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元朝为何会如此短命?

爱因爱生


强大的元朝为何会如此短命?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恐怕会有很多答案,但桃花石杂谈觉得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元朝统治阶层自己的内乱与内斗,而其内斗激烈到什么程度,恐怕是远远超出普通人想像的。


39年9个皇帝的朝代

大家知道元朝是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不能和蒙古帝国混淆),而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当了20多年皇帝,他驾崩之后他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夺得了帝位。要说这个铁穆耳也算是比较有成就的皇帝了,他即位之后下令停止继续征伐日本和越南,集中精力平定了窝阔台汗海都,基本灭亡了窝阔台汗国。此外,他还下令减免江南地区的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过他的措施也导致入不敷出,国库财政恶化。

铁穆耳做了十几年皇帝之后,在公元1307年驾崩。而在这之后,元朝皇族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首先是因为他的太子德寿比他死的还早,所以他死后也没有明确的继承人,然后他的皇后卜鲁罕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安西王阿难答监国,皇后还想让这个阿难答继位当皇帝,可以说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这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当上了元朝皇帝,那中国恐怕就真要亡国了,因为有可能过几年中国的皇帝就变成哈里发或者苏丹了,那中国的文化可能就真要断绝了。

当了八年皇帝的元仁宗竟然已经是元朝中期9个皇帝里在位时间最长的了

不过好在不到半年,元朝皇族就发动政变,拥立元成宗的侄子海山成为元武宗,并把原来的皇后和安西王都给斩了。而元武宗为了感谢自己上位过程中立下了大功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将他立为皇太弟,死后传位给了他,这也是元朝为数不多的和平传位了。不过和平虽然和平,但元武宗也只是当了四年皇帝。(悟空问答桃花石杂谈原创,抄袭转载必究)而他的弟弟元仁宗上台之后又进一步推进了元朝的汉化进程,重开科举,重用汉臣,元朝的汉化进一步深入。元仁宗当了八年皇帝,在元朝中期可以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了。

他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儿子元英宗硕德八刺,继续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但他只在位四年,就在政变中被杀,之后元廷又几经变故,最终忽必烈长孙的后代甘麻刺取得了皇位,史称元泰定帝。但泰定帝也只当了5年皇帝就死了,当时他的儿子只有七岁,虽然也被拥立为皇帝,但短短一个月之后,元武宗海山的两个儿子周王和世琜(lái)与怀王图帖睦尔分别在漠北和南京被拥立为皇帝,然后几方又是混战,最终图帖睦尔在宫斗中胜出,成为元文宗。

说元朝汉化慢其实是找错了时间坐标,虽然元顺帝已经是元朝第11个皇帝,但他登基时元朝才建立62年

然后元文宗又是只当了四年皇帝就死了,而且为了洗刷别人对他毒死和世琜的指责,他死前把和世琜只有六岁的儿子懿璘质班立为太子,死后传位给了他。但蹊跷的是,懿璘质班即位之后仅仅两个月也死了,之后他的哥哥妥欢帖睦尔被文宗的皇后从广西桂林召到北京即位,成为了元惠宗,也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元顺帝了。所以从公元1294年忽必烈驾崩到公元1333年,短短三十九年时间里,元朝一共出现了9个皇帝,发生了十三次政权更迭。而如果从公元1307年元成宗驾崩开始算,则是在26年里换了8个皇帝,如果从1320年元仁宗驾崩开始算,则是在13年里发生过八次政权更迭。所以其实元朝皇族自己的折腾可以说已经把元朝的国运消耗大半了。

元顺帝期间的内战

可以说元朝皇帝频繁更换帝位到元顺帝时期算是打住了,因为他一个人在位时间就长达35年,几乎相当于元世祖忽必烈死后9个皇帝在位时间之和。但皇帝没换却并不等于元朝统治阶层的内斗停止了,相反其实是内斗更加激烈了,从宫廷政变和短期军事冲突发展成了长期的军事对峙与内战。

元顺帝刚上台的时候,元朝其它皇族还是想继续通过政变把他也废了,但在这个期间,右丞相伯颜帮他保住了皇位,因此伯颜也成为了权臣。不过伯颜却抗拒汉化,甚至一度废除了科举。但元顺帝是在汉地长大的,从小接受汉文与儒学教育,因此无法接受伯颜的作法,最终在公元1340年和同样汉化程度比较高的脱脱发动政变,把伯颜流放到了海南,并重新恢复了科举。

