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書法思想鮮明?

千千千里馬


這個問題提的好。王羲之的書法確實是遠離政治。顏真卿書法思想鮮明。充滿政治思想和激情。可能很多人會以為片面。那麼我從以下幾點說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王敦等等。而此時,東晉王朝也是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恩、盧循之亂等。 北方大臣王導(王羲之伯伯)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他在南北氏族之間奔走,極力勸說各族修好,但收效甚微。後來江南氏族也曾多次因不滿東晉的統治而起來反抗,大大的動搖了東晉的統治。



我們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生活在那個年代,為琅琊王氏後人。因為東晉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導致貴族和文人對社會及政治失去信心,而選擇縱情山水田園。遠離戰火與不穩定的局勢,這是當時的一種趨勢。那麼王羲之也不例外,也許就是因為這種生活環境,才造就了一代書聖。遠離政治,遠離戰火,是作為文人最明智的選擇。也是著書立傳的最佳環境。王羲之因此而成。


唐朝時期的顏真卿

顏真卿生活在中唐時期。中唐以後,由於藩鎮割據,兵連禍結。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始聞名於世。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後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而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蹟,更是提高其於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與剛毅。


顏真卿是具有忠貞氣節的官員和書法家。專於政治和民生。官場多年,政治思想濃厚。與田園派書法家有著很大區別。田園派的王羲之屬於氣韻生動,自然感官的書法派系。而顏真卿則是剛勁,雄厚的愛國思想感。男兒氣節,敢於獻身的氣魄感。這一點是王羲之不能與顏真卿相比的。所以,顏真卿的書法影響和地位是可以與王羲之抗衡的。

他們二人對我們書法歷史和書法成就都有很大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


書法影響力






為龍書法


這個問題有意思!你指的是這兩位大書法家所書寫的內容,一個遠離政治,一個又與政治相關。

王羲之大多數的書寫內容,以信件為主,很少涉及到政治。這是對王羲之書法作品接觸的不多,才會覺得他的作品和政治無關。

做為朝廷的高官,王羲之不可能不書寫與政治相關的書寫內容。只不過這些內容的書法作品沒有留存下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他涉及到政治內容的書法作品有《告誓久》,《樂毅論》,《東方朔畫贊》。《十七帖》中的部分信件,也有涉及政治的。

他最著名的一個涉及到政治的作品是他的草書《百姓帖》。

全文寫的是私開倉廩以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其文如下:

百姓之命倒到懸,吾夙夜憂。此時既不能開倉廩賬之,因斷酒以救民命。此有何不可!而刑猶至此,使人嘆息,吾復何在,便可放之。其罰之制,宜嚴重。可知治日,每知卿同在民之主。

大家之所以覺得王羲之的書法不涉及政治,其實是注意力被他的幾個代表作吸引了注意力。如《蘭亭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書法能夠流傳千古,本身就是政治上的需要。他的書法風格志氣平和,不激不厲,這是作為統治集團最為看中的一點。做為皇帝,誰不想自己的江山穩固?人民和順?魏碑那種粗獷尚武的風格,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提倡自己的臣民去寫魏碑。那種能把民眾的情志激發起來的字體,只能置之荒野之中。

顏真卿做為禮部尚書,在很年輕的時候便以進士出身仕途,加上他的人生經歷。他的書法作品很多都是與政治相關。而且都是思想鮮明。他所處的年代,正值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讓他的兄長一家被害,他自己,又死於叛賊李希烈之手。他對朝廷的忠誠品質及其剛正不阿的性格,也是統治集團最看中的。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中深奧的學問,不是寫幾個字掛在牆上做所謂的修身養性這般膚淺。

好好的寫字,對自身還是對他人,都會得到愉悅的享受。其它的事,非其位,不宜多嘴。


子衿書法



王榮聯1


一、顏真聊的忠君思想左右了自己的書法創作。

話說,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繼書之大聖王羲之之後,又一位比似王羲之的書法開創性一代人物。他的書藝精湛遠大,博大精深,是對後世書者有著深遠的影響。但遍撿書者,發現顏真卿的忠君思想在他的書法中有太多的表現,並且為其書傳播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具體表現為(簡述):

1、顏真聊的忠君思想在其書法作品中的體現,如《爭座位帖》《祭侄文稿》等。“忠義”二字是其書法作品中的主題。

2、顏真卿忠君思想對他書名的影響,顏真卿的書法藝術在歷史上地位與其政治品質、當時的政治需要。

二、王羲之真的沒有政治背景和對其書法作品影響嗎?

