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

羅日新


自闭症是先天性发育障碍疾病,不是由于父母的不称职造成的,所以,你们亲戚对孩子的认识是有误的,父母也不用太过于自责。

自闭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究其成因复杂,干预困难,都使现在医学还未探索和有明确证实的,总的来说,主要是由于新陈代谢疾病,免疫系统发生异常以及遗传性因素造成的。

遗传

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但是曾经在美国,有一项证明,自闭症有家族聚集的特征,并且有比较高的发病率。

免疫系统异常

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辅助T细胞数量减少等,以及自然杀伤细胞降低等因素。

神经内分泌

成因多和神经内分泌的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系。

之所以列出这几条说的不太详细,就是因为医学上可能有的但是还未确定的因素,目前,对待自闭症,也没有一项证明能够预防和防御,只有在孩子发现自闭症相关特征的时候,我们坚持“早发现,早干预”的措施,早期的干预却是能够对孩子病情的减轻和功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亲戚口中的“关心不够”并不是孩子患病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作为父母的,能够细心观察,其实孩子的很多症状在确诊之前都有表现的。

大家有任何的疑问或者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有时间的话我会一一回复!


孤独症之家


孩子患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父母的代养方式不对,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而导致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

之前一段时间,关于"冰箱妈妈"的理论一直广为流传。"冰箱妈妈"顾名思义,妈妈像冰箱一样冷漠,这是由于妈妈对孩子的冷漠而导致了孩子成为自闭症。 这个理论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影响着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造成对儿童干预方法上的认识偏差。

虽然目前关于自闭症,并没有找出明确的原因。只是列出了一些可能性,比如遗传因素,孕期的一些高危因素,以及出生时的一些高危因素。而这些因素里面唯独没有提及家庭的带养方式,会导致孩子成为自闭症。

其实关于自闭症的成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自闭症基本是属于先天性的精神发育障碍。而这背后到底是遗传因素还是基因突变,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也就说明了自闭症孩子从一出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自闭症了。

至于为什么很多自闭症孩子在一开始没有被发现,也是有原因的。一般孩子在三周岁以前,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变化莫测的,因此很难把他们的某一行为就判定为他的惯性的行为,以此来作为诊断的依据。而另一个原因可是孩子在三周岁之前,的很多表现行为表现可能并没有那么突出,而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异常行为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这就让家长们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因此我想说的是,自闭症孩子的成因与家庭带养方式是没有关系的,更与妈妈是没有关系的。之所以如此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不想让这个原因成为,大多数婆婆责怪儿媳妇的理由,也不想让它成为大多数不负责任的老公来辱骂自己妻子的借口。希望大家能够客观理智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孩子出现了问题,就首先把把问题怪在孩子妈妈的身上。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娟说育儿


一些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或家人认为孩子患病时因为父母的照料不当导致的。因为孤独症患儿常常表现出不理人,不知人情温暖,故认为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得孤僻,而后患上了孤独症。其实这只是个错觉,首先要重新认识孤独症这个疾病。

孤独症,全称儿童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发生在儿童身上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多在3岁钱就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父母会发现患儿学说话比较晚,只会说些简单的句子,常常是主谓宾不全,对人称代词使用混乱。孩子经常会回避和他人的目光接触,和父母及家人不会产生感情,没有亲密的关系。患儿看待父母如同看待普通物品一样。这样常常让孩子的养育者十分痛心,也增加了养育的负担。

目前,对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我们仍然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孩子患上孤独症。但是我们能初步找出一些可能的病因。首当其冲的就是遗传,通过基因连锁分析,目前已经锁定了十个常染色体基因位点是和孤独症的发病有关,携带这些致病基因数量越多的孩子患上孤独症的概率越高。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再生育的孩子发生孤独症的概率也明显高于普通父母生养的孩子。其次是脑损伤可能导致孤独症,在胚胎的孕育阶段,围生产期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而使得大脑的发育受挫从而发展成孤独症。还有一些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的孩子也同意患上孤独症。

所以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多是生物性的,其中主要原因是遗传,而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孤独症的发病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鹈鹕心理陈小康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孩子患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你们那些亲戚都是不懂科学及不负责任的。

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病因中的作用,目前普遍认为孤独症有改变大脑发育的遗传学病因,从而影响社交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并导致兴趣狭窄和行为重复。

少数孤独症病例是由环境因素导致的,比如暴露于有毒物质或致畸物、围生期损伤或产前感染。有一些证据表明,一大类危害围生期和新生儿期健康的情况(比如胎位异常、低胎龄、低出生体重或胎粪吸入等)可能会增加孤独症的发生风险。母亲患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也可能会增加孩子发生孤独症的风险。环境因素还可能会造成“二次打击”,从而改变已有的孤独症易感性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作用似乎取决于暴露的时机和持续时间、毒物的浓度、作用机制和毒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父母年龄较大(包括父母双方)也会增加孩子发生孤独症的风险,这可能和新出现的自发性突变和/或遗传印迹改变有关。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倒退型孤独症跟疫苗接种有关,但那些研究都被发现充满了方法缺陷,实际上现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并没有证据显示任何儿童期疫苗会增加孤独症的风险。对灭活疫苗中所含硫柳汞防腐剂和铝佐剂与孤独症风险之间关系的证据审查也得出了有力结论——疫苗不会增加孤独症的风险。


