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放纵3


在“日俄战争”中,沙俄投入兵力120万,日方则为109万。沙俄方面战死1.2万(死亡1.4万)、伤15万、被俘7万,损失舰船98艘,这一损失不可谓不大。日方战死3.5万(死亡8.3万)、伤15万、被俘0.2万。相对来说,日本死伤更大但最终获得胜利。

(1)日方的胜利并非我们理解中的那么大

其实,“日俄战争”的战争时间越长越对日本不利。例如日本可调用的兵力严重不足,日军参谋总长山县有朋对首相桂太郎言写信汇报战争情况时就说:“敌在其本国尚有强大兵力,与此相反,我已用尽一切兵力……自开战以来已损失大批将校,今后不能轻易得到补充”。

山县有朋

“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列强将针对国际争霸形势、中国利益而爆发的“狗咬狗”战争。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2)“日俄战争”中沙俄是被群殴,“二战”中日本被群殴。日本是在英国、美国全力支持下获胜,从某种意义上日本的支持者实力更强大,相反“二战”时期,日本是被群殴;沙俄是在德国支持下失败,加速了“俄德法”联盟的破碎速度

“俄德法”之间,因为沙俄的实力比较强大。法国希望利用“法俄”联盟制衡德国,德国也是如此。因此,这个联盟之间本来就不稳固。

首先:英国彻底打败沙俄,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霸主”,但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敌人。

其次:以英国为首的“国际联盟”日益强大,法国因不再信任“法俄同盟”,在“日俄战争”中就确定了与英国保持一致的国际外交战略。

同时,“俄法德”同盟中的德法矛盾日渐尖锐,沙俄再战败,已经失去了“盟主”地位。德国与沙俄之间的矛盾因为盟友关系消失,而日渐加重,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形成更稳固的同盟关系。

(3)“日俄战争”中,中方受日本花言巧语欺骗,更倾向于日本暗中相助;“二战”中中国人民对日本进行“生死一战”,整个亚洲对日本侵略都进行反抗。小小国家与世界为敌自不量力。

最后,某种程度上在日本和沙俄之间,因为沙俄借助“八国联军”占领东三省且有吞并之心,并无恶不作。因此,清廷和地方百姓都在某种程度上倾向日本。

因此,“日俄战争”中,沙俄是与多方角力,沙俄属于被群殴的一方。

“二战”则不痛,日本和德国与全世界为敌,日本属于区域性列强,德国属于世界性列强。

在非洲、拉美地区因为英美殖民拉丁、非洲,许多国家都对英美殖民痛恨不已。所以,某种程度倾向德国。日本则不同,在亚洲地区到处侵略,虽然你打着“大东亚共荣圈”,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欺骗。


坐古谈今


为什么在日俄战争日军可以打赢,而在二战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军和日军发生了沙河,辽阳,奉天等多次20万人以上的大会战。

特别是奉天大会战,日军出动25万人,俄军出动30万人,最后俄军战败,伤亡12.7万人,被俘2.2万人,日军伤亡7万多人。但是为什么二战日军就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呢?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截止到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战败投降,8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下令投降为止,苏军在东北没有攻下任何一座中型城市,也没有拿下日军任何一处大队级阵地。苏军主力还都在黑龙江边境晃悠呢!

除了极少数失去联系的日军,东北日军绝大部分都是奉命战败投降,苏军解放东北全境和俘虏60多万日军的性质,就和815以后,我国军队也立刻收复全部土地,还俘虏了128万日军是一样的。

而且,苏军直到最后都没到日军的主阵地,日军的主阵地是在图门、通化、长春区域。在黑龙江边境地区属于阻滞苏军行动,节节抵抗,逐步消耗苏军。

最后的决战地是在吉林东部的城市和山区要塞。日军在东北的损失,按照苏联说法是8万,按照日军说法只有2.6万,苏军损失按照苏联说法是伤亡36000人,损失坦克700多辆。主要战斗就是8月9日-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为止。

