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於幫助一個人,他反倒覺得你是應該幫他?

咖啡加點糖102553051


這裡,我引用一個典故!

“從前,有個人,每次經過一個地方都會給蹲在那裡的一個乞丐一元錢,如此持續了一個月,直至有一天這個人身上忘記帶錢了,就沒有給那個乞丐一元錢,接著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那個乞丐起來一把拉住這個人,質問他今天為什麼不給他一元錢!

當施捨和幫助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別人會覺得這是你應該做的,不然就是你的錯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的,你的遷就,你的善良,你的退讓,讓有些人覺得理所當然,每個人都要學會說不,告訴別人:我沒有欠你的!

傳播正能量,發揚優良傳統!對一切的不良行為說……不!

好了,這就是我的回答!



防火牆245


豬豬真探社為你探索最真實的生活之理。

因為人的大腦都有——腦補機制。

聽起來這個名詞感覺很厲害,其實很容易理解。比如說今天上學出門的時候,鞋帶一下子繃斷了,到了學校才發現昨晚寫了一晚上的作業,居然忘在家裡沒帶過來,結果下午考試剛剛好筆芯又沒水了。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上網一查,原來今天是“水逆”,怪不得這麼倒黴!這麼一想,之前那些不好的心情也有所釋然了一些,這就是——腦補機制。

當人察覺到一種無法解釋的生活現象的時候,會通過各種方式來說服自己,這種生活現象的產生是有原因的。從而大腦中會給一種錯誤的腦補機制,使那些生活現象變得“有理可依”,從而減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感。

在你幫助一個人的時候,人不會覺得你應該去幫助他,而是會從自身來找原因,並且給你幫助他找一個合適的理由,無論這個是什麼理由一旦成立了,那麼你幫助他就是必然的,因為他的大腦會給你幫助他補上一個十分合理的理由。這樣他的內心的負罪感就會減輕很多,這種遺傳似乎是對減壓有極大的幫助。

豬豬真探社,記得關注喲!


豬豬真探社


每個人的善良,都應該帶點鋒芒。

即使是親朋好友,尚且要將改分的分清楚,何況跟外人。

在情理上,我們幫你是出於情誼,不幫你,也是我的本分。

你一次答應的痛快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無休止的索取,為什麼呢?因為別人拒絕了他,只有你沒拒絕。

所以你該當冤大頭。

老梁曾經提過這樣一個觀點:“別人求你辦事的時候,千萬不要馬上答應,要猶豫一會,最後再答應他,這樣顯得你很為難,他才會重視你。”

我深以為然。

我們做事情要有個度,做好人亦是如此,畢竟,誰也不願意一直被人當傻子呼來喝去。


八月長安某


分享一個我的真實經歷!

大學時候在外地讀書,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老鄉最親切,我和一位老鄉形影不離,我愛蛋黃,他愛蛋清,他用錢比較節省,每天我都會買一個雞蛋,蛋黃屬於他,我吃蛋清,就這樣持續到大三,我們很好,是別人羨慕的朋友,無話不談。我甚至有時候覺得他就是我的親姐妹,我們商量好以後畢業也一定在同一座城市,在一塊一輩子。

我絕對沒想到我們的關係因為一個蛋黃就此決裂了。

有幾次,另外一個關係不錯的朋友跟我們一塊吃飯,恰好他也愛吃蛋黃,我有時候會無意識的把蛋黃分給他,沒想到,我的形影不離就默默記在心上,終於有一次,我們因為一點小事鬧矛盾,他說出了心裡的委屈,當他說出你憑什麼把我的蛋黃給別人,我驚呆了。

習慣多可怕,把我的東西變成了他的。我們關係沒有回到從前。

好習慣受用一生!n


小七家媽咪


這個是心理學問題。你幫助他,就是應該的

叢飛幫助過不少人,贊助學費,好像一共是300多萬。不過後來他得了癌症死了。當時他得病的時候,他贊助過的人沒有一個去看過他的。後來有的被贊助的人接受採訪時說,我又沒有求他或者強迫他贊助我。我不欠他什麼。還有的被贊助者沒錢了甚至要換好手機都找他要錢。

有一個老闆自己省吃儉用給流浪者年節的時候每次發500紅包。結果有一年他生意失敗欠債不少,可是他依然給流浪者發紅包,只是沒有500而是發300。那流浪漢竟然堵他家門口罵娘,報警。最後他不得不補他200

記得二戰時期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幫助過你的人,和你幫助過的人的區別,在於幫助過你的人依然會幫助你,而你幫助過的人,不會感恩。他還會害怕你因此而找他麻煩呢。巴不得與你脫離關係。

這個就是人性。好像有一個說法,升斗關係,升米感恩,鬥米養仇人。


太素老道


把別人對他的好看成是理所當然說明這樣的人是自私的,世界上本沒有什麼應該和理所當然,別人的對自己的好本來就是生活的饋贈品,而有些人卻往往把它當成了必需品,久而久之造成了這種略帶病態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

