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宅推薦


明朝是現代人對歷史上明國的稱謂,朱元璋建立的的明國、不是明朝。沒有那個朝代的建立,是限定自己是歷史的一個階段,最終目標就是覆滅、被改朝換代的。這一點首先要搞清楚。明朝的滅亡,本質上是漢朝滅亡的延續,他們的共同點是沒有政治制度的創新、改朝換代缺乏合法、合理性,是新瓶裝舊酒。無論歷史、還是現代,有收藏酒的,但卻沒有收藏新瓶裝舊酒的。這就是根本原因。


一、優勝劣汰是自然規律

把執政者統稱為統治者,是儒家文化的一種白痴思維。在儒家文化中,堯舜禹被稱之為聖賢,而堯舜禹都是一個時代的執政者,也就是儒家口中的統治者。統治者、聖賢能並存嘛?答案一目瞭然。

誰才是優秀的執政者?堯舜禹。他們所以被稱之為優秀,是他們每一個人全民族(種族、宗族)受到大規模洪水襲擊的時候,卓遠的率領人們抵禦洪水的災害,保護人們的生命和生產、生活。由此可見,最優秀者成為執政者是自然規律,而執政者的優秀一般體現在政治制度的創新上。夏商周每一個朝代的更迭,都伴隨著國家治理方式質的進步。秦始皇之所以被稱之為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創立了中央集權郡縣制,這個甚至被現代歷史學家稱之為現代制度的政治制度。


二、歷史的教訓

如果說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歷史的經驗。那麼劉邦建立的漢朝就是歷史的教訓。再這個“榜單”上,宋朝、明朝也應該有“教訓”一席。

漢朝在“楚漢之爭”中贏得了勝利(劉邦起兵,究竟是反秦朝、還是反項楚,恐怕只有劉邦自己知道了)。客觀上,劉邦建立的漢朝,但是推翻秦朝的是項楚。劉邦建立的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政治制度創新的朝代,歷史上的“皆秦政也”就是從漢朝開始的,白話說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執政的合法性、合理性,是漢朝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的痛楚,或許正因如此,諸如家天下、文字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等等,各種妖魔鬼怪在漢朝是特別的多。這裡需要特別說說的是,家天下是從漢朝開始的。再次之前,是“國者,公器也”。

宋朝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兵變登基,改朝換代建立了宋朝。結果,整個宋朝執政者,把防止黃袍加身當作治國經驗。武將沒有統兵權,文官掌管軍隊。爆發戰爭的時候,武將才匆忙上陣,統兵作戰。戰爭失利,豈非理所應當?甚至,還有文官統兵上陣的,失敗就更不意外了。經濟、文化非常發達的宋朝,倒在了瘸腿上。


三、明朝,漢朝、宋朝的繼續

明朝的建立與失敗,本質上跟漢朝、宋朝一樣。但明朝有明朝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特徵。

第一,明朝如宋朝一樣特別的防止兵變。皇子,基本都被分封在原理京師的犄角旮旯。不僅嚴禁擅自進入京師,而且被皇族嚴密監控。雖然大臣、百姓也被嚴密監控(東西廠、宦官掌權在明朝達到了極致),但好歹還是能進入京師的。可以說,明朝對皇子的提防,遠遠超過對大臣和百姓的提防。

與宋朝不同,明朝對皇子極其宗族,又給予極其優待的經濟政策。有封地,還不納稅。換句話說,土地、稅收這種涉及國家主權、國家根本的事,明朝對皇族都是特別破例的。感覺皇族的吃飯問題,是明朝政治的第一問題。這跟朱元璋有討飯的經歷有關聯嘛?反正是特別的怪誕。

第二,儒家張開血盆大口。從漢朝到元朝,儒家雖然一直都是執政的參與者,但卻都是卑顏屈膝,哈巴狗一般的存在。是打、是罵,甚至是死、是活,都是皇帝的喜好而已、心情而已。比如從漢朝發明的文字獄,哪位皇帝無聊了,就向地上丟跟骨頭,一幫腐儒立馬化身餓犬,狗咬狗一嘴毛。歷史上不乏因文字獄罷官丟命,甚至被論族誅殺的。但卻鮮有因文字獄而躋身顯貴、重權在握的。所以,文字獄的本質,一目瞭然。

或許是經過千年的積累,明朝的儒家突然變得不一樣的。皇帝+宦官是一個系統,儒家大臣和儒生(儒家稱之為天下學子)是領一個系統。儒家與皇權有分庭抗禮之勢。儒家,甚至公然喊出了“君臣共治”的口號。這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哦。在此之前,君權神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都是儒家喊在嘴邊的口號哦。

明朝覆滅的第二個原因,是儒生作為看門狗,突然變性、血盆大口不再整天對著百姓,突然掉頭連皇族也咬了。有人說,某某太監若不死,明朝或許能多存活幾年。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朝的皇族更依賴太監,而不是儒家大臣,是不爭的事實。