苏军从蒙古挺进的机械化集团最后在张家口,最后苏军1个机械化集团被日军1个联队级部队阻击,也是到815以后,日军才放弃阵地的。后来,我国60-70年代准备抵御苏联百万大军,也是计划采用了类型的战术,只是主阵地,不是在吉林东部,而是在张家口和吉林南部。


深度军事


日俄战争前夕双方的实力对比为: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约有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那么为什么最后反倒是看起来处于劣势的日本战胜了沙俄呢?事实上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获胜极其侥幸:从总体上而言沙俄无论疆域、兵力、武器装备几乎样样不输日本,真正击败沙俄的不是日本,而是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当然日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矛盾实现了自己的胜利,下面我就具体为大家分析一下沙俄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缺陷战胜沙俄的:

沙俄拥有228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为沙俄带来了宽广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沙俄可以供养比日本多得多的人口和兵力。当然疆域的辽阔也为沙俄对边远领土的管控提出了挑战,由于沙俄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位于欧洲,与此同时沙俄面临的主要战略威胁也在欧洲 ,在日本崛起前沙俄的远东地区是不存在任何战略威胁的,正因为如此俄军在远东的军事部署极其薄弱。尽管在整体实力上日本远逊于俄国,但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日军事实上形成了优势兵力,事实上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兵力上,也表现在后方相对较近、补给线短、对实际作战的中国东北的情况较为熟悉等方面。然而俄军方面却对此视而不见,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战前的俄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日军方面则自三国干涉还辽以来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已偷袭旅顺的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

任何一场现代化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在整个日俄战争过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挥体系、后勤补给、战费筹措、情报搜集等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天壤之别——当时俄军的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修通,以致于从欧洲到中国东北有将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昼夜却只能开2-3列军车,这就使俄军的后勤补给效率极其低下。事实上俄军的后勤补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当混乱: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的战术指导思想还停留在19世纪前期拿破仑战争时代那种冷热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战。自负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向前线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员干预前线的军事指挥,结果前线将领和来自圣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员之间的矛盾极大阻碍了俄军的作战效率。日军充分利用来俄军缺乏战争准备的有利条件以偷袭的方式消除旅顺方面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在夺取制海权之后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在俄军援兵到达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战中携带有重机枪和火炮的日军骑兵打败了三倍于己的哥萨克骑兵。黑沟台会战日军骑兵以8千人的兵力顶住了11万俄军进攻达三天,用机关枪再次打败俄军。当前线日、俄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日本驻英国财务官高桥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为日本募集战争经费,仅在第一次小试牛刀中就募集到一亿日元,这不仅为日本筹措到了战争经费,同时将英、法、美、德等国的资本财团拉拢到日本一边,从而切断了俄国获得外部资金的来源,可以说这是日俄战争中在经济战线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

沙皇俄国一直以来就有各民族的监狱牢笼之称,尤其是在沙皇政权统治末期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相当尖锐,与此同时俄国同其他列强也存在诸多纠纷:长期以来沙俄南进以获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国策令英、美等国极为警惕:在日俄战争前从1813年起英、俄就围绕中亚展开了大博弈;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日本利用俄国同英、美的矛盾与英国缔结英日同盟,与美国形成事实上的盟友关系,而针对同俄国有盟约的法国则利用德国的力量加以牵制。日本之所以能在日俄战争过程中获得大量资金来源同掌控国际经济命脉的英、美财团的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俄国在战争后期从欧洲于远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则被当时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国到处驱逐,当他们到达日本海时已然是一支疲惫之师,经过充分准备的日本联合舰队早已以逸待劳恭候良久。日本不仅利用了沙俄同其他列强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除了列强和俄国反对派,甚至连当时看起来并不强大的中国也成为了日本拉拢争取的对象。当然必须说清楚的是:日本和沙俄一样对中国坏有野心,只是当时的日本做得更为巧妙——他们将日俄战争塑造成为亚洲黄种人对欧美白人的战争,打着解放中国东北的名义以争取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支持,尽管这是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而使出的障眼法,但在当时仍取得了一定效果:众所周知日俄战争是一场在中国东北的领土上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然而由于清政府的积贫积弱不得不尴尬地扮演起一个局外中立的角色。尽管对外宣布中立,可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在日、俄两国之间还是倾向于日本,甚至连在甲午战争中血战日军的马玉昆也曾收容过落败的日军士兵,让他们打扮成清军的模样躲过俄军的搜查,等搜查的人一走这些日军拿起武器就又和俄军作战了。

