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众多博士会选择待遇更低的高校?

尘埃浪迹


博士,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些人了。他们有很高的学历,不错的待遇。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后,选择进入一些待遇较低的高校任职,却拒绝了一些社会上的私人企业丰厚的薪资条件,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现在发展前景好、在其领域执牛耳者的企业,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单位,很多都是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大多都坐落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香港这些城市。而这些城市和这些新毕业的博士生是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的。


第一,工作环境压力大。像百度,网易,阿里巴巴这些顶级企业,对于职员的要求是很高的。博士们毕业后,如果进入这些公司,虽然薪资待遇很高,但是巨大的压力会作用在每个人身上。要用更短的时间研发出更先进的技术,这种压力会把人压的喘不过气来,同时,这种先进领域的新陈代谢也是非常快的,你不能想出新的创意,不能掌握新的技术,很快就会被同辈超越,最终结果就是淘汰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博士们自然也就选择了放弃。

第二,中国人的思乡情结。这当然不是贬义了,作为中国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地方,那是属于自己永远的家。可能只是个破砖瓦房,但是那仍是每个中国人的归宿。“落叶归根”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所以即使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更想离家近一点。并不是所有博士生都在北上广长大,绝大多数都是从较为落后的地方出来,学业有成。而且能离家近一点,方便孝顺父母,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第三,生活环境的影响。这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了。以众多顶级企业所在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为例。那里的生存环境,如果说是舒适,那只能是对那些富人以及本地人说的。那里的生存环境对于外来者而言,可以说是及其的不友好和恶劣。拥挤的道路、密集的人群、高昂的消费水平、户口、空气质量、房价等等等等。

一大堆的因素吓跑了许多博士生。不为别的,只因为在北京上海,即使是一毕业就当教授,不用熬资历、评职称、写论文,要想买房子成家,都得先熬个五六年,甚至更长。这种生活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每一个“北漂”身上。而只有少数人,能等到机遇。

所以,综合来看,虽然那些待遇比较低的大学给不了博士们那么高的地位,但是这些大学却能满足他们对生活的最起码的期望:平静的生活,适当的压力,幸福的家庭。如果是我,我也宁愿选择这些待遇较低的大学。


大三老学长


很简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各所高校吸引人才可谓不惜重金:动辄年薪几十万、上百万不在话下。不过别光看钱,重金背后,往往配套着一系列严苛的科研教学尤其是科研任务的考核。


以我所知道了解的几所高校为例,一旦配套几十万的年薪制,你的科研任务是:至少一项国家级纵向自然、社会科学项目,有的学校还会列出到校项目经费的标准比如需要达到几十万等等。Sci、Ei或者国内顶尖级学术期刊论文若干篇。省部级以上科研获奖若干项等等。


现在很多高校采用两套人才聘用系统。第一套系统:聘用制,高收入、高要求。第二套系统:正常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收入一般,相应的科研要求与考核不是那么严苛。人才引进一般都走的第一套系统,如果接受挑战,并且顺利完成规定科研任务,则皆大欢喜。如果完不成,则面临三种结局:被解除聘任合同,项目经费被收回,降级降岗处理。三种处理结果都不会让人好受。

博士毕业的“青椒”老师,绝大多数都属于刚刚踏入社会,面临着很多切实琐碎的生活问题要解决:比如买房、结婚、生子、养老等。另外,学术资历甚浅。这种状况下,面对严苛的科研任务要求,除非你心无旁骛且天分极高,且学界人脉资源雄厚,否则,去完成那么严苛的任务要求,难度大的不是一丁点。

基于以上,选择低收益低要求,放弃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


孙卫华


博士就业高校不断下移,并非选择,而是无奈,谁不想去层次更高的学校,谁不想拿更多的工资待遇?

1996年,我硕士毕业,除了复旦和华师大,要留上海,其他高校都很容易。

2006年,我博士毕业,留上海就很难了,八个同学,才留了两个。

2016年,我的学生博士毕业,留上海根本留不下来,还是回母校任教了。

博士就业的每况愈下,主要是博士扩招太多了,职称评的也太快了,博导太多了。

现在985高校的老师,正高在35岁拿到,40岁以前拿到博导。一个博导每年带1-2个博士,干到65岁,能够带30-40个学生。老师退下时,空出一个岗位,几十个学生中只有一个人能够替补。

这些多出来的博士生一开始往211高校疏散,211往普通高校疏散,后来,博士越来越多,就往高职院校疏散。在上海、北京,博士做中学老师的也有一些。

近年来,留学生回国的越来越多,许多是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名校,可以秒杀国内985,所以,211以上高校基本上不要国内985博士。985博士只能去普通省属高校,211以下高校博士只能去高职。