1.分不明人情和本分

別人對自己的好說起來都是人情,而那些習慣別人對他好的人卻把這些當成了本分,試問除了父母的撫養之情和子女的贍養之義又有什麼還是本分之事呢,而當坦然接受別人的好之時是否又曾換位思考過呢?人情和本分的界限其實已經很明瞭,只是這些人還沒想過要分清罷了。

2.不懂得感恩和回報

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好,既然別人對你好肯定是有原因的,若是非親非故就更是事出有因了,對於這些好當有些人已經覺得是應該時,在他內心裡從來就沒有過感恩和回報之心,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朋友甚至親人的疏遠。

3.看不清自我和現實

始終以自我為中心,喜歡也已經習慣讓別人圍著自己轉,對於自己身處的位置和境地並沒有認真思考過,始終活在自以為是的潛意識裡,卻從來沒有認真對待過現實中的處境,以為一切都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美好,卻不知在別人心中已經種下厭惡的種子。

別人對自己的好不說一定要去回報什麼,但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還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那些認為別人對他好是應該的人更是要好好去反思自己,對待現實和自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把別人的看看做是應該的心態是非常不可取的。



單520鐺鐺鐺鐺鐺


我覺得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會覺得你對他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可能是因為你做人比較好,所以他拿定了你的性格,就覺得你對他好是理所應當的。還有可能就是因為習慣了吧,都說習慣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如果習慣了你對他好,那麼你不對他好了,反而就會說你。

像我平常很喜歡網購,偶爾也會買上一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大家在一個宿舍裡,如果我自己吃的話,總歸是很不好意思的,所以也都會給她們分一些。如果你第一次說,給她們吃是沒關係的,可能會感覺到不好意思,但是到第二次還這樣的話,那麼她們從心理就會默認你對她們的好是理所應當了。就有一次,男朋友買的一款比較好吃的零食,我並沒有像之前一樣給她們吃,雖然都沒有從嘴裡說什麼吧,但是從眼神裡就感覺到了滿滿的惡意。

我覺得你又不是我女兒,我也不是你媽,不可能每次都會把東西給你吃。對一個人好是要在公平的情況下,我給你吃算是我的自願吧,我不給你吃也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因為我的一次無私,就讓你形成了理所應當。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人能一直對你好,除非你也一直對他好,要不這種不平等的關係,遲早要破裂。所以大家以後也不要給自己和他人養成了理所應當的毛病,這樣在今後的生活中,可以減少很多事情的發生。


時迂笙辭


這個答案,不只是回答原因,還有解決方案。首先說解決方案。

  • 決定要對一個人付出,首先就是突出你的價值

  • 習慣是大腦藉以掌握複雜舉動的途徑之一:鳥籠效應

沃倫巴菲特曾說過:“人類最擅長過濾新信息,使現在解釋仍然成立”。人的大腦有一種自動化思維,潛意識裡我們會內心先有個觀點,然後用各種論據證明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即使出現了特殊情況,我們很可能傾向於忽略它們。出於自我保護的心態,我們產生了很多的問題當然你

人腦中存在一個負責無意識行為的基底神經節,那些無意中產生的條件反射會以習慣的形式存儲在基底神經節中,從而使人們騰出精力來關注其他的事物。當大腦試圖走捷徑而不再主動思考接下來該做些什麼時,習慣就養成了。為解決當下面臨的問題,大腦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從行為存儲庫裡提取出相宜的對策。就是習慣。當然也可能會形成對別人好的習慣,也就是上癮!通俗的說就是犯賤指數越高,這種慣性思維,擔心改變會帶來更多的麻煩。但是也可以利用這種效應。

  • 產品經理都知道要想打造用戶的使用習慣,主要考慮兩個因素。

第一,頻率,即某種行為多久發生一次;

你可以讓別人對你好變成習慣,一個人吃辣椒吃久了,它吃辣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除非這個吃辣椒的人思考了一下變態辣對身體不好。很多時候,慣性思維會讓你,對別人好沒意識,(有故意的對別人 ,但是不影響結果)別人沒意識的可能會給別人打造一個鳥籠,你可能會上癮,但是上癮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物極必反,對於對別人好來說,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和XXOO差不多。


第二,價值,即在用戶心中,該產品與其他產品相比多出了哪些用途和好處。

我們每天使用百度搜索的次數多不勝數,但就搜索能力而言,它並不比其他搜索引擎強多少。相反,我們登錄淘寶的頻率也許沒那麼高,但是卻能感受到它無與倫比的優勢,因為我們可以買到自己需要的任何東西。

也就是如果你要對一個人付出,就要突出你的價值。當你的付出頻率足夠高,對方行成習慣的時候,你還要想辦法創作更多的差異化價值,否則,拋棄它就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要讓別人拿起來就放不下,否則就最好保持適當的距離。

  • 平等關係:要對一個人付出,就要培養這它的付出的習慣


關係的平等,來自於付出的平等,這個平等不一定就是蘋果換蘋果,但是彼此都心知肚明這種規則是比較適合在一起玩的,如果說,不是一個認知層面的人時候,一定要注意,先了解這個人之後,在說。要讓他為你付出,培養他付出的習慣,人們對自己付出的東西是非常在意的,這是拿起來就放不下的稟賦效應,因為人們害怕失去,顧惜已支付成本,反而會加大投入。

