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们后天的能耐是怎样练成的

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很大程度,源于他们的与众不同的观察、思考、见解、习惯和行动力,以及现实世界中一贯积累起来的学习力,这可能是老板最厉害的稀缺资产。

→老板做事的目的性很强。

可以这么说,天下几乎所有有点能耐的老板,做事的目的性都很强,他们知道优先秩序。这是因为,老板们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过程必须舍弃什么,知道有麻烦,或许还有更多不可预知的事情,他们都比较理性,懂得如何以较小的成本,最短的时间,先拿到比较容易实现的东西,然后,再集中力量,直奔做事的目标。他们不会去考虑过程当中兼顾不到的利益,而是抱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终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老板们的目的性,以及成本与效益,在他们眼里,通常都这样想:我这么快拿下这样东西,虽然花了一些钱,成本大了点,但时间短,见效快,可以马上启动项目,只要抓住时机,把做事的费用,全部摊到项目中去,最终拿下项目,市场开花,效益自然是很可观的。俗话说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老板们多半会这样算账。

我举一个例子。90年代初,我在广东一家地方投资的大型电子企业做高管时,就遭遇到企业因缺乏电视机装配许可证批文,而不能以自有品牌装配出口的麻烦事。怎么办?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老板是个聪明人,他一边厚着脸皮求港商的有牌照许可证的港资企业帮他做代工制造(OEM),继续借船出海,拓展海外市场;一边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跑北京公关拿批文,两条腿一起走路,结果是,这边港商生产线帮老板做足6个月的贴牌生产,那边半年的政府公关,批文也拿到了,什么都没耽搁。

如果老板做事的目的性不强,而是按照传统企业,一切等拿到许可证批文时,再开始装配生产,估计黄花菜都凉了,销售旺季过去,还有什么经济效益?

老板们后天的能耐是怎样练成的

→老板做事很讲效率。

可能很多外行人,看不清老板的一些做法是矛盾的。为何有时老板们特别舍得花钱,有时又非常得省钱?这是为什么?其实就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问题。我还是举一个手机与彩电生产线的作业效率的例子。

广东有一家很有名的彩电和手机生产大厂,高层在讨论是纯粹进口手机和彩电生产线好,还是购买国产品牌手机和彩电生产线好时,出现很大的分歧,有的说便宜是硬道理,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成本,把剩余的钱用到更多的地方去,有的说,进口的生产线虽然贵,但质量好,寿命长,算下来也亏不了多少。

最终还是老板请来采购专家及运营专家,一起计算采购成本与运营效率的本益比,最终老板拍板,全部购买进口的生产线,理由就是进口生产线,单班产量可以高3-4倍,而且,使用寿命长,维修成本低,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可能就是这样来的吧。

老板们后天的能耐是怎样练成的

→老板做企业懂得迂回前进。

记得成语里,有个词叫“曲径通幽”,哲学上也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理论,甚至民间还有“九九归一”的说法,我想,都不外乎说一个道理:凡事真的需要迂回曲折,继续向前。我想,老板们对这个规律,一定玩得淋漓尽致。

政府里的人和事,很多可以用迂回前进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但现实中,有一家企业的例子,可以说,是最能诠释“迂回前进”这句话的。

这也是广东的一家超大型企业,早年原本是一间很不起眼的地方集体所有制企业,后来做大了,地方政府为了公司治理,打造地方品牌,激励管理层进一步做大做强,就鼓励企业改制,一来可以激励管理层,二来政府有业绩,也算是好事。但地方国有资产改制,国家、地方、管理层,这块肉怎么分,还是有很多讲究的,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有很多红线,是不能逾越的。政策把握的水平,还是要很高才行的。大家虽然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

该怎么分呢?其实,老板们心里早已有谱,早就知道怎么玩的。首先,老板们把公司存量资产切出来,不去动它,然后,每年新增的资产,也计算出来,把它放在一边。两块资产,一旧一新,全部拿到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原则通过一个分肉的想法。尽管方案通过了,不一定就立即实施,还要放个2-3个月,听听下面的意见才行的。

尽管这样,新增的国有资产,因为是国家的,怎么定价,也是头痛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说了算,还是省政府说了算,都说不好的。又要搁置2-3个月,看看动静,及上上下下的反应,老板们,都知道,急不得,得迂回前进。因为,有太多人的眼睛,叮着这块肥肉。甚至还有人到上面告状,但整个改制工作,尽在老板掌握之中,总体还是往前走的。

后来,市委、市政府急了,书记、市长联手,一起下企业推动改制,还拉着老板去省政府游说,为企业站台,唱赞歌,搞到从省级大领导,到地方书记市长一把手,都表态,大力支持企业加快改制步伐,绝对不给企业发展拖后腿。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改制成功完成,管理层提前缴税买保险,不到三年,企业整体上市。

所以,这种“一波三折,迂回前进”的策略,只有眼光超前,懂得政策,又知道中国式游戏规则的老板,才能运用得炉火纯青。

老板们后天的能耐是怎样练成的

→老板很懂现实中增长才干。

好多时候,我常常感歎和惊讶,为何有不少没有多高的学历,一辈子没读过多少书的大老板,思维方式以及行动能力,一点不比高学历的老板以及知识分子差,甚至很多人的商业直觉,真的令人称奇,我想,这完全有赖于这些老板,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增长的才干和智慧。

这让我想到了香港新鸿基郭炳湘三兄弟的老母亲邝肖卿,真是一个现实世界打拼出来的奇女子,也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却是一个实践中增长才干和智慧超群的巾帼英雄。在香港,只要提到新鸿基,没有人不知道邝肖卿老太太的,不但把郭家财产分得很好,还把三兄弟管制得服服帖帖。真是有什么样的男大当家的,就有什么样的优秀女主人。我看,新鸿基房子做得这么好,还有三兄弟的管理企业才能,也是母亲言传身教的吧。

现实中,有不少学历不是很高,只是本科教育程度,但却很善于学习的老板,比如任正非、冯仑、王石、马云、李书福、王传福、马化腾、李东生、刘强东等等。还有几乎没有读多少书的老板,也是不得了的现实智慧,和商业悟性,比如陈发树,曹德旺等,都是现实中国企业真正的“网红宝贝”。

看来,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很大程度,源于他们的与众不同的观察、思考、见解、习惯和行动力,以及现实世界中一贯积累起来的学习力,这可能是老板最厉害的稀缺资产。

- END -

作者 / 周海平 来源 / 世界经理人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3158创业宝,3158创业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