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生活中只存錢不花錢的人?

o丶柒言


錯了,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在工作的時候只存錢不花錢,但是在這段工作結束後,回家過節過年,他還是會花錢的,他平時不花錢,只是因為他想把錢花在刀刃上而已。因為他知道錢的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怎麼看待他們,我是很尊敬他們的,起碼他們比那些月月光的人,好了太多,也是值得依靠依賴的人。

說句實在話,我在外面打工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人,只存錢,不花錢,人家說我是摳門,但我自己卻認為這是節儉。怎麼存錢不花錢呢?我是這樣做的。

我所在的工作地點是餐廳,因為有員工餐,所以我從來不在外面買吃的,雖然住的地方距離餐廳有三四公里,但我還是會走上去,就是因為不想花錢,也不想坐車上去,因為那時候我一天的工資也就110左右,我想存,我想存起來用在刀刃上。

幹活的時候,我沒坐過車,沒在外面吃過飯,沒和別人聚過餐,也沒買過衣服什麼的,連牙刷牙膏杯子洗頭的,我都是從學校帶過去的,就是不想重新買。

同事領導笑我太過於摳門,但我不在乎,我只知道我要存錢,完後回來上學的時候用,就是這樣。工作的時候苦一點沒什麼問題,在學校的時候,我就能吃到更多的甜,我就是這樣理解的。



餐廳的員工餐這麼好,為什麼我要點外賣呢?多走點路也挺好的啊,省了十來塊錢呢。


小幸福的萌萌雷


我有個朋友就是個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夫妻二人早年做生意就賺了上千萬元,現在身家有多少,外人已不知道了。二個人守口如瓶,絕不提及家中財產,因為擔心被別人謀財害命。

於是我提議他們僱個保鏢,沒想到我朋友的回答是:“被保鏢害了怎麼辦?”

一下就把我搞的無語了。。。。

他們夫妻二人穿著非常普素,吃的也一般。二個人年輕時就辭職做生意,沒有辦養老保險,最終他們只辦了個最低檔的個人醫保。

據我所知二十年前他們的資產就有別墅、海景房、門市房、住房若干套、股票。。。

可是他們一談到未來就憂心忡忡,不敢買貴重的東西和衣物,他媳婦還總想著出去為家打工賺錢。。。。大有擔心以後會被餓死的感覺。他們總和我談做生意是多麼的辛苦,沒有正式的工作,以後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並說他們自己是窮人。。。。

都把我聊無語了。。。。。在我看來他們根本就不用出去做什麼生意,只要把門市房租出去幾個或吃銀行利息就足以月入數萬,衣食無憂。因為他們已經達到了財務自由的境界。

這真是我這樣的平常人不能理解的心理世界。在我看來,他們兩口子可能有輕度的抑鬱症。也許他們有攀比心理——他的哥哥20年前就已家產數億。也許他們是不滿足現狀,並不認為他們現在已經很成功。

在我們東北寒冷地區,許多普通工薪階層家中都有一二件貂皮大衣,可是他家居然家中一件貂皮大衣都沒有。他們的家中伙食簡單,要不是男主人愛吃肉,估計家中就會天天吃素食。男主人雖然常年做生意,身上沒有任何一件超過一百元的衣物。若不是為了做生意才迫不得以買了輛雪弗蘭撐點門面。。。。

總之,他們如此節儉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對未來的安全感的缺失,當然也有從小家庭環境的薰陶,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頭腦中的金錢觀與眾不同吧。


孟可的思想空間


存錢是美德,但存錢不買房,等於瞎白忙。而且是資助別人買房。

我見過很多特別善於存錢的人。說實話,對他們特別佩服。十幾年前,曾經有個同事,每月2000元,他告訴我,他每月能存1200元。我也沒有瞎花亂花啊,怎麼就沒法存到他們那麼多的錢呢?

我認識的另外一個人是相反的。他收入其實是不錯的,但是卻喜歡高消費。這麼說吧,他哪怕吃一盤麻婆豆腐,也要去高檔一點的餐館點。

但是,僅僅是存錢不善於投資的話,也是不行的。我一個老鄉,在縣城,夫婦倆省吃儉用,埋頭存錢,沒有想過去買房。最後看到房價實在太高了,不得不去追高,結果多花了30多萬。他們收入也不高,這30多萬,等於白吃了十幾年的苦。

那個不存錢的人最後也想辦法借錢買了房。但是兩者比較起來,這個不存錢的人,好歹得到了享受,那對埋頭存錢的夫婦,把錢存銀行,別人借了去買房,等於他們資助了別人買房。後者更虧一些。

正確的做法是,要節儉,但是一定要努力避免現金貶值。多學點經濟學吧,看清通脹大趨勢,以免辛苦白忙。不一定都去買房,但一定要投資,投資有潛力的資產,或投資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教育。


