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渡江,白崇禧给李宗仁出了什么主意?

历史挖掘


1949年4月21日,中共军队强渡长江。下游从江阴渡江,国民党江阴要塞官兵举行战场起义,南下大军顺利渡江;上游解放军从芜湖以西大通、青阳一带强渡,此处国民党守军力量较为薄弱,大军登陆后或降或逃,解放军如入无人之境。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南自江阴,北至芜湖,以钳形攻势向南京逼进。

百万雄师过大江

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顾祝同等国民党高级官员和将领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南京无法固守。这时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白崇禧提出了一个建议,他对固守武汉及西南地区颇有信心,主张放弃京沪两地,将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的部队转移至浙赣线和南浔线,与华中白崇禧部互为犄角,以固守湘赣,防止解放军进入西南地区。

李宗仁与白崇禧

实事求是地说,从军事层面看,白崇禧这个主意是可行的,起码可以阻挡解放军的攻势。李宗仁同意这个建议,何应钦和顾祝同也极为赞成,认为这是今后唯一可行之路。但众人还是担心蒋介石那里通不过,于是决定一起赴杭州面见蒋介石,争取他的同意。

白崇禧害怕蒋介石掣肘,临行前对李宗仁说:“你应该趁机向蒋提出,蒋、李二人只能择一人领导政府,蒋先生既然已经下野,应将人事权、指挥权和财政权全部交出。”李深以为然。

22日早上,李宗仁等乘三架专机飞往杭州,与蒋介石在杭州航校见面。关于这次会面,史称杭州会议,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航校会客室谈了几个小时,根本没有形成任何计划和文件,蒋介石也只是口头上表示支持李宗仁,绝不背后掣肘。

就职典礼上的蒋介石与李宗仁

但蒋介石只是应付李宗仁,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弃权力,一直遥控指挥前线各主要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李宗仁无法再继续干下去了,南京失守后,李先去桂林,再走美国,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也随之瓦解。


民国年间那些事


白崇禧足智多谋,号称军中诸葛。1949年解放军决定渡江作战时,他献计代总统李宗仁放弃长江防线,保存实力,退守西南,以观时局。可此时的李宗仁是光杆司令一个,有职无权。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部他根本调动不了,汤只听蒋介石的指令,按照蒋介石的军事布署,将75个师约45万兵力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一带防线。所以,此时精明的白崇禧再有什么锦囊妙计也无济于事,白崇禧的战略意图根本无法实现。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遭到歼灭性打击,国民政府败局已定。军事上的溃败,令美国对蒋介石大为不满。美国有意弃蒋扶持李宗仁上台挽救危局。此时,白崇禧连发二电致蒋介石,希望蒋下野促成国共和谈。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元旦公告,表示“个人进退出处无所萦怀,一切取决于国民之公意”,首次表示同意下野。

蒋介石表面同意下野,下野之前他加紧布署了人事安排,在要害部位安置亲信心腹,以牵制李、白。任命朱绍良为福建省政府主席;方天为江西省政府主席;薛岳为广东省政府主席;汤恩伯为京沪警备总司令。安置就绪后,1月21日,蒋介石发布公告,宣布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


李宗仁上台,徒有虚职,处处受制。党政军大权仍然掌握在退隐老家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手中。而因为府院之争,1949年1月,行政院在院长孙科的率领下迁往广州,形成一国三公的局面,李宗仁徒有代总统之名,孤守总统府,却手无寸权,面对的是一个棘手的烂摊子。

所以,在渡江战役时,白崇禧的退守西南的建议虽然得到李宗仁、何应钦等人的赞同,可是李宗仁根本没有指挥力付诸实施,没有蒋介石的首肯,台前的傀儡李宗仁寸步难行。

和谈破裂后,百万大军强渡长江,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溃不成军。

桂系主力在鄂、湘、桂地区被歼,残部退入越南。而大半辈子亲密合作、共同进退的李宗仁、白崇禧最终也分道扬镳,李宗仁以治病为由流亡美国,1965年回归祖国。而白崇禧随蒋赴台,晚年郁郁暴毙而终,死因不得而知。


岁月是一条河流


按照张发奎回忆录里的说法,在1948年国军的重点进攻失败之后,共军转入全面反攻,形势就已经明朗了。当时,包括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张发奎等西南地方势力,都普遍认为,长江以北肯定是守不住了,接下来能够争取的最好结果就是划江而治。