事实上尽管日军取胜,但也赢得极其勉强:俄国的整体国力仍强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战死35122,其余为病死、饿死、冻死者)、伤153584人、被俘约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财政体系难以为继,可以说日俄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一场十足的惨胜。沙俄最终还是有条件地地与日本谈和并坚守不割地不赔款的底线。也许有人会说南库页岛,可那是沙俄得自中国,自然不太心疼。

继承了沙俄的领土的苏联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日本存在战略矛盾:1918年协约国武装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1920年绝大多数协约国成员都从俄国撤出,而日军则单独留在俄国远东直到1922年在苏俄的军事压力下撤出。此后日本关东军同苏军曾先后交锋三次——分别是1938年7月末8月初的张鼓峰战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诺门罕战役以及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发起的远东战役,三次交锋的结局都是日本战败。为什么当初能战胜沙俄的日军会败在苏军手中呢?这个问题当年日本人自己死活没想明白过,因为在他们看来苏联本身继承的是沙俄的国土和国民,而且还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而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按说比沙俄处于更不利的地位。问题在于:日本人从一开始就错误估计了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事实上日俄战争沙俄的实力远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战胜沙俄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尽管沙俄整体国力强于日本,但在远东的军力部署是弱于日本的,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然而苏联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已大体奠定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这点在诺门坎战役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苏军的兵力和物资补给都是通过铁路线完成的,而日军还在使用原始的骡马进行运输。而事实上无论是沙俄或是苏联只要解决了兵力和物资调度的问题,那么以其庞大的体量基本可以碾压日本。其二日俄战争时期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已日常尖锐,日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在俄国内部开辟了敌后战线——通过间谍渗透的模式支持俄国内部的反对派牵制沙皇政府;可在二战中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没尝试真正去了解苏联的实力,他们自以为苏联还像当年的沙俄一样腐朽,事实上如果没有俄国内部的问题日本也未必干得过沙俄,但这点却被日本高层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地忽视了。其三沙俄在国际社会上几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而苏联却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得到美、英、中等国的支持。正是对这几点的误判使日本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能战胜苏联,可结果却是被苏联一再胖揍。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很多人都知道是日本最终赢了,还有一部分人人为日本人赢得干脆彻底,其实殊不知日本离死也就是一步之遥,1861年沙皇俄国再多坚持几日,恐怕失败的就是日本了。代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沙皇俄国是领土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当日本人扣扣索索,拼尽全力从国内凑够了二十万人的兵员,这二十万人投进去,其实在日本的来说真的就是破釜沉舟,不成功变成仁了。

然而此时的沙皇俄国,人家出的两百万军队不伤筋不动骨,甚至说如果这些兵力还不足以去的战争的胜利,沙皇俄国还有后手。但是虽然沙皇俄国虎视眈眈,想打败沙皇俄国,其实并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能做的事情能。

关键是日俄战争发生在二月革·命的前夕,当时沙皇俄国境内人心惶惶,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没太多的机会去研究研究那个车,怎么才能把小日本干趴下。


日本打的辛苦,沙俄俄国军对却是游刃有余,但就是这一副好牌,却被二月革·命搅了局,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中成了众矢之的,沙皇宝座都没有了。

而此时的日本也处在苦撑的时间段内,当听到沙皇俄国提出的停战协议时,日本政府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国土狭小,资源含量少,真扛不住没日没夜的持久战。

至于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的苏联军队进攻日本关东军,你要说是两方打仗也不错,但只要是苏军越境来捡漏来了,这次的战果可不小,除了东三省自张作霖时期发展的工业装备和技术,还有足足60万的关东军俘虏。

当时的日本和日军已经是日薄西山,不复当年之勇,不但缺一少穿,就连武器装备也配不齐,这与日俄战争时国内上下同仇敌忾搏一搏的局面截然相反,自然打起来就老费劲了!