元末天下混战的形势,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是“效忠”元廷的军阀


但刚消停了没几年,元朝开始出现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地区平均每1.6年就出现一次水灾,同时元廷的赋税仍然沉重,而且还滥发纸钞,导致民不聊生,白莲教等秘密宗教开始兴起。到公元1350年,还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官府和民间发生严重矛盾,白莲教的刘福通在安徽起事,发动起义,之后郭子兴、徐寿辉和张士诚等人纷纷响应,同时色目人亦思巴奚也在福建泉州发动叛乱。天下再次大乱。

而元廷为了镇压各地民变,则开始重用早年移居中原地区的汉化蒙古军阀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后来李察罕死后,则又重用他的外甥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但王保保虽然能打,却不太服元廷管束,他后来主要的精力没有用在镇压南方的农民军,反而是跟其它一些表面上忠于元廷的军阀在北方地区展开了激战。

曾被朱元璋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特别是在公元1362年之后,王保保介入元廷党争,在元顺帝和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发生冲突,太子逃到他的大本营太原之后,率军围攻北京,最终迫使元顺帝将支持他的四川蒙古军阀孛罗帖木儿杀死。之后他又在中原以镇压南方起义为由,要收编孛罗帖木儿的一些余部,以及其它效忠元廷的军阀,在被拒绝之后和这些军阀又展开了混战。所以在朱元璋公元1367年北伐的时候,元廷倚重的这些军阀竟然无一人出手相救。


所以了解了整个元朝的政治演变,可以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乱,从头乱到尾。前期20多年内换了10几次皇帝,后期虽然皇帝不换了,但却又变成了更严重的军阀混战,在这种情况下,它的国祚不久也就是再自然也不过的事情了。


桃花石杂谈


很多人都在疑惑,13世纪初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战斗力何其彪悍,为什么仅仅一百年之后就被治下的汉族起义军吊打回了草原呢?

我们对比一下宋辽时期的局面,有一个现象十分耐人寻味:因为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献给了契丹人,导致中原王朝失去了最好的地理屏障,而宋朝数次北伐都因为骑兵严重不足而功亏一篑。然而到了元朝,不仅燕云十六州,就连整个江南都成了元帝国的疆土,此时的汉族起义军反而一举将蒙古人赶回了漠北,这不是很奇怪吗?那么造成两者不同的因素是什么呢?其实只有一个,就是马匹。

火器在当时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无论是元军还是义军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火炮和火铳,但那个时候的火器仍然十分粗糙,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火器,而是骑兵。

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消灭大金、西夏以及中亚诸国都是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完成的,而此时面对先前被金国人吊打的汉族人却屡屡败北,这些汉族义军又是如何克制蒙古铁骑的呢?答案就是以骑兵对骑兵。本来缺少马匹的汉人此时再也不用为战马发愁,因为蒙古人的任性,就连韩国的第一大岛都变成了大元的养马场,更何况肥沃富饶的江南呢?

原来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作为外来民族的他们才不会关心治下民族的死活,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意把汉人的耕地圈起来变成马场。如此一来,原本素称鱼米之乡的江南便立时多出大量蓄养战马的优良马场,而这样的景象在韩国也不断地得到复制。今天的旅游胜地,风景如画的济州岛在当时可是蒙古人颇为得意的海上马场。经过近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马比人多的局面,而汉地的百姓饿都要饿死了,只剩下一条路:造反!

当朱元璋的义旗举起之后,根本不愁得不到用以作战的马匹,而其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又是极为优秀的骑兵将领,因此在与元朝正规军的交锋中,朱元璋的部队丝毫不落下风。

不仅如此,当红巾军的烽火燃遍整个神州大地之时,韩国人也趁机对蒙元当头一棒。高丽国王不仅杀光了元朝皇后在高丽的娘家,而且派出军队袭击鸭绿江以北地区,但此时蒙古人无暇东顾,只能任由高丽取得独立。

后来当徐达的前锋进入大都之时,元顺帝早已带领残部逃往漠北,而大元帝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此终结。


地图帝


和清朝相比,虽然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但是元朝存在的时间只有清朝的三分之一,元朝为何这么短命呢?实际上从与清朝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来。

元朝建立在全中国的统治之后,元朝皇帝的思维实际上仍然停留在蒙古草原上。根本没有考虑汉化。元朝那么多皇帝,会说汉语的只有一两个,连汉语都不懂,自然也就谈不上对中原文化和制度的尊重了,所以纵观整个元朝,没有正常举行过科举,一度把儒者当作是非常低下的职业。因而,元王朝没有得到汉族只是分子的支持。而清朝则不然,清朝入关后,所采行的都是汉族王朝的制度,因而能够获得最大多数汉族民众的支持。

因为元朝不能实行正常的选官制度,所以元朝的贪官污吏特别多。以至于搞得元朝的吏治乌烟瘴气。

不仅如此,元朝还推行带有强烈歧视色彩的四等人制度,汉族民众处于四等人制的最低端,因而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汉族民众的起义纷纷起来。


青年史学家


有人非常惊讶,如此强大的元朝为何会如此的短命呢?