滄桑短笛


大明王朝也是我國封建朝代中最後一個漢人所建立的王朝,它的滅亡也讓無數人感到嘆息,資本主義已經萌芽的明朝,在清軍入關後毀滅,九州大地再次重回封建時代。


明朝的滅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我看來,造成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流民暴動和後金的騷擾,若是大明王朝後期只遇見二者中的一個,大明王朝斷然不可能滅亡。

但究其根本,還是大明王朝的內政出了問題,宦官亂政,士大夫中黨派林立,整個大明王朝的統治階層已經混亂不堪,再同時遇上天災人禍,糧食欠收,百姓們沒飯吃,大量的流民出現,關外的滿族也蠢蠢欲動,時不時的騷擾邊疆,偌大的大明王朝終於崩潰。


在明朝的倒數第二個皇帝統治時期,出了個超級大太監魏忠賢。皇帝無心管理國事,魏忠賢就成了一把手,但是魏忠賢這個人小肚雞腸,又沒有什麼能力,只知道搜刮財富和排除異己。

明朝後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的流民?魏忠賢可以說是極大的推動了這一進程,當時本來就天災人禍,大家都沒飯吃了,你還要大肆的搜刮財富,被逼得無路可退的百姓只得揭竿而起造反了。


而後金軍隊和流民為何可以撹得明朝不得安寧,就在於士大夫階乘彼此間爾虞我詐,結黨私營。擁有強大軍事才能的孫承宗被棄之不用,好不容易收回的關外失地再次拱手讓人,如此狀態,大明王朝如何能不亡呢?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就順手點一下關注吧!


w芒果布丁w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很樂意為您回答中國古代歷史的問題。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宣告者最後一個漢族王朝的滅亡。明朝是繼漢唐之後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所以說明朝的滅亡是十分可惜的,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又說亡於天災,有說亡於農民起義,還有的說亡於黨爭.雖然原因很多,但是如果我們自習分析的話可以分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接下來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面來說明明朝滅亡的原因。

天時

這裡所說的天時主要指天災。明朝末期正好是地理上的小冰河期,這段時期地球上氣溫較低,根本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這對於以農業為主且生產力低下的明朝人民是致命的。這也是明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不只是農作物的災難,因為地殼運動造成的地震更是讓人民雪上加霜,更加減弱了明朝的國力。

地利

這裡的地利並不是有利於明朝的地利,而是另明朝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土地兼併。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華夏的歷史就是一部土地鬥爭史。在生產力比較低下的封建時代,土地就是最大的財富,土地稅收也是朝廷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每個王朝的建立都是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劃分,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兼併情況越來越嚴重,貴族擁有著大量的土地,卻繳納很少的稅,而底層的勞動人民沒有土地卻要承受著很多的稅賦。所以每次到王朝末期,第一個起來反抗的就是農民。明末的土地兼併已經很嚴重了,再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蝕,所以就出現了眾多的農民起義,當時就流傳“迎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可見當時農民所處的悲慘環境。各地的農民起義極大的削弱了明朝的國力。

人和

這裡說的人和主要是說明明朝內部統治者自己如何把大明王朝這架馬車帶入萬丈深淵的。明朝雖然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藩鎮軍閥,但是明朝有著很嚴重的黨爭問題。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削弱相權,不僅廢除丞相職位,還開設內閣制,簡單的說就是類似於英國的眾議院,內閣的首輔相當於英國首相,只是明朝的皇帝還是有著絕對權力的。

這也是明朝中期的皇帝雖然昏庸,但依然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原因。

內閣雖然可以削弱相權,但是把一個人的權利分給幾個人就容易造成黨爭,明朝的黨爭從開朝的懷喜當與浙東黨的鬥爭一直到後期魏忠賢的閹黨與東林黨的爭鬥。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雖然魏忠賢排除異己貪贓枉法,但是其在東南的賦稅徵收以及遼東問題還是為明朝續命了幾十年的。但是後期的東林黨為了報仇全盤否定魏忠賢的治國政策。使得崇禎年間明朝的財政一直入不敷出。

而崇禎皇帝的多疑更是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遼東戰局陷入被動。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更是將明朝逼上了絕路,最終當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自殺,大明滅亡。

所以,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明朝滅亡的原因了。雖然我們可惜明朝的滅亡,但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歷史車輪的前進。我們只能學習歷史,尊重歷史,借鑑歷史。

以上都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意見的,歡迎各位朋友進一步討論。我是瑞瑞說歷史,一個喜歡歷史喜歡讀書的歷史搬運工,喜歡歷史的可以點擊關注我哦


瑞瑞說歷史


明朝滅亡和古代其他非短命的王朝一樣,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導致朝廷收不上稅!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農民起義,為什麼農民起義,因為農民負擔過重!為什麼負擔過重,因為崇禎年間北邊要和金打仗,沒錢了!而崇禎又聽了官僚集團屁股決定腦袋的建議,取消江南富商的鹽鐵稅!官僚集團說的是朝廷不能與民爭利,但是還是要錢,怎麼辦?那就向不能算作人民的底層農民徵稅嘛……但是朝廷開支太大,不能開源,只能節流,那就裁員,有一個被裁撤的公務員叫做李自成!