历史三日谈


日俄战争时日本胜利是惨胜,二战时苏联胜日本完全是碾压式的胜利,来分析一下两次较量不同结果的原因。

日俄战争

俄国战败的原因

1、腐朽落后的封建沙皇专制制度,这是最重要原因。当时俄国的国力是强于日本的,俄国是欧洲的第五工业大国,不管是陆海军队还是工业产值都不是当时日本能比较的,但是腐朽落后的制度,以及军队人事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俄军战败。

2、战争准备不足,战术落后,士气低落。由于俄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对于在远东的战事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反观日本,日本被逼还给中国辽东后,对俄国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就开始积极备战,利用甲午海战得来的赔款和英美的经济援助,大力发展军备,甲午海战后日本得以满血复活。

3、俄国的盟友法国鞭长莫及,而日本的盟友英国和美国则给予了日本很大的帮助。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俄国和日本为争夺辽东和东北的控制权,发生在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日军参战人数40万,死亡8万多,伤15万多,被俘2千;俄国参战人数50万,死亡4万多,伤14万多,被俘近8万,所以日本是以死亡近俄国2倍的人数为代价胜利,取得东北和辽东的控制权。



日俄战争示意图

二战时苏联和日本的战争

这一时期的苏日战争分为两个时间点,一是张古峰诺门坎战役,二是德国投降后苏联出兵东北,都是苏联胜利。

从1941年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和日本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那么苏联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诺门坎战役时苏联已不是往昔的俄国,而是强大的苏联了,经过了2个五年计划,苏联已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到时苏联为了全力对付欧洲事宜,对日本挑起的战事是要只能胜不能败的态度去打的,以避免两线作战。所以苏联派去的军队优于日本,指挥官也是优秀的朱可夫,战略和战术上都强于日本,所以日本侵犯苏联边境的全军覆没,挨了揍,捂着脸撤退了。

2、苏联出兵东北,日本的关东军完全是被揍的局面。经过和德国的鏖战,苏联在战争中壮大,军力无比强大,二战末期苏联军队达到1200多万,士气高昂,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完全爆发,飞机坦克钢铁洪流源源不断,制造的坦克性能更是大大优于日本。日本在1945年已是强弩之末,国内资源供给被美军切断,中国战场陷于泥潭,太平洋战争节节败退,这时苏联出兵东北不就是来捡人头吗。



这两个杂碎发生的战争都在中国境内,最惨的还属中国,苏联出兵东北是有条件的,就是继承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之后苏联对东北的工业设备等大肆抢夺。


小小罗罗蛛


这个首先要说,日军在日俄战争时也是惨胜,说是赢了他确实是赢了但那不是因为日本强大,而是因为那时候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实在太弱了。其实单看伤亡率的话日本人绝对是亏大发了,同样数量下的沙俄军队与日本军队交手在这个伤亡比下是不会输的。事实上正是日俄战争的胜利才让二战时的日本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是日军靠人命和尸山血海堆上去的,你也可以说他们是靠武士道精神拿下了俄军阵地。最后死了五六万人才拿下3.3万俄军驻守的旅顺,就这个情况乃木希典却被奉为战神。平心而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场败仗,付出了远超过所需的代价。

而日军却从此之后就傻到真的以为皇军“武运长久”,武士道精神和严格的训练能使肉体获得战胜机械的力量,在侵略中国的时候又碰上了张学良、老蒋这帮软柿子,自此之后狂的就更没边了。开始捉摸着要不要去北边看看变了颜色的毛熊还能不能欺负上,然后就碰上诺门罕了。

当然,为了确保能得胜,他们还把自己宝贝了很长时间的那个战车师团拿出来了,就一堆豆丁坦克的那个。这就纯粹是跟老蒋打的时候打习惯了,在诺门罕要面对的可是BT系列啊,确实,要是拖到1940年的话就得面对T34了,BT系列你也打不过啊。

然后就都知道了,溃不成军。日军活活被打出心理阴影了,北进派在此战之后被一棒子打死再无翻身可能,然后南进派得意洋洋的去了东南亚,然后碰上了美帝......