 

说到元朝这个中国史上地域最为广阔的大帝国,于1271年由忽必烈分创建,共经历9位帝王97年。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史上地域最为广阔的大帝国,却在短短一百年内就被摧枯拉朽般地被朱元璋一举赶回草原,从此就被历史所淹没。这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中,仅仅是其他四个朝代寿命的1/3,说起来也确实很短。因此有很多人对此颇为不解,那个曾经在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古铁骑到底怎么了?为何变得如此短命?总结元朝的经济、军事外交和政治方面,元朝的短命有其必然性。

在经济方面,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不重视农业,加上连年战争使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再加上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进一步妨碍了经济发展。元朝还变本加厉地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的赋税,加上长期的压榨,导致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元朝一直起义不断。

在军事外交方面,元朝对周边国家和政权发动侵略战争,比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高丽蒙古战争,灭西夏、灭西辽、灭后金、灭大理、灭南宋,更是与1241年一度逼近东欧复地。当时的蒙古人是靠野蛮、凶悍、残暴、杀戮、掠夺建立的元朝,虽然向外扩张,杀人盈野,打下了空前的巨大版图,却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没有任何文明策略。元朝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

在政治方面,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超级享受,肆意挥霍,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虽然延续了宋朝的中央制度,但大多数被蒙古贵族把持,而且贪官污吏横行,蒙古官员只图享乐,不问民生,对基层控制力很差。另外,元朝皇族内部斗争不断。整个元朝,两位被杀的皇帝,一位失踪的皇帝,一个在位43天的7岁皇帝,而且大多数政权都是通过斗争所得,可见内部斗争有多乱。

可见,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贪图享受不理国政,权臣横征暴敛腐化堕落,国民经济越来越衰,元朝人民生活越来越惨,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将原本素称鱼米之乡的江南变成蓄养战马的优良马场。当朱元璋的义旗举起之后,根本不愁得不到用以作战的马匹,而其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又是极为优秀的骑兵将领,因此在与元朝正规军的交锋中,朱元璋的部队丝毫不落下风。后来当徐达的前锋进入大都之时,元顺帝早已带领残部逃往漠北,而大元帝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此终结。41

 



怀疑探索者


首先我们看看元朝是否短命。秦朝存在了14年,西晋37年,隋朝39年,元朝98年。

在最短命王朝排名的竞争中,元朝还算稍稍好一些,没能进入前三名。但和正统的中原王朝的国运相比来说,确实又显得很短暂。这是在蒙古铁骑一直维护统治的情况下度过的98年,近百年间上昏下乱,争战不断。

前期,诸王争权夺位。后期,民变起义遍地。


内乱不断

自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之战中死去之后,强大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窝阔台系和拖雷系都认为自己拥有继承权而水火不容。

拖雷系的忽必烈在中原拥兵自立建立了元朝。但因蒙古部原本存在幼子继承制。本族中身为幼子的阿里不哥召开传统的忽里勒台大会,被蒙古贵族们推举为大汗。天无二日,忽必烈遂与阿里不哥展开了4年多的内战。虽然忽必烈获胜,但蒙古旧都哈拉和林等地在战火中化作废墟。

6年后,窝阔台系的海都也来挑战忽必烈的皇位。蒙古西部诸国除了伊尔汗国,其他汗国都支持海都。这次双方打了38年,直到忽必烈和海都都死去,海都的儿子投降为止。

这时元朝已到中期,虽然暂时稳住了帝位,但失去了外部大部分诸王国的支持。元帝国需要靠对中原的统治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了。

政治制度落后

不同于辽金等国家接受汉化的双重制度,蒙古帝国对汉化除了初期,始终是持抵制态度。官员制度上,保留了大量蒙古部落旧制。怯薛成为元朝高级军政官员的最主要来源。他们任认唯亲,裙带关系盛行。先进的考核选拔制度——科举制,除了忽必烈和仁宗时期举行过几次外,其他时候完全不受重视,汉人很难进入领导层。大量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高管,他们对统治汉地毫无经验,马上打天下,又马上治天下。贪官污吏横行,蒙古官员到地方如同儿戏,只图享乐,不问民生,对基层控制力很差。各地豪族更是和帝国离心离德,各图自保,等待时机。


