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1.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認為是處處關心孩子。

從吃喝穿衣,到孩子的學習,父母極盡能力地去溺愛孩子。這種無節制、無原則的愛,本身並不是愛的真諦。

2.相信各種速成班。

每到休息日,最忙碌的是把孩子送進課外班,並寄希望那些速成班。期中考試考得不好,立即把孩子送到相關的速成班。這種做法是太多的家長的常規做法。太希望孩子有一日千里的進步,這是違背學習的規律的。現在的父母,非常注意為孩子“架輕軌”,甚至盲目地讓孩子進各種輔導班;越速成越好。有些家長甚至通過這些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孩子的成長最主要的是在於他(她)自身,作為父母,應大膽地讓孩子去實踐、去闖。尊重孩子天然的個性,家長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上去。往往會適得其反。

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3.認為孩子學習必須有人看著是正常的。

這是沒有調動起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本質的原因是,孩子的被動學習來自你的不信任。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是領悟不到、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這應該在於學習興趣的激發。一方面,容易養成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孩子沒有相關的信任和情感的激勵,是斷然不會主動去學的。要是讓孩子去吃麥當勞、肯德基是不需要這麼看護的。

4.教孩子要誠實,自己卻在他人面前說謊。

我們教孩子要誠實,自己卻在他人面前撒謊。有太多的類似行為發生在我們生活中。而可悲的是我們並不能意識到你的行為的存在。這就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才能意識到孩子的存在。你的行為就是他未來的行為。你的態度就是他未來的態度。

5.認為一味地表揚孩子會導致孩子驕傲。

表揚是孩子生命中的陽光,有了表揚,才能催化出孩子更多的亮點。所以,還得讓孩子適當地燦爛。這樣才能擴大他的優點,從而形成更大的人性的光芒。

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6.限制孩子玩,自己卻經常出去玩。

搓麻將,打撲克,家長是經常把孩子鎖在小屋內:“看書,不許看電視!不許……”以為這是一種萬全之策。這實在是一種大謬誤。你的行為只會激起孩子對你所做遊戲的羨慕和好奇,從而引發他更強烈的慾望。

7.當孩子不聽話時常打罵孩子。

我們總以聽不聽話來衡量孩子的好壞,並在不符合你的這個標準時對孩子施以打罵。這兩者一是損傷孩子的肉體,一是挫傷孩子的自尊。到頭來,你培養了孩子的自卑、恐懼。在孩子的印象中,支配與奴役就是武力之差。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會有強烈的承襲意識。

8.常在孩子面前評說別人長短。

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很容易就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是向家長學習的。父母的一切行為都會像錄像一樣錄在孩子的頭腦中,一旦時機成熟,就會顯現出來。父母親遇事欠缺理智,感情用事,脾氣暴躁,孩子不分好壞地吸收父母的人生弱點,在行為中,養成習慣。

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9.認為孩子的缺點必須用批評才能改正。

批評不是改正孩子缺點的法寶。不正確的批評適得其反,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於是沒有了自信心,沒有了熱情。也會不自覺地失去責任感。所以,家長在對待孩子的缺點時,輕易地表現怒氣,亂用批評是非常不可取的。

10.常說:“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沒有自信就是在我們家長的這種肯定的評價中失去的。我們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有可能成為孩子一生的羈絆,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評價,有可能成為他多年揭不去的錯誤“標籤”。

11.常在生氣時斥責孩子:“你啥也不是!”

這條和上一條,家長往往是一時氣起,不顧一切了。實則是對孩子自我價值的一個否定。當一個孩子真的承認了父母的這一判斷時,這實際上是給了孩子一個真實的心理暗示。孩子一旦不思進取,根源在於此。

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12.你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父母與孩子之間,血親緣關係是天然而密切的,“血濃於水”。父母的喜怒哀樂愁對孩子都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家長煩躁不安鬱鬱寡歡時,孩子也會悶悶不樂。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父母遇事驚恐不安、手足無措,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就強;家長處變不驚、從容冷靜,孩子也會如此。痛苦的體驗、快樂的體驗都會很快傳入孩子的體驗中。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13.常說:“只要你好好學習啥條件都答應你。”

這是我們後文所說的有條件的愛。在“愛的交易”中,孩子是懂得討價還價的。孩子的自私、驕縱、無責任都是從這個溫床中滋生的。

14.認為孩子學習的好壞取決於他的聰明程度。

天才是教育出來的。學習的好壞取決於你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教育是不是給孩子以一種學習的動力,是不是讓孩子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才是孩子學習好壞的關鍵。

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15.認為孩子將來的命運是他自己製造的。

父母在孩子心中具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力。孩子在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時,把絕對的信任留給了父母。所以,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來做,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其實,孩子的生活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影響力。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利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格和行為習慣進行引導,才是走向孩子成功未來的基石。

小朋友們做遊戲時,經常會爭執起來。而這時,往往有說服力的議論是:“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我媽媽是那樣做的。”父母教育決定了孩子如何接受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走向未來的金鑰匙,它是孩子最先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

16.認為人的性格是不可改變的。

人是環境的產物,我們的性格也是環境的產物。孩子在一個謙和的環境中,他自然就學會了禮貌。性格不是不可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性這麼以為,實際為自己的拙劣找了個堂而皇之的藉口。

17.認為成年人是不可改變的。

要想孩子有個好的學習態度,父母要先帶頭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太多的成年人以為自己是不可改變的,在今天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這是一個大錯。父母與孩子在新知識面前幾乎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成年人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他們也要犯錯誤。父母“愛學”,“樂學”,“善學”,想改變,才能成為合格的家長。“只要孩子好好學習,不要自己天天向上”的父母,是不受孩子歡迎的父母。

父母改掉這些“自以為是”,孩子就成材了

18.當孩子說一件得意事時你卻警告他別驕傲。

只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是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當孩子因為自己的成就高興時,父母的一個眼神,都可給他做下去的勇氣。孩子在得意時,太多家長是潑上一盆汙水:“別驕傲,有什麼可炫耀的!”與孩子的溝通分享是給孩子最美的“心靈雞湯”。

19.認為自己該做的事都做了,好壞全在孩子了。

你瞭解孩子各階段的生理心理狀況嗎?瞭解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嗎?給孩子做了許多,我們發現我們並不瞭解孩子,孩子最渴望的是有人走近他的心靈。父母必須認識自我,激發孩子的潛力,其實孩子的好壞全在父母。

20.認為孩子在學習上一點不著急,自己卻急得團團轉。

孩子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這是你要告知孩子的基本事實。孩子要走向社會,面臨各種關係。父母一味地干涉,代勞,這是不可取的。父母在孩子生命中應扮演雙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他的人生嚮導。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應寬則寬,應嚴則嚴,給孩子自己做事和承擔責任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