从这个角度上讲日本军队也是够惨的。


军事新观察


日本和沙皇俄国,在20世纪初,都是带着大量封建保留迈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的,都属于新兴列强。这两个国家曾经在争夺清朝东北地区权益时爆发过一次冲突,史称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起源是俄国在清朝东北地区经营多年,已经有势力渗透到朝鲜半岛的苗头,如果俄国得逞,日本本土将会受到来自俄国的直接威胁,这对于习惯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日本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日本积极备战,先是与英国结盟购买军火,并通过英国撤侨,再是海军先发制人取得制海权,最后是登陆辽东进行陆战。日军以十万人伤亡的代价取得胜利,并分得在辽东的一些利益。随着时间的流逝,俄国也变成了苏联。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远东地区的利益太诱人,日本和苏联再次爆发冲突,日军尝到张鼓峰冲突的甜头后,再次挑起争端,这次冲突,史称诺门罕战役。不过这次的胜利者不再是日本,而是苏联。

日俄战争结束40年都不到,日本从胜利者变成失败者,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日俄战争日本并不是彻底的胜利者,因为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在打这场战争,连陆军大将的儿子都战死沙场了,而他们的对手,是俄国远东部队,在俄国陆军序列中,算不上一线部队,虽然日本打赢了,但是俄国并未伤筋动骨,战争结束后,日本像俄国讨要战争赔偿,俄国态度强硬坚决不给一分钱,就把日本吓得不轻,不再提及赔偿的事情,日本在辽东地区所获得的权益也微乎其微。

到了诺门罕战役,苏联无论是指挥能力、兵员数量,还是火力密度,装备性能皆碾压日军,日军的装甲部队面对苏军坦克无可奈何,日军炮兵每次炮击都会收到苏军的百倍奉还,就连日军引以为傲的空军,也无法取得制空权;731部队投毒甚至伤到自己人,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日本必败,虽然日军部队战斗意志顽强,战术运用也跟到位,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武器性能差距和国家工业能力差距,不是士兵的意志可以弥补的。所以,日军在诺门罕失败的,不是军队,而是国家不堪入目的战争潜力。


利刃巨透社


历史上,日本和俄罗斯两个民族之间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在中国国土上进行战争,战争最终以俄罗斯战死2万人、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战死5万人惨胜告终,战后的沙皇俄国被迫将东北权益转交日本。第二次是二战末期的苏联对日作战,苏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歼灭了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精锐关东军,并对日本部分岛屿进行登陆作战,日军全线溃败。从1905到1945年,面对俄罗斯民族,日本为何被原来的手下败将战胜,最终满盘皆输呢?

日俄两国对战争态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信奉“欲占领中国,必先占领满洲”的战略,所谓满洲就是中国东北,盘踞此地的沙俄成为日本扩张野心的最大障碍,当时的日本刚刚结束闭关锁国,国内各阶层朝气蓬勃,充满扩张、战争欲望,将全国可用的37万兵力全部调往战场。反观沙俄,上至沙皇尼古拉二世、下至普通官兵,没有人重视日本,他们把这场战争称为军事散步,意思是打败日本就和散步一样轻松,一个全力以赴,另一个却骄傲自大,骄兵必败就是这个意思。