答案是否定的。據史料記載: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書法上,王羲之都春風得意。

據古詩說:“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此是指的王謝就是琅琊王氏,即王羲之的家。王氏家族和謝氏家族(以謝安為代表的)是當時最大的大勢力兩大家族,朝庭就由他們擺佈。因此,與其說王羲之在政治的得志,還不如說因為家族之團結的力量,不得不在其位。實質上王羲之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不如名士謝安,在這個方面的名氣謝安更為出眾,流傳千古。而王羲之流傳千芳的是在書法上的成就。

書聖一一王羲之的書法人人皆知,不筆多說,而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最為珍貴,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草書更是被後人稱為“草書之王”,列為草書規範的準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書法史上,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一併稱為“二王”。

請大家鑑賞筆者的字《草書之滕王閣序》精選:











福大祥


一、兩人所處的朝代和政治環境不同,兩人所遵循的思想也不同,故會有差別。

二、王羲之處於黑暗的東晉王朝,深受會稽文化、琅琊王氏孝悌文化和書法氛圍的薰陶,以及玄學的影響,形成了脫俗、自由的藝術風格。表現在書法上以瀟灑俊逸的書風為主,並充分體現在《蘭亭序》上。從《蘭亭序》所體現出的揭示生命之樂、死亡之憾、批判魏晉士大夫階層的虛無思想、警醒後人的人生哲理,我們可以看出王羲之熱愛自然、嚮往自由、追求脫俗,同時也體現了他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深刻的哲學思想,思想鮮明深刻。所以提問有點不太妥,誰都有思想,何況王羲之乎。

三、顏真卿處於盛唐時期又經歷安史之亂,遭遇變故,其作品緊貼現實。如《祭侄文稿》、《顏勤禮碑》等。顏真卿同時出生忠烈之家,為人大氣凜然,這種精神同樣寄託於書法作品中。從《祭侄文稿》看,文稿將情懷完全抒於行文,文筆神采飛揚,將對侄子和朝廷的悲憤之情淋漓盡致地宣洩在《祭侄文稿》上。顏真卿的書法風格既具有超群的情感與靈性,不僅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其中,而且闡述了很多人生感悟,思想境界宏大開闊。在晚年的作品如《顏勤禮碑》《顏家廟碑》《李玄靖》等典型碑刻中,顏真卿將爐火純青的書寫功力彰顯無遺,在雄渾圓厚的書法風格中透露自己的豪放不羈。

四、兩人均思想深刻鮮明,將情感寄託於作品之中,將深刻的思想哲理寓於其中,使作品更具內涵和價值。






墨海軒書法



“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書法思想鮮明?”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既然談到政治,那必然要說及兩位書家身處的政治背景。然而,還是忍不住先說兩句個人情感。


王羲之,美出一個時代,書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動,我們對他只有如對至尊般的頂禮膜拜,這樣的人,有著一次次辭官不受,歸隱山林的真氣,是真正的無冕之王。


而顏真卿,卻讓人心疼。


無冕之王,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於著名的簪纓世家——琅琊王氏。兩晉時期,無論廟堂權貴,還是書畫清流,都少不了琅琊王氏的子弟們,可以說是當時第一流的強宗盛族。然而,身為官N代,在他55歲那年,毅然決然地辭官歸隱。


為什麼身處權力中心的他,在年過半百時,對權力避之唯恐不及呢?這要從他20歲那年的經歷說起。


20歲的青年,風華正茂,對未來可以說是充滿了無數的期待和幻想,他的長輩也許早已為他規劃好了家室和入仕的道路。然而這一年,琅琊王氏代表人物王敦,也就是王羲之的叔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攻打建康,琅琊王氏面臨被誅九族的局面,王導每天帶著王氏子弟二十餘人,自己捆綁好手臂,詣臺待罪,王羲之當然也在其中。


