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選舉前瞻:特朗普會通過他的“期中考”嗎

“我們在國會眾議院做得非常好,但我們有可能失去它”,在2018年中期選舉前四天,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西弗吉尼亞州的造勢集會上終於公開承認目前對共和黨並不有利的選情走勢。

共和黨可能失去眾議院多數黨地位

事實上,多項民調顯示,超過50%以上的美國民眾期待民主黨在選後主導國會,從而對特朗普政府形成所謂“有效”制衡。這一趨勢幾乎從特朗普上臺伊始就開始積蓄,並完全可能在11月6日改選全部435位國會眾議員、35位國會參議員,以及36位州長的新一輪中期選舉中部分實現。

被安排在大選之後兩年舉行的中期選舉,儼然是一場對在任美國總統執政業績的“期中考”。由於民意的回擺,總統所在黨往往在中期選舉中無法複製贏得大選時的“高分”,反而會“魔咒”般地遭遇滑鐵盧。

歷史統計顯示,總統在中期選舉年滿意度如果在50%以上,其所在黨在國會眾議院還是會平均失去14個席位;要是在50%以下,總統所在黨則可能要丟掉37個國會眾議院席位。

而在國會眾議院中前三次出現多數黨易主的情形,即2010年、2006年以及1994年也都是中期選舉年。面對如此的歷史壓力,民意滿意度始終無法超過50%的特朗普顯然正在拖累共和黨陷入不可避免的被動守勢,甚至是可能失去多數的劣勢。

綜合美國頂尖學者、智庫以及主流媒體的各家預測情況,基於歷史經驗與現實民調,目前民主黨的確更有可能在國會眾議院中取代共和黨、翻盤成為多數黨;而共和黨在國會參議院中更有機會維持乃至擴展多數地位。

共和黨在國會參議院的延續優勢與今年兩黨換屆席位的懸殊比例有關:民主、共和兩黨在35個改選席位中所佔據的比例為26比9。這就意味著,民主黨無論如何都將承受著比共和黨更大的不確定性,進而翻盤的壓力自然陡增。

政治精英層的對峙下沉到了普通民眾中

與以往在非戰爭狀態下的選舉相同,本次中期選舉總體上以國內議題作為主線。但完全不同於以往三次翻盤的情況,作為掌握民意優勢一方的民主黨並未設定全國性的競選方案,而是放任候選人各自為政。

競選綱領缺位的背後或許隱藏著另外一個主線,即民主黨的本次競選可能是以“反對特朗普”作為全國性核心議題的。於是,民主黨的策略其實是強化歷史經驗證明過的民意回擺,而非拿出與特朗普政府針鋒相對的政策方案。

換言之,民主黨口口聲聲的所謂“藍色浪潮”是從歷史中掀起的,並非是由於民主黨立場得到民意支持而逐漸形成的。

在議題相對流散的同時,投票率卻成為兩黨爭奪的焦點。就民主黨而言,對於“身份認同”的過度強調,成為提高女性、少數族裔群體以及其他弱勢群體投票率的抓手。這也是本次選舉中民主黨在國會議員、州長等職位上所提名女性數量創造歷史新高的意圖所在。

這種在自身基本盤中將選票儘可能最大化的方式,雖然短期內可以為民主黨帶來好處,但長期而言一定會妨礙民主黨恢復對於關鍵盤,即藍領中下層群體的吸引力。於是,民主黨在2018年憑藉“身份認同”的可能勝利,對其在2020年大選中的前景並不具備太多前瞻意義。

就共和黨而言,多個城市郊區選區都出現了或多或少的鬆動,甚至可能轉為民主黨控制的跡象。其原因是,這些選區集中分佈的白人白領等溫和派共和黨支持者,因為對特朗普政策不滿而投票率下降。為了扭轉頹勢,特朗普及共和黨實施了無所不用其極的負面動員,抹黑對手、製造仇恨與恐慌,企圖催票並拉抬選情。

但其結果卻是,無差別的負面動員雖然可能微弱提振投票率,但也會驅使那些原本就會積極投票的死忠選民過於亢奮,他們不但會走到投票箱之前,還可能寄出可疑包裹或者在公開場合製造槍擊事件。

由此可見,美國的中期選舉乃至任何一次選舉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將原本僅僅存在於政治精英層的極化對峙,不斷下沉到普通民眾當中、引發持續撕裂的不可逆過程。

民眾的渴望變革VS愈演愈烈的黨爭

與2016年大選無異,美國民眾仍舊在本次選舉中表達出了不滿情緒與對變革的期待。但對兩黨政治人物而言,他們考慮的卻是竭盡全力抬高投票率、進而確保基本盤的選票最大化。

這就意味著,選舉本身雖然是民意表達的環節,但卻也同步是政治人物利用乃至煽動民意、實現利己政治動員的環節。而2018年中期選舉之後所產生的新一屆國會極可能與共和黨白宮形成所謂“分立政府”的對峙態勢,兩黨推進的任何國內立法都將在相互杯葛之間寸步難行。屆時兩黨都可以標榜是自己的勝利或者指責對方的責任,而終將忽視的卻是美國普通民眾持續積蓄的失望與無可奈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