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打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编者按: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迈进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四十年来,湖南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的华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向“高质量”的重大转型。日前,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公布了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市区名单,嘉禾县、宁远县、中方县、汨罗市、花垣县、临澧县、桃江县、攸县等8个县市入选。近期,华声在线记者前往各个示范创建县市,实地探访各地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情况。

攸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打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干净整洁的农村公路。

攸县城乡客运一体化打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客运班线开始“公车公营”后发车频次更高。

华声在线11月23日讯(记者 戴仲辉)292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建成农村客运站场2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317个,开通了63条城乡客运班线,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近年来,攸县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四好公路”的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助力全县脱贫攻坚,让老百姓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础优势明显 调整客运班线打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从2016年开始,攸县全面铺开了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新修拓宽农村公路1600公里、建成错车道11000余处。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799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公里,通畅率达到了100%。2010年以来,全县城市公交实行“公车公营”模式,公交线路与农村客运班线无缝衔接,对符合农村客运车辆安全通行条件的,通过新辟、延伸等方式,开通了短途客运线路15条。

11月22日,负责攸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路线规划的工程师李佩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有县到镇路线48条,镇到村客运班线15条,但存在一些冷热不均、资源重置等问题,如“攸县——皇图岭镇”的客运路线与其他班线路线重置较为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我们将调整全县客运系统运力图,县到镇客运班线由原有的48条减少到22条,镇到村客运班线从15条扩充到51条,释放城镇过剩班线运力资源,打通农村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李佩介绍说。

“今年上半年,县里已组织前往郴州汝城、嘉禾、安仁和江西安远等县市区考察,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做好准备工作”,攸县交通局局长颜荣华表示,县道路运输管理所对全县所有的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情况进行了核查,绝大部分农村客运班车经营期即将到期,资源整合不会形成较大矛盾,综合来看,目前全县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创建基础优势明显,接下来将推进“一县一公司”“原有客运班车清退”“新能源车购置”等工作的开展。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创建 助力乡村振兴惠及全县百姓

11月22日,在攸县泥金路上记者采访了“攸县——八合冲”的农村公交车司机周师傅,他告诉记者,班线开始“公车公营”后,乘客花5元就可以乘坐近20km路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百姓的出行成本,也改变了原有超速、超载、发车不准时等不合理的情况。“原来村里去县城,个体化经营的公交车不准时,价格又高,出行很不方便。”家住石羊塘镇的刘女士说,现在5-10分钟一班公交车,准时又舒服,着实感受到了公交出行的便利。

随后,记者来到了攸县新市镇丁家垅村,一下车记者就被眼前的风景所吸引,村主干道全是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主干道的两旁,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墙画,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村村通公路带来的便利,外来企业愿意进驻,物流成本的降低给村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丁家垅村支书丁雪龙向记者介绍,正是凭借着村里新修建的沥青公路,给村里的招商引资、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均收入从四年前的4500元升至去年年底的24000元,2016年全村完成了脱贫摘帽的任务。近两年,村里客运事业发展迅猛,农村公交按时发班、公交化运营,惠及了全村2500多人的出行。

“近年来,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投放了292台客运车辆,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保持100%,292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水泥(油)路,532个‘城乡驿站’覆盖所有的行政村”,攸县副县长彭顺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方便群众出行的重要举措,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能够降低客运票价,对特殊群体实行免费乘车,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相关政策福利,“一县一公司”实现了公交车统一调度、统一标识、统一票价,避免了周一、周五、城镇赶集客流突增导致的无车可乘、超载运营的问题。

彭顺昌还介绍说,目前全县已启动了客运企业资产评估工作,制定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总体规划,完成线路优化和乡村站点布局,力争2020年底成功创建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真正实现让老百姓“出门走好路,抬脚上公交”的良好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