经济政策混乱

草原的经济政策被蒙古铁骑带进了富庶的中原。元朝为了供养大量不事生产的王公贵族,大量征税摊牌。其间赋税制度制定之粗陋,让人乍舌。税收项目之多,也让人恐怖。冗官冗员,重复征税,官商勾结极其严重。官府甚至公然允许色目商人大量发放高利贷,盘剥百姓。

如此混乱治理之下,王公大员们的贪欲仍难满足。他们采用色目人的滥发纸币政策,疯狂印刷钞票,更加上阿拉伯西亚等地货币流入。中原地区货币简直乱成一锅粥,钱不如纸,以至于有的地区不得不以物易物。这样的政策自然让辛苦劳作的百姓难以生存,变乱的种子四处埋下。


宗教政策混乱

蒙古入住中原以后,各路思想激烈交锋,很多还参与到王位的权力斗争中来。从原始的萨满教到佛教,伊斯兰教,大量宗教力量加入政治生活。高官显贵往往利用宗教来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儒教因为失去了科举制的依靠,大量儒生无路可走,生计都成了问题。普通民众由于生活艰难,也积极加入白莲教等地下宗教组织。


统治残暴,民变蜂起

和中原王朝不同,蒙古帝国一直把被征服地区视为劫掠地,把被征服地区民众视为奴隶下等人一般。在实行人种等级制度以后,大量汉人沦为最底层,基本人身权利都被剥夺。元朝刑法志居然规定禁止汉人持有武器,不仅菜刀受控制,连利刃农具和弹弓之类都被限制。

加上元帝国滥用民力,所谓治理黄河,大量征发民夫,扰乱农时。官吏军队更是乘机侵占民间资财,巧取豪夺。从元朝中期开始,民众起义就此起彼伏。白莲教,红巾军,地方豪族,都纷纷起兵。帝国靠尚未腐化的蒙古铁骑四处镇压,虽然一时得胜,却难以兼顾。

如此危急时刻,元帝国朝廷还在派系斗争。结果政令失措,各地起义军逐渐壮大,南方地区如同独立。这时,出生于乞丐之中的传奇皇帝朱元璋走上了历史舞台。

留给元朝皇帝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文史小茶馆


蒙古人的巅峰时期其实也就是世界第一猛人铁木真在世的那一个时期,也就是铁木真在世的时期蒙古人把自己的骑兵优化到最佳,才能在西亚和欧洲势如破竹。而且当时的欧洲实力很差,随便一个来自东方的草原民族都能在欧洲肆虐,比如突厥。


但是随着铁木真的去世,蒙古铁骑失去了精神领袖,加上各个汗国为了争夺大汗之位,并没有继续征伐的动力,这个时候的蒙古铁骑已经跟铁木真时期的蒙古铁骑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一点,在蒙古人进攻虚弱的南宋都花了几十年就可见一斑。

蒙古人在一个钓鱼城就止步不前,还让蒙哥殒命,一个四川就折腾了几十年。如果不是南宋内部不同心,还有蒙古军中的汉族降将竭尽全力的鼎力相助,说不定,南宋还能跟元朝形成另一个南北朝。也就是说,元朝的建立,完全是得益于汉族人自己的内斗,并不是蒙古铁骑的功劳。



这种二流甚至三流的蒙古铁骑能帮助元朝统治中原九十三年,已经是很不错了。再加上蒙古人骨子里的思想就是侵占加掠夺,玩政治本来就是他们的弱项,他们的高压政策并不是出于社会发展的考虑,而只是为了能压榨更多的民间财富用于享乐。


就是这样一个外强中干的蒙古政权,得益于铁木真的威名,枕着蒙古铁骑的名头享受,不死都没有道理。也难怪南方各地起义,威名赫赫的蒙古铁骑却屡战屡败,最后被朱元璋秋风扫落叶般的打回原形也在情理之中。


风云说收藏


强大的元朝为何会如此短命?是因为元朝仅仅只是初期军事强大而已,后期享乐去了。元朝为什么会灭亡?我来说说我的看法吧:


第一,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知道打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的是文化软实力。蒙古人发迹之初,本来是没有文字的。1204年,成吉思汗征讨乃蛮人之时,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虽然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非常嘉许他忠于自己国家的行为,遂命令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太子、诸王畏兀字以书写蒙古语。蒙古人至此时便采畏兀字母以书写蒙古语,学界称为回鹘式蒙古文,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由此可见,蒙古人的文化涵养是很低的。你只能用武力征服敌人,不能让敌人从内心上顺从你,那对方迟早要反抗的。


第二,采取民族压迫制度。天下分为四等人:第一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人。汉族人不能能用铁器,汉族女子的初夜要给当官的蒙古人,蒙古人杀了汉人只要赔一点东西就可以免去死罪等等。这些都是民族的不平等政策造成的,换来的就是反抗。

