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與品質 規劃年會書寫城市發展的“詩與遠方”

共享与品质 规划年会书写城市发展的“诗与远方”

共享与品质 规划年会书写城市发展的“诗与远方”
共享与品质 规划年会书写城市发展的“诗与远方”

杭州日報訊(文/記者 鄭暉 孫磊 齊航 徐墉 攝/記者 李忠)大潮起錢塘,盛會邀共襄。

昨日,來自國內外的近萬名規劃建設者,齊聚“真山真水園中城”的杭州,一同開啟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最高水平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

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在三天的會期當中,與會各方將聚焦“共享與品質”展開一場頭腦風暴,系統地交流一年來在全國城市規劃研究、規劃管理、規劃設計和規劃教育等領域的最前沿、最新鮮的經驗和成就,研究新趨勢、挖掘新亮點、探索新模式,以思想共鳴引領變革方向,推動城市規劃領域交流合作、研討解決重大問題、推動科學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發揮更積極的現實效應。

建築大師艾里爾·沙裡寧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2001年,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曾來到杭州,如今再次相遇,一個嶄新的杭州,已經緩緩展開:“擁江發展”、之江文化產業帶、改善大循環、智慧贏發展……杭州以規劃之筆,圍繞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這一目標,修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大力推進“六大行動”,加快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打造屬於杭州自己的“詩與遠方”。

大氣開放、兼容幷蓄;精緻和諧、回味悠長。湖城相擁、古今共存的杭州,正把這樣的人文精神、城市情懷融入到這座城市規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融入到每一個城市發展的細節中去。正如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在開幕致辭中所言,“規劃引領城市科學發展。杭州始終堅持高起點謀劃,注重特色化發展,突出組團式形態,著眼網絡化格局,體現生態化要求,推動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發展藍圖不斷擴大、發展面貌不斷更新,為世界名城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品質與共享緊密相連,提升品質是為了更好地共享,而共享的實現又促進了品質的提升。從協同和分野、人文和自然到生態拓展和景觀構築、多元合一和一體多元,在大會專題報告頻頻出現的詞語中,我們能感知到,中國的建設者們在歷史的浪潮中,追逐人們的幸福時刻,感受澎湃的激情,在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轍裡,見證、規劃和書寫神州大地的狂喜與溫婉,勃興與升騰,繁華與優雅,光榮與夢想。

以高質量設計和營造提升城市品質 以廣泛深入共謀共建共治實現共享

黃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

用品質來要求城鄉人居環境,是新時代的高質量標準。共享是共同分享,不僅要求公平和平等地享用公共環境和服務,更應廣泛深入共謀共建共治的結果,是國家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共享與品質的新時代,對城市規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注重城市建成區存量的改造提升和利用。面對存量,需要用繡花般的設計和營造,需要共謀共建共治,需要探索適應城市存量改造的方法。二是注重城市公共空間和環境的整體規劃設計和營造。城市公共空間是體現城市品質的窗口,是體現城市市民共享的空間。我國的城市公共空間不少,但是質量不高、使用效率不高,還是城市治理亂象生成的地方。為此,城市公共空間和環境的提升需要統籌、整體、系統地進行頂層設計。三是注重新技術帶給城市生活、運行、管理的鉅變。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數據、智能化正對城市生活、運行和管理產生重大影響,要利用好新技術,探索更加綠色的方法和技術,提高城市品質。四是倡導參與城鄉社區“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實踐。通過制度設計,鼓勵和推動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師走進城鄉社區。

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的重要作用。抓住共享與品質,是城市規劃工作者對時代的承諾,也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一環。

落實新發展理念

以規劃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

徐立毅 杭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城市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搖籃,是不斷成長髮展的生命體。近年來,杭州堅決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指示要求,不斷深化對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我們深刻認識“城市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建設對城市發展具有根本性影響”“城市是自然發展和歷史發展的產物”“城市有機更新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城市化必須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切實以規劃為引領,積極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

近幾年杭州城市發展實踐中,我們重點推進五個方面工作,推動了城市特色進一步彰顯、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城鄉發展進一步協調。一是規劃引領城市戰略轉型,努力通過空間佈局、發展要素佈局,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二是規劃引領創新生態構建,著力探索政府推動創新發展的方法路徑,推動城市產業升級。三是規劃引領文化傳承發展,讓千年古都神韻與現代都市風采同城輝映,彰顯城市特色韻味。四是規劃引領生態保護治理,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五是規劃引領共建共享共治,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升公共服務品質。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杭州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加快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全面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