為什麼崇禎不得不聽官僚集團的話,因為他自己親手拿掉了魏忠賢為代表的監察機構,導致官僚集團沒了監察後就像脫韁的野狗一樣,各種屁股決定腦袋的決策都要弄出來,官僚系統其實很好,但是一定要制衡。其實明朝還可以續個一百年的,但是崇禎這個皇帝真的不太適合……他跟勤奮,然而他做事的方法不對,體制出問題了,他一個人救不了!


涵涵爸的憂桑



大明帝國滅亡,各種矛盾錯綜複雜,黨爭後遺症、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是各種矛盾發展的歷史必然結果,但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明帝國崇禎皇帝時,明帝國滅亡,主要是有天災因素,明末處於“小冰河”期,因而造成北方農業生產連年欠收,災荒四伏,國家財力嚴重不足,籌集軍費相當困難,以致最後出現崇禎皇帝向群臣借款,籌措軍費的情況,國疲民窮。

加之,內有“闖王”李自成大患,外有東北後金(滿清)外敵咄咄逼人入侵,難以應對兩大強敵,顧此而失彼,最終釀成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的亡國慘劇。

二、由是,飢餓難耐的災民流民四起,財力困難,裁撤驛站驛卒,導致身為驛卒的李自成失業而造反,“闖王”李自成打得明帝國人力、財力、軍力,消耗殆盡,大明帝國與李自成“鷸蚌相爭”,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帝國滅亡,後金、既滿清而坐收“漁人之利”,撿了一個天下!

所以說,明帝國並非亡於後金,而是亡於天災人禍,直接亡於明帝國自己的昔日驛站驛卒---今日的郵遞員、快遞員出身的“闖王”李自成!




z山海


一個比較主要的原因,是天災因素,明末處於“小冰河”期,北方農業生產災害嚴重,連年欠收,因而災荒四伏,導致國家財力嚴重不足,籌集軍費相當困難,最後竟然達到向群臣私人借款而籌措軍費,可見國疲民窮到了什麼程度!

二、上一個原因導致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飢餓難耐的災民流民四起,“闖王”李自成打得大明帝國人力、財力、軍力,消耗殆盡,大明帝國與李自成“鷸蚌相爭”,李自成殺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帝國滅亡,後金、既滿清而坐收“漁人之利”,撿了一個天下!

所以說,大明帝國並非亡於後金,而是亡於天災人禍,直接亡於“闖王”李自成!



果子7251


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沒有實施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在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多年的時間裡,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明朝初期,全國人口約有六七千萬,到了明末的萬曆、天啟年間,全國人口增長到兩億上下。人口的過快增長,必然導致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產出的糧食難以滿足大量增長的人口的需要。而且在當時的條件下,明朝又難以通過國際貿易進口糧食來彌補缺口。加之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不可能通過科技途徑來提高單位產量。以當時的自然條件,又難以抵禦各類嚴重的自然災害。這幾種因素一綜合,到明朝末年,全國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導致人口大量餓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飢餓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乃至流民的造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於是,因活不下去,明朝國內就有了李自成、張獻忠的造反,而且參與的人眾多,明廷難以用武力平息。加上關外的清軍的步步進逼,明朝終於在內外夾擊下走向了滅亡。如果四百年前的明朝在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堅決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制人口增長,那麼明朝的統治完全可以維持更長的時間。


康齊得齊


任何事物的滅亡都有其內外因,明朝的滅亡也不例外,個人認為明朝滅亡的原因如下:

一、朝廷內因: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

1、皇帝怠政,昏庸無能。明朝後期,皇帝多是荒淫無能之輩,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整個朝野都是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

2、黨爭之禍。東林黨和其政敵的爭鬥,加快了明朝的消亡。

3、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繼承皇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就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乘把我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這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之及,搞得民不聊生。

5、流散之弊。

二、外部原因:

1、土地兼併嚴重,造成大量流民。各地起義風起雲湧,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人數眾多。戰略得當,難以對付。

2、海禁之失。

3、倭寇之患。

4、天災人禍。

5、滿清的強大。


小女子的江湖


命朝滅亡的原因有好幾個:

第一,官場腐敗,當官得橫行霸道,貪得無厭,弄得民不聊生,導致民怨沸騰。

第二,宦官專政,明朝中後的宦官,大多都是殘暴,荒淫之類的,宦官們為了一己之私,殺害忠良,搜刮民脂民膏。

第三,天災人禍,明朝後期天災嚴重,農民顆粒無收,飢橫遍野,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導致農民起義。


福建情人


個人認為黨爭,文官與宦官爭權導致內部不統一,明在與後金戰爭中其實有多次反敗為勝的機會,但由於黨爭錯失多次機會,文官集團內部扯皮不作為,導致內部農民起義進一步擴大,各省官員只為自保對李闖,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只趕不剿。不斬草鋤根導致農民起義多次死灰復燃,最後葬送了大明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