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嵩县的七宗“最”

嵩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嵩县的历史有多久呢?在嵩县的木植街乡大力坡村出土的剑齿象化石,大坪乡后场村出土的象牙、大象腿骨等化石,德亭镇梅子沟溅水沟出土的披毛犀触角、纳玛象骨骼化石、杨氏虎牙齿化石,大章镇袁家坑化石点出土的鬣狗头骨化石等,都足已说明,大约在七千万年以前,嵩县境内就有大量种类的生命存在①。而在嵩县境内已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多处遗址,都充分证明了,嵩县在4000-7000年前,就已有大量人类的存在,并拥有着那个时期异常发达的文明。

在嵩县阎庄镇竹园沟村,有一位名叫王学堂的退休老教师,家里收集、收藏有嵩县境内多地发现的新旧石器、原始动物和人类骨骼化石、原始陶器1万多件,200多种。石器中有原始人使用的狞猎和战争用具:如石球、石刀、石饼、石戈、石镞等,农具及生活用具:如石杵、石镰、石锛、石耜、石锄等,陶器有:鬲、豆、陶鼎、双耳罐、四鸮喙棺等,其中的一枚“蛋壳陶”残片,陶身厚度仅有1.5毫米,代表了嵩县原始人类高超的制陶手艺。还有一些诸如陶项链、陶哨、石珠、石佩及骨类、贝类佩饰,均反映出嵩县在上古时期高都发达的文明②。

5A嵩县的七宗“最”

嵩县民间古石器收藏家 王学堂

历史再往后,嵩县的文明在继续。三皇五帝的历史太过久远,如一些学者撰文所称的,少典氏娶嵩县的有娇氏女子,生炎、黄二帝及清代《嵩县志》所记的尧生于嵩县等因缺乏深入的让人信服的佐证,本文不妄加引证。现只将嵩县历史上史书记载明确、证据充分的一些代表文明稍加总结,列举出5A嵩县的七宗“最”:

一、华夏之母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所以中国人向以华夏民族自称③。夏朝的建立者是启,启的母亲是嵩县人,因此,可以说嵩县是“华夏之母”。

大禹娶妻于涂山,生子启。《尚书·益稷》:“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涂山位于嵩县境内。《水经注》:“伊水出陆浑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涂山也”。《方舆纪要》:“三涂山在河南府嵩县西南十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河南嵩县西南十里伊水北之三涂山,俗名崖口,又名水门者也”。闻一多《天问疏证》:“涂山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三涂即涂山本地,在今河南嵩县”。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这三涂山大约就是熊耳山的东角。禹娶涂山,从禹传说的核心来看,应当在这一边才对,所以我以为涂山即是三涂山的简称”。钱穆《周初地理考》:“后世言地理者,皆谓涂山在今安徽寿春,今以会稽之例推之,江淮非禹迹所到,寿春之说疑不然也。……三涂山在河南府嵩县西南十里……以二南之地望推之,则涂山之近伊嵩(嵩县)可知也”。

涂山即嵩县的三涂山,即位于嵩县城南洛栾快道旁那座名叫崖口(又名蛤蟆崖)的低矮的小山。“三涂雾雨”是嵩县古代八大景之一。《水经注》记载,三涂山“翼崖高深,壁立若阙”,《左传》里也说,“三涂、四岳,九州之险”。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涂山这么低矮呢?这是因为下游陆浑水库的蓄水,加上伊河河道内泥沙千年淤积,造成三涂山大半被湮没,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古涂山的山顶。

二、情歌之始

世界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一首情歌,是由嵩县人创作并唱出的。这首情歌也是“南音之始”。

《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候人兮猗”是世界史上最古老的情歌,也是《诗经》、《楚辞》的鼻祖,是上古一曲哀怨的爱的绝唱。

5A嵩县的七宗“最”

涂山脚下伊河畔矗立的“望夫石”

三、联大(联合国大会)之先

人们皆知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却不知世界上最早的联合国大会是在嵩县召开的。

治水斗争的胜利,使大禹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大禹遂成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他遂在娶妻的地方——嵩县三涂山召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部落联盟大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涂山会盟”。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后汉书》:“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当年,来涂山参加部落大会的国家(部落)有万国之多。这次部落大会,在世界史书记载中是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因此可以说,嵩县是联合国大会之先。

四、宰相之兴

三千六百年前,在古老的嵩县大地上,诞生了一位非常伟大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做——伊尹。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伊尹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如同太阳一样光亮夺目,他被称为“元圣”,“中华第一贤相”、“杰出的军事家”、“厨圣”、“食圣”、“烹饪之祖”、“汤药发明人”、“帝王之师”、“中华第一名师”等,在当代的时髦语汇中,伊尹更是被冠名以“中国第一跳槽王”、“中国第一王牌间谍”等称号。这众多的称号集于一人之身,更使伊尹的生平显得扑朔迷离,充满了传奇色彩。