第三,国家的统治民族没有被统治民族多。这样的话,占绝对人数优势的被统治民族醒悟过来的时候,二者的地位必然互换。于是有了红巾军起义。



第四,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为了活命百姓只好起来反抗。于是出现了红巾军以及张士诚、郭子兴、朱元璋、陈友谅、韩山童等反元志士。


鹏鹏看视界


元朝于1271年忽必烈建立,至1368年元廷被朱元璋赶到漠北,共经历9位帝王97年,这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中,仅仅是其他四个朝代寿命的1/3,说起来也确实很短。

总结元朝的经济、军事、外交和政治方面,元朝的短命有其必然性。

一、经济方面,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所以对土地制度无所谓,农业得不到重视,加上连年战争对北方地区的掠夺与破坏,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同时,元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也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完全亿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为泛滥发行纸币造成了通货膨胀,也妨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军事外交方面。在元朝建立前后,其始终对周边国家和政权发动侵略战争,比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高丽蒙古战争,灭西夏、灭西辽、灭后金、灭大理、灭南宋,更是与1241年一度逼近东欧复地。这些侵略战争,都需要钱,于是政策就是各种加税,导致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元朝一直起义不断。


三、等级制度。元朝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权利,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蒙古早期征服的,如西域各族),三等汉人(大致淮河以北及东北),四等南人(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地区,大致淮河以南)。这种歧视制度,加剧了阶级斗争,元朝被推翻是早晚的事。

四、政治方面。变本加厉的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的赋税,加上长期的压榨,反抗斗争一直不断,虽然延续了宋朝的中央制度,但大多数被蒙古贵族把持,所以很难有成效。



五、皇族内部斗争不断。整个元朝,两位被杀的皇帝,一位失踪的皇帝,一个在位43天的7岁皇帝,而且大多数政权都是通过斗争所得,可见内部斗争有多乱。


六、自然灾害。元泰定帝在位5年就发生了多次饥荒。

由上述原因,所以元朝的统治是肯定不会太长的,因此比较短命,但对于一个起于自奴隶社会饮毛茹血的民族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元朝代代皇帝励精图治学习汉文化,无奈其本身原有的制度与中原制度不适应,导致其短命。魏源评价元朝皇帝:“皆英武踵立,无一童昏暴谬之主”。


优意视频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贪图享受不理国政,权臣横征暴敛腐化堕落,国民经济越来越衰,人民生活越来越惨,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

当时的蒙古人是靠野蛮、凶悍、残暴、杀戮、掠夺建立的元朝,虽然向外扩张,杀人盈野,打下了空前的巨大版图,却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也没有任何文明策略。元朝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是掠夺财富和满足征服欲望,并且,元朝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贪腐成风,淫乐成灾,超级享受,肆意挥霍,盲目迷信僧侣,这直接导致了原本庞大的元朝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

当时的蒙古族是游牧民族,食肉寝皮不需耕织就能解决温饱,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把占领地变做畜牧场,因而更大的迫害是元朝的赐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族人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族人,都赏赐给皇亲国戚。而权贵就趁机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任意掠夺民产,随意侵占民田,恶意屠杀民众, 汉族人忽然间失去了农田,就没有了生活来源,自己也忽然间从农民沦为农奴,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 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建立了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将统治区人民分化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在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待遇和差别,造成对贫困人民更残酷的剥削与严厉的压迫。层层盘剥,层层惊夺,使汉地人民不堪重负,纷纷破产逃亡,使汉地经济遭到严重危机和破坏。

元朝蒙古人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造成严重经济负担,庞大的财政支出又对百姓巧取豪夺,大量无本纸钞的发行,造成物价暴涨,钞买钞,官卖官,又使贫民叫苦不迭,怨声载道。

蒙古帝国从成吉思汗开始一直没有建立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蒙古帝国麾下的各大汗国都有很大的独立性,导致蒙古帝国内乱不断,最终走向军队分裂和军阀内战。还有水灾(黄河白茅堤、金堤决口),旱灾,瘟疫。


德厚致远




第一,等级民族歧视政策,使占大多数人的汉人不满,最终酿成农民起义,被灭亡。

第二,蒙古人进入中原后,逐渐安逸,战斗力下降,蒙元骑兵失去了曾经的彪悍。

第三,元朝统治者的迅速腐败,残暴不仁,以及天灾人祸,农民揭竿而起,推翻蒙元的统治。



第四,蒙古族内部的争斗,大大削弱了蒙元的实力。

第五,统治区域过大,民族众多,难以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