鄧新華全面回憶


1.窮過,所以只想拼命存錢

現在的90後,特別是城市的90後,大部分都很難體會到窮的滋味,而在80後或者70後,乃至他們的父輩,對窮真的有很深刻的體會,甚至有刻骨銘心的記憶。而且老一代50後、60後,甚至部分70後,因為以前的工資收入都很低,所以他們即使有一些積蓄,但是在當下,甚至在一二十年前都感覺很緊張,畢竟物價上漲了,通貨膨脹,他們手裡的錢根本不值錢。在90年代,很多崗位的工資不過幾十元、一百來塊。對於這一代,他們骨子裡都是一個字“省”,能省多少就儘量省,希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經濟條件。儘管孩子們總是勸他,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但是他們依然會按照幾十年來慣有的模式去存錢,捨不得花錢,因為他們窮過。

2.壓力大,對未來缺乏安全感

另一部分人,可能是如今的70後、80後,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成家立業,已經有了穩定的收入。但是80後普遍面臨買房的壓力,也許房子首付搞定了,也許按揭款能持續按月交,但是,接下來一大堆壓力接踵而至。結婚生子了,孩子的費用,接下來的教育、學區房等等,甚至家庭的改善住房,這都讓70後、80後感覺壓力山大。坤鵬論一位朋友,在二線城市,每個月工資1.5萬以上,但是還是捨不得花錢,問其原因才知道,這位朋友如今生了兩個小孩,老大小學5年級,老二才3歲。為了這個老二,朋友的老婆辭去了工作,專門管兩個孩子。朋友說,儘管自己收入還不錯,在所在城市相當於工薪階層兩個人的收入,但是他自己根本樂不起來。買了一套學區房,但是名額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說只能老大讀,老二再過三年就要讀小學了,學區房的問題再一次擺在他的面前。前一陣網上熱傳的“中年男人不如狗”,朋友自嘲說,這就是他的真實寫照,連生病都生不起。朋友的情況很典型,因為當前的壓力很大,而且對未來的擔憂也很多 ,所以根本捨不得花錢。

3.摳門

當然,最後有一類人,他們不捨得花錢,是因為他們確實比較摳門,就是平時大家說的那種鐵公雞。不管是外出、就餐或者其他地方,他們總是不願意搶著付款。而且,他對自己花費也是非常省的。即使他比較有錢了,也是如此,這種可能是來源於骨子裡的節省和摳門,分佈在不同的年齡段。

只存錢不花錢,可能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原因,比如有的人為了還房貸,所以拼命省錢。但是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過猶不及,或許在這裡也適用吧!


坤鵬論


很多朋友總是嫌棄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認為這是小氣的表現。

還有人專門跑來問我,老師,你怎麼看待生活中只存錢不花錢的人?你覺得他們小氣嗎?

不!我不覺得這是小氣。只存錢不花錢,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避免以後有事問人借錢。

有些朋友平時吃喝玩樂,右手掙錢、左手花錢,月月花得精光,看著是非常瀟灑。但是,這樣的生活壓根就經不起風雨。萬一哪天遇到了緊急的事,需要用錢,這些月光族就要傻眼了。

有句話叫做“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借錢,是特別難的事兒。

你需要放下自尊、面子,張嘴去求別讓人借錢。而且,就算你放下了自尊去問人借錢,別人也不一定會借給你。

所以,為了避免有事來了問人借錢的尷尬,不如平時節省一點,多存點錢,少花點錢。

萬一將來有事要花錢,咱自己能扛得住,不用張嘴問別人借。

第二個原因,就是窮怕了!

我有個姨外婆就是這種窮怕了的人。

以前她家裡窮,又要養5個孩子,她除了努力幹活掙錢,就是拼命省錢。有將近十年沒吃過肉,頓頓都是吃鹹菜或者青菜。這些青菜很多都是從市場上撿來的。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都能掙錢了,日子也過好了,姨外婆也照樣捨不得花錢。

除了必要的開銷,其他一切開銷她是能省就省,每塊錢都存起來,就怕自己沒錢用。

這都是因為以前她窮怕了,留下了心理陰影,就算現在日子好了,她也沒有安全感。

第三個原因,金錢觀不一樣,有些人認為錢要花在刀刃上。

有些朋友只存錢不花錢,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分錢都應該花在實處。現在房價那麼高、教育開銷那麼高、看病吃藥開銷大,哪樣不需要錢啊。所以,錢一定要花這些實打實的事情上,花在刀刃上,不能到處亂花。

我認為存錢、理財、少花錢挺好的,把錢用在實處比拿著錢亂消費要好。

錢是人的膽。手上有錢,心裡不慌!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每次點贊和轉發,您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生活中只存錢不花錢的人,我覺得他對於未來生活的預期,做的都是最壞的打算。

我辭職前,有兩位比較要好的同事,一位是廣州本地人,家裡光拆遷分到的房子,就有4,5套,每個月的房租就夠支撐他們家所有的開支,所以他每個月的工資,都是拿來花的。

蘋果公司出最新款的手機了,買!哪裡的餐廳被評上米其林三星級了,吃!520這樣的紀念日到了,各種禮物送起來!

