小孩!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懂事”和“乖巧”是很多大人對小孩的最高讚譽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有意或無意地用“乖”來衡量一個小孩的好與壞,這個評價的主體是大人,客體是孩子,主體掌握了對客體的定義,主動權掌握在大人手中。

只要一個孩子的行為符合大人的主觀想法,那麼就是乖,反之,不乖。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圖片來自影片《乖孩子的危險之處》)

大人的主觀想法是什麼?

是懂禮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是左鄰右舍叔叔阿姨們的喜愛之情;

是成績單上永遠的前十名,家長會上老師表揚的常客;

是其他家長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

……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The School of Life有一則影片——《The Dangers of the Good Child乖孩子的危險之處》,好孩子不會像熊孩子那樣經常製造問題,所以人們才會覺得他們沒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乖小孩的優秀,因為他們的行為總是符合期待,然而這就是問題所在,好孩子隱藏的悲傷和未來的困難開始於他們內心需要過度服從。

他們的優秀是一種必然性而不是一種選擇,他們隱藏在內心的痛苦和他們長大後會遇到的難關,其實都源自於一種促使他們過度順從的需求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乖”不是個褒義詞

我們時常會感嘆現在孩子長大後是多麼地讓人不省心,其實,是他們的童年過於聽話。孩子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如果表現地“乖”大人就會高興。於是,敏感的小孩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在了心裡,努力改變做出那個“乖”的樣子,使得自己可以討人喜歡。

如果一個孩子被貼上“乖”這個標籤,那麼ta並不是真的乖、真的順從,與其說他們是懂事的,不如說他們懂得如何察言觀色,懂得如何去討好別人,依附性越強,自主性越差。

相比性格隨性的孩子,他們會願意為了討好大人的歡心而去裝乖,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想法,為了讓別人多喜愛自己一點。長此以往,“乖”小孩們會忘了自己原本的想法,總在第一時間考慮他人的想法,長大後,會變得不那麼有主見,並且性格偏向軟弱。

為了“乖”,不敢表達真實情緒,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存在心理問題的情況很多,因為,他們總以滿足別人意願、獲得別人肯定的生活方式為主導,沒有表達自我聲音的機會,忽視了自己的真實訴求,內心無意間被抑制地十分痛苦。

● 常犧牲自我的感受,不懂得拒絕

● 出發點永遠都是別人

● 做他人期待的孩子,不做自己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看臉色長大的孩子,心裡究竟有多苦

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就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當我們一起長大成人後,她跟我說:她不敢拒絕,哪怕是她不願意的;拒絕別人使她感覺自己是不好的,會產生內疚之情。

路上遇到發傳單的,不願直接拒絕別人,每次和人糾纏很久才能離開;同事讓她幫忙,從不拒絕,導致自己常常加班到深夜……

她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童年應該是89點鐘的太陽,而我卻是晚上78點鐘的月亮。我從來都乖,乖乖學習、乖乖聽大人的話,別人對我的第一印象,是文靜乖巧。我乖了這麼多年,突然覺得有點悲哀,在原本該有活力、該有自己性格的時候,我卻沉穩的可怕。想要做一個活潑外向的女孩,可這樣的偽裝太累。說出的每一句話、走出的每一步都要思前想後、小心翼翼,就怕自己以後後悔......

她從小生活在混亂的家庭環境中,父母的婚姻不幸福,不知何時就會爆發,她一定要隨時保持著自己要乖乖地。

小時候,她非常不愛吃羊肉,每次都十分抗拒,可媽媽說不能挑食,強硬地要求她吃了下去,導致她很反胃,她本來想再堅持一下不吃,但她媽媽的臉色一變,一下子就退縮了。

她害怕媽媽變臉,害怕媽媽會大庭廣眾之下把東西硬塞給她吃,害怕媽媽生氣讓她沒有面子。所以她從小就知道,不能因為自己讓別人生氣,也不能和人發生衝突,不能說不和拒絕,否則後果會很嚴重。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那些看臉色長大的孩子,心裡真的太苦了。他們常常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處於不可控狀態、習慣性地去討好、忽視自我感受、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委屈無助……不管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孩子用一生去修復。

迎合他人總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傳遞給人家這樣的訊息:我是不重要的(你開心就好)。如果孩子總是在為他人活,處處顧慮別人的感受,自我概念逐漸變得渺小,失去了自我價值感。這樣的人生,難道不苦嗎?

當個乖小孩子很累,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我從來沒有對自己的孩子高聲說過一句話,也從來沒有說過“你要聽話”。“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3歲的兒童如果不反抗,那就不是正常兒童,到了5、6歲時,孩子的反抗行為也是非常明顯的。我們不是不要一個“乖小孩”,而是要一個不會盲目聽話的孩子,對於所有值得懷疑的問題,ta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具備說出疑問的勇氣。

這樣的“無所畏懼”需要在平時家庭輕鬆寬容的氛圍中去培養,如果孩子處於一個嚴厲的環境,那當然ta不敢說,只能讓自己變得更“乖”。

為什麼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會越痛苦

鼓勵孩子的鬼主意

一位老師讓孩子們畫蘋果,有一個孩子畫了一隻藍色的大蘋果,老師看到後誇他:“畫得真好!”家長看到了很奇怪,問老師:“你為什麼不去糾正他錯誤的用色呢?”老師回答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說不定他將來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

孩子的“乖”更多地應該體現在生活規矩和行為道德上。在思維層面上,要鼓勵“不聽話”。容忍孩子的不聽話,保護了孩子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用成人的思維去幹涉,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我的一個來訪者有天在父母面前痛哭了一整夜,以至於父母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這兩天她跟我說,是因為在大庭廣眾下被大人臭罵了一頓,長久的壓抑和剋制,讓所有的不滿在那一刻爆發。

她很優秀,從小學到現在高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有禮貌愛微笑,習慣了人前溫和,從不頂撞,朋友對她的評價是:懦弱和慫,她總是在大家面前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乖巧的形象,但成長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了自己很多問題:放不開、一根筋、爛好人、討厭被關注、完美主義……

一味地妥協並不能換來他人的尊重和喜歡,你慢慢地會變得不像自己,變得不那麼鮮明,不夠獨特,愈發平庸,喪失自我。

孩子,希望你能做一個善良的人,頂天立地的人,活出自我,當個乖小孩子很累,現在改變還來得及。

培養孩子的目標有千萬種,最壞的那個就是“乖”小孩。如果孩子的童年是規規矩矩地壓過固定的軌道,到達終點站,窗外的風景,再美,也與ta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