居民視野下的宜居城市

張文忠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副主任

人,是城市發展最核心的內容。一個城市是否宜居,首先要考慮這個城市是否安全,這種安全更多是應急避難、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問題。其次,要考慮城市生活是否便捷,比如就醫、就學、停車、步行環境等問題。再次,就是生活的環境是否良好,比如霧霾、公園綠地等問題。最後一個是城市的人文環境,也可以說是城市的“精氣神兒”。

宜居城市建設中,要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對於公共服務而言,不同區域的城市,需求也不相同。一線城市需要的是公平性問題;二線城市更多是質量的問題;三四線城市更多是供求不足的問題。

城鄉空間要“新舊共生、和而不同”

常青 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保護城市的歷史遺存,不是狹義的保存,而是更加廣義的修復、修繕、翻建,以及微更新。我認為,歷史環境的再生,應當是“新舊共生,和而不同”。

在杭州就有這樣的案例。高新區(濱江)長河鎮歷史悠久,從南宋至今,該地形成了以來氏家族為主的風土聚落。我們修補的辦法是:把機理完全按歷史保留,同時整理地景,梳理道路,保留建築最寶貴的部分,修復老街和九廳十三堂;新的部分,就按現代風土建築的做法,用黛瓦粉牆來恢復記憶。現在,這裡成了杭州有名的歷史街區之一。

新時代的城市規劃,要處理好保存、修復、翻建、加建和新建之間的關係,在歷史環境中處理好存真和續新,通過“得意忘象”向創新境界邁進。

城市規劃要實現智慧的傳承

王樹聲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副校長

中國具有優秀的城市規劃傳統。我們曾梳理1400多座城市、6000多幅城圖和10000多篇歷史文獻,發掘出設計經驗3700多條——從國家治理到區域秩序的構建,從城市規劃設計到城市風景營造,從適應地域氣候的規劃實踐到結合自然工程技術創造,都已經形成了鮮明的“中國智慧”:人工建設要遵照呼應山水秩序而進行,形成“天造地設之巧”。

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城市建設進入了新時期,新時代不僅要有物質空間建設成就,還要有這個時代的文化空間。今天的中國城市,應該用什麼樣的文化要素去涵養,城市如何為文化建設留出空間,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回答的問題。

碧水藍天是城市共享的生態產品

王金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的老家在浙江武義,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曆史的傳統村落,水系從山的最高處流淌到最低處,從每一戶人家經過,這是一種很獨特的回應。在城市,我們也有很多類似的優質生態產品,可以更好地利用開發出來。

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產品,是最稀缺的公共產品,不僅影響我們當代人的福利和健康,而且持續影響子孫後代。我希望同年輕的城市規劃師一起,推進城市規劃創新和轉型,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城市生態、健康、低碳、宜居和可持續發展。

健康城市需要以人為本

宮鵬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城市是:能夠通過不斷完善公共政策,營造自然和社會環境,從而使居民在完成各種生活目標和實現自己潛力方面更能相互支持的城市。

2016年,我們曾做過一個報告,題目就是“中國的健康城市”,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有了一番系統瞭解。我們認為,城市化帶來了一系列的健康挑戰:由於生活方式改變,慢性疾病的負擔在增加,新發傳染病有所抬升,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醫療支出不斷上漲,健康的均等化也還未實現。

我們也建議,優先從城市規劃入手,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並同時增加公眾的參與、促進跨部門的協作、制定地方目標並定期評估進展,還要增加健康城市的教育和研究。

山水格局蘊含當代新價值

楊保軍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從古至今,山水城的空間格局,一直是理想的人居環境基礎。我們在杭州開會,不妨回顧一段歷史:曾經的杭州“市長”蘇東坡,給朝廷上書,建議對西湖進行疏浚。他說,西湖有五個功能——養魚、飲水、灌溉、助航、釀酒,並直言“使杭州而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眉目”二字,其實是從文化旅遊的角度來思考了。正是有了蘇東坡,天下湖泊雖多,但是沒有超過西湖的。

山水城市是理想的人居範本,而園林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一,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蘊含著當代的新價值。保護傳承並不是號召復古,我們反對一味地仿古,而是要從中汲取智慧、助力今天的創新,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彰顯中國文化的持續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