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是不好,但鼓吹“货币紧缩”更是毒药!】对于货币政策,市场开始分化为两派:一派开始呼吁“货币宽松”,以护航经济增长,但另一派观点认为,应当坚持“货币紧缩”,以实现去杠杆、抑泡沫、经济转型。我们在本文中对2014-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自身经验,以及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的

【“货币超发”是不好,但鼓吹“货币紧缩”更是毒药!】对于货币政策,市场开始分化为两派:一派开始呼吁“货币宽松”,以护航经济增长,但另一派观点认为,应当坚持“货币紧缩”,以实现去杠杆、抑泡沫、经济转型。我们在本文中对2014-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自身经验,以及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的日本、德国的货币宽松,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量化宽松进行分析,来分析当前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最佳路径。本文的结论是:1、美国2008年之后的货币宽松、德国广场协议之后的货币宽松,均为货币宽松的成功案例,带来的是美国、德国经济长期繁荣。货币宽松本身并非“罪恶之源”,货币政策只是一项工具而已,货币宽松如果用得好则可以有益无害。2、中国2014-2016年货币宽松的教训在于,当时中国监管体系存在严重不足,父爱主义和监管真空严重,导致“监管套利”等金融乱象频发,银行体系过度膨胀,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3、日本广场协议之后货币宽松的教训在于,日本仅仅依靠低利率刺激经济,而并没有改变“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反而导致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形成全球罕见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导致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4、同样是广场协议之后的货币宽松,德国与日本的结局完全相反,德国的成功经验在于,货币宽松的同时,没有导致房地产泡沫,相反货币宽松助力德国经济发展,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长期火车头。5、美国在2008年之后,更是采用了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结果不仅没有出现令人诟病的副作用,相反,目前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美国之所以采用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是因为伯南克反思大萧条的教训:“一是要稳定我们的金融体系;二是作为最后贷款人,央行要确保货币政策能充分地适应和支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美国长期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美国能够走出危机吗?6、对于目前中国而言,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稳健中性”,继续推进“三大攻坚战”,但稳健中性的内涵绝对不是利率“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短端基准利率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促使长端无风险利率下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依然偏高)。在监管体系已经今非昔比的现在,“降准”的副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必要性却已经凸显(注:本文定稿于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7、现在中国央行重复2015-2016年的“大水漫灌”确实不可行,但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通过“货币紧缩”来承受不必要的短期阵痛,无助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更无助于新经济和科技研发,“货币紧缩”是当前经济的毒药而非解药。详情请参考我们的报告:https://www.toutiao.com/i65697109455205831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