从他们的角度看,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阻力就是蒋委员长。只要蒋委员长一下台,就什么都好说。所以,他们私下串联密谋,达成的共识就是赶委员长下台,李宗仁从副总统转正,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长,张发奎这时候虽然已经没兵了,但认为自己懂军事,可以给李白在军事上出谋划策。

他们当时的想法是,淮海战局也已经无法挽回,但西北马家军和胡宗南还是有优势的,长江下游还有江防的四十多万军队,白崇禧在长江中游也还有二三十万人,加起来也有一百五十万人到两百万人的军队。因此,只要经营得当,还是能够形成一道有战斗力的防线的,就可以作为和共军谈划江而治的资本。

李宗仁此前在北平单位行辕主任,和当时正在燕京大学当校长的司徒雷登往来比较多,后来司徒雷登当上了美国驻华大使,李宗仁就借这层关系,试探美国是否支持他们逼宫,让蒋委员长下台,改由他们来争取和平。美国此时的重心在欧洲,把中国的事情交给一个对政治并不熟悉的司徒雷登,就已经能说明问题,所以就同意了李宗仁他们的打算。

得到美国的认可后,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张发奎这些人就积极活动,加上东北已经完全被解放,国大的东北代表跑去总统府哭闹,委员长只好同意下台。但委员长还是要棋高一着的,下台的时候说的是他暂时下野,李宗仁只是代总统。而李认为,宪法根本就没有代总统这么一说,也不存在暂时下野这回事,既然总统下去了,就没有再上来的道理。副总统既然已经转正,就是堂而皇之的总统,不存在暂时代理的情况。

所以,李宗仁上台之后,就以和平为号召,派代表和共军谈判。谈判的情况众所周知,共军根本没想过划江而治的事,所以开出的条件就是要李宗仁他们无条件投降。李宗仁无法接受,所以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这就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国军千里江防被一举击溃,汤恩伯率军退守上海,掩护委员长转运物资到台湾,西北方面,胡宗南也向西南撤退。

这时候,四野大军南下,白崇禧要在武汉周围组织会战也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继续后撤。但也是在这时候,白崇禧看清楚了局势,委员长的嫡系中央军根本就无意和桂系共进退,他们也指挥不动,所以,靠谱的办法还是跟之前一样,退回西南老巢,依托西南的高山深谷地形,发挥桂军擅长山地战的优势,准备持久抵抗。

但这时候国军的情况很混乱,南京政府先迁广州,再迁重庆,从广州迁到重庆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是委员长在指挥了,其他人根本不听李宗仁白崇禧招呼。所以,李宗仁作为代总统,实际上并没有到重庆去履职,而是在广州观望形势。而国军各个战场上的残军败将也在纷纷退往西南,准备冲走抗战的老路,都到西南来养精蓄锐,坚守待变。

白崇禧率长江中游的三十多万国军先从四野的攻势中跳出来,退到长沙,程潜陈明仁又想起义,差点就把白崇禧也抓住当作送给共军的见面礼,白崇禧只好继续南撤。但桂军才退到衡阳宝庆一带,就被解放军的迂回切断退路,完成了战略包围。实际上,当时深入敌后的只有丁盛的一个师,但桂军这时候人无斗心,士无战意,只想着跑,一看到归路有共军猛烈阻击,就已经慌了神,最后被解放军在衡宝战役全部消灭了。

客观来说,四野推进到湖北后,就已经分三路推进,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希望在武汉周围消灭长江中游的白崇禧集团。这时候桂军不仅在士气和战斗力上,就是在数量上,也已经处于绝对劣势。这种形势下,如果白崇禧集团真的退入西南,以西南的地形来说,解放军要围而歼之,是不容易的。而且,西南地区即便是在解放后,剿匪工作也持续了很长时间,也能说明西南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


萧武


如果白崇禧联合宋希濂,正面对抗,侧面迂回,湖南战事还可以延缓。但是宋希濂怎么能相信白崇禧呢?

如果白崇禧聪明一点,淮海战役就应该侧击中野,解黄维之围。

更早一点就应该靠近徐州,助杜聿明决战徐州。

不过蒋介石不肯把嫡系主力交给白崇禧,还让草包刘峙指挥,可见嫌隙之深了。

内部如此,怎么能不失败?蒋和李白不是携手一致对敌,反而是一个处心积虑消灭而后快,一个是想方设法取而代之。李宗仁政治上只是反蒋的人们的看重,不是他们的依靠。他们最高的目标就是割据一省为王。

