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唐朝,最早的官二代,因何而死?

唐朝历史上最悲惨的官二代接班人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李贤,李贤是高宗和武后的次子,公元674年继立太子,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长得眉清目秀,聪颖异常,很小就显露了神童的秉赋,读书过目不忘,由于国学底子深厚,加上举止端庄,一直为他老爸李治所喜爱。

追溯到唐朝,最早的官二代,因何而死?

李贤的所作所为配得上他的名字,确实很“贤”,也李(礼)贤下士。他在短暂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接受过一次他老爸的上岗测试,在担任监国时,事必躬亲,明察秋毫,处理起政务来干脆果断,有章有法,赢得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实践证明这是李唐帝国第四代一位非常优秀的接班人。李贤最值得称颂的是他的国学造诣极为深厚,是一位有着文人气质的官二代,他曾经遴选鸿学硕儒注释范晔的《后汉书》,这本书让老范写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经他整理校籍后脉络分明,史实清楚,他还做了亲笔点评,留下了让后人赞誉的“章怀注”,李贤堪称一代文史大家,可惜的是历史在他身上却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新唐书》载,李贤喜欢读《论语》,在读到“贤贤易色”时,反复吟诵,他老爸很奇怪,问他何故?他说“性实爱此”,“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孝道、友道和臣道,即孝敬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伺奉君主能够勤勤恳恳,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他以君子之心对待别人,可是别人却未必这样对待他,首当其冲的就是他的母亲,他看不惯他的母亲在后宫导演的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他数次规劝母亲,不仅没有得到母亲的谅解,反而遭到他这位权力欲很强的母亲的猜忌和反感,母子之间的冲突也随之升级,直到酿成母子反目成仇的人间惨剧。

追溯到唐朝,最早的官二代,因何而死?

权力难道真能让母亲癫狂变态到如此地步?这些已经得不到的答案的问题让现代人毛骨悚然。难道真如野史流传的那样,李贤并非武则天亲生儿子,而是她的姐姐韩国夫人与李治私通的龙种?很显然,这种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在武后如此强势的当时,唐高宗怎么可能一意孤行册立自己与韩国夫人所生的儿子呢?武则天不会糊涂到这个地步,更不会给对手哪怕一丁点儿机会,尽管韩国夫人是自己的姐姐,母以子贵,那样的话,丈夫死后,等待她的则是凄凉而痛苦的深宫闺怨生活,依武则天的性格根本就没有这种可能。

那么,缘何《旧唐书》中会透露出李贤并非武则天所生的高宗朝天字第一号秘密呢?很显然,是武则天有意散露这种流言蜚语,从而造成李贤的恐慌,造成天下对她不惜残杀李贤的借口和某种道义上的声援,也掩盖了她作为母亲残忍而阴冷刻薄的一面。而给李贤这位贤明的太子带来杀生之祸的恰是他的超凡脱俗的能力。首先,他与母亲武则天政见不同,他不喜欢母亲的过分强势和后宫干政,在父王时期他无能为力,但是他秉政以后,一定会改变这种情况,削弱母后的政治影响力。其次,他仁慈、聪慧,在其短暂的以监国身份走向政治舞台的时候,展示了与众不同的卓越的领导力,他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干的大臣,太子党对武则天的权力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追溯到唐朝,最早的官二代,因何而死?

她的母亲一定也知道,在她的四个儿子中,只有李贤最为出类拔萃,而其他的几个儿子,除了不明不白死去的老大李弘外,三子李显懦弱,四子李旦平庸,无论三子还是四子继位都不会对她至高无上的权力带来影响,而历史后来的发展进程也证明了武则天苦心孤诣的对皇室继承人的安排,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政治话语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想让谁做傀儡皇帝谁就做,还得感激涕零的为她誓死效忠,这两个儿子不过是武则天政治格局中一枚棋子而已,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曾经两度为帝,而权力始终牢牢掌控在这个非同一般的女人手里,到了最后,无论哪个儿子都看不上了,干脆自己直接走上前台,唱起了独角戏。

正是武则天的权力欲逼死了他的亲生儿子李贤,并且恶毒的给他的这位贤明的二儿子泼上了不“贤”的脏水,让他永远背负“谋反”的罪名,他是武则天四个儿子中唯一一个没有皇帝谥号的悲剧人物,因为就连他的大哥李弘也被追认为“孝敬皇帝”,李贤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却是下场最悲惨的一位官二代继承人,这个身份带给他的不是荣耀不是权力,却是扭曲的亲情,残酷的现实。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且无所不用其极,发生在武则天和他二儿子身上的悲剧,让人对皇权下的人性有了更为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