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的研究生看到很多同学是三本考研过来的,觉得心里不爽,这是种病吗?

蜜瓜酱


在现如今的某些高校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看不起”,而这种“看不起”存在于一些研究生之间。具体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一些被保送的研究生,很瞧不起那些通过考试,特别是那些从二本大学考上来的研究生。甚至觉得看见他们不爽,觉得他们“讨厌”。这种现象,算是一种病吗?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种情况肯定是病,而且是那种很难治愈的心病。那么这种心病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先看看这些所谓的保送的研究生。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在上大学之前,他们大多数都是“天之骄子”一样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从小就很受人宠爱。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只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似乎用不着像其他人说的那样辛苦劳累。甚至在高中三年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日子里,他们都是那种“随便看看就会了”“一不小心又刷完一本练习册,没有题做了怎么办”的那种学生。对于他们而言,高考,似乎完全没有那么可怕,因为以他们的分数,大多数的大学都是任他们挑的。所以,他们很自然的,以一个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


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天赋依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他们的学习能力出众,完全不需要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去上自习,去图书馆,只需要听听课,就都会了。同时,他们也是各种社团的中坚力量,他们多才多艺,领导能力出色。同时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比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凭借着这些光辉的履历,耀眼的简历,他们成功的被自己的大学保送研究生,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一步研究。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优秀的工作、或者更高的学位。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学,他们的人生基本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打击。所以他们对于那些从不如他们大学考试上来的研究生,这种不爽其实就是简单的“瞧不起”:高中你不如我,考上那样一个不好的大学,现在我保了研,却要和你这种各方面都不如我的人合作、学习?你们凭什么和我在一起呢?


所以,这种不爽是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小到大,家长、老师们惯出来的。你学习好,你就有一些特权,你考的好,你就可以少写一点作业,甚至如果你没写,老师都不会批评你。家长把孩子宠的不像样,孩子的要求尽可能的满足。这样教育下出来的孩子,学习好的是心高气傲的:学习不好的是自卑的。所以,这些学习好的孩子就带着一种骄傲感,进入未来的生活。故而对于那些一直以来都不如他们的人,这些学生自诩为“精英”,对这些“草根”排斥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 在此想对那些保送研究生说:“无论你们曾经有多么辉煌,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是全新的开始。你们经历的是保送,但是每一年考研的残酷你们却未曾体验过。你们面对的,并不是一群永远不如你们的人,而是一群经历过残酷的竞争与选拔,摔倒过一次又一次的人。论起经验,你们不如他们,论起韧性,你们更是差的远!与其看人家不爽,还不如去锤炼一下自己,让自己真正地成长起来,抛弃这些幼稚低级的情感


大三老学长


我有个朋友在洛杉矶留学。在他们那里层级和社交圈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有钱的富二代和有钱的富二代一起玩。学霸有学霸的天地。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有一天,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赚到了很多钱。也买了跑车,租上了大房子。一点都不输给那些富二代。

这时候这个普通学生想要加入富二代们的圈子,却被拒之门外。以前富二代们看不起他是因为他没钱。可是有了钱,这些富二代自然看不起他。

所以,这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他们的区别在于一种身份认同感。

那些保送研究生的同学和这些富二代的心态是一样的。因为保送,他们觉得高人一等,也有高人一等的底气。这个时候,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身份认同。同样都是保送的人会形成一种人上人的感觉。这一刻,他们已经和那些对考研生死未卜的人划清了界限。

界限只要一旦划清,想要再取消就非常难了。因为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优秀,就是变相的承认自己和对方一样差劲。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心理考验。

我记得前段时间法国发布了一则消息。说要取消法语当中的阴阳性区分。这则消息引发了法国人的强烈不满。在他们看来,取消法语中的阴阳性,就是降低了法语的难度。因为法语难,他们会感觉到很自豪。假如法语变成英语一样,人人都会说,他们的那一种心理优越感就会荡然无存。

总有某些东西,承载着区分人和人的作用。可能是家庭环境,可能是某种能力,可能是昂贵的套装,可能是美丽的外表,可能是一门语言,也可能是一个保送的指标。

一个国王需要戴王冠,是因为只有这样别人才知道他是国王。如果他手底下的每一个臣民都有一只王冠。那么谁又能够知道,他才是国王呢?你说他能爽吗?