朱剑笛


很理解你的心情,自闭症的发病主要是先天和遗传的因素,和后天没有关系,所以,并不是由于父母的不称职造成的,所以,你不用太过自责。

如果说对孩子关心不够,应该是会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但是不会直接造成孩子自闭症。

对孩子的关心要及时,我身边的好多家长都是在孩子两岁之前就发现孩子的相关特征,如社交、眼神等方面的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症状,最小的才四五个月就已经去机构做干预了。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虽然不能预防自闭症,但是可以让我们在陪伴中可以让我们发现孩子区别于普通孩子的特点,比如语言、交往、行为等各个方面,在你发现相关特征的同时,可以让我们早早干预,提升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专家:建议每周抽出两小时时间和孩子单独沟通

很多家长工作繁忙,往往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我们可以利用每周两小时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以朋友的身份,放低姿态,孩子也会更愿意对父母坦露自己的想法。

所以,朋友,这个时候自责是没有用的,要接受现实,为孩子尽快选择合适的机构,家长配合机构一起,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干预,一般家庭中用的最广泛也被科学唯一证实有效的就是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同时要注意DTT分解式的教学和实操,将ABA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行为分析的方式去拆解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找到背后的深层原因,让干预事半功倍。

温馨提示:我们旨在为全球的自闭症儿童提供最准确、专业、智能的康复训练工具,进入头条主页,几十组训练游戏,专业认知图库,让您训练无忧;更有全国最全最准确的机构信息供您选择,让自闭症孩子拥抱蓝天,让世界充满爱。

端午节快到了,祝大家端午安康。


你好children


孤独症病因有很多因素,自责不如想办法补救。造成的原因可能与父母在工作中暴露于某些溶剂环境下对其子女患孤独症谱系障碍起到一定作用,但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专家的评估结果显示:父母暴露于漆、清漆和二甲苯暴露等环境下,其儿童发生在自闭症的可能性比未受暴露的父母的儿童要高。所有这些暴露包括大部分溶剂或含溶剂的产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根据典型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进行扩展定义的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疾病的起源目前仍不清楚。ASD的一大特点是大脑异常,据早先的研究揭示ASD大脑异常的特点可能部分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环境或父母的职业暴露的结果。这些暴露已与不良妊娠结局和儿童的其他神经发育状况有关。


玥玥0120


家长您好!

自闭症是先天性的广泛性发展发育障碍,不是后天犹豫父母教养问题所导致的。

而对于自闭症的康复机率,由于孤独症孩子的沟通、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三大核心问题较为严重,康复好的机率和孩子的孤独症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医疗手段只是辅助手段,且目前还没有实据证实某种医疗手段可以治愈自闭症。而现在,有实证支持的是教育手段。

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养观。1、首先要尊重孩子疏离人群或是社交被动的特质。其次,要摒弃为了融合而融合的思想,要为孩子融入正常社会做出大量的精心准备。第三,家长要掌握帮助孩子进行融合的技巧。2、生活是否优雅跟生活现状并无直接关联,全在你的心气儿上。咱们不要因为有一个特殊娃而存一颗“破落户”的心。春日阳光、夏日鸣蝉、秋叶月色、冬日落雪这些既陶冶性情、舒缓压力,又无需支付费用。我们何不跟着孩子一起去亲近自然,寻找快乐,启迪思考?3、选择机构和自己做干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机构好比短跑,拼的是速度和效率;自己做就像长跑,拼的是耐力和毅力。齐头并进当然最好,但如果实在没有外部条件,那就横下心靠自己吧,其实这条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4、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对待自闭娃开口之前的“沉默期”。语言习得的前提首先是让孩子具备一定的听觉敏感度以及大量的听觉输入,让孩子尽量多地储备一些基本词汇,这些积累和储备正是促成孩子开口说话的关键。5、我们不是放弃对孩子的全面干预,而是干预的期望有所侧重,时间和精力分配不一。在帮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为孩子把不足之处的危害降到最低,因为有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非要从事与缺陷相对应的工作。特长和技能永远是孩子立足社会的基石。6、教育孩子一开始就要教对,不要等坏习惯已经做大、有竞争优势了再去拔除它。就那关键的几秒,将有可能决定孩子一生的行为习惯。7、不论正常孩子还是特殊儿童,多看书总是有好处的。当你领着孩子阅读,并且对这件事不抱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是单纯地享受进行的过程,总有一天一些附加的惊喜就会出现,这个时候你就会深切地体会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道理。8、看自闭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首先应该把这个概念放在现实生活这套体系中去检验。特殊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独立生存问题,其他诸如考试成绩等等都不是孩子独立生存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孩子会照顾自己的前提下,再发展出一门足以养活自己的特长,孩子这一生堪称完美。9、我不对人性报以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我会告诉我的正常孩子人必须善良,必须同情弱者,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关怀;我不对社会报以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我会要求我的特殊孩子尽量掌握生存技能,拥有一技之长,用哪怕部分的尊严赢得尊重。10、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相互试探底线和深浅的过程。老师对家长的修养和素质要求不低。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我们不断充实提升自己,让老师看到你的价值,让她们明白你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够糊弄的。对你不敢糊弄,自然对孩子就不敢糊弄。11、自闭娃的社交就应该规则先行。孩子能否主动发起会话,有几次回合性沟通等等都应该放到合适的场合。如果一个人不懂规则,在不该说话的时候乱说话,在不该行动的时候乱行动,他哪怕是个社交高手又能怎样?12、对于特殊儿童的成长,我们恐怕缺乏一种稳定的教育思想和长远的教育教养观念,这导致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往往期望通过“干预方法”短期内提升孩子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孩子一生的发展路径需要我们站在更高更宏观的平台上去思考和构建,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以正确的干预方法,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谈得上未来。