李白仅仅是一个军事集团,而不是政治集团。却要干政治集团要做的事。


天明遥遥山海关



1948年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美械精锐部队消失殆尽,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实力派趁机向蒋介石逼宫,1949年1月12日,蒋介石发公告宣布正式下野,归隐老家浙江宁波奉化,由李宗仁代行其职。不过,深谙权谋的蒋介石一边辞掉总统之职,一边又挂起了国民党总裁的牌匾,实际上仍幕后掌控着100万中央军嫡系部队和财权、军权、人事权,做起了“太上皇”。李宗仁这个代总统是个有职无权的“虚君”,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权力。



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后,他妄想依靠仅存的一百多万军队和我党划江而治,他也发现国民党的中央军根本不听他的调遣,而老蒋的心腹汤恩伯早已经开始了长江防线的排兵布阵。在这个时候,李宗仁唯一能指挥的只有自己桂系的二十多万人马。 在此背景下,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政府时任国防部长白崇禧向李宗仁进言,依靠桂系20万军队,退守大西南地区和武汉,以待时变。同时,让汤恩伯领导的中央军退守杭州—南昌—九江一线,以形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



老蒋认为他精心构筑的长江防线却在一天便被解放军全线突破,渡过长江后的解放军之后席卷东南诸省。不久解放军便向西南进军,而李宗仁的桂系也被四野所消灭,李宗仁在失去军队后,他也丧失了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之后离开了大陆去了美国。

白崇禧则追随了老蒋去了台湾,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这个小诸葛,晚年居然暴毙家中,原因耐人深思。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批评,指正,多谢关注、转发。


美丽青春您真痘


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是桂系军阀,曾多次联合其他军阀逼迫蒋介石下野,可以说他们与蒋介石的恩怨很深。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之后,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都放下了个人恩怨,团结一致坚决抗日,从这点来说,他们还是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后,不过他们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特别是在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越发彰显出来。



国民党内部处处都有李宗仁与蒋介石的斗争,许多人都能闻到浓浓的火药味。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李宗仁没有支援蒋介石一兵一卒,坐视中央军与解放军打得热火朝天。不仅如此,他阻碍其他军阀势力帮助蒋介石,从这点来说,李宗仁为我军解放战争的胜利间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中央军精锐基本损耗殆尽,蒋介石也飞往台湾,因为他知道此时已经没有力量和解放军一争高下,当时中国依旧还有实力的军阀便是李宗仁与白崇禧。白崇禧不愧号称军中诸葛,他给李宗仁出的主意就是退守西南,目的很明显,他们依旧想要过从前一样的日子。很明显这次他们的如意算盘打空了,他们面对是人民解放军而不是国民党的中央军。

大西南随后就被解放,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几十万桂系部队也被消灭。李宗仁自知如果去台湾蒋介石必不会放过他,因此他飞往美国养病,从此退出了政治斗争。而他的老搭档白崇禧不听劝,执意前往台湾,白崇禧仍然对蒋介石存在幻想,结果在台湾落了个死得不明不白的下场。


麦地传奇


解放军渡江,白崇禧主张放弃南京、上海,把汤恩伯的主力移至浙赣线(杭州至南昌)和南浔线(南昌至九江),与华中部队约四十万人成为犄角,固守湖南、江西,防止解放军攻入西南。也就是说,白崇禧对防守武汉及西南半壁江山尚具一定信心。

李宗仁、何应钦、顾祝同均表赞同,但是,大家都知道,如果退居幕后的蒋介石不同意,一切方案全是空谈。于是,白崇禧建议李宗仁:"你应乘此机会向蒋先生明白提出,蒋、李二人只能择一负责领导政府,以期统一事权,而免拖泥带水!蒋先生既已引退下野,应将人事权、指挥权和财政权全部交出。"



1949年4月22日,李宗仁等人飞往杭州见蒋,"你当初要我出来,为的是和谈。现在和谈已经决裂,南京马上就要失守,你看怎么办?"蒋介石客气地说:"你继续领导下去,我支持你到底,不必灰心!"李宗仁不便说破,只好直言:"你如果要我继续领导下去,我是可以万死不辞的。但是现在这种政出多门、一国三公的情形,谁也不能做事,我如何能领导?"蒋介石当然心知肚明,但也不愿正面回复,反复强调"不论你要怎样做,我总归支持你"。

事情明摆着,蒋介石不可能放权。解放军渡江后,白崇禧又这样建议李宗仁:"既然蒋先生不肯放手,处处掣肘,倒不如由我敦请他重新出山,主持大政,俾卸仔肩。"李宗仁立马否决,"此事万不可行。现在已是宪政时期,吾人必须维护宪法的尊严。今蒋氏已引退下野,即为一介平民,若不经国民大会的合法选举而私相接受,由我劝他复任总统,则我将为千古的罪人"。



因此,白先勇先生近年不止一次解释说:"我父亲有时候也是夹在蒋、李中间,不知如何是好。"由此可见,此话确有一定道理。

关于新桂系总有说不完的历史,不妨列个书单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深入阅读。《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十自述:黄绍竑回忆录》(岳麓书社)《黄旭初回忆录》(台北秀威出版社)《新桂系纪实》(广西区政协文史委)。如果能把这些书都看了,任何新桂系的问题一定难不倒你。



冯杰


白崇禧妄称小诸葛,给李宗仁出的出主意实在是太有失水准!

