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承诺宁王事成平分天下,为何坐上位后却翻脸不认账?

ataman


叔叔和侄子的皇室战争

话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把自己的子子孙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那个时候没有计划生育一说,龙子的繁衍能力太快,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本希望仁义忠厚的太子朱标来管控藩王之事。可知朱标一病,呜呼!计划赶不上变化。还好有个好太孙朱允炆,聪明伶俐天资过人。朱元璋对江山社稷的期望寄托与朱允炆,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建文帝。建文帝继位以后。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召开帝国内部政治局协商会议。’

朱允炆:嗯,藩王的势力应该被关进笼子里,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从中央到地方要好好开展,以朱允炆同志为核心的帝国中央的领导。有些不听话的藩王必须打击他们的势力,比如朱棣同学。(朱允炆同学)


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防守反击的皇叔

我们再来说这位正义要么法律,要么靠武力的朱棣同学,早年跟老爹朱元璋抗元立下赫赫战功,有一次战况激烈,可能朱元璋觉得这次凶多吉少,就顺口一说,他日我们如果还有下文,我将立你为太子,结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立了朱标为太子,朱棣也无可奈何。毕竟皇位传给老大,也是天经地义。再后来,朱标驾鹤西去,朱棣觉得机会来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结果朱元璋把龙椅传给了朱允炆,朱棣这次就开始不淡定了,论战功,谁能压我?论谋略谁能压我?论辈分是不是也该是我?这太不科学。当时造反的心就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只是蓄积力量还是地下工作,结果朱允炆继位后,身边出现了几个牛人,不厌其烦的告诉年轻的皇帝怎么走位,各种压制反补,朱棣一看,如果继续下去,皇帝那边不久以后会出6神装,我这边就一把小菜刀啊,与其那时GG,还不如现在直接跟他们玩命干,于是起兵靖难,先开战,朱棣的势力远远不如建文帝。

就好比打牌,别人建文帝手上四个2加双王,朱棣手上连四个A都没有,我们的皇叔可是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的,老谋深算,没有军队我们可以借嘛。我大宁的弟弟朱权可是有四个A的人啊。

(朱棣大帝,欧巴刚狼style)

军事实力强大的宁王

说说朱权:朱权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是诸子中较小的,然而朱元璋很喜欢这位好学博古的皇子,命其十六岁开始镇守北疆重镇大宁,防御蒙古残余势力。朱元璋以皇子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排行十七的宁王朱权能与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势力相当,足见他不容小觑。

朱棣来到大宁先是按皇家套路出牌,哭诉兄弟之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宁王又不是傻子,当然继续看朱棣表演,朱棣见亲情不能打动宁王。

便说, 那我们来点实际的,直接强势忽悠:”如果以后我坐稳江山,我朱棣分你一半”。
这就好比开公司,我朱棣现在手上有项目,但是实力还差点,你朱权来个天使投资,项目做起来了,你我呵呵哒,你懂的。(小编要补充一下,宁王当时手中可是拥有明朝初年最强大的骑兵部队朵颜三卫)宁王被朱棣连哄带骗的拉帮入伙,此后朱允炆各种猪队友和操作失误,(因为太长我就高度浓缩说结果)送去了N血,一手好牌,被打成最后双爆对三,丢掉了江山。朱棣终于如愿以偿的坐上了龙椅。

(朱权:宝宝心里苦啊,坑爹的朱棣。。。)

这个时候宁王问朱棣:兄弟,是时候兑现你的承诺了。

朱棣:你说什么?我听不见。

宁王:兄弟,是时候那什么的什么了,你懂的。

朱棣:呵呵哒,我看你就在南昌享享福,毕竟管理国家太累,我来就好了。

宁王:这不科学啊。。。。。

最后宁王在其南昌的封地上被朱棣严密监视,并加以迫害,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郁郁而终。(不过后来宁王的孙子辈的起兵造反,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以后了,毕竟压迫久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还是有的)

自古以来,至高无上的黄金龙椅,是多少人头滚地,才能坐的上啊,国家不比开公司,好的合伙人,也许会在事成之后,跟你一起放飞自我,一起笑看人生。但是问鼎帝王之位的人,至亲之人亦可杀。朱权当时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诺言,无异于与虎谋皮。在本人看来,一个山上怎么可能有两只猛虎,除非你是HELLO KITTY。


独霸蓝星的兔子


随便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会认账

建文帝朱允炆大刀阔斧削藩之时,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退的朱棣毅然选择造反,当击溃耿炳文30万大军之后,朝廷再派李景隆率军50万进攻燕王。实力相对微薄的燕王,选择了向宁王朱权求救。朱棣大肆收买宁王人马,胁迫宁王,宁王也在半推半就中跟着朱棣起兵谋反。宁王为朱棣带来八万大军以及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这为朱棣的获胜增加了不小的筹码。同时,燕王答应朱权,事成之后,中分天下。

然而,当靖难成功,朱棣成功的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之时,却并没有履行自己与宁王中分天下的诺言。朱棣既不想与宁王中分天下,也不想让宁王回归属地,同时自己还不能背上食言的名声。所以,朱棣在自己的龙椅旁边摆放一个座位,让宁王坐在那里,和皇上同坐,可见地位之高,任谁也不能说朱棣说话不算数。然而,朱权做了几天便赶紧跑路了,自称这样不合规矩。

这种情况也是朱棣最想看到的,这样,自己就不用背上食言的骂名了,你看,是我兄弟自己放弃的。朱棣削去了宁王的军队,将宁王安置在了南昌,而宁王自己也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进退,不敢有任何非分举动,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

那么为什么朱棣不想和宁王中分天下呢?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中分天下。朱棣为什么起兵?因为朱棣活不下去了,因为朱棣想当皇上。皇位上,只应该有一个皇上,中分天下了,自己还是皇上么?中分天下的话,难不成像朝鲜那样,南北划疆而治?如果这么做,打天下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老子辛辛苦苦给宁王打了个天下?