你看,他對於金錢態度非常的瀟灑,瀟灑的原因,是因為他對於未來,有著非常美好的期待。

《狂熱分子》這本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

對於現實生活抱有熱切期待的,往往是那些生活殷實的人。

另外一個同事就沒有那麼好運氣了,他來自於農村地區,家裡的經濟條件比較差,如果單單要靠自己的努力想要在廣州買房的話,是非常困難的,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的歲數也越來越大,各種支出,更是像坐了火箭一樣,蹦蹦蹦的往上升。

一想到這些,他對於未來的感覺,是沒有任何希望的。

正因為對未來不抱任何期待,所以他把所有的工資,都存了下來,以便應對各種不幸事情的發生。

如果一個人努力壓抑自己的慾望,不是因為他不想要,而是因為他,要不起。

誰不想利用自己賺來的錢,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誰不想吃的更好,住的更加舒服,玩的更加盡興?!

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哪個在廣州擁有4,5套房子的同事那樣,有些人光是過著,或許就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力氣。


曾少賢


我剛剛本科畢業,大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做家教,1小時50塊,每天2小時,每週上5次課,算下來每週500塊的收入,一個月2200塊。後來又接了一個,輔導成人軍考,一天600塊,每週上一天課,一個月4周就是2400,照這麼個算法我一個月能掙4600。

家長人很好,每週我都按時拿到了工資,冬天約朋友去商場買了一件冬天穿的大衣,一向節儉的我決定對自己大方一次,買了一件傑克瓊斯的,1100塊。後來我發現那件大衣簡直奇醜無比,我基本上不怎麼穿,見人的時候絕對不穿,泥馬那是我身上最貴的一件衣服。

我還有個朋友也做家教,他問我手裡有多少money,我說2000左右吧,他嚇一跳:你怎麼這麼厲害?我掙的錢差不多都花了,你怎麼能攢住?

鬼都不知道我那一年是怎麼過來的。我是大二開始做家教,大一升大二的時候我轉系了,因此大二上補兩門課,大二下補四門課,再加上家教,週一到週五吃完晚飯出發,學校在郊區,回到宿舍就11點了,每天累得跟狗一樣。好在那個考軍校的後來調走了,我只帶了他三個星期,即使如此,我還是忙得焦頭爛額。

我對生活品質沒有特別的追求,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很少有社交活動,也就無所謂聚餐什麼的,穿衣服什麼的也很普通,直男怎麼穿我就怎麼穿。做不做兼職對我的生活品質並無太大的影響,也就晚上回去的時候餓了加個餐。

那些只存錢不花錢的人,無非就是三種:第一,窮,太窮了根本沒錢可花,有一點存一點以備不時之需;第二,扣,手裡有錢不知道花,淪為錢的奴隸;第三,深知掙錢不易,不願意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我想我就是第三種。我掙起錢來還算能吃苦,平時也不怎麼亂買東西。就在做家教的那個學期我用工資買了單反,第二個學期結束,我用攢的錢,帶上單反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一路經過湖北、湖南、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不得不說那一趟玩得真是痛快。

我也見過只花錢不存錢的人,從來不知道存錢為何物,有一分就要花一分,買的都是沒用的東西,螞蟻花唄和白條借了再還還了又借,從來沒用還清過。自從我有了女朋友之後,我就跟隨女票成為了這樣的人,其實我們收入不低,做兼職每月能掙4000塊,再加上生活費也不少了,但是從來都是不夠花。我們還認識一對,男生一直在攢錢,女生想買什麼男生都勸她不要亂買,畢業了男生送女生一條價值不菲的項鍊,兩人結伴去西北旅行,我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

所以,過分摳門肯定是不行的,閉著眼睛亂花錢也是不行的,都得有個度。


考古班二愣子


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人,這個人就是我的弟弟。家裡條件勉強能算小康,在花錢方面父母也還算開明,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弟弟從小特別節省,入了他手裡的錢我從沒見出來過。據他所說,他是因為從小看到父母批評我花錢大手大腳,有了心裡陰影,認為我們家所有的錢已經被我花完了。。。