所以我觉得保送研究生的人看到别人三本考过来心里会不爽,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任何人处在那个位置,也许都会不爽。


源靖


考研,考名校研,是当下众多年轻人的选择。有些名校研究生的履历是这样的:高考的佼佼者;名校的学生会主席;保送的名校研究生……不得不说,他们是天资极高,能力超强的一群人。然而,天才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则不是如此。他们只有一般的第一学历:二本、三本,甚至专接本。学校呢,甚至可能是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院……他们往往要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能跻身名校研究生。

同样是研究生,两种人的心态大不一样。究其原因,还在于现阶段的社会对第一学历还是有较为苛刻的要求。这使得保送研究生不仅有一种优越感,而且有一种不可超越的自豪感;这也使得后考的研究生,心里总有一点小遗憾,甚至有点儿咸鱼难以翻身的小心酸。

这两种心态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保送的研究生不必心里不爽,放平心态,继续努力,未来一定会成为社会竞争中的佼佼者。后考的研究生,克服了异地、异校考研的重重困难,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成功为自己的命运扳回一局的人们同样让人钦佩。多少人被高考失利改写了命运,而他们没有。上天是不公平的,幸运儿是少数,但我们可以用双手尽己所能去创造公平,能够扼住命运咽喉,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值得尊敬。

人与人之间,天资方面相差不了很多。如果说这社会中的竞争者能力有高低之分,我想,可能是某些关键时刻他们自身的状态,以及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机遇造就了不同的人。所以,抢占先机者尽可自傲,但也需谨慎前行;后来者不必自卑,将相尚且有出自寒门者,一时的学历岂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保研未必成功一辈子,自主考研一样可以逆袭。人生是一条长远充满磨难的路,一时的成败只能说明一个阶段的成果,

最重要的时刻是当下,最重要的是前行。


佛系告别少年


又是一个典型的歧视,一个本科出身就成了终身的烙印,这和不久前网曝那个陕师大因候选人本科学校差而取消已公示职位的事件一样是经典的“歧视”。在那个事件中,候选人后来进入名校中山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已证实了本人的实力,因此也拿到了教职被公示的机会,却被此前早已知道的本科出身被拒。

一个人本科就读的学校比较差,有可能是因为家庭比较拮据,高考之前接触的教育资源等有限;也有可能醒得晚,上了大学才知道努力;还有可能是高考失常,没有反映出自己实力和水平等等。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学生在三本的大学里,克服了起点差的劣势,考上或被保送进了名校,这种结果证实了这些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术潜力已经后来居上,赶上了985的学生,这些学生应该为自己自豪才是,千万不要自卑,

有人不爽那是别人的错,不能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继续坚持做最好的自己,记住过去的努力已见成效,继续努力的话未来只会更好。

而那些不爽的985学生,真没有什么值得高高在上的理由,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是很害人的,且不说人人生来平等,本科名校只能说明在高考这一个考试中有些优势罢了,并不能保证将来就其他人成功。现如今大家进入同一个学校已经在同一个起点上了,不爽别人的心理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让别人不舒服,也影响自己的同学关系,一个不愉快的环境中求学生活应该是每一个人都不想要的吧。

很多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经常不愿意多录取自己学校的本科生,其根本原因是避免近亲结婚,提倡多元化。譬如在弗吉尼亚州最棒的弗吉尼亚大学会录取一些来自整个弗吉尼亚州其他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这些本科生的学校虽然没有弗吉尼亚大学有名,但他们却带来了每个学校的风格和优点,揉入本已经有名的弗吉尼亚大学,从而使其更充满活力,以致200年建校以来长盛不衰。以弗吉尼亚大学著名的法学院为例,生源有来自常青藤的,如肯尼迪家族不少的人在这里法学院毕业,也有像丫爸这样来自弗吉尼亚其他大学的,后者顶多开始会羡慕一下前者有过名校生活经历,真正开始课程后没人再会去关注其他人来自哪里,谁能游刃有余繁重的功课谁就是“老大”,毕竟美国法学院的课程是有名的繁重的。

当歧视已经入侵象牙塔,尤其入住年轻人的心里,这是何其可怕的一件事情。年轻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还没进入社会就已经开始给人分成三六九等,背后的社会原因不免让人细思极恐。


心路独舞


这也许算不上病,但问题也不小。具体来说就是心理状态不对,要么是不平衡,要么是歧视,总之不是什么好事。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有如下三点看法意见:

第一,我们不能以一个人在某一个阶段的优秀和成功,来定义其一生的优秀和成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切人和事,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人的起点虽然很重要,但它远远不及在路上的努力重要。如果仅仅因为别人是从三本考进来的,就“心里不爽”,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不对,心态出问题了。

第二,别人既然能从三本考入名校研究生,正说明别人的优秀程度不亚于你,努力程度甚至超过你,所以此时保送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证明自己。人的一生充满挑战,最让人震撼的,不是一个强者做成一件大事,而是一个弱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做成一件大事,也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屌丝逆袭”式故事。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保送生就是强者,三本录取生就是弱者,强者要想体现自己的强大,不是去嘲笑、挖苦甚至欺负弱者,那只会让公众更同情弱者,而是要去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第三,在完成学业步入社会时,用人单位在挑人时,最看重的肯定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素质,本科背景也许能起一点作用,但非常有限。与其对三本录取生“心里不爽”,不如去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而且,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既然在同一所学校读研,今后就是同学,可谓同气连枝,荣辱与共。嘲笑同学无法带给你任何好处,只会稀释自己的未来资源。这种百害而无一益的事情,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就不会干。