实力才是王道

虽说宁王为燕王提供了作战的部队,然而几年下来,这些军队早就听命于朱棣了,实际上,朱权也在被软禁的状态,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实力了,他没有了实力,朱棣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他没了实力,自然没有想和朱棣中分天下的资本了。

宁王朱权很郁闷,但也同样很满意,虽说不能当皇上,但当个潇洒快活的王爷,何乐而不为呢,这总比朱允炆时期,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的好。


御史三大人


向敬之

朱棣承诺宁王朱权事成平分天下,语出《明史·朱权传》:“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这是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时对朱权的承诺。

他之所以这般利诱,无非是看中了朱权的能力和兵力。朱权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是诸子中较小的,然而朱元璋很喜欢这位好学博古的皇子,命其十六岁开始镇守北疆重镇大宁,防御蒙古残余势力。朱元璋以皇子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排行十七的宁王朱权能与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势力相当,足见他不容小觑。

《明史·朱权传》有云:“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权数会诸王出塞,以善谋称。”所以,朱棣起兵时,对诸将说: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

于是,朱棣利用建文帝惧怕宁王反叛,而强制诏令其回京,而采取援手的方式,把朱权绑上了造反的战车。

朱棣造反成功,朱权出力不少。成为皇帝的朱棣,马上对朱权采取了防患措施,不但不兑现当初的承诺,而且两次拒绝朱权易藩的请求,将他改封到荒凉贫瘠的南昌,还采取了秘密监控的手段。

朱棣这样做,也就是担心朱权对自己的威胁。蔡东藩有云:“燕王善战,宁王善谋。”对于能与相当的人,朱棣在利用之外,就是防患与监控。


以礼观书


朱棣靖难起兵的时候,因为自己手里无兵,往大宁借兵,许诺平分天下,借来朵颜三卫,才扭转了靖难的局势。

但我们要认清楚朱棣是怎么“借”来的兵。宁王本来打的主意就是朱棣跟朱允文死磕,他好渔翁得利,朱棣却直接将宁王绑架到北平,强行将朱权绑上了战车。

朱权号称甲兵八万,战车六千,在四年靖难中,又能剩下多少?就算剩下的,他们是服从四年一同战斗的袍泽朱棣还是原先的主子朱权?手里没兵,朱棣怎么会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跟你平分?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夺了天下,当然不会再让藩王做大,直接将没有兵的宁王改封南昌,甚至连他的编制都取消了。


魔智


这要看朱棣是何种情况说出的话,先来了解下说这话的背景。

朱权,洪武十一年出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正统十三年病逝。封宁王,封地为宁国(今内蒙古宁城)。宁国,即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且朱权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

宁国朱权与燕国朱棣位置图

朱棣在起兵前就有夺取宁国的想法,一是宁国位于朱棣燕国以北,夺得宁国可断绝腹背受敌、南北夹击的危险。二是宁国兵强马壮,且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得此可势力大增。利用建文帝派兵对宁王朱权削藩之际,朱棣带兵营救宁王朱权,将朱权和王府妃妾世子劫持带回北平,同时收纳大宁诸军及朵颜三卫骑兵为己用。而朱权入北平之后,时常为朱棣草拟檄文。起兵后,为稳住朱权,朱棣便承诺事成平分天下。

王府妃妾世子皆随入松亭关,归北平,大宁城为空。权入燕军,时时为燕王草檄。燕王谓权,事成,当中分天下。

“平分天下”是在宁王朱权被软禁与北平,手下兵将与朵颜三卫骑兵都已归朱棣所用,只是为了稳住朱权。且起兵造反从古至今就不吝惜官爵与承诺,只有这样才能聚合人心,使将士卖命。起兵成功后,有谁又能要求朱棣实现承诺呢?刘邦当年还承诺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呢,结亲家尚且不算数,何况分天下呢?这不是要朱棣的命嘛。

因此宁王朱权有自知之明,朱棣当上皇帝后,这种话是绝不可能兑现的。因此他也很聪明,朱棣登基后便要求改封至南方的苏州,不许。求封钱塘,不许。最后封在南昌,以江西布政使衙门为王府,就封时朱棣亲自写诗送行。

不久,有人告发朱权用巫术诅咒皇帝,最终查无实证,不了了之。朱权为活命,避朱棣猜忌便用隐晦之术,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明仁宗是又上书说南昌不是其封地,请求改封,仁宗不许。

仁宗时,法禁稍解,乃上书言南昌非其封国。帝答书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余年,非封国而何?”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权病逝。谥献,称宁献王。世子朱盘烒早死,由孙朱奠培继承王爵。朱奠培,明武宗时起兵造反的朱宸濠爷爷。


治史局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特别是在古代封建王朝,历朝开国之君建国之后往往会清除一批追随自己打天下的权臣,只因对于帝王而言,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任何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因素都要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兄弟之间的感情和承诺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游侠令谢文良


谁都会啊,孩子。


换个角度说事请


这种事没有几个人会认账,有几个朝代没有削藩的?特别是朱棣他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的,还给你这个机会?保你后代衣食无忧已经是皇恩浩荡了,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离,不听话分分钟咔嚓。


清风照佳人


跟流氓谈诚信,不是很可笑么?


史海搜奇


但凡脑子正常点都不会认账好吗,要是宁王强朱棣弱还有可能,我都攻下南京君临天下了你还做梦呢?有点眼力的话还能保证你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否则分分钟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