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宇宙的形成產生了思維,還是思維的產生構成了宇宙?

遇見H未來


我們現在所接受的哲學教育通常都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就是,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物質”的,思維也要有物質基礎,所以宇宙產生了思維。根據現代生物學、醫學的相關知識,雖然還不能準確地描述思維或者意識產生的原因,但是腦神經的運作與思維有關,這已經是很確定的事實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宇宙產生了思維,沒毛病。

其實這個命題已經存在了很久,從物質基礎的角度來看待,只是解釋方法之一。但是生活在17世紀的數學家、科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卻提出了一句響徹天地的名言——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這個人的背景就不用多說了,只要讀過有他出現的教科書,應該都不會否認他是個不世出的天才。

“我思故我在”的通俗解釋是:只有我思考的時候,我才能知道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我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

乍一看,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哲學。

不過,笛卡爾被尊為西方近代哲學之父,所以簡單把他的言論視為“唯心主義”流派是不對的。事實上,“我思故我在”代表的是一種懷疑精神,因為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證實自己意識以外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的老祖先說過“宇宙”,現代天文學家也說“宇宙”,我們每個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宇宙”,但是,這些“宇宙”所代表的含義都完全等同嗎?如果我說的“宇宙”不等於你所說的“宇宙”,那麼我們又如何能確定,是哪個“宇宙”產生了“思維”呢?

笛卡爾的本意並不是要去否認“物質決定意識”這樣一個論點,只是告訴我們,要對一切保持懷疑。說白了,就是“沒有定論”。假如現在我們突然和某個外星系的智慧生命形成聯繫,他們告訴在他們的視角下觀察“宇宙”的模樣,那麼我們只能聽完他們的轉述,靠腦補才能去想象,那麼這個“宇宙”,可不就是依靠我們的“思維”才形成的嗎?


分子美食家


當然是宇宙的演化產生了人類,人類的演化產生了思維。不可以倒過來說。宇宙是一個客觀存在,就算沒有人類的觀測,宇宙之中的外星人也在觀測宇宙,宇宙依然是存在的。

宋朝有一個大儒,叫做陸九淵,他曾經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這句話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是徹底錯誤的,是反科學的。我們不應該認為宇宙是從我們的內心裡長出來的東西,而應該接受宇宙的客觀實在性。

對於思維與宇宙的關係,笛卡爾也有一句話,叫:“”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認為,一個人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為這個人能思考。確實,思維是人類的本質,人類具有智能。到目前,一個人工智能也可以具有智能。所以智能不是人類特有的,而只是宇宙中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種智能現象是宇宙演化的產生,而我們不能倒過來說宇宙是智能的產物。

宇宙是空間與時間的組合體,宇宙的存在不依賴於人。時空是絕對的,這個是廣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與精神。當然了,時間與空間都依賴於人,都是相對的。當我們說宇宙的時候,我們其實指代的是時空。


瀟軒


宇宙的形成產生了思維?還是思維的產生構成了宇宙?思維是意識體的作用方式。我們的宇宙本體本源是一個宇宙意識能量體,或者說是我們物質宇宙的原始創始能量。宇宙整體是個巨大的能量體,宇宙的本質就是意識能量。所謂的物質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種形態。

當我們明白了宇宙的本體就是有意識的能量體這個道理之後,那麼,我們就知道,思維或者起心動念本身就是宇宙意識能量體的一種固有的運動方式。就像超弦理論物理學家提出的超弦理論一樣,如果超弦理論是正確的話,那麼超弦很有可能就是宇宙的原始創始能量,即宇宙意識能量的母體。超弦無時不刻都在以不同的頻率振動,振動的過程中同時同步產生了不同的量子元素,在量子基礎上又產生了電子、質子、中子、原子、分子等更大的物質構成,乃至整個宏觀世界的一切東西。宇宙的本體就像佛家所說的法身一樣,它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善無惡,沒有真假美醜是非等概念。但是因為它是意識性的東西,所以它會時刻產生諸多意念的波動,也就是思維,這些意念和思維,都是念生念滅,非常迅速,變化不斷。因此,由此構成的一切現象界,包括我們現在所謂的物質世界的東西都是變化無常的東西。如果把宇宙的本體比作一個真實存在的永遠存在的東西一樣,那麼,我們的現象界包括我們所謂的物質世界不過是隨著這個永恆不變的宇宙本體的意念而不斷變化永不停留的幻象。因此,佛家的不要執著於相,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是正確的。這個道理和我國儒家的易經的“變易”(即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原理是一脈相承或異曲同工的。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每個人的本體都是宇宙本體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本體就是我們每個人永恆不變的法身或者最原始的神識(靈體)。當然我們的肉體是屬於現象界的東西,是變化無常的。肉體是靈體的衣服,破了壞了就會被扔掉,換新的。這就是不斷的週而復始和生死輪迴。不僅我們人類自身在輪迴,宇宙內所有現象界的東西都在輪迴。