在士气、指挥和后勤补给方面,沙俄军队都全面落后于日本,处于帝国末日的沙俄国内矛盾尖锐,士兵士气低下,无心战斗,日军则在军国主义扩张思想和忠君思想的武装下悍不畏死,战争进行到后期,俄军士兵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恐日症,前往支援的波罗的海舰队草木皆兵,高度紧张的水兵经常误击友军和民船。在指挥上,沙俄海军将领罗日杰斯特温斯基缺乏指挥铁甲舰作战的经验,日本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最终以少胜多,击沉的沙俄舰艇吨位高达27万吨。同时,俄军远离其欧洲中心区,西伯利亚铁路又没完全建成,物资补给异常困难,相比之下,日本的补给线就要方便多了。

到了苏联时期,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建成,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工业国,庞大的体量加上通畅的运输,俄罗斯民族的战斗力得以完全发挥出来。特别是到了1945年,日本关东军的精兵强将都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作战,留下来的部队战斗力低下,不足巅峰时期的50%,苏联在4月结束欧洲战事后,迅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调集经历欧洲战场磨砺的精锐部队和重型装备。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闪击关东军,日本在中国东北全线崩溃。

对比两场战争期间国际社会的态度,可以发现,在日俄战争期间,贪婪的沙俄被英、法、美等列强排斥,转而扶持新兴的日本削弱沙俄在远东影响力,英国当时就给了日本2亿日元贷款,相当于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到了二战期间,日本选择了邪恶的法西斯阵营,苏联得到了美、英、中、法等盟国支持,最终将日本法西斯送上了断头台。


利刃军事


我们先来说一下日俄战争: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国力上升,整个民族都处在上升进取的势态,1895年甲午战争打败中国获得巨额赔款(日本国民收入的几十倍),力量进一步增强,三国干涉还辽,让日本对俄国很仇视,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以后大家都撤军了,俄国进一步增兵,吞并我国东北,占领辽东半岛,日本的国策是,朝鲜,东北,中国,全世界,日俄矛盾不可调和, 日本去欧洲筹款,英美对俄罗斯侵占东北也很不满,给了日本2亿日元的贷款,日本跟清政府说,我帮你把俄罗斯打跑好不,清政府说,干吧。

力量对比:俄罗斯常备兵力105万,后来征兵120多万,远东先期加上后来运送的共计50万左右,日本总兵力37万,全来了。结局俄国战死2.5万多,负伤15万,被俘8万,日本战死5万,负伤15万,被俘2000。

战败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举全国之力,37万,国内再也没有兵力可派了,俄国核心利益在欧洲,不愿意过于深入的介入远东,230万的兵力,到远东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俄国普遍的轻视日本,认为所谓的日俄战争,就是军事散步,上至沙皇,下到指挥官,没有太认真的人,远东前期的指挥官(一个草包的皇亲),开始不作任何布置,失利后,丢下军队,坐火车,跑了,跑了。派去增援的太平洋舰队劳师远征,统帅罗日杰斯特温斯基只指挥过木船,不知道怎么指挥铁甲舰。

日本的指挥是老毛奇的学生,大山岩,海军的统帅是东乡平八郎,这两个人都是战神级别的。

俄国的远东铁路并未全部通车,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有修通,要步行,从欧洲到远东要6个星期,后勤管理极其混乱。士气低落,最重要的是俄国不愿意在远东投入太多精力。

清政府明面上严守中立,实际上暗中大力的支持日本,张作霖,吴佩孚,当时还不是军阀,还是清军将领,给了日军后勤极大的支持,并且招募土匪,对俄军的后勤进行破坏。

当时俄国内部革命频发,沙皇有着先稳定欧洲的考虑,

这场战争对于日本来说是举国战争,对于俄国来说是局部战争,日本的伤亡要比俄国大的多,日本找俄国赔款,俄国说:一个卢布没有,要钱就再来。俄国撤出东北,日本把东北归还中国。同时获得在东北驻军,占旅顺大连。