對於涉世不深的他,這段每天近乎階下囚、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生活,讓他第一次感到官場上前所未有的冰冷、殘忍甚至恐懼。王羲之23歲前後出仕,此後近30年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推辭在京任職的徵召,苦苦請求外放,就連頻頻招他官至尚書,也不能讓他有絲毫的動心。相比加官進爵,他更喜愛鵝,驚豔於鵝曲項向天歌的頸部線條,那也是他一次次在書法世界中心慕手追的極致之美,他甚至為求一隻絕世好鵝,甘願抄寫《黃庭經》來換。


在他47歲時,終於有機會外放到會稽,甚至可以領兵,拜官右軍將軍,所以後人也多以王右軍稱呼他。公元353年的春天,50歲的王羲之,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召集名士與家族子弟共41人,列坐曲水旁邊,暢述幽情,這場流傳千古,出現在無數文人雅士夢境當中的蘭亭雅集得以成局,王羲之為之作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序》。


在會稽,他還結識到聰明秀徹的支道林,兩人經常於月明風清的寺院內清談《莊子》的《逍遙遊》,看淡官場的沉浮,享受青山綠水間生命本真的歡愉,王羲之曾發出“我卒當以樂死”的慨嘆。


還有什麼比“我卒當以樂死”更高的人生境界?所以,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嗎?他52歲時,在父母墓前發誓不再做官,結束自己近30年明智又務實的官場軌跡,而這30年,哪一天不是在圍繞著政治中心旋轉?只不過,那顆從未被利慾迷惑的真心,不曾染過凡塵罷了。


這樣一顆真心,筆底的轉換流動,自然是直抒胸臆,而鮮見他並不熱衷的政治內容,想象一下,當他一邊以超逸筆法快速地寫著《黃庭經》,一邊想到馬上就可以將道士的鵝帶回家中細細端賞,他的才情、風神、審美趣味,又怎麼能是那些整日想著互相傾軋的官場中人所能理解的呢?




天下無雙的典正與才氣,如果不能兼得,他還是選了前者


出身江左望族,25歲中進士,第二年,就成為校書郎,等到33歲時,以甲等登科,成為監察御史,幾乎是一帆風順。46歲那年,抵禦安祿山之亂,名重朝野,一路升遷至刑部尚書。


可是哪有事事順意呢?57歲那年,也就是王羲之看透官場百態,辭官隱逸逍遙的的年紀,他遭到排擠,心灰意懶,放下功名羈絆。此後十幾年的貶謫時期,政簡務閒之餘,交遊名士同好,與被後人尊為茶聖的陸羽、僧人皎然(皎然是中國第一位提出“茶道”這個詞的學者)意趣相投,從此處世態度變得通脫清逸,曾經因為侄兒戰死沙場的胸中塊壘,也逐漸得以安放。


這段時期大概也是他一生當中最為逍遙自在的階段了,我們從流傳下來的《七言醉語聯句》中感受一下:

逢糟遇曲便酩酊,——劉全白

覆車墜馬皆不醒。——顏真卿

倒著接離發垂領,——皎然

狂心亂語無人並。——陸羽


“覆車墜馬皆不醒”,這和顏魯公平日莊嚴之氣簡直是判若天壤,甚至近乎戲謔和滑稽,然而和王羲之“我卒當以樂死”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常常去採集樂石,命手下小吏磨好,然後信筆書寫,再讓家童刻字於石上,寄情翰墨,每日以此自娛自樂。楷書風格變革古法,出神入化,沉雄奇古。所以在《續書斷》中,也分析了顏真卿不同時期書法風格千變萬化,各具風韻,《中興頌》宏偉發揚,《顏家廟碑》莊重篤實,《麻姑仙壇記》秀穎超舉,《元次山銘》淳涵深厚。


公元777年,顏真卿68歲了,再次被起任為刑部尚書,一身忠骨立刻又全情投入唐王朝,江山疲軟,他便以自己的錚錚鐵骨拼命鼎力支撐,最終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因為他的心,他的一身正氣,讓他始終不負聖意。


他滿可以不去管這山河烽火,滿可以隱逸山林,獨善其身,繼續在筆墨世界裡陶冶性情,以終晚年。這一點,才最讓人心疼。


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顏真卿的書法思想鮮明?