伊尹名伊一说名挚,又名阿衡,因出生于伊水流域,故以伊为氏。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伊尹生活在大约公元前1630年—1550年的夏末商初时期,比孔子出生早一千多年。伊尹是商代第一个宰相,也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宰相,正是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推翻了残暴的夏朝末代君主——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君主“桀”的统治,开创了商汤盛世,并奠定了商王朝六百年的基业。

伊尹出生于古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天的嵩县纸房乡沙沟(空桑涧)龙头村。关于伊尹的出生地,在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有过明确的记载——就在伊河流域的嵩县境内。明代朝庭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空桑涧在嵩县南,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相殷,是为伊尹。明、清《嵩县志》里,也都记载伊尹的出生地就在嵩县。钱穆《古史地理论丛》里明确指出:“有莘国亦在河南嵩县,与伊水地望相近。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为伊尹。”

五、汤药之父

出生于嵩县的伊尹精通医学,是中药汤剂的发明人。神农尝百草知药性后,上古之人惟知把药草放在口中咀嚼治病。伊尹从厨艺的煲烫中得到启发,发现把几种药草混放在一起煎煮后可以调和药性,增加疗效,自此创立了中药汤剂。

《资治通鉴》:“(伊尹)作汤液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重浊,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晋代皇甫谧:“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明李梴:“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六、烹饪之祖

伊尹是一个全才。他多才多艺,智慧过人,在众多方面都取得了建树。因从小成长于厨师家庭,他精于厨艺,时常以烹饪中五味调和之道劝喻帝王。如著名作家钱钟书说的:“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伊尹“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5A嵩县的七宗“最”

拜厨祖伊尹

烹任史上最早的文献《本味篇》记载了伊尹从调味做菜烹调美食开始,劝戒商汤施行仁道的对话。其中最有名的是伊尹总结出的“五味调和”的德政论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社会管理论。史书中有“伊尹煎熬”(枚乘《七发》)、“伊公调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负鼎”(《史记》)、“伊尹善割烹”(《汉书》)等记载,后来也借指厨艺高超的厨师。

七、理学之源

在河南省嵩县田湖镇耙耧山下,有一个名叫程村的村子,又名“两程故里”,这里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思想奠基人程颢、程颐两兄弟的故里。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生于公元1033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程颢和程颐为同胞兄弟,年龄相差一岁,由于学说相近,所以被世人并称为“二程”。

5A嵩县的七宗“最”

二程祠

“两程故里”这一名字最早来自明代皇帝的封赐。在程村东一公里处旧洛栾通道上,当路矗立一座石坊,上书“两程故里”四字。旁刻有明景太六年(公元1455年)下的圣旨:凡过“两程故里”牌坊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附近百姓婚丧大事过往牌坊者,不准吹打响器,违者重罚。

两程故里内的“二程祠”始建于宋绍兴元年。明景泰元年,代宗皇帝下诏将其按颜回、孟子祠堂例重新进行扩建。明清又经多次修建。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二程祠占地总面积4592平方米,为三进大院,前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中为道学堂大殿,两侧为“和风甘雨”、“烈日秋霜”厢房。后为启贤大殿,两侧有四座讲堂。祠堂内石碑林立,古柏参天,俨然一座朝圣殿堂。清康熙皇帝赐匾“学达性天”,光绪皇帝赐匾“伊洛渊源”,慈禧太后赐匾“希踪颜孟”,悬挂于道学堂。二程祠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以中轴为线,结构合理,具有浓厚的祠堂和书院特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统治者对二程封隆甚厚。宋宁宗嘉定13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

儒学自孔孟后,千载无真儒。程氏兄弟承继了从孟子开始失传的儒家文化,从新表彰了“六经”,阐明正学,开创了“洛学”,上承孔孟之道,下开宋、元、明、清理学之基。二程的理学思想流传极广,被他们的后学弟子朱熹发扬广大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士人的言行准则,后代的科举考试作八股文所必须依照的思想内容,统治中国思想界700多年。(文/ 罗飞)

①参见周明海所撰的《远古时期的嵩县》一文。

②参见嵩县电视台拍摄的大型记录片《话说嵩县》之《涂山会娶》中的镜头。

③还有种说法为炎、黄等部落在黄帝的领导下整合成华夏民族,因此有了“华夏”这个词。就按这种说法,在历史界尚有炎、黄的母亲有娇氏也是嵩县人的说法,这里称嵩县为“华夏之母”也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