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江右自古就是才子之鄉,士林淵藪。自唐宋開始江西士人不斷進入朝堂,成為國家之棟樑。在斯文蔚起,人才輩出的背後是繁榮昌盛的教育。張之洞曾說:“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裡在學。”一國之運數如此,一省之盛衰亦然。近來人們不斷反思江西發展滯後的原因,其中一大症結便是高等教育的相對落後,使得省內大量優秀人才外流。然而,在近代江西曾經有過享譽全國的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近代以來,江西的高等教育事雖有所發展,但與沿海相比還是較為落後。到抗戰前期,整個江西省僅有兩所高等院校,江西醫專和江西工專,還都是專業性院校。1940年國立中正大學建立之前,江西都沒有一所綜合性的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創辦於1940年10月,到1949年9月改名為南昌大學,前後共存在了九年。可以說這所壽命僅有九年的大學,成為了江西高等教育史上的明珠,至今江西省內的高校仍未能超越當時的國立中正大學。

1940年教育部撥款法幣一百萬元給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校名取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9月,國際著名植物分類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著中國植物學之父美譽的胡先驌博士被任命為校長。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首任校長鬍先驌先生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中正大學奠基石

1940年,中正大學開學時設立了3院9系,即文法學院的經濟系、政治系、社會教育系,工學院的土木系、化工系、機電工程系,農學院的農藝系、畜牧獸醫系、森林系,另外還有一個研究部。第二年,文法學院增設文史系、農學院增設生物系。幾年後,學校規模擴大,在贛縣龍嶺設立了分校。經過短短數年的發展,中正大學的學術水平已經居全國前列。依據1945年初的統計,中正大學在全國23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中,有教授78人排第13位,副教授45人排第3位。而

當下江西最好的大學南昌大學全國排名僅在70左右,與當時的國立中正大學相去甚遠。到1947年時,中正大學共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8個學系,擁有教師181人,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46人,講師17人,助教53人,在校學生規模在1000—1400之間。

九年的辦學歷史中,中正大學先後培養了6屆2000餘名的學生。他們遍佈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歐美等地。1949年江西解放,中正大學遂更名為南昌大學,後幾經演變學統為現在的江西師範大學所繼承。到1952年院系調整時,中正大學的根基被徹底肢解。1953年,南昌大學改為江西師範學院,僅剩師範專修科一個專業,全校才74位老師,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民國時赫赫有名的國立中正大學,落得如此境地,不禁令人扼腕嘆息,愁憤填膺。1989年7月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臺灣嘉義縣重新開校,延續至今。

高校的地位與當局者的重視程度密切相關。國立中正大學能有如此高的地位,與蔣介石、熊式輝干係甚大。蔣介石對江西有著特殊的偏愛,將南昌確定為國民政府第二首都,把廬山當做“夏都”,還在江西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新生活運動。在中正大學的籌劃、創建和發展過程中,蔣介石給予了諸多的幫助和支持,特地撥款200萬法幣作為辦學經費,為國立中正大學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財力基礎。早在1936年,蔣介石就建議在江西建立一所綜合性大學,並提出要以“中正”為名,特批100萬法幣作為辦學經費。到了1939年,蔣介石力排眾議堅決支持熊式輝在江西創辦中正大學,又特批了100萬法幣的經費。在蔣介石的鼎力支持下,原本只是省立的中正大學升格為國立,直接接受教育部的領導。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在江西泰和杏嶺成立,蔣介石特地為中正大學開學發去訓詞。他指出:“本校所欲造成者,非僅博通學術之專才,實為革命建國之幹部。”可見蔣介石對於中正大學寄予了殷切的期待,希望中正大學能夠實現其政治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蔣介石

國立中正大學創辦過程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主政江西十年的熊式輝。從1931年至1941年,熊式輝擔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為江西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中正大學的創辦,熊式輝居功至偉。熊式輝深感江西高等教育之落後,遂在1934年向蔣介石提出創辦一所綜合性大學的想法。但由於當時經費奇缺、師資難覓,加之以戰爭事繁,遂沒能辦成大學。1939年,熊式輝在重慶參加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時,再次提出建立中正大學的事宜,多方求助,教育部勉強同意在江西臨時籌辦一所政治學院。後熊式輝認為光辦一所政治學院,不能滿足江西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遂想徑直創辦一所綜合性的大學,以求讓江西擺脫“文化沙漠”的境地。經過熊式輝的幾次爭取,終於說服了蔣介石和教育部同意在江西成立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從籌辦到正式開學,熊式輝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到開學之前,中正大學已經初具規模,各項設施基本完備。校園設施雖然簡陋,但與當時西南聯大的臨時校舍相比,仍然有過之而無不及。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熊式輝(1893—1974)江西南昌安義人

大學的校長,對於大學的發展至關重要。正如蔡元培之於北大、梅貽琦之於清華、張伯苓之於南開一樣,胡先驌對中正大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中正大學創辦之初,熊式輝曾向蔣介石推薦七人作為中正大學校長的候選,分別是陳布雷、蔣廷黻、王世傑、吳有訓、胡先驌、何廉、甘乃光。最後贛籍學者胡先驌慷慨赴任,擔任中正大學的首任校長。從1940年到1944年,胡先驌任中正大學校長,為中正大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讓中正大學成為了飲譽全國的高等學府。後胡先驌因保護學生不受當局迫害,而於1944年憤然離職。胡先驌治校的主要貢獻如下:

第一、褪去政治色彩,走上學術正軌。國立中正大學建校之初,秉承“教育為地方行政服務”的理念,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胡先驌一上任就倡導自由辦學,努力擺脫政治因素,在他的主持下中大創辦了各級研究會、學術著作、學術刊物,學校步入學術研究的正軌,中大學術出版物之多,居全國高校前列。

第二、廣延社會名流、校外名師進行講演。胡先驌邀請了張治中、陳立夫、朱家驊、鄧文儀、熊式輝、蔣經國、吳有訓、陳嘉庚等人,來學校進行演講。

第三、採取“名人名校”策略。胡先驌先後請了蔡方蔭、俞調梅、戴良謨、張聞駿、葉青、王易、劉乾才等人擔任教授,保證了大學的師資水平。

第四、組建戰地服務團,為國紓難。1942年夏,日軍發動浙贛會戰,危及浙贛兩省。胡先驌組織了40多人的“國立中正大學抗日戰地服務團”,奔赴前線,參與到抗戰工作當中,進行宣傳、募捐、醫療救助等活動。

1940年到1949年

該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前有抗戰艱辛後有內戰紛亂,在不平靜的時代大背景裡,正大師生的勤勉奮進,使正大成功躋身民國一流學府的行列,為全國19所國立大學之一,並被譽為民國發展最為迅猛的國立大學,諸多學科均為民國時期學界之翹楚。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正大畢業紀念冊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新生註冊證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校徽

根據2009年對資管領域研究作調查的一篇期刊文章,國立中正大學在當時排名世界第15名,亞洲第7名。

回望歷史的煙塵,我們不該也不能忘記歷史上的國立中正大學。它書寫了江西高等教育的華章,達到了近代以來江西高教最高的水準,至今江西省內的大學都無法與之匹敵。

江西曾經的頂級“雙一流”高校—國立中正大學

臺灣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參考文獻

智效民:《大學之魂:民國老校長》,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年。

何友良:《熊式輝與中正大學的創辦》,《江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彭友德:《中正大學學術研究概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劉洪哲:《白鹿洞之夢:蔣介石與國立中正大學》,《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鍾健:《學潮與政治:以1947年國立中正大學“護校運動”為個案》,江西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12年。

彭友德:《國立中正大學始末概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