上小學的時候,弟弟每週有一些零花錢,具體多少沒有定額,花完了問父母要,然而弟弟基本上沒有開口要過錢,一直到小學五年級,身上帶了五毛錢去學校,這五毛錢在他口袋裡裝了一週。他從小的壓歲錢都是他自己存著,奶奶幫他開了戶,存摺裡的額度我們從來都不知道,我估計這麼十幾年下來,幾萬塊錢應該是有的。

除了存摺,他還有自己的小金庫,平時大家給他的錢他都攢起來,放在他小學低年級廢棄的筆袋裡,然後裝在鞋盒裡藏到他的床底下。然而這個秘密被我表妹發現了。那時候我剛上大學,弟弟上小學。金庫裡總共有多少錢我現在已經不記得了應該在1500左右,我和表妹懷著惡作劇的心情在他的小金庫裡一人拿了十塊錢。三天後,他並沒有發現,於是我和表妹在一天吃飯的時候告訴了他,想看看他的反應,他果然當場就抓狂了,爬到他的床底下數完錢後嚎啕大哭。後來他長大後,這件事情成為我和表妹黑了他十多年的黑點。

弟弟上了高中時,偷偷透露給我他有喜歡的女生,作為姐姐,被他這麼信任,這種秘密都告訴我,我當然特別開心。偶爾給他點錢。想讓他給女生買小禮物,逛個街買零食什麼的。事實上,我發現那些錢依然被他存了起來,並且他把我上學時男生送給我的很多沒拆封禮物拿去廢物再利用送給女孩子。。。

有這麼一個只進不出的弟弟,持續為我的生活提供十多年的槽點,在姐姐眼裡還是很可愛的。他剛高考完,我只殷切的期盼他到了大學後,一定要學著花點錢,不然會沒有女朋友的!!!


考古系大師姐


只存錢不花錢的人,其實不少見,大部分都是從底層奮鬥起來的人。他們一方面收入不是很高,賺點錢不容易,在生活中儘量節約,將所有的錢都節約起來,能存多少就存多少,為了以後娶媳婦、買房子、養育下一代等大事做準備。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信心不是很足,安全感也是很差,但有沒有好的理財手法,就是不斷存錢,帶給自己對於未來的某一種安全感。

還有一種人是單純的摳門。由性格決定的行為,這是一種守財奴的性格特徵。一分一釐都要摳出來,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是享受那種不花錢的快感,以及存摺上持續增加的數字帶來的快感。

對於這兩種人,動機不同,看法也是迥異的。

對於節約的人來說,那種勤儉到極致的生活方式,真的不值得提倡。人生在世就是為享受美好而來,在需要花錢的時候還是要花錢,但這種其實還在於觀念的改變。這種觀念的改變還是取決於他們對於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生存能力提高有直接關係,以及對趨勢發展的一種洞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這種人就會一直在存錢、貶值中,持續維持在困窘的生活局面。因為貨幣貶值是一個大趨勢,存錢就是讓自己的錢越來越不值錢。對未來的安全感,其實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上,而不是依靠銀行裡冰冷的一點兒數字增加。這樣的生活有啥意思?

而對於摳門的人來說,這種人性格決定行為,實在沒有辦法。雖然醫學上沒有定論,但過度的摳門,有可能也是一種心理疾病。這個還是要看醫生才能解決。


波士財經


拼命儲蓄卻難得消費,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囤積型人格”。這種人格的形成既有個人層面的因素,也有社會層面的因素。

在個人層面,囤積型人格可能起源於內心強烈的匱乏感

有些人從小生活在缺乏溫情的環境中,情感上有著深深的匱乏感,他們就可能形成囤積型人格,因為潛意識在用佔有大量物質來彌補內心情感的缺失。暴食症是“囤積”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口腔的攝取來佔有食物,以食物入肚來填補空虛,這是最原始、最形象的表徵。

在社會層面,當出現大面積的物資短缺時,社會成員就有可能因為創傷記憶而形成集體性的囤積型人格

比如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那段缺吃少穿甚至餓死人的年代的老一輩人,大部分都會特別愛惜東西,他們會大量囤積食物、衣物,什麼都捨不得扔,很多食物甚至要存放到過期後才會去食用。

這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那段時期後,內心創傷性地被鐫刻下了對於極端匱乏的恐懼,使得他們潛意識裡相信“我必須囤積很多物資以備不時之需,如果肆意吃喝,那將可能難以應付困難時期。

因此,一有東西就吃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有罪的。”正是這種恐懼感與罪感使得這些老年人下意識地不吃子女孝敬的時鮮物品,對他們來說,不吃而是囤著更有快感。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幫助身邊有囤積型人格的人,那麼最好不要一直勸說、指摘他的囤積行為。多和他們聊聊,讓他們檢視那些匱乏的記憶,在他們情緒得到宣洩的同時適時地提醒他們注意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不會再有那些可怕的事發生,這樣也許會對他們更有幫助。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