天地人是小阿彌陀佛


這個問題不但是個科學問題,更是個哲學問題,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辯證問題。

那麼,到底是意識源於物質,還是物質源於意識?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還是意識模擬出來的?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所以,肯定是先是宇宙的形成,然後才產生了思維。

而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所以,肯定是先是意識的形成,然後才產生了宇宙。

兩種觀點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而形成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然遇到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

我相信,隨著人類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這個問題終有一天能夠得到解決!


次維觀世界


你可以閉上眼睛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存在,你能感知到這個宇宙嗎?那麼地球人,外星人也都來想一下,如果沒有意識,你們能感知到這個宇宙嗎?一一你再睜開眼睛看一下,如果沒有這個世界,沒有這個物質的世界,能憑空誕生出人類的意識來嗎?一一千百年來,圍繞著物質或是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哲學討論越加激烈。世界上頂尖的哲學家倘且不能說服對方,如今網上這些只會背書的唯物主義書生,或幾個所謂的唯心主義大神們又能如何呢?既然物質和意識都己經存在,誰想輕易說服誰,也只能是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循環,而不能自拔。一一大自然或(天)只所以生出物質和精神這對雙胞胎來,你稍加註意,便可在曰常生活中發現,它自有妙用。物質和精神的完美結合,造就出了燦爛的人類文明。而整天陷入無聊旡用的辯論,甚至嘲笑漫罵的人低俗而不可取。我們作為平常人只應做好平常事。偶爾在網上曬一下觀點也是自取其樂,完全不需要當真。你既不能成為真正的哲學家,也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邀你看夕陽


唯心還是唯物,千百年來的哲學爭辯,自從科學從自然哲學中分離出來時,科學是唯物的,而走在科學開闢的道路上的我們自然都是唯物的,當然也還有唯心的。

物質決定了意識,而非意識決定物質。

科學發現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條自然規律是受人的思維影響的,它們都是客觀的自然規律,自始至終都存在於那裡。

有的人會搬出來“雙縫干涉實驗”,這並不能說明什麼,量子疊加態的坍縮到哪一種結果不受我們的影響,觀測不會改變規律。

宇宙自138.2億年前於能量的大爆炸中而來,純能量不斷地轉化為物質,物質由於引力作用與其它三種基本力作用而形成了星球、恆星、星系、星系群,直到20餘萬年前,智人出現了。

有人常問宇宙既然是大爆炸而來的,那大爆炸之前是什麼?當然,現代科學也有侷限性,但好在已經有理論去解釋它了,並且,這些問題終歸是要被科學解釋的,只是時間問題。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本回答由一枚遊戲科幻迷原創,感謝點贊關注,我們一起科幻想象、暢遊宇宙!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一枚遊戲科幻迷


這種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層面的問題了,牽扯到哲學,宗教甚至神學層面的東西,同時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碰撞!

科學是講究唯物主義的,從這點來說,宇宙產生了一切,先有宇宙,才有其他。

一方面,宇宙的概念就代表了所有的所有,思維當然也屬於最後的移一部分,在宇宙誕生“之前”沒有任何存在,也不可能有思維!

同時,思維是高級生命,尤其是人類獨有的東西,最起碼,思維是在生命產生以後才出現的!

在宇宙誕生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沒有生命的出現,自然也不會有思維存在,但沒有思維的宇宙仍舊真實存在著,宇宙的真實存在不會受任何形式的思維影響。

而我們的思維只是對真實存在的宇宙的感知和理解,同時不同物種對宇宙的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比如在人和狗的眼裡,所見到的宇宙並不是一樣的,但人和狗看到的都是真實的宇宙!

