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新版電視購物“吸金”年輕人

四川果園裡,店主現場採摘網紅“果凍橙”,邊吃邊講解,鮮嫩的汁水讓人垂涎欲滴;廣州著名的服裝批發城,主播邊逛店邊試穿,6小時推銷98種不同款式的女裝;上海,博主在鏡頭前一邊嘗試不同的口紅色號,一邊講解美容資訊,5個半小時售出2.3萬單……在全國各地,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就不難找到網絡主播的身影。他們不再是講段子嘮家常,而是使出渾身解數推銷商品,讓你情不自禁點擊下單。

直播電商業務今年漲勢兇猛。淘寶直播甚至已被寫入阿里巴巴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月活用戶同比增長100%。邊看邊買,這種從“電視購物”時代就充滿魔力的銷售形式,如今升級為隨時看隨時買的移動版,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群體難以自拔。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直播紅人“一夜賺一套房”

從下午1點到凌晨兩點,淘寶女主播薇婭結束了連續13個小時的直播。

“雙11”這天,阿里巴巴實現2135億元的交易額,薇婭的“戰績”也十分驚人。11月11日零點之後開播的兩個小時裡,她直播間的銷售金額達到2.67億元,加上後來的13個小時,全天直播間銷售金額超過3億元。

這樣的成交量,已經可以與優衣庫等知名服裝品牌旗艦店比肩。事實上,去年薇婭就已創下直播5小時、單場成交7000萬元的銷售金額,並留下“一夜賺回杭州一套房”的神話。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直播電商,如今已成為不可小覷的商業新勢力。2017年,淘寶發佈達人收入排行榜,榜單主要為網紅主播的淘寶佣金收入。其中,薇婭以2500萬元的年收入排名第一,是當之無愧的“帶貨女王”。排名第二的達人“強力種草機”則以1200萬元的年收入緊隨其後,達人“Heika-Z”以100萬元的微弱差距排名第三。

“你背LV還不如塗阿瑪尼紅管400,為什麼?因為男生看你第一眼,永遠看到的是口紅的顏色而不是包包的顏色。”這個在鏡頭前一邊試口紅一邊金句頻出的男生是被稱為“淘寶口紅一哥”的李佳琦。在一次直播教學演練裡,他在5個半小時裡銷售了2.3萬單,實現353萬元交易額,18.93萬人在線觀看。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銷售方式堪比“電視購物”

“他是一個語速超級快的主播,有時候你都沒聽清楚他說了什麼,就‘鬼使神差’地下單了。”很多李佳琦的粉絲這麼說。這位主播自己也曾半開玩笑地調侃,“我的直播間很危險,你看了10分鐘就會忍不住想下單。”

一邊用極快的語速介紹產品屬性和用途,一邊用“現在下單隻要50塊,十分鐘過後馬上漲價”的“煽動性”語言促銷吸引消費者,這樣的銷售方式與曾風靡一時的電視購物十分相似。一個個身兼講解、展示、導購等多重身份的主播,將直播間化身為電視購物頻道和低配版的T臺秀。

不過,從“帶貨”能力看,電商主播已經遠遠超越了作為“前輩”的電視購物“專家”。從銷售方式看,電商主播更加註重互動性,面對彈幕中的提問和需求都能迅速解答。

兩個多月前,薇婭的團隊就開始忙碌。“雙11”期間每場直播中的幾十個鏈接,是從商家寄送的幾千件樣品中挑選而出。讓薇婭驚喜的是,寶潔、聯合利華以及一些高端的美妝品牌也拋出了橄欖枝。

與傳統電視購物讓老年消費群體“淪陷”不同,直播電商火爆的背後,是很多年輕人端著手機沉迷其中。“每次進直播間基本上都會停留15到20分鐘,挑一兩個寶貝,總共逛七八個直播間,不知不覺兩三個小時就過去了,像追劇一樣。”剛工作不久的小吳說,經常是晚上邊看邊買,不自覺地就下了好幾單,第二天起床就後悔。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主播虛假宣傳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一個主播的觀眾有10萬人,平均15分鐘就能賣掉1000件產品,速度遠超過傳統零售渠道以及普通電商。而據淘寶直播推出百日後的數據,100萬人的觀看會帶來32萬次的加購(把商品放入購物車),這正是眾多知名品牌開始青睞“帶貨”主播的原因。

但直播電商的火爆,給監管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與商品詳情頁的圖文信息不同,視頻監管難度更大,尤其是對虛假宣傳的甄別。“主播拿了商家的佣金,當然是會花式表揚。你問她毛衣起不起球,她一定說不起球;你問她135斤能不能穿,她說彈性大沒問題。等衣服拿到手才發現跟她說的不一樣。”由於主播行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很多主播只是“拿錢辦事”,讓消費者上了當。

女主播倆小時“帶貨”2.67億元,商業新勢力來了?


主播虛假宣傳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對此,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表示,如果主播同時是店鋪經營者,那麼直播內容等同於廣告,虛假宣傳是不正當競爭行為,需承擔法律責任;如果主播只是代人宣傳,身份便相當於廣告代言人,虛假宣傳同樣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更應警惕的是,部分主播利用微博、短視頻APP等平臺推廣,然後引導消費者通過微信等形式私下交易,推銷“尾貨”等仿冒商品或“三無”自制食品。對此,專家提醒,消費者應通過正規電商平臺交易,否則一旦發生糾紛,後期維權十分困難。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