至于苏联出兵东北,这个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二战前苏联已经是工业国了,隐性的超级大国,自己可以生产陆海空的所有装备,1945年钢产量1亿吨,发电量2800亿度,石油1.7亿吨,兵力670万(可以打败希特勒的军队,这时苏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过德军了),飞机1万架,各种火炮10万个,坦克1万两(除了德国世界上最牛的T34)

刚打败希特勒士气战斗力达到顶峰,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指挥官。

日本关东军有70多万,精锐的甲种师团,基本在太平洋的岛上被美国用大炮炸光了,剩下的都是不满员的,很多是新补充的新兵,这时的关东军没有什么战斗力,日本国内,除了几个很古老的城市,95%的城市被美国夷为平地,别说钢产量,石油产量了,武器弹药了,连日本兵最基本的食物都不能保证。大势已去,关东军心里也明白自己的处境。

名将华西列夫斯基:此时的远东铁路,已经修好,并且建立了复线,苏联短期内铁路汽车并用在7月份就集合齐了157万大军,日本认为至少要到10月份才能准备好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苏军百万大军,坦克开道,在4400公里的边境线上,分三路对日军发起攻击,很快就完成了对关东军的分割包围,日本基本没有反应过来,一个星期结束战斗,击毙8.3万俘虏59万,苏军2.3万战死,基本上砍瓜切菜一样,这60万俘虏被送到西西伯利亚做苦力,大概40万最后回到日本。


百悦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俄战争的胜利是有很大偶然性的,当时俄国国内问题很多,也对于日本过于轻敌。

俄国对于战争的战略失败,使用了错误的添油式的战术。一支支俄军赶到战场,一支支被日军消灭。

俄国开战前,大部分军事力量集中在欧洲部分。开战之前,才慌忙的进行调兵。但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很差,还有贝加尔湖一段没有修通,运输的物资和兵力根本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同时,英国人全力支持日本作战,而俄国的盟友基本上都是嘴炮。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失败也就是必然。

太平洋第2分舰队的58艘军舰,绕过半个地球历经220天长距离航行赶到战场,官兵疲惫不堪,甚至发动战场起义,拒绝作战。他们被以逸待劳日本联合舰队轻松击溃,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

至于二战,苏军其实没有胜利。

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投入比日军更多的兵力,伤亡也是日军一倍左右,这才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此战属于日军试探性质作战,没准备投入很多兵力,打了打就收兵,所以胜负没有太大意义。

至于消灭日本关东军,更是扯淡。真正的关东军早已南下进入中国战场、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

1945年4月的12个关东军师团,基本都是1944年底到1945年初临时组建的。12个师团中的2个,是1944年刚刚组建的新部队,成立不到1年。
另外还有8个师团,竟然是1945年2月刚刚组建的,成立还不到2个月。

日军自己也承认:“这些新成立部队,实际上与原有关东军精锐师团相比,战力仅为其30%。”

只有2个师团,是战斗力相对较强的部队。

5月德国投降,1个月前苏联单方面宣布废除同盟条约,日本才知道事情不对,苏军可能会进攻了。
无奈之下,只能搜罗在东北的日本男性侨民入伍,好不容易征集了25万人。
武器弹药方面,关东军并没有什么剩余,只能尽量寻找老旧武器,同时将伪满洲国军改为警察或者后勤。
这样,在1945年7月,关东军又紧急编组了9个师团和10个旅团的部队,还有从中国关内增调的3个师团。
到1945年8月9日苏军进攻时,关东军有22个师团和12个旅团,总兵力60多万人。
人数似乎不少,根本就没有战斗力。
所有的部队中,一半以上都是新兵和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军官也没有作战经验。
一半以上的部队是苏军进攻前1个月组建的,另外几乎一半部队是苏军进攻前半年仓促组建的。

前者在苏军进攻时,部分作战部队的步枪弹药等武器尚且没有下发,只能削竹为长矛代替。《中日大决战》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关东军在后期实际上是一群由满洲地区的日本侨民和公职人员临时凑合起来的乌合之众。严格他说,这是1支不能作战的“军队”,它的存在和被消灭,事实上与日本无条件投降毫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