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外國對中國的11個稱謂,你知道幾個?

中華文明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我們自稱漢族、華夏族、龍的傳人的。據考證,“中國”兩字最早出現於西周時期,而把中國兩字作為國家來說應該是在漢朝。下面一起來看看歷史上其他國家對中國有著怎樣的稱謂。

1、Sinian(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呈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2、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據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歷史上外國對中國的11個稱謂,你知道幾個?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據說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象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裡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歷史上外國對中國的11個稱謂,你知道幾個?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裡絲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到了契丹建立的遼,和西方的貿易繁榮,國體開放,因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當時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麼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讚之情不言而喻。

歷史上外國對中國的11個稱謂,你知道幾個?

10、摩訶至那。隋朝時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也有的在至那後面加上sthāna一詞,成為Cīnasthāna,佛經與中國史書裡譯作“真旦”“振旦”“震旦”或者“摩訶震旦”,意思是“支那國”或“偉大的支那國”。1924年,印度大來中國訪問,為他取了一個頗有意思的漢名“竺震旦”,就取義於此。

11、Cina(支那):這是近現代中國人民最為屈辱的一個別稱。Cina在日本譯為“支那”,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稱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