但愿大家能把生命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成就自己未来的精彩人生。


陈向东


对于这个问题,我其实深有感触。我当时大学是在某211高校,但是在全国高校来看名声不算非常大。收到自己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觉得非常兴奋。

但是当研究生开学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名校。后来还得知自己是班里最后一名考进学校的。刚开始心里确实有些自卑,觉得自己会不会不如别人。我想如果有遇到这样情况的话,大家可能都有过相似的心情。

而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就得到学校的研究生推免名额。当开学之后发现自己的同学有些是从二三本学校考进来的,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平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其实我觉得这两者的心理都是很正常的反应。对于从二三本学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我认为没有必要觉得自卑。你能和其他名校的人一样考进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就说明,你已经很不错了。

也许你大学期间是比他们落后的,但是研究生新学期的开始,就意味着你们在同一起跑线,只要自己以后好好学习,你完全有可能比其他人更优秀。

再者,现在已经不是唯分数论的时代了,而且,不能只注重一时的成绩。更应该看重以后的进步。不要故步自封。

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从二三本学校考上研究生这就说明你已经进步很多了。应该放平心态,继续努力。

而对于保送的同学,不应该只留恋自己过去的辉煌,更应该注重现实。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否则只会被其他人不断超越。

研究生新学期的开始,就意味着新征程的开始。应该和过去告别,以后的人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END——

大家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前阵子特火的考研培训师张雪峰说:“别看你年年奖学金,你不一定比我会考研”。他说得很有道理,四门课程中除了数学靠硬考,其它都有应试技巧。如果二三本的学生都是以这种捷径考上名校的研究生,保送生心里爽才怪!话说回来,能考上的985高校研究生的概率:一本>二本,三本可以忽略,因为实力决定一切!


爱喜30


答案竟然是清一色的一面倒,真让人有点意外。

本人和一些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很熟,经常在一起聊天,以下摘自某资深老师的对话。

“自从武大开放接收其他学校的考研的学生后,学生质量大幅下降”

“有些东西不是光靠考试就能学到的,你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本校不管是考研还是保研的,在自主性,能动性上都比从外面考进来的强很多”

“从外面考进来的学生,第一批今年要毕业答辩了,我真的是第一次见到如此不上心的学生,以前都是学生追着老师问各种问题生怕自己答辩不过,现在这批你追着他们,他们都不搭不理似乎不是自己要答辩。”

“不过学校也看到这些问题啦,以后应该不会从外面招了,真是个好消息”


也许你们会觉得这位老师看法很片面甚至很偏激,但从客观上来说,他是我见过对学生最负责的老师之一,这批学生虽然不合他意,但他依然做足了功夫和努力,让他们顺利毕业。但套用他的一句话“我感觉他们毕业都是我求着让他们过的”。


175834619


我来讲个故事。本科时,寝室楼里丢了校园卡,宿管阿姨会说:我给你留意下,这边找到了联系你。换了研究生寝室楼,阿姨会说:校园卡一旦丢失,立即挂失。

我是本校读研,所以前天入住,入住第一天晚上校园卡遗失在水房,第二天早上再找就没了。按照本科惯例,校园卡要不在原处,要不让好心人送到宿管阿姨那,可是我都没找到。于是,我想当然的认为这位好心人是想把校园卡亲手给我,于是在水房贴了联系方式,可是晚上再过去看,贴的纸被撕的稀烂,卡也没放回去。今天是第三天,上午去补办校园卡,发现校园卡里一分钱没有,没有丝毫夸张,全是000,我很好奇这位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同学是如何把校园卡能花的如此干净。

大路上捡了一百块钱,那是捡。校园卡有名有姓有院系,捡了刷卡,那是偷。从宿管阿姨的反应来讲,这在研究生寝室是普遍现象。至于素质,远不如一把锁头,一个摄像头来的有效。

PS:我们学校是部属师范院校,名校行列,90%学生做了中学教师。我的钱是没了,只希望这位同学能不去祸害祖国的花朵了。


尼古拉斯o狗蛋


我是三本出身,以前也一直有自卑感,感觉自己不是就读的985 211,感觉比别人差。我主观认为,985 211的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确实比三本大部分学生是要学的好一点,不能否认985 211的那些学生高考的时候表现的好,至少也是优秀的体现的一部分,然后他们大学的资源以及办学质量确实要高一点,整个学习氛围也要好一点。985 211的在校学生的机会也多一点,比如保研、出国等等。虽然三本学生可能没有他们优势大,但是只要足够努力坚持有梦想有目标,同样可以补齐自己的短板。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了研,想起复试的时候很多名校的学生一起竞争,最后也有被刷掉的。复试完毕,我去一家辅导机构做兼职(通过考试考进去的),里面上班的青年人毕业都是三年内的,很多985 211的学生,和他们交流一起上班,发现他们可能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所以说985 211的学生也不要一直觉得有优越感,要有危机感弄不好你就被超越了,三本的学生也不要有自卑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掌握大量的知识弯道超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