1949年,桂系军阀终于引来最后的辉煌,蒋介石宣布下台,李宗仁接任总统。

然而,李宗仁这个总统是假总统!蒋介石下野却不交出权力,在溪口遥控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李宗仁的任何政令军令没有蒋介石的认可根本不能推行。

李宗仁大呼“我要当真总统!”身边人善意提醒——李总统,别逗了,你连侍卫秘书都是蒋先生的人!李宗仁无奈!

白崇禧也是在国民党这个腐朽落后却互相吹捧的圈子里受毒害太深了,居然自命不凡到认为桂系实力可以做到割据一方。

于是,白崇禧向李宗仁建议,固守长江,和共产党划江而治,然而百万雄狮过长江,长江防线瞬间崩溃,白崇禧的第一招破灭了。

白崇禧于是退而求其次,要求固守西南,割据一方,学蜀汉。没想到,新中国成了当月,衡宝战役爆发,桂系第七军在内的5万主力被团灭。李宗仁逃亡美国,白崇禧坚持一段时间后逃往台湾。

渡江战役前的白崇禧有什么高招呢?

无非就是划江而治或者割据西南这些老调重弹,这个白崇禧真是没有诸葛亮的智慧啊!

桂系军阀,在抗战期间长期驻扎大别山,实际控制安徽省。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桂系军阀始终没有找到刘邓大军的命门所在,被耍的团团转。更重要的是白崇禧在率领30万大军围剿刘邓大军时,被粟裕所击败,并没有吸取到什么教训。

桂系军阀准备割据西南,面对的对手更是从东北打到西南的林彪元帅,一个青树坪战役胜利一下子让白崇禧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随后就是钢七军覆亡,广西全境被占领。

白崇禧在战败之后逃往台湾,被接触职权、长期监视软禁、最后不明不白死掉,也是悲催。而李宗仁当初劝他不要去台湾,他偏要去,估计之后的几十年就在悔恨中度过了。

白崇禧这样的草包,也配叫小诸葛,可见国民党军队真的是没人可用了!


历史知事


其实想都不用想,白崇禧肯定给李宗仁出的是馊主意,白崇禧劝李宗仁放弃长江防线,退守西南。

白崇禧这个人军事指挥才能是值得肯定的,从北伐开始就是桂系的智囊,在台儿庄会战以及昆仑关会战等都具有良好的表现,但是,白崇禧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格局太小,政治方面能力太差,他晚年在台湾死的不明不白也和此有关。

白崇禧、李宗仁与蒋介石

讲白崇禧和李宗仁,其实也离不开老蒋,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蒋、李、白在一起那就不止是一出戏了。

都是长江后浪变前浪,桂系和粤系在革命时期就和孙中山捆绑在一起,尤其是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更是击败旧桂系成为西南一霸,蒋介石则在广州国民政府中一骑黑马杀出,1926年蒋介石联合桂系、粤系以及新桂系组成北伐军。

新桂系和蒋介石的这次合作,开启了双方新的篇章,结果北伐刚刚结束,新桂系就联合汪精卫把蒋介石第一次干下野,老蒋复出完成第二次北伐之后就和新桂系大打出手,把新桂系撵回了广西。

抗战爆发后,蒋桂达成合作,抛弃前嫌,共同抗日,新桂系在抗战中也急剧发展自己的势力,整个抗战的过程,也是老蒋削弱地方军阀的过程,北方军阀包括东北军、西北局残余等都被收编,其他地方军阀也都削弱的差不多了,只有桂系得到了发展。

到抗战胜利后,新桂系已经成为国民党中央军之外的最大军事集团,但是白崇禧这个人害怕老蒋成功后把他们桂系给裁撤了,因此在解放站长中不但不帮蒋,还处处给蒋使绊子,三大战役中,新桂系基本没怎么参与,包括宋希濂兵团想援助都被白崇禧截住。