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物以稀为贵,根本不关选择不选择什么事。


云雷国学


高校看起来待遇低,每月工资才四千,但是这都是表象,水深着来…

本人大学老师,为你解答。

现在博士毕业去向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单位!这其中高校是最多的,全国高校数量好几千所,需要量也是比较大的。为什么选择高校呢,有一下几点:

1.大学工作稳定

中国现在的大学基本都是公立的,都属于事业编制,不跟企业似的,进入大学后就等于吃国家的铁饭碗了。

并且大学目前没有压力,每天上完自己的课就可以回家了,大部分都不需要坐班,有的老师一周就一两节课,你想想有多爽。并且也没有cpl考核,周末不用加班!还有寒暑假两个大的假期,可以出去旅游,陪家人。

2.大学工作环境好

大学环境比较舒适,现在大学建设的都很漂亮,每所大学都是城市里的一座花园,环境很好,绿树成荫。在这里面工作之余可以闲庭信步,多潇洒…

并且大学里面大部分时候人事关系比较简单,跟学生一起也很快乐,老师想进步,考察指标也是发文章课题啥的,评价指标单一。

3.
大学是实现自己科研价值的最好场所。

相对于有能力有科研理想的博士,在大学里可以纵横驰骋,稳定的环境,充足的时间,稳定的收入,可以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周围有很多博士教授可以一起探讨科研,形成一种好的科研氛围。并且国家省市的自然科学课题倾向于大学。

再就是钱的问题了,大学老师时间充足,除了拿学校工资在,课外在学校外面搞课题:有跟企业合作的课题,博士都是高端知识分子,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称为横向课题,会有很高的报酬的。

还有有国家的课题,这些都是很多钱的,很多老师申请下来课题之后这些钱就可以想方法报出来。

只要拿到课题就是几十万的收入,你想想,博士为啥进大学了吧




教育界的扫地僧


博士和博士的区别大了去了…你看到的博士是国内普通本科的,原来985的?还是世界级顶尖的大学比如Stanford U , 或者UCLA?给你举一个例子吧,南京大学的周志华大神知道么?他带的博士一年也就发3篇NIPS,这在国内已经很了不起了。我旁边Ga Tech的Le Song一年发6篇NIPS,外加一篇JMLR和COLT。按照国内标准,我同门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年也就一篇二区SCI,3篇也足以毕业了,但是在Emory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系这里…一年二区SCI随便3篇左右,二区以上影响因子且第一作者累计50以上才能毕业,同时90个学分的课程GPA不能低于3.85,否则就没学位了…所以博士这个群体差异很大的,就像一个社会,所以没必要一听到博士就觉得是该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博士毕业去社区大学,开快餐馆,开Uber都很正常。


WeisseZorn


目前国内的博士就业一般有三种途径,一个是去公司,一个是去研究所,还有一个就是去大学。


单从门槛来看,去公司是门槛最低的,研究所次之,去大学门槛最高,难度最大。当然我谈的是理工科的博士,文科的具体情况不清楚。

目前来说要去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也就是211或985,需要发表有高级文章,有突出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有海外的留学经历,所以光是博士学位还不行,还得到国外去做一期或两期的博后,才能达到应聘高校教职的基本要求。

如果单纯看待遇的话,也就是每月拿多少钱,肯定是去企业,工资要高些。尽管如此,大部分博士毕业以后还是会优先选择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因为去研究所或者高校的话,可以继续做研究,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感兴趣的研究。高校的环境也更好一点,人际关系更简单,住房和子女上学也更有保障,工作时间相对来说也更自由。



但好大学就那么多,并且大学招聘,面向的是全世界应聘者,你要和全世界的同行进行竞争,所以目前来看的话,去高校谋教职应该是门槛最高也是最难的岗位。所以不少博士只能够退而求其次,选择地方高校,再图发展。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高层次学校中由于大牛比较多,人才比较集中,新人不容易出头,所以有的也会考虑这个,他们会选择去差一点的学校,直接就能拿到副教授甚至教授的职位,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这样来说,对于新人的发展兴许还会更好一些。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上庠


博士跟博士不一样,差别大了去了,不能一概而论。

工科博士及部分实用的理科博士,只要是985或211高校全日制毕业的、比较年轻的,很多企业高薪争抢,出路根本不成问题,混得风生水起的不在少数,做高校教师只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文科博士(除金融法律等实用学科外),大多是百无一用的书生,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本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而考硕,硕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考博,博士毕业后不抢教师岗位,还能干什么?本人就是这个群体中资深一员,深知文科博士的无能无聊无奈。能混上高校教师的,还能人五人六的活着,否则就真的很难找到饭碗了。

金融法律等实用文科的博士,除了高校教师一途外,还有很多就业渠道,这一点众所周知。但这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博士并不比学士或硕士具有明显优势,反而因为将大好青春浪费在专业细分的理论上和做无聊的论文上,在实际工作中,能力还不如已有几年经验的本科毕业同龄人。

至于普通高校的博士,无论什么专业,除去个别优秀的,大多数本来就不应浪费几年时间混这么一张不值钱的文凭,他们毕业后只能凭关系谋一个饭碗了,没有关系的就悲催了。

所以,年轻人既然要读书,就读有用的工科,如果智商不够上工科的,只能上文科,那么读个大学本科就去工作,不要愚蠢到去浪费大好青春读百无一用的文科硕士博士!