生活中一個案例:好比一個男生追一個女孩,女孩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最好這個女孩給這個男生髮了一個好人卡,這就是因為這個男生追這個女生並沒有超出這個女生的預期。但是很多時候這個女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比如在我們騎馬的時候,我們可能並不知道我們需要一輛汽車。所以,除了給到用戶獨一無二的好處之外,還要形成差異化。否則別人就會覺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平等關係:付出之前,要明確自己的底線

生活當中我們見到形形色色的說辭,或者行為,這些“神”邏輯。看似合理的事情很多都是錯誤的,比如

  1. 錯誤類比-邏輯問題

類比涉及兩種事物的對比或兩個時段(事物的動態發展過程)的比較,但下面這種對比存在邏輯問題。

2.輕斷因果與強加因果

(1)時間先後:憑A與B在時間上的先後相繼就斷定A是B的原因,這就犯了以時間先後為因果的錯誤。

(2)強加因果:僅有表面的相關聯之處假定一種因果關係。

(3)嫁接因果:忽視事物產生的真正原因,對事物做出有利於己方觀點的解釋。

(4)因果倒置:誤把原因當做結果或者誤把結果當做原因。

要明確提出自己的底線,這是我們個人為了保留個人獨立性的一個特點。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人人格,就是追隨性人格,這樣的人偏向於跟著別人,為別人默默付出,其實這大多數也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經歷,不自信造成的,所以希望能看到這個貼子的朋友知道,不要過度的為別人去付出,以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當中的位置,實際上,不適合當你朋友/同事/其他的人。根本不會因為你能抗,能忍就變成你所追隨的人。

錯的人就是錯的人,從來不會因為你能忍、能抗、能熬,或者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就變成對的人。

拔出內心的不自信-你就是一個偉人


因為持續對一個人付出,這種行為如果後期受到傷害,很大程度,也是自己造成的。

弗洛伊德說,如果我們兒時有一種固定模式,會希望自己在成年時重建和還原那個場景,以完成早期心理創傷的一個修復。

增加心理建設是很有必要的。距離法則:太過親密會為感情埋下尖刺
1.保持“適度距離”的秘密
2.關係再親密,也要彼此留下自由的空間
3.心離得太遠時,要學會“緩處理”
4.如果你不走近就無法感受溫暖
5.對人好也要有個“度”

當一個人需要通過別人的肯定才能肯定自己的時候,那絕不是自信,那是從根上的一種自卑,所以它需要通過別人的肯定,來填滿這種缺失。同樣,當一個人只有通過別人的愛才能覺得自己可愛的時候,也是一種從本質上的匱乏。

正視自己內心的不自信,從新以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先否定自己,而是先給自己做完這件事情的勇氣,做了之後,再做一個綜合的評價,盲目的認為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是不科學的。

《權力的遊戲》第四季,小惡魔在法庭上被審問,他被愛人背叛、他被姐姐憎恨、他被妻子拋棄、他被世人嘲笑,沒有人因為愛無條件支持他,他所感受到的愛與他所感受到的恨相比微不足道,但他依舊是整本書的POV第一人,他舌戰群儒、樂觀堅強、不卑不亢,八爪蜘蛛說他:“他在牆上投射的影子是個巨人。”


影視千峰


有句話古話叫做升米恩鬥米怨!其實,恩怨恩怨,沒有恩,哪有怨。古人說的道理已經很透徹了。

用現代觀點來看,其實就是一個人感官的變化所致。舉個例子,當前共享系列產品,上門洗車等一系列打破常規,極具便利的商業行為,看起來是燒錢,賠錢,其實是在培養我們一種習慣,弱化我們自我行動的能力,將我們的心理承受點一再降低,直到有一天,這個點達到了要求,就開始收費了,而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必須不得不花錢去使用他,我們離不開他了。

對別人好也一樣,這種沒有限度的好就是在降低他對你的適應點,突然有一天你觸碰了他這點,自然他會惱怒了,也就產生了怨。

所以說,恩怨是非不必分明,但是又必須有界限,進退自如,方為上策。


文史雜家—鐵彈彈1956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單位靠領導,部門靠部屬。幫助和得到幫助是中國千年農耕"靠"文化的結果。

生產力低下時.,人們必須結成團隊,互助互幫才能把工作做好生活得好。"幫助"是社會生活和勞動中一種普遍的和得到讚許的行為。所謂助人不求回報的無怨無悔的雷鋒精神。

但電影《芳華》的熱播,對這種無私給予幫助的美德提出了考問。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個體越來越獨立,這種互幫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將逐漸淡化,而被新人際關係替代。個體越將獨立,個體價值凸現,價值回報成為主流價值觀。那種無怨無悔幫助別人的農耕社會的美德將不在被推崇。

所謂每個的善良都應帶點鋒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