白崇禧促使蒋介石下野

在白崇禧看来,我就是要搬倒你老蒋,换我们桂系上去比量比量,你们中央军不行,我们桂系可以。李宗仁相对来说还能有点大局观,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啊!但是,白崇禧此时就有点上头了,基本谁的话都不听,非要搞倒蒋介石。

在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的嫡系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后,这个时候新桂系的军事力量成为国军的重要力量,老蒋也打算好了撤退台湾的准备。

这是,白崇禧发难,为了获得美国人的支持,必须要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老蒋没有办法,只能宣布下野,这是老蒋第三次下野,也是被新桂系第二次整下野,因此对李、白二人是恨的牙直痒痒。

渡江战役前白崇禧建议李宗仁退守西南

到渡江战役之前,国民党集结了70多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助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但是当时两军军事已经不成对比,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经发展到四百多万,想要击溃国民党军队更是易如反掌。

但是老蒋还是不甘心,国军主力虽然溃散,但是各地方还有将近150万兵力,如果能够在长江阻止解放军南下,还能为老蒋赢取一些时间。

白崇禧深知此时已经无法打赢解放军,因此提出了和谈,并且划江而治的企图,遭到拒绝后,白崇禧又建议李宗仁退守西南。

实际上这就是白崇禧格局太小的原因,他看到老蒋退守台湾,因此也幻想利用西南天险割据一方,继续做自己的军阀,和老蒋分庭抗礼,白崇禧只看到长江守不住了,却看不到西南更守不住,解放战争不同于抗日战争,所有的后方都不是国民党的后方了。

而且长江防线上的70万兵力,实际上白崇禧军团只占了25万兵力,而老蒋的嫡系汤恩伯集团手上握有45万兵力,两相对比,即使老蒋下野,其实还是掌握了国军的主导权,只不过是从台前退居到幕后,李宗仁虽然表面是代总统,实际上只是一个空架子,也说不了算,因此,白崇禧建议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让李宗仁给参谋参谋。

在渡江战役之后,白崇禧还希望老蒋复出,但是自己要担任行政院院长(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九九),老蒋则表示自己可以复出,却不同意白崇禧担任行政院院长一职。最后,白崇禧无路可退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让白崇禧到台湾,答应让他担任这个职位,白崇禧就屁颠屁颠去了,实际就是自投罗网,老师不明白,你捅老蒋一刀又一刀,老蒋虽然面带微笑,也早就想整死你了。


史论纵横


1949年1月12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成为新总统。但李宗仁发现自己这个代总统是个“有名无权”的傀儡。

早在蒋介石下野之前他就准备好了一切。在各个军政要职上安插自己的心腹,对于李宗仁的命令他们一概不理,完全是由蒋介石在幕后一手操控。



而对于国民党的中央军,一概由老蒋的心腹汤恩伯掌控着,蒋介石一直在“遥控”着他的嫡系部队。所以李宗仁所能调动的只有新桂系部队的二十多万人。

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借助倒蒋之际,迅速扩大桂系的军力。蒋介石虽然对他十分不满,但是国内的形势摇摇欲坠,他不得不忍住肝火,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在解放军打算渡江前,白崇禧给李宗仁提出了一条意见:希望和共产党两分天下,划江而治。

当时的李宗仁深表赞同,因此李宗仁之后积极展开求和行动,同时希望整理内部,和解放军隔江对对峙。

白崇禧的算盘打的非常好:

1、借用解放军的威势,迫使国民党内部各派系都以桂系领导为主,慢慢清除蒋介石的势力。

2、用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和长江的天堑作为筹码条件,和中共进行谈判,从而达到划江而治,两分天下的“好梦”。

但是解放军如今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当时已经拥有400万人的兵力。毛泽东也说了:不过江,这是不可能的。但作为退步,如果白崇禧真心求和,率领广西部队的十来万人归顺,未来中央人民当政,可以继续让他带兵。


但是白崇禧并没有买这个帐,不久我党百万雄狮过大江,白崇禧的第一招“划江而治”破灭了。

于是白崇禧想退而求其次,将兵力都固守西南,妄图割据一方。但之后的衡宝战役爆发,桂系仅剩下的五万主力被团灭。白崇禧的第二招“割据一方”又破灭了。

最终李宗仁逃亡到美国,而白崇禧不听劝告居然还选择相信蒋介石会给他优厚的待遇,恢复以前的荣光。最后逃亡台湾,结果被蒋介石安排了一个“战略顾问”副主任的闲职,失去了一切权力,受蒋介石的摆布、控制和监控。1966年,白崇禧死在卧室中,死因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