老刘192412625


待遇好,平台高的学校压力大。

第一种情况,许多毕业的博士,第一学历很一般,这样毕业以后,如果不是科研成果极为出色,很难找到一个平台很高的学校,只能选择稍微一般的高校。这种情况多半是有无奈,也有理性。

第二种情况,不少博士出身很好,本硕博至少211以上,选择普通高校,在于待遇不错,可能有不少安家费,解决配偶工作,或者没有六年非升即走的硬杠,生活会从容一些,这是一个主动选择。第三种情况,一些博士由于个人条件等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一个工作就不错了,也谈不上挑三拣四。就业形势严峻,大家的选择空间都很有限。

总之,读博士确实对自我有提升,但是也得考虑之后的发展。文科博士,非技术行业,社会需求少,应用价值也几乎为无,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家里条件如果一般,得理性考虑。早点工作,进入生活的行列,未必是坏事。

慎重读博。我就后悔一条道走到黑。


秦右史


不知道题主所谓待遇低的高校是啥意思?

现在博士也如过江之鲫,太多,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曾经为工作而彷徨。我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北至吉林,南至广西都去过,最终选择到洛阳。

大致说来,博士择业有这么几种情况:

选调生和公务员。选调生一般是学生会的干部、党员,他们去省市的机关当公务员的,一般一去就给副处级待遇,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我有一校友下到中部地区某市某局当副局长,工资待遇很低。但人年轻,以后还是有无限多种可能性。

一线城市高校。我想一线城市高校与题主说的比较符合。一线城市高校的工资待遇不算很高。

由于一线城市资源汇集,平台高,所以留在一线城市成为很多博士的首选。但是,一线城市最头疼的首先就是房价、房租太高,居大不易。一个人还好说,可以将就,但结婚生子了就不一样了。虽说一线城市平台高,但其生存压力也大,除了生活压力,还有各种科研、教学压力。

二、三线城市高校,特别是三线城市,生活压力没有一线城市大,比较悠闲。有的地方高校这几年给优秀博士开出的条件很优厚,力度很大。有的博士入校没多久就买房买车了。二、三线城市高校也有压力,但比一线城市要小得多。所以是去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看个人的状况。如果你想平台高,你就选择一线城市,如果你想找个悠闲的工作,那就去二、三线城市。

国有大企业。理工科博士一般去国有大企业,有的企业发展态势较好,给这些博士以发展空间,再之待遇也好


元和拾一年


题主你也说啦,众多博士...17年,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985高校毕业的博士都超过1000人,每年毕业的985高校博士近2万人...可是,17年985高校的新招教职数量不足2000人。在这部分教职中,占比超过50%的都是名校海归博士,大部分都是回硕士母校。最终,大部分博士选择去平台更低、待遇稍差的学校是竞争的必然结果。

我自己就是博士,求职过不少高校,想说的是不是想去待遇更低的高校,而是自己只能去这些院校。在博士阶段,自己比较普遍,不算刻苦,期间买房、装修、结婚,精力分散很多。在博士期间,科研成果不算都,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在求职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当时应该更努力。以我读博的985大学为例,Sci论文中科院一区、二区没几篇就别想来,年招收的30多个博士在毕业时可留下的仅有1-2人。本校的博士很难留的原因是毕业时的成果无法满足教职的基本条件。在学院18年引进的几个新教职中,大部分是海归博士,在国外名校或顶尖实验室读博,学术论文比较多,而且更刻苦。

不过,有机会去211院校、双非院校做教职,待遇和福利也不算差。比如大部分双非院校都有提供30万左右安家费和30-50万的科研启动费,少量学校还提供住房一套,甚至还可以解决配偶工作。待遇和福利不是博士毕业最看中的部分,双非院校最大的难题是平台低,后期申请项目时很难,缺少项目支撑,退学的时候也许还是个讲师...

读博需慎重,一旦选择,就拼命努力吧。我的导师常说,你们读博太轻松,都没脱层皮,去新单位你们确定可以做好工作吗?以我个人而言,的确没有,小小的后悔,只能继续边做边学,希望可以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