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汙別總等著“應急”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今日(23日)至26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出現一次區域性重汙染天氣過程,影響範圍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西東南部、山東中西部和河南北部。(11月24日人民網)

汙染再襲,欣喜的是,生態環境部已向將出現區域性重汙染人民政府發函,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區域應急聯動要求,及時啟動相應級別預警,切實落實各項減排措施,緩解重汙染天氣影響,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悲”與“喜”,悲的是重汙染天氣總會不期而至,喜的是應急措施及時,依稀看到了治理重汙染天氣的階段希望,可盼、可控、可防。但難免也掠過一絲疑慮,應急治汙難道沒有“腳痛醫腳頭痛醫頭”之感,何時才真正能驅散久治不愈的汙染?對根源的深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曾有評論如是說到:“霧霾天氣範圍擴大,環境汙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發展方式亮起的紅燈。”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切中肯綮。事實卻是如此,空氣汙染的形成,除了自然因素外,更離不開機動車、燃煤、揚塵、流動源、工業生產、汙染排放的長期累積效應。加上一些地方“先汙染後治理”的政績觀代價,讓環境破壞欠下循環新舊賬。誠然,對將現重汙染天氣啟動預警,是防患於未然。但不治已病治未病,何不來得更美?

找準病根、用對藥方,才能根治頑疾。城市的進步要凸顯以人為本,首先得改善的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這是人類健康最基本的需求,也是適宜人居的基本條件。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為了GDP,在治汙落實到具體到行動上卻不盡如人意。不願進行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淘汰落後產能。更有甚者,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地方保護,一方面大談空氣汙染治理環境保護,另一個方面放任汙染項目上馬,讓舊疾未愈,又添新傷。

為此,治理空氣汙染更需多管齊下,既要著眼長遠,抓住產業結構、能源效率、尾氣排放和揚塵等關鍵環節;也要健全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的新機制,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技術等手段減少排汙,從源頭上防範;還要探索長效治汙技術和管理方式,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要強化問責機制,保證硬措施得到落實。同時,相鄰的地方政府相互聯動,不要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各地自己霧霾徵兆各自為政,要以各自地方的實際情況為起點,加強溝通,協同作戰,實行區域聯防聯控。

同呼吸,共奮鬥,治汙別總等著“應急”。為了潔淨空氣,我們能做些什麼,又做了些什麼?我們期待的是痛下決心空氣汙染治理,期待的是有效治理空氣汙染的問責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