當然,在哲學上也有“我思故我在”這樣的觀點,不能說這樣的觀點就不正確,只是這種觀點是非科學的,但有一點,科學並不等於正確,而非科學並不等於不正確!

您的觀點呢?


宇宙探索


精神是思維的現象,思維是精神的基礎;思維是意識的現象,意識是思維的基礎;

思維是化學反應的現象,化學反應是意識的基礎。

萬物演化之“文化”(一):萬物演化過程

文化是精神的集合體,沒有精神上的嚮往,就不會有文化的存在。當精神的嚮往達到信仰的程度時,就會出現強勢文化。在強勢文化面前,個體無足輕重,個體成了群體的一部分,個體為了群體延續可以犧牲一切。“士為知己者死;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等說的都是強勢文化必然出現的現象。

文化,文而化之。文即人文,文即紋,紋即條紋,條紋即紋理,理即禮,禮即規矩。文化即以規矩化之。化是改變、變化,是以規矩慢慢影響人的內心,把規矩紋到人的心裡即是化。動物也有規矩,但這規矩只是基因內置和後天的行為,沒有明文(含文字和語言)規定的成份,只人可以做到明文制定規矩,這就是人文。

文化是群體的人格,精神是個體的人格,精神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精神高度發達的自然現象;思維是精神的基礎,沒有思維,精神就不存在,精神是思維高度發達的自然現象,思維是動物的內在屬性,越高級的動物思維越發達;意識是思維的基礎,沒有意識無從思起,思維是對意識的深度加工,思維是意識高度發達的自然現象,意識是生物的內在屬性;意識只是化學反應自然現象,沒有化學反應就沒有意識,化學反應是物質存在是必要條件,沒有化學反應物質就無法生成,化學反應是分子的內在屬性;化學反應要以物理感應為基礎,沒有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感應就形成不了原子,沒有夸克之間的感應,就形成不成中子、質子,化學反應是物理感應在力的作用下的自然現象。

為什麼會有物理的感應呢?是否存在更底層的規律?夸克有沒有可以只是一個螺旋場呢?有沒有可能萬物都是螺旋場呢?夸克有沒有可能是由幾個更小的螺旋場結合而成的呢?引力、斥力、強力、弱力是否是螺旋場的自然現象?螺旋場是否是自旋的自然現象?自旋是否是萬物的屬性?時間是否是自旋的起點?

宇宙否是分形的?因為分形就是極簡,分形更穩定,分形是矢量的。如下圖

時間是否是宇宙唯一的變量?時間是四維的,萬物只存在於四維中。在四維時間中三維的空間才能存在;在三維空間中二維的方向才能存在,在二維中一維的距離才能存在,在一維中那個點才存在。

萬物從無限小的點—>自旋(力)—>場(力)—>量子(感應)—>原子(感應)—>分子(反應)—>生物(意識)—>動物(思維)—>人(精神)—>群體(文化)



青描思維


這個問題可以用另一種說法代替即:宇宙創造了意識,還是意識創造了宇宙?

這個問題其實是屬於哲學範疇的。歷史上關於世界本體的論調是有很多種。說到本質,不外乎就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等學說。這些都是對世界本質的探討的理論,想要全部弄清楚,徹底弄明白,估計得花很長時間。下面筆者用比較簡潔的語言來描述一下什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等,只要把這兩者弄清楚了,題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什麼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通俗簡單的來講,就是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強調物質第一性,精神(意識)第二性。

在歷史上唯物主義又分為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那這三者又有什麼區別呢?樸素唯物主義其實是唯物主義的初始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一種或者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在古代中國,五行這說中金木水火土就被視為世界的本原。樸素唯物主義主要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嚴謹的邏輯體系第實驗驗證。


機械唯物主義是指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猶如各種零件組成的機器,不會變化。機械唯物主義的代表有:費爾巴哈,培根和赫里科斯特。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他們是相互影響和相互關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代表有: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我們中國自開國以來,一直都是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在目前看來,這是對世界本質的唯一正確的理論。