孤独症在线


孤独症的教育训练并不完全是一个医学问题,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心态、环境或社会的支持和资源均对孩子的预后产生影响。采用综合性教育和训练,辅以药物,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可能获得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

(1)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应该坚持 3 个原则:

1)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

2)异常行为的矫正;

3)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同时注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办日间训练和教育机构,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有关知识,是目前孤独症教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

(2)父母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与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以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jollyswan


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虽然目前确切的发病原因不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先天性脑神经发育障碍,目前的研究多指向遗传,胎儿期的病毒感染等。


在自闭症研究最为成熟发达的美国,早期也曾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这种疾病是由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疏于对孩子的照料引起的,由于照料孩子的主力一般是母亲,所以当时自闭症又被称为“冰箱妈妈病”,矛头指向孩子的妈妈,认为是妈妈对孩子的冰冷态度和不尽职的教育引发的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看法随之被推翻了。简明地说,自闭症是一种生理疾病,并不是心理疾病,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并无关系,当然,在后期孩子的康复过程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但一切的源头并不是所谓的父母的不称职。


自闭症对于很多国人而言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当他们听到“孤独”,“自闭”这样的字眼,再看到孩子独来独往的表现,很容易主观地认为是外界,尤其是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孩子性格孤僻,于是带着有色的眼镜去评价孩子的父母。我在机构陪孩子训练的时候,也接触过这样的家长,即便有了大夫的科学解释,依旧会相互指责。我觉得原因无非有两点:


1、无知而又喜欢主观臆断:国人的科普常识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对于很多不常见的知识没有科学的认知,比如自闭症,社会也没有相关有效的普及,造成认知的匮乏。在这样的前提下,很多人又很擅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仅仅根据字面的意思,或者道听途说的消息,就笃定地自我定义一个其实并不了解的概念。这是国民整体科学素质相对低下的表现。


2、推卸责任:很多家庭,在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去想办法寻求帮助,而是在家庭成员内部开始相互指责,试图为这个难以接受的现实找寻一个合理的责任主体,一方面推卸自己可能有的责任,另一方面为自己难以平复的情绪找一个宣泄的对象。自闭症的确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既然已经发生,与其相互指责,不若携手面对,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对于已经发生的,且无法改变结果的事情,任何争论对错,划分责任的做法都是幼稚无意义的,有这个时间和精力,不如多带孩子做几个回合的训练。其实,在这样的困难面前,也是最能见人心的时候,对于那些撕掉平日里慈眉善目外皮的人,即便是亲戚,也请你不要理会,并从此远离,这些人只会添堵。


自闭症病的是孩子,苦的是父母,苦于孩子的病情,苦于旁人的不理解。我们在期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更要坚信和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不坚强,如果我们不乐观,那么孩子的希望从何而来?别管那些人和那些说法,带着孩子一路前行吧。



爱陪娃的熊叔


虽然环境的因素确定是一种诱发的诱因,但是其实早就已经有科学研究证实,孤独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根本就不是父母照顾不当,关心不够的原因造成的,不要因为听人一说就责备自己。

但是患孤独症也确实是由于遗传基因的原因,所以咱们做为父母要加倍耐心的照顾孩子。孤独症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经过治疗恢复的好的孩子,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也能与身边熟悉的人交流的。现在就经过检查发现了,我们应该感觉到幸运,这么早就发现了,孩子接受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所以我们与其用大量的时间自怨自哀,还不如,把加倍的耐心用在孩子身上,抓紧早期的时间,及早进行康复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