經過以上對兩位書家身世,所處歷史的大概回顧,不難發現,王羲之雖然身在廟堂,可他的心始終寄情于山水之樂 ,“欣於所遇,暫得於己”這樣的感悟,也讓我們看到他快樂和滿足於每一個當下。正因為有這樣的心態,他的筆下世界也自然是心之所向。


而顏真卿,一身正氣是他的光輝寫照,也是本性所為,他的每一個筆畫,雄秀獨出,都凸顯了他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後人的每次臨寫,都能感受到他的端莊與樸實。他有過徜徉山林的放鬆和快意,但偏安一隅不是他的人生地圖,只要一有機會,他立刻又躊躇滿志、感恩戴德地擔負起崇高的家國責任。而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讓他的每次書寫內容,必然思想鮮明。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解答清楚,感謝提問者,感謝大師兄的邀請,下次問題再見。


國教童蒙學堂


王羲之所以遠離政治是當時社會政治環境決定的。

東晉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非常不穩定,有太多豪門一夜之間被抄家滅門,很多士大夫人人自危,所以東晉當時玄學流行,大家對政治避而不談,而談玄風氣盛行。

顏真卿當時算是中唐時期,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可以說是非常的強大,當時的文人士大夫非常的激進,非常積極,而且在安史之亂當中,顏真卿表現出了不屈的氣節,顏真卿的氣節對他的書法也是有相當影響的。

後人往往以人評書,再加上統治者對社會穩定的統治需求,將顏真卿這樣的忠臣,剛直不阿的人推出來,同樣可以起到正能量的社會穩定作用,所以無論是在顏真卿當時還是在顏真卿之後,大家都把顏真卿的書法與政治聯繫在一起。

其實單純從書法技法的角度來說,是真的有關係嗎?我覺得技法方面是看不出來的。但是他寫的很多文章,卻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這主要是因為他站在了安史之亂的對立面。


東野牧者聊書法


畢竟《蘭亭序》也好,《祭侄文稿》、《爭座位帖》也罷,代表的只是王羲之和顏真卿在書法上的高水平,而不能代表他們全部的思想。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他與朋友到會稽山蘭亭遊玩時寫下的,本來就是在一個輕鬆自在的狀態下,沒有什麼鮮明的政治思想表達也是很正常的吧?

而關於顏真卿的幾幅作品,《祭侄文稿》和《祭伯文稿》都是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悲痛之情的,是一種強烈的悲傷情緒的表達,並不能說有什麼鮮明的政治思想。類似《爭座位帖》、《中興頌》等作品,才是談論政治的。

當然,時代的影響也是重要原因。王羲之是東晉人,顏真卿是唐朝人,他們所處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可以說完全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混亂的時期,這一時期國家其實是處於一個比較分裂的狀態的,改朝換代是家常便飯。再加上玄學盛行和士大夫莊園經濟的自給自足,就導致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政治的熱情沒有那麼高。

顏真卿生活的唐朝是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的時期,在安史之亂之前國立可以說是相當的強盛,所以文人們對政治的態度也就比較的熱情了。他們認為這個強大的國家穩定富強的環境下,自己的才能和品行是有用武之處的,所以政治積極性也就比較高。

所以小編的觀點是王羲之顏真卿都有表達各種情緒的、各種思想的書法作品。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中理性討論。


中藝匯商城


這個問題提的有些片面。

我以為,不是王羲之的書法遠離政治,而是我們看到的是不涉及政治的王氏書法。王羲之本身就是官員,難道他的書作就一點也涉及不到政治嗎?不可能!只是歷史上的編纂者把涉及政治的部分剔除掉了。

若說顏真卿的書法政治思想鮮明,莫如體現在《祭侄稿》和《爭座位》上。其實,他只不過是一種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情緒的語言表述,算不上什麼嚴肅的政治觀點。所以,對王羲之和顏真卿的書法不能簡單的說誰遠離政治、誰政治思想鮮明,意義不大。

前賢古人的事情,有些是後人依據史實或傳說推演出來的,有些合理有些就欠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