什麼是唯心主義

與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精神(意識)的,意識決定物質,強調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唯心主義也同樣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唯心主義,一種是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物質世界和人類產生之前,就獨立存在著一種獨立精神(理念,絕對精神,絕對概念),這種客觀精神在其發展中,產生了物質世界。因此客觀精神在先,是物質世界本原,是第一性的。客觀唯心主義代表有中國的朱熹,他認為精神上的理是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性的“氣”是“理”的派生物。主張“理在氣先”。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先於物質世界存在的客觀精神為“理念”,認為只有“理念”才是世界的唯一的真實。黑格爾將客觀精神稱作為“絕對精神”或者“絕對觀念”,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等一切事物都是絕對精神在運動變化中的外化,和體現。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主體的心靈,如感覺,意識,經驗和觀念是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主觀精神所派生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有王陽明,陸九淵和貝克萊。在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看來,世界依賴於內在的心靈的感知,所謂心外無物就是這個意思,王陽明通過格物致知明白了心的道理,又經過龍場悟道最終明白了世界和心的關係,悟到知行合一的思想。

王陽明說:“不見花時,花與汝同歸於寂,見到花時,花的顏色一時便鮮豔起來。”這句話就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好了,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大致瞭解了物質宇宙與人的意識的關係。唯物主義的侷限性在於物質如果真的是獨立於意識存在的客觀實體,那麼物質又來自於何方,難道物質是無中生有的?這顯然不符合現代科學理論。唯心主義的侷限在於,如果意識是決定物質的存在,即意識可以改造物質,可是現實科學中從來沒有發現過意識可以改變物質的實例。沒有實驗驗證,一切都是空談。

所以說,意識創造了宇宙還是宇宙創造了意識,暫時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從筆者的個人觀點來看,唯心主義比唯物主義要靠譜一點。也就是說,意識創造了宇宙可能我更大一點。但是在目前看來,唯心和唯物都不是絕對正確的理論。也也是無法辯駁的事實!



科學與歷史愛好者


你這個問題,直接問到了哲學最本質的問題: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了物質。



最早的時候,唯心論是人們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意識決定一切,人是宇宙的中心。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唯物論逐漸佔據了上風:認為物質決定一切,物質決定意識。再後來,又出現了辯證的唯物觀,認為事物都有兩面性,即“矛盾和統一組成”,成為了近代哲學的代表思想,被廣泛接受。其實,哲學的思想和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科學認識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哲學思潮。唯心論就是在古典神學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而唯物論就是在牛頓經典力學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而辯證法則是在近代物理學的觀念下發展起來的。

如果根據目前的科學認識,顯然是物質決定了意識,有物質才有意識。所以,給於題主的回答就是宇宙決定了思維。



但是,隨著現代物理學的發現,特別是量子現象的發現,似乎表明物質並不一定決定意識,思維並不一定是宇宙產生。思維也可以決定物質。

特別是單電子衍射實驗發現,人們的觀察參與了電子的運動。在你不觀察電子時,電子似乎一下子通過了兩個小孔,自己和自己形成干涉。但是,當你試圖觀測電子到底通過那個小孔時,電子就會選擇一個固定的小孔通過,干涉條紋消失。也就是說,我們對電子的觀察,直接決定了干涉條紋是否能夠形成。這個有點類似薛定諤的貓,在我們未對貓觀測的時候,貓處於生與死的疊加態,而我們一旦觀察,貓的狀態就會完全確定。總結起來就是,在我們未對物質觀察之前,物質處於量子的疊加態,狀態未知,有多種存在可能。而我們一旦觀察,把意識參與其中,這種量子疊加態的波函數就會坍塌,變成一個固定狀態。也就是說,是我們的意識,導致了物質狀態的最終確定。



所以,有科學家指出,我們所見的宇宙之所以是這樣,其實就是我們觀察的結果。在我們沒有觀察到的地方,宇宙的狀態是不定的,是混沌一片的,類似於薛定諤的貓,即“生”又“死”。

更為激進的科學家則甚至指出,我們的宇宙來自於一群“玻爾茲曼大腦”的觀測形成。這種玻爾茲曼大腦是宇宙自發產生的,它們存在的時間極端,憑空出現在宇宙各種,但是,它們卻也具有思維,可以對宇宙進行觀察,於是,我們的宇宙就形成了,這也是玻爾茲曼大腦的恐怖之處。



總體來說,我更相信意識和物質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不是單一的誰決定誰的關係。

好了,喜歡我的